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
- 凌叔华剧作《她们的他》和《女人》创作考论
新闺秀派”作家凌叔华在《现代评论第三周年纪念增刊》上发表剧作《她们的他》,次年,她又在《小说月报》上以“叔华”的笔名发表了同一题材的异体作品①《女人》,并且在结尾注明“写在《她们的他》之前”②。然而,明明是一个相同的故事,凌叔华为什么要一题二作呢?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刊印的大多数版本的凌叔华文集和作品选中,鲜少有《她们的他》的影子,唯有陈学勇编写的《凌叔华年谱》中尚有记载:“是月(1928年6月),剧作《她们的他》发表于《现代评论三周年增刊》,署名凌淑华,疑
名作欣赏 2023年15期2023-09-28
- 高门巨族的精魂
——凌叔华小说《古韵》论
光祖《古韵》是凌叔华用英文写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文原名为Ancient Melodies,1953 年由英国作家伍尔夫夫妇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因其独特的异国情调畅销西方,并被译为俄、法、德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1994 年该书由傅光明翻译,在大陆面世,成为解读凌叔华的重要文本。作为“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女作家,相比于同时代的冰心、丁玲、庐隐等,凌叔华似乎不大受人重视,自她远走英国后,更是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而《古韵》的翻译出版,如同那座古老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3期2023-09-26
- 论凌叔华《她们的他》与《女人》之异同
泳欣内容摘要:凌叔华戏剧《她们的他》是小说《女人》改写后的作品,两者在故事情节和戏剧特征上相似,但在人物身份、结构布局、语言等方面皆存在差异,作品主旨也随之更改。改写后的《她们的他》在艺术上的布局更加精巧细致,更富有戏剧化的色彩,但同时也失去了《女人》原有的丰富意蕴,未能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婚姻与爱情的问题。关键词:凌叔华 《她们的他》 《女人》凌叔华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尤其擅写社会中的女性,她的小说经常融入对两性之间存在问题的思考。有学者认为:“凌叔华的特色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2023-08-25
- 不同的娜拉
陈妤馨【摘要】凌叔华和萧红都是现代文坛中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们以自身敏锐的洞察力书写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面对困境所做出的选择,二者均表现出崭新的女性意识却又有所不同。试从二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出走方式、婚恋结果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凌叔华和萧红两位作家在女性意识上的创作表达。【关键词】凌叔华;萧红;女性悲剧;娜拉【中图分类号】I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047-03【D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2023-06-25
- 论凌淑华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
徐琦内容摘要:凌叔华从自己的人生环境和时代背景角度入手,着重描绘了五四这一个在新旧社会时代交替过程中的女性群体形象,关注女性群体的健康和生存状态。其文学作品独特源于独特的悲剧意识。本文主要着眼于凌叔华小说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梳理其女性形象的文本呈现,探究其女性形象独特性的本质,最终分析现实意义。关键词:凌叔华 女性形象 文本呈现 现实意义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凌叔华是一位富有艺术气息的女作家,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以凌叔华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3期2023-06-07
- 阅读、书信与写作
——凌叔华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接受考释
女作家群体中,凌叔华(1900—1990)的声望不可小觑。沈从文称赞凌叔华“在女作家中另走出了一条新路”[1],而凌叔华走出的这条“新路”主要在于她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吸收——她翻译了契诃夫、曼斯菲尔德等国外作家的作品,在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指导下,创作了英文自传体小说集《古韵》[2]。凌叔华不仅从西方文学中得到启示,又有着中英文化融合下的人生体验,促使她完成了自我话语的建构和思想转变。因此,李欧梵称凌叔华和张爱玲传承了“伍尔夫的那份遗产”[3
华中学术 2022年1期2023-01-04
- 艺术造境
