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制

  • 探索“一国两制”实践的成功之道
    出明确的规定,从宪制层面确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方面的制度。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序言指出: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考虑到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国家决定,在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的规定,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并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不在澳门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澳门特别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5期2023-05-09

  • 论历史宪法学研究的“本土范式”
    而生成不同内容的宪制问题来分析不同国家宪制问题的特殊性”这一“本土理念”的研究思维,善于发掘那些具有补益于本土学术理论发展,体现原生性法学研究格局流变的社会、历史资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理性延展做出努力。一、各国历史的宪制事实是对其宪制问题的专针性回应何谓“宪制问题”?朱苏力曾在其《何谓宪制问题——西方历史与古代中国》一文中提出了这一概念:“所谓宪制问题,是指一国以基本政治法律制度,应对本国的重大、长期和根本的问题,如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2-26

  • 中古英国宪制的整体图景
    词:《大宪章》;宪制;封建契约;王在法下;特权《大宪章》(Magna Carta)是中古英国最为重要的宪法性文件,呈现出丰富的甚至某种程度上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大宪章》极为关注具体细微的权利,是反对约翰王(King John, 1199—1216年在位)的特定阶层的意见和要求,体现了以男爵为主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大宪章》勾勒了宏阔的国家制度,构想了以法律约束国王的政治图景,反映了某种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更深层次的政治理念和宪制传统。然而对于《大

    古代文明 2022年2期2022-05-31

  • 国家权力监督模式转型与清末民初的“政治衰朽”
    现分权制衡的近代宪制话语的挑战。随着清末民初国事艰难和持续政改,中国以集权监察为主的监督体系被边缘化和历史化,而引进的西式宪制权力监督模式同样陷入困境,最终整个国家都陷入政治失序。一、宪制舶来与改良派、维新派的政治改革主张“宪制”一词原指中国的古代政治体秩序,近代日本先以汉语中的“宪制”(政制/宪政/政体/宪法/宪章)一词对话constitution时,强调的是“宪制”与constitution相似的根本性和合法性的维度方面,如此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对接了古希

    环球慈善 2022年2期2022-05-30

  • 中国宪制起源的关键词展开
    王人博引言对中国宪制文化方面的研究并非是宪法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但知其根才能明其本,究其史才能正其意,只有探讨深刻影响中国宪制制度和宪制文化的几个关键性概念,诸如人民、宪政、民主、民权、共和、国体等,才能为当下的宪法学思考提供更厚重的历史纵深与文化意蕴。中国宪制研究有诸多范式和方法,但从基本概念入手有其独特的意义。选择这样一种学术立场,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宪制制度及其历史的演进都依赖于观念,而一种观念的确立与更替则与概念的运用密切相关。①参见吴宗慈:《中华民

    法治社会 2022年5期2022-03-16

  • “富强”的宪法解读
    富强必须实行西方宪制,然而囿于国情,中国并不具有宪制扎根的天然土壤,但基于救亡图存的焦虑感,近代知识人来不及对宪制及其文化进行整体性考量,而只能够进行简单粗暴的功利式截取,从他们认为对寻求富强具有最大功效处下手,由此衍生出了富强宪法观①。新中国成立后,“富强”被作为国家终极任务目标写入了总纲,在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中,虽然没有对“富强”的直接表述,但对“富强”的类似表述仍有迹可循,到1982年宪法,“富强”成为了首要任务目标最终被

    南方论刊 2021年8期2021-12-29

  • 香港国安立法维护“一国两制”宪制秩序
    港独方式从事颠覆宪制秩序的非法活动,外部干预势力如入无人之境地在香港进行持续性渗透和破坏。策划实施损害“一国两制”制度安全的一系列激进运动。这些极端危害宪制秩序的行为在香港无法获得严密的法律规制和惩戒,国家安全法律漏洞不断扩大,终于在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中达到巅峰。2020年以来,这些内外颠覆势力更是积极勾结、策划并实施“完全自治”的政治夺权计划,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宪制秩序底线,进一步深度侵害香港平台上的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也对每一个和平守法之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11

