费穗宇等
同青年个别谈话,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掌握个别谈话的艺术,是我们青年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提高青年工作科学性的要求。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掌握个别谈话的艺术。
青年在个别谈话中的心理状态
青年在个别谈话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各有所异。归纳起来大致会有以下六种情况:
揣测心理。谈话前,因不知谈话内容而作各种揣测:是表扬还是批评?是了解情况还是布置任务?……不少青年在谈话开始时,十分注意观察谈话者的神态、表情、言语和态度,有的则放出“试探气球”,以期了解谈话者的目的。
防御心理。这种心理时常出现在以前犯了错误受到批评,自认为吃了“苦头”的青年中。这类青年一听要找他们谈话,脑中便建立了“防御定势”。他们在谈话时十分拘谨,有戒心,不愿正面回答谈话者的发问或推说不知,予以搪塞。
惶惑、恐惧心理。有的青年面临突然发生的某些事情不知所措,他们六神无主,往往急于找人谈情况,以期得到指点与帮助;有的青年偶犯错误,心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青年犯有较大错误,预感后果严重,坐立不宁。这些青年在谈话时,往往神情紧张,惶恐不安。
对立情绪、轻视心理。有的青年犯有错误尚无悔改之意,有的认为找他个别谈话是有意“整自己”,因而产生对立情绪;有的因某件事激情爆发,火气正旺,易对谈话持抵触态度;有的因为在入党、入团、升级提干、职业工种选择等问题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则认为个别谈话解决不了他的实际问题,因而抱有轻视的态度。在个别谈话时,他们往往不正眼看谈话者,不愿回答问题,注意力经常转移或是采取敷衍态度,想尽早了事。有时甚至因谈话者的一两句话而大动肝火,暴跳起来吵闹。
懊丧心理。常表现在平日好强,表现较好但又偶犯错误以及平时已有进步但谈话前又重犯错误的青年之中。他们感到后悔莫及,因而在个别谈话中垂头丧气,心情比较沉重。
喜悦心情。一些青年在工作做出了成绩,受到了表扬鼓励的时候,或者在经过谈话帮助,解除了思想疙瘩和困难,心境好的时候,往往情绪激动,喜形于色,甚至眉飞色舞,絮絮不休。这种特征在青年初期的学生中,在属于胆汁质与多血质两种气质类型的青年当中表露得十分明显。
实际生活中,上述各种心理状态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常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由于内心冲突,心理状态又呈现突变性。然而,在个别谈话的开始、中间、结束三个阶段中,往往会各有一种心理状态占主导地位。个别谈话结束时,青年的心理状态如何,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谈话的效果。
影响心理状态的诸因素
青年在个别谈话时的心理状态大致与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受思想觉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经验以及习惯的影响。认识是基础。人的行为习惯总是受人的思想认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及相应的行为习惯。比如有的青年认为“老实人吃亏”,以往个别谈话时说谎得过“益处”,在以后个别谈话中就存有侥幸心理,往往还想说谎。
二受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影响。青年在初期、中期、晚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处于初期的青年就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由于大脑机能显著发展,脑神经细胞分化机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作用显著提高,自我意识开始指向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显著增长而表现一定强度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大脑皮质对皮下神经中枢的调节力还不完全,思维仍带有片面性与表面性,情绪的两极性(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仍不稳定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幼稚性。这就使他们在个别谈话中的心理特征十分复杂,既有自信等带有主观的较成熟的心理状态,又有惶惑、怅惘等幼稚的心理状态,同时情绪变化迅速,易于懊丧、泄气,又易于欣喜、激动。而到了青年晚期,由于逐渐成熟与社会经验增多,他们在个别谈话中的情绪变化则较为平稳。
男女青年在个别谈话时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男青年的外倾性较大,具有内倾性的女青年较多。
三受个性特征的影响。个性具体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青年的兴趣、能力不同,因而对个别谈话内容的倾向和理解水平也不一样。不同气质类型的青年在个别谈话时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如精力充沛,情感和言语动作发生强烈、迅速而难控制的“胆汁质”类型的青年,个别谈话时爱说易动,情绪强烈,表情外露明显。而沉着冷静,情感发生慢、持久而不显露,动作迟缓而不大灵活的“粘液质”类型的青年,个别谈话时则持重寡言,不易激动,但思想深沉。性格不同,在谈话中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如平素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青年,个别谈话时也易满不在乎,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似听非听。
四受青年的激情、心境的影响。激情是一种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青年在个别谈话时由于冲动,激情常会爆发出来。找刚与人吵过嘴的青年谈话,若不顾他正处于恼怒之中反而狠狠加以批评,势必“火上加油”,越谈越僵。
心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每个青年总是处在一定的心境状态中进行个别谈话的,他们有什么样的心境,往往影响个别谈话中心理状态的发展方向。比如与由于失恋正处于苦闷状态的青年谈话,就会发现他们总是沉默不语,对其他谈话内容无动于衷。我们只有从这个问题入手,解除他们心情的苦闷,再谈其它问题,才能发挥谈话的效益。