摘 要:凌叔华是“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除了文学创作,凌叔华的绘画成就同样不可忽视,绘画对于凌叔华的小说风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文学史上,以绘画为借鉴,并将其引入文学创作及理论的不乏其人。凌叔华所处的家庭、时代,使得凌叔华的文学创作对于绘画的借鉴并非是简单地机械照搬,还带有其对生命独特体验的自由转化。本文试图结合凌叔华的文学创作和绘画创作,分析其小说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凌叔华的研究,对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交叉研究亦不乏创新意义。关键词:凌叔华 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凌叔华在京派中的独特创作
张晨光延边大学凌叔华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也是京派的先驱成员,她以出色的编辑、翻译、创作能力为京派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京派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有关凌叔华与京派关系的研究,要么将其与林徽因、杨绛等京派女作家归为一类,从女性视角去探讨她们对京派的视觉填充,要么就让其滞留在边缘地带,时隐时现。虽有个别学者针对凌叔华与京派的关系发表过真知灼见,但大多寄居于凌叔华传记、京派文学研究以及各类文学史、散文史中。凌叔华的创作个性被淹没在京派的审美共性中,其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2021-11-12
- 谈《古韵》中的异域中国形象
摘要:凌叔华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后来移居国外。其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书写,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古韵》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清末民初旧式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在跨文化的写作语境中想象和虚构了中国形象,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气韵。同时,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书写也对异域中国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关键词:凌叔华;《古韵》;中国形象凌叔华是20世纪的重要短篇小说家,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生活在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2021-09-10
- 论凌叔华小说的儒家底色
第一批女作家,凌叔华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凌叔华欲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摧毁其精神统治地位,从而实现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凌叔华深受儒家文化浸润,保持着儒家文化的情感规范和美学规范。在其小说中,表现为既通过小说中的女性群像揭示儒家宗法文化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又在小说中多次复现儒家文化的仁爱母题,其小说温婉淡雅的艺术风格也契合了儒家文化的中和之美。关键词:凌叔华;儒家文化;仁爱儒家文化自汉代成为官方文化形态以来,统摄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数千年。儒家文化、专制
美与时代·下 2021年7期2021-09-05
- 凌叔华与陈西滢的婚姻往事
的“叔华”就是凌叔华。凌叔华出身名门豪族,其父凌福彭是光绪年间的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还曾做过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等。凌福彭不仅官做得大,文化底蕴也深厚,与诸多名家过从甚密,凌家就是个艺术沙龙。凌叔华从小受熏陶,天资很高,才华出众,曾拜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又曾得到辜鸿铭、郝漱玉等名家的教导。后来她从事文学,被称为“新闺秀派的作家”,其作品中多有爱情描写,却被人认为她不懂爱情,“她是站在爱情之外来讲爱情的”。(钱杏邨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那
同舟共进 2021年5期2021-08-12
- 凌叔华其人其画
◆文/吴华凌叔华家庭合影(左一为凌叔华,左三为凌叔华父亲凌福彭,左四为凌淑浩)凌叔华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女性,她写的小说、画的国画,可圈可点。凌叔华生于1900年,父亲凌福彭是清末的直隶布政使。她自小受到酷爱书画的父亲的影响,对绘画情有独钟。父亲为她找了画师,教她画画,这画师中,就有慈禧的宫廷画师缪素筠和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此外,父亲的好友齐白石、陈半丁也曾点拨她。在北京史家胡同充满艺术氛围的四合院里,少女时期的凌叔华,就展现出绘画的天赋。及至1923年,23