  • 孙中山的革命人生及其权力监督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开始向西方宪制的分权制衡汲取营养;在对比西洋诸国不同的政治腐败问题,孙中山在中西对话中自成主张,并展现出对传统中国权力监督的回归;在面对辛亥革命后的国家权力监督失序以至政治衰朽的政局,孙中山完善其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权能分置”的论述,进而形成五权宪制权力监督的完整体系,这便是孙中山的国家权力监督方案。一、从批判君主专制官僚政治到学习西方权力监督甲午中日战争前,孙中山和时人一样对清政府及其改革保有幻想,甚至一度赴天津上书李鸿章直陈“富国强兵之道”;《

    环球慈善 2021年12期2021-08-10

  • 特区宪制基础的“共同构成”法理 ——以《港区国安法》制定为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的里程碑事件。如何“共同构成”特区宪制基础,这是一个“极易混淆政治宣示与法律分析”(2)黄明涛:《论宪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效力与适用》,载《法商研究》2018年第6期。的议题,《港区国安法》尤莫能外。《港区国安法》的制定实践,从事项权限宪制基础以及立法程序宪制基础两大方面体现并丰富了宪法和基本法是如何“共同构成”特区宪制基础的,笔者尝试以此为例,缘此两个方面考察其中“共同构成”形态的法律原理。一、中央立法健全港区国安法的事项权限宪

    法学论坛 2021年4期2021-07-10

  • 倒闭的是苹果日报,不是香港新闻自由(社评)
    国有这样一个冲击宪制的舆论动员中心,真正形成了反主流煽动力的媒体,都难逃物极必反的命运。特朗普的账号被推特永久关停,特朗普的支持者后来聚集到应用程序Parler上,该程序被连根拔掉。不能不说,特朗普账号和Parler对美国宪制的挑战比《苹果日报》对香港宪制的挑战小得多,前者是一种偏差,后者是公然对抗,特朗普被“消音”反映了美国对反体制异见真正所能容忍的程度。在欧洲各国,人们实际看不到有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以《苹果日报》的方式煽动对国家宪制的对抗,英国2011

    环球时报 2021-06-252021-06-25

  • 论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的变迁及其意义
    是,香港和澳门的宪制基础发生了性质上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形成了与回归前完全不同的宪制秩序。宪制基础的根本性变化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一切变化、发展及制度安排的根据,同时也是处理和解决香港在回归后出现的各种波折必须回溯的基点。那么,香港和澳门原有的宪制基础是什么,回归以后的宪制基础又是什么?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基本法(指代《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下同)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30

  • 两办:“三权分立”在港从未存在
    润雄近日表示香港宪制体系内没有“三权分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7日,中联办和港澳办发言人都谈到,关于香港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的说法是错误的,必须纠正。中联办发言人称,自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基本法》起草至今,中央有关部门权威人士和内地专家学者多有论述,明确指出香港政治体制无论在回归前还是回归后都是“行政主导”,而非“三权分立”,香港的政治体制可概括为“三权分置、行政主导、司法独立、行政长官代表特别行政区向中央总负责”,这些要素构成“一国两制”下适合香港

    环球时报 2020-09-082020-09-08

  • 维护国家安全是香港特区宪制秩序巩固的关键*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宪制秩序。在这一宪制秩序中,存在着“国家安全”与“自治民主”之间的二元化张力,这既是由“一国两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体系性张力所塑造的,也是由“一国两制”与基本法所保障和控制的。维护国家安全立法是香港基本法第23 条明确规定的宪制性义务。②回归23 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社会仍未完成这一宪制性义务,未能从法律体系上有效弥补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漏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和放任了香港社会运动的极端化发展,甚至出现了“港独”的主张和组织化行