五受谈话者的心理影响。谈话者的世界观及道德、信仰,谈话者的情感倾向与深刻程度,谈话者的意志品质,谈话者在谈话时的心境,表露在外的语言、表情以及谈话的内容、方式等,对青年的心理都会发生直接影响。怀着恐惧心理的青年看到谈话者和蔼可亲的面容,听到谈话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会很快消除疑虑;怀着懊丧心理的青年听到谈话者的鼓励、安慰,明确了前进方向,就会豁然开朗,激励奋发向上的情感。反之,谈话者对青年厌恶,语言粗暴,往往会使青年产生恐惧与对立的心理,引起消极后果。
总之,青年在个别谈话中的心理状态,是青年已有的思想觉悟、道德认识、年龄性别特征、个性特征、谈话时本人的情绪状态以及在谈话者影响下所产生的心理反映的辩证的统一。
怎样取得个别谈话的最佳效果
分析与研究了青年在个别谈话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目的在于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采用有效的方式使个别谈话更富有针对性、灵活性,取得最佳效果。
检验个别谈话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在于是否激发了青年自我教育的动因,促进青年的内心冲突,化消极的心理状态为积极的心理状态,用正确的思想克服不正确的思想。
除了正确的思想内容以外,消除前面列举的一些心理障碍,对个别谈话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会发生重要影响。为此,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注意:
要有准备。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知己知彼。个别谈话前谈话者要对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对自己的心境状态进行自我分析,设置自我“警戒线”,防止对谈话对象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同时,要了解谈话对象的表现、个性,特别是对他以往个别谈话中的心理特征以及谈话前的心境状态,要有一个初步了解。另一方面,应对个别谈话内容及具体方法进行准备思考。由于个别谈话的随机性特点,决定了有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因此应事先考虑几个方案,以便及时调整。要从不利的方面着想,向最好的方面努力。
要有平等诚恳的态度。谈话者与谈话对象之间是平等的、同志的关系。因此,谈话者不能在谈话中盛气凌人,好为人师,而要平等待人,以诚相见。在谈话中,以关怀、信任的态度对待谈话对象,他们原来所持有的防御、恐惧、紧张、对立的心理状态,往往因此而解除,很快谈出真实思想。青年大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即使后进青年、犯了严重错误的青年,也是如此。在谈话时,谈话者抱有信任、友善的态度,往往能够点燃他们内心自尊的火焰,产生“解剖自己”、“反省自我”的动力,使个别谈话产生应有的效果。
要以情动人。情感在人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影响。青年的积极情感一旦激发出来,将对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巨大影响。当谈话者满怀深厚的感情,用满腔热情的话语,使谈话对象产生直觉的情绪体验进而无比感动时;当谈话者牺牲了休息,顶酷暑,冒严寒,到患病青年家中探望时;当谈话者费尽心血热情帮助一对青年男女结下姻缘时;当谈话者帮助生活负担沉重的后进青年解决了困难时;当谈话者帮助一些青年处理好家庭矛盾,解除了后顾之忧时……,与这些青年进行个别谈话,讲道理,提要求,效果往往最好。有时一两句话,就打开了他们心中的“闷锁”,使他们产生顿悟,消极心理一扫而光,积极心理油然而生。
青年的情感体验与他们的兴趣、需要密切联系。他们对能满足自身需要,支持他们发展兴趣的人,常常怀有好感。青年工作者应当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当的兴趣爱好,在共同活动中与青年发生情感的共鸣,此时运用教育机智,进行谈话帮助易收效果。总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情”和“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入情入理,才能够达到“入心”的效果。
当然,这种“情”不是装扮出来的,而是对青年的关怀和爱护的自觉表露。
要启发自觉。我们应当确信,绝大多数青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理论水平、觉悟水平、自我意识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对于青年的一些明显错误过多指责、训斥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拒绝我们的帮助,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须知,在个别谈话中输入到青年头脑中的信息,只有转化为他们自身的信息输出,才能成为他们行动的推动力。因而,启发自觉是个别谈话的重要原则。
启发自觉的方法灵活多样,因人而异。个别谈话开始时,青年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是影响启发自觉的障碍,首先应在摸准的前提下,分别情况予以解除。对于防御、懊丧、惶惑、恐惧、对立、轻视等消极心理,要靠谈话者的真诚态度,热情、中肯分析等各种“热处理”来解决;对于喜悦等积极的心理处于过分状态的青年,要注意“冷处理”。至于各种猜测,则要靠谈话者开诚布公的态度来解决。在个别谈话中,有时可引而不发,有时可触机而发,有时可问而不答,有时可用“孵育”等待青年“洞明”。总之,要通过个别谈话给青年更适当的动因,激发他们,给他们创造自我教育的条件,使他们更好地、更深刻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保证、自我警惕、自我命令、自我禁止与自我监督,增强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实践证明,启发自觉,在可计算的个别谈话时间内能产生难以计算的积极效果。当然,在许多问题上,企望仅靠一两次个别谈话就能使青年根本转变认识,是不切实际的。有时要靠多次谈话,还要配合以其他手段,反复启发,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