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他者”在香港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中的作用*
——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实证比较研究 - 香港政治文化的嬗变:路径、趋势与启示*
- 《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及意义*
- 虞翻岭南之贬及其典范意义*
- 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其声腔的衍化*
- 清代用《诗》与集序的“驱动”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艺复兴”论述*
- 学校、社团与期刊的互动共生*
——论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文脉制衡 - “中间代”文学的突围:虚无与乌托邦*
- 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
——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 明代嘉万间盐课银收支与盐法体制变迁*
- 《性恶》出自荀子后学考*
——从刘向的编辑与《性恶》的文本结构看 - “自知”与“良知”: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相互发明*
——从耿宁对王阳明“良知”的现象学研究谈起 - 再思“寂静意识”*
——以耿宁对“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分析为中心 - 就业模式、工作场所特征与残障者就业偏好*
——来自Z市福利企业的经验研究 - 大数据与小数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 论全球化视阈下我国税收征管法律模式改革理路*
——以网络交易税征管为中心的解读 - 系统性市场风险度量指标的测算与评价*
- 风险投资对非效率研发投资的双向治理*
——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