    港澳研究 2020年2期2020-03-12

  • 中国何以发生 ——《大国宪制》的问题意识
    于 明《大国宪制》是期待了很久的书,读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由于本书各章都曾作为论文发表过,所以多数的内容是熟悉的;但当看到这些篇章重新勾连而成的书后,感受又有很大不同。也因此,本文的讨论,不打算再纠缠于其中的历史细节,而是着眼于整体。虽然本书中的许多事实问题都值得推敲,但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太较真,恐怕还是没读明白这本书。就像作者自己反复强调的,本书关注的不是历史,而是“挤干历史”后的理论,是事实背后的“道理”。因此,要真正理解本书,首先应当特别关注的,就是作者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年4期2019-10-23

  • 诗性与逻辑
    品的味道。《大国宪制》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皇皇600多页的巨著,读完并不感觉吃力。去个人化,是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遵循的原则。在《大国宪制》里,苏力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把大量的个人感受注入行文之中。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苏力一定了然于心,但他的学术著作却几乎都排斥理论的论证,《大国宪制》也一样。宪制之任务苏力的雄心是希冀通过对历史的梳理,还原中国3000年宪制的由来和演进逻辑。然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大国宪制》这样的书我虽然读得过瘾,但总觉得还缺少点儿东西

    财经 2019年15期2019-06-30

  • 国家构成与历史进程 ——评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常 安一、宪制与宪法之别:国家构成的视角本文评述的对象为苏力所著《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①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下引该书,仅随文夹注页码。宪制与宪法之别,不仅仅是语词的差异,更多是一种研究立场或者研究关注点的分野——尽管作者在书中多处声称,应该更关注“事”,而不是“词”。如果从成文宪法的角度出发,该书所运用的诸多材料,实际上根本无法置于传统的宪法研究甚至是宪法史研究之中。以宪法史研究为例,正统的宪法史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年3期2019-03-26

  • 从历史到理论
    )。——霍姆斯《宪制问题: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以下简称《宪制问题》)一书的写作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其实只是通过一些历史常识,努力展示了古代中国这个政治文明体发生、发展和构成的独特性及其道理。我着重关注了制度。一些在历史上先后发生的制度,通过人们的持续实践,经纬交织,从无到有,构成也创造了这个中国。鉴于这些制度对于中国的构成功能,及其在现实中屡次展开并因此得以印证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合目的性),它们一直为历代中国政治文化精英高度重视,有所损益,却长期坚持,足

    读书 2017年10期2017-10-13

  • 改革开放与宪法变迁
    百年历史回顾中国宪制史从历史过程来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晚清立宪;第二个阶段是中华民国宪制;第三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制。具体内容在此不予展开,其中的前两个阶段可以参阅拙著《中国宪制史(1980—1949)》慕课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第三个阶段参阅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任何一种宪法制度,都有其动力机制,那么,推动中国宪制史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回顾百年中国宪制史,我们发现,这个动力机制由两股相

    民主与科学 2017年3期2017-07-06

  • 政党与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
    层设计则属于国家宪制。中国宪制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在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在理论上阐释党领导国家的宪制模式。党章纳入法治体系的历史意义中国政治传统历来重视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就是正当性,就是权威性。党领导国家的正当性首先来自马列主义关于先锋队政党理论这个“道统”,其次来自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政统”,最后是来自宪制这个“法统”,即党章和宪法共同确定了党领导国家的宪制架构。在今天这个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法统

    南风窗 2017年5期2017-04-20

  • 论社会实证材料在香港基本法解释中的运用*
    30072)解释宪制性法律是一项与社会相联结的工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穆勒诉俄勒冈州”一案中建立的“班狄斯证据”制度,为社会实证材料进入宪制性法律的解释提供了法技术路径,进而推动了社会实证材料在美国涉及宪制性法律案件中的广泛使用。在实践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亦有涉及“班狄斯证据”的先例。在“国旗区旗案”、“外佣入籍案”等香港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中,终审法院积极适用“班狄斯证据”,推动案件裁判与香港社会现实相呼应。考虑到社会实证材料在补强香港基本法解释、

