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珍
【摘 要】 如何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一门艺术。教师只要把握好了谈话的时机与方式,就能成为与小学生成功交谈的好教师,好朋友。
【关键词】 小学生;个别谈话;方式
老师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担任班主任的十几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一定要注意时机与方式,把握好了时机与方式方能对学生的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每学期初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时,要把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到每学期对个别学生至少有一次个别谈话。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感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是老师正常的经常性的工作,以避免学生因老师找某学生谈话而疑神疑鬼,或者认为某学生出了问题,或者认为老师对某学生有亲疏关系。同时,每次谈话都要有明确目标,要有针对性,一定要因人而异,不同对象和不同问题要不同对待,切忌无的放矢。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找差生谈话时不能有厌烦的情绪,不理不睬的神态,对待学生态度要真诚。
二、要为谈话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身边的不少教师为了保持自身的威信,喜欢用武斷、命令的口吻,凌驾于学生之上单向地对学生训话、告诫。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搞得师生关系逐渐趋于冷漠,甚至相互对立、反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何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也是考验老师谈话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谈话时候的表情、语言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诸多因素。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个别谈话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恰当地选择利用和驾驭环境。在谈话时,教师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或者处理不同的事情,均应留心选择不同的谈话环境,即做到因人而异或因事而异,营造对谈话有利或适宜的气氛。比如,与一个内向学生的个别谈话,或者是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时,就不宜在人多的公开场合进行;如果要表扬某个学生,则可以选择课间,在人多的时候,大声地进行赞美,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事迹。当我们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或处理偶发性事件时,找学生个别谈话,也不宜在办公室进行,特别是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因为一般学生认为办公室是“公堂”,到办公室有畏惧情绪,同时办公室又有其他老师在场,被谈话者会有顾虑,有些话不敢讲或不愿讲,如果谈他的缺点错误,他认为“跌相”“出丑”,有损自尊心。因此,个别谈话要选择适宜的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使学生在思想上没有畏惧和拘束,谈话才容易深入下去,谈话才有实质性的进展,问题才能得以顺利解决。
三、要注意谈话时的“火候”
个别谈话要适时,在处理上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不能含糊。所谓“热”就是有的问题要及时找学生谈话,及时解决问题,以消除不良影响,如对全班有影响的问题,不好的苗头,就要热处理;所谓“冷”就是有些不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可以缓一缓,把问题放一放,如急于解决,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甚至闹成僵局,谈话也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四、每次谈话不要拖长时间
与学生交谈,只有在学生愿意时再延长谈话时间,因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注意力的集中都是有限的。假如对学生的状况估计过高,拖延谈话时间,会使学生感到烦躁,认为老师说话唠叨,喋喋不休,不仅对谈话失去兴趣,并且对下次谈话会有畏惧、厌烦之感。
五、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学生谈话时,不能干巴巴地空洞说教,更不能简单地指责和粗暴的训斥。对学生的行为提意见时,尽量不要以评价、结论的形式提出来,而应用提问的方式,如:“你认为自己怎么样呢?”这样处理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等等。这样的提问可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引发他们去评价自己,使其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实现谈话的目的。
六、把握距离
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就是为了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因势利导,顺利达成教育目的。因此,教师找学生谈话时,要设法让学生坐得离自己近点,这样不仅可以使谈话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彼此发出的各种信号,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促膝谈心的气氛,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既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尊重,又利于教师通过捕捉学生的些细微反应了解学生的情感,掌控学生在交谈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谈话的内容、角度和方式。如果发现学生谈话时与教师刻意保持较远距离,则说明该生在心理对教师存在不满情绪,这时教师要马上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要主动去靠近学生,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近感,从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隔阂,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实现谈话目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灵距离,为以后的谈话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喜平. 怎样与学生个别谈话[J]. 东方教育,2017(2).
[2] 周祥英. 打开学生的心结:个别谈话式教育[J]. 好家长,2014(29).
[3] 王志超.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