    政治与法律 2017年5期2017-01-26

  • 人大释法是权力也是宪制责任
    ”方针必须履行的宪制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适时对基本法第104条作出解释,一锤定音,亮明法律的红线,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根据香港基本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所作法律解释与基本法具有同等效力,香港特别行政区任何法律包括普通法都不得与基本法相抵触。对基本法及其解释,香港特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一体遵循。香港司法机关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所明确的法律依据,正确处理有关案件,符合法治原则,是保证香港基本法和香港有关法律得到

    浙江人大 2016年12期2016-12-27

  • 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
    文更加关注如何从宪制角度理解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对内地和边疆政治互动的重大意义,从如何理解多民族国家政治性构成需要、内地与藏区利益供需关系、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方面出发,基于对藏区现实需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多民族国家宪制构建路径,以自己绵薄的学术之力为后来研究藏区、边疆或者民族地方宪制构建的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参考。关键词 青藏铁路 宪制 多民族 国家作者简介:张宏,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5期2016-12-26

  • 第四种权力:违宪审查权的建构
    地承担对基本法的宪制性维护责任。主动性、常态性的释法不意味着深入香港管治细节,而是对具有宪制重要性的条款及事项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解释实践,从而体现中央逐步由“协商治港”向“依法治港”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宪制意义在于,原来主要由香港终审法院承担的基本法上的违宪审查权将部分地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且人大释法权具有高于香港法院解释权的宪制性地位和效力。这相当于在香港高度自治的三种权力之上引入了一种逐步具有日常化、程序化和制度监督性的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在本质上属于

    紫光阁 2016年12期2016-12-15

  • 香港立法会图书馆
    亦以发展成为一所宪制图书馆为目标,以助市民了解立法会的工作,以及香港和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宪制发展。一、图书馆的职责图书馆的使命,是为立法会议员和职员,以及市民提供阅览资源的直接途径,以助他们了解香港立法机关的角色、职能、工作、人物及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宪制发展。二、历史发展立法会图书馆于1995年3月成立,负责保管立法会的文件纪录,主要作为参考图书馆,供议员、其指定私人助理及秘书处职员使用,亦开放予公众人士,以查阅立法会及其辖下各委员会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 2016年1期2016-04-17

  • 中国税制的当代变迁(1978 —2015)
    ,税制结构背后的宪制问题是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重要部分。税制改革涉及宪制,因为税制改革的背后是国家与公民、中央与地方等关系的改变,而这些恰恰是基本的宪制问题。从此入手,可以理解中国税制变迁的路径,并提出未来税制改革的历程。关键词:中国税制;宪制;国家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一、研究基础及文献综述宪制问题是指一国以基本政治法律制度,应对的本国的重大、长期和根本的问题,如国家的统一……通过长期的政治法律实践,并配合相关的经济文化发展,才能予以化解、缓和或解决的麻烦。*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7

  • “一个中国”原则的法治思维析论
    通过构造和运用“宪制-治理”框架,为运用法治思维巩固“一个中国”原则提供了可能路径。关键词:两岸关系; “一个中国”原则; “宪制-治理”框架“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为我国现行《宪法》所确认。自《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运用法治思维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已经成为政界和学界共识。目前,运用法治思维巩固两岸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抵御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常态化”趋势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现实之需。与需求相比较,学理层面的研究相对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4

  • 从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争论看帝国整合的宪制难题
    争论看帝国整合的宪制难题刘天骄(北京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1)北美革命前期大西洋两侧的辩论,并不仅仅局限于“无代表不纳税”,其中还有大量涉及对英国宪制传统和帝国权力结构认知的分歧。这些被主流政法话语所忽视的内容,恰恰关系到我们对第一帝国政治秩序本质的理解。而这些最终没有达成和解的争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本土与北美殖民地在国家(帝国)政治认同上的割裂,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整合在理论建构上处理的失败。因此,对它们进行剖析,不仅弥

    东岳论丛 2016年11期2016-03-09

  • 宪制秩序之维
    330013)宪制秩序之维谢红星(江西财经大学 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宪制指有关国家构成的基本制度安排及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是在解决“宪制问题”的政治实践中逐步生成的,只要有国家,就必然会有宪制宪制的载体并不局限于法典,而包括了法令、宪章、条例、习惯,协定、特许状、教经、礼等多种形式。宪制不等同于宪法,宪法是立宪主义的宪制,宪法不是宪制的唯一形态,甚至未必是宪制的主要形态。宪制有其特殊性,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宪制问题”,相应而生的宪制各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2期2016-03-06

  • 公民能力与宪制民主
    伟公民能力与宪制民主齐 伟摘要:政治权力实践中,宪制与民主的相互构成、相互依赖,为规范性的宪制与民主的概念性联结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问题。利用赫希曼归纳出来的保守主义三个命题,可以发现传统应对策略的反动性。传统应对策略的失败,一方面为我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激励和教训;另一方面,对民主的忠诚,则要求一种更为充分的解决方案。以动态宪制和公民能力为基础,能给分析宪制民主“问题”予以更多的补充性说明,对民主价值的重新诠释也将对宪制的理解产生进一步的启迪。关键词

    天府新论 2016年4期2016-02-13

  • 中国近代宪制注定的失败之路
    ,他们为中国近代宪制思潮的勃发积聚了力量,构成了中国宪制思潮孕育而出之“场”。然而,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却被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作了总结。此役过后,中国近代不得不无奈地从“自强”走上“救亡”之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一批学者不断寻“变”,他们开始向专制主义开战,看到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宪制与中国国家富强有着必然联系。然而,王人博认为,国民素质的改造和现实制度的改革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的近代思想家,成为解决宪制问题的主要症结。1905年发生的导致俄国

    航运交易公报 2015年28期2015-11-30

  • 梁振英批港大“香港自立自决”论
    以及对政制发展的宪制规定,在认识上仍有偏差。梁振英说,法治是香港的基石,香港的民主必须是法治下的民主;在追求民主的同时,应依法守法,否则便沦为无政府主义。梁振英指出,青年学生向往民主,关心政制发展,值得肯定,大学生是社会未来栋梁,值得大家爱护,但正因如此,对大学生和其他青年人更要“是其是,非其非”,引导他们充分了解国家与香港之间的宪制关系,使政制发展的讨论不会缘木求鱼。他点名指出,2014年2月,香港大学学生会官方刊物《学苑》封面专题是《香港民族命运自决》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中国宪制史要旨
    高全喜中国宪制史要旨高全喜*中国宪制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以此为主题的通史式著作尚不算多,其中具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者更属少见。笔者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倡“政治宪法学”的方法论,此种方法论旨在揭示规范生成于现实,现实生成于历史的宪制发生学逻辑,所以宪制史是政治宪法学必须面对的课题。由于中国宪制史所具有的独特性,规范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都难以恰切地诠释它。相比之下,政治宪法学才是其更为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因为它能够把宪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三者统合

    中国法律评论 2015年4期2015-01-30

  • 何为宪制问题? ——西方历史与古代中国
    题,即本文所说的宪制问题。也许许多法律学人会认为宪制问题不过是今天常说的宪法问题换了个名;其实很是不同,在历史上甚至根本不同。这里就先说一句,今天所说的各国宪法都是本国的制宪大会或类似立法者颁布的,但本文关心的问题则是,这个国家是如何构成的?为什么覆盖这些地区或人群?后来被称为立法者的那个人或机构又是如何成为立法者的?诸如此类。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思维足够细致严密,就会发现,本文讨论的这些我称之为宪制问题的,必定是宪法之前的或“前宪法的”政治问题;只有国家已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5期2013-04-08

  • 我国宪制发展中短期态势评估
    的保障实施。我国宪制发展面对的课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使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保障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执政党与国家关系的法治化;形成独立的有权威的司法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我国完全可以在今后5-10年内实现一些具体的宪制改革目标,其中包括:初步实现政党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法制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乃至全国人大代表由选民直选产生;修改选举法,容许人大代表选举实行竞选;实现不同职业选民的平等选举权;使司法

    现代法学 2008年3期200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