工会信息 2020年14期2020-10-20
- 京派女作家小说的人性关照
人文主义关怀。凌叔华作为京派女作家之先驱,其作品中体现了人性的高扬和生命力量的伟大,也展露了人性的跌落和尘世生活的苦难,使得人们在对待不幸的遭遇中,不断超越生命意志,追求美好人性。关键词:京派;凌叔华;人性关怀五四作为中国历史重要的转折点,是一个倡导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的伟大时代。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它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人的发现”的时代风潮中,“女子的发现”也浮出地表。陈衡哲、冰心、庐隐、苏雪林、袁昌英、林徽因、凌叔华等一大批出身高门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09-10
- 凌叔华:女人,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知性淡雅清丽的凌叔华……这么多优秀女子扎堆,难免彼此竞争,也被人拿来有意无意地比较。据说,林徽因曾视凌叔华为最大对手,而凌叔华对林徽因也无好感,心中始终存了一股子“既生瑜,何生亮”的不平之气。家世好、才学好、气质好的“三好”学生1900年,凌叔华出生于京城一个显赫的仕宦书画世家,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授一品顶戴。凌家常年宾客如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齐白石、陈寅恪等学界泰斗、国士精英都是凌家的座上宾。美中不足也是有的,凌叔华的母亲只是凌福彭
女报 2020年8期2020-09-08
- 浅析凌叔华小说中的“旧式贤妻”形象
多样化发展。在凌叔华的小说中,作者仍仔细刻画了旧家庭中婉顺的太太群体,即“旧式贤妻”,尤其是细腻地描绘了她们的心理活动,向世人展现了这群在新思潮中被遗忘的女性形象——围城中的傀儡,亦为永远的等待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关键词:凌叔华 “旧式贤妻” 《中秋晚》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09-02“五四”时期,在众多作家探索“新女性”形象之际,凌叔华则将笔转向了旧家庭中婉顺的一群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2020-07-30
- 同情乎?讽喻乎?
喻。小说体现了凌叔华一贯的闺秀派温婉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以颂扬无产者为时尚的思潮中,可见出凌叔华的《杨妈》别树一帜。关键词:凌叔华《杨妈》讽喻温婉《杨妈》算不上凌叔华小说中的名篇,然而常为研究者津津乐道。或许是凌叔华小说写惯“高门巨族”的太太、闺秀或女学生,这篇描写底层民众的作品便以其稀见而受人瞩目。作品缘起几个文人在胡适家里的一次聚首,他们有凌叔华、陈西滢、丁西林、徐志摩。在座的说到北京大学教授高一涵家保姆的酸辛,都觉得可以写成作品,小说、剧本、
名作欣赏 2020年2期2020-06-24
-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龚静染凌叔华,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在家里排行第十。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她的代表作有《花之寺》、《女儿身世太凄凉》、《酒后》等。徐志摩曾评价她的作品有“一种七弦琴的馀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本文讲述了抗战时期凌叔华一家西迁至四川大后方的故事。远离战火的乐山是凌叔华的精神城堡。在那里,她有过一段婚外情,经历了婚姻风波、恋人战死,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20年2期2020-05-26
- 自由的悖论与婚恋神话的破灭
“五四”女作家凌叔华的《花之寺》通过一个“爱情恶作剧”的精巧叙事,揭示了五四启蒙话语“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中存在的悖论,展现了她独特的批判意识和文化反思。关键词:凌叔华;花之寺;启蒙;五四作者简介:王亮(1986-),男,汉族,广东省英德市人,硕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1在“五四”女性作家中,凌叔华无疑是当中颇有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2020-03-23
- 徐志摩和朱利安:凌叔华与伍尔夫的文学桥梁
响,如李健吾、凌叔华、林徽因、张爱玲等人。无论徐志摩、萧乾,还是李健吾、凌叔华、林徽因、张爱玲,他们都未曾与伍尔夫谋过面,都是通过阅读伍尔夫的理论著作、文学作品、日记、书信而受到伍尔夫影响的。由此可见,中国现代作家与伍尔夫在精神上有了契合之后才产生了文学上的关联。要谈论中国现代女作家凌叔华受到伍尔夫的影响这一话题,有两个人物是绕不开的:一个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另一个是英国文化精英集团——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第二代诗人朱利安·贝尔。他们是凌叔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2020-03-03
- 徐志摩和朱利安:凌叔华与伍尔夫的文学桥梁
响,如李健吾、凌叔华、林徽因、张爱玲等人。无论徐志摩、萧乾,还是李健吾、凌叔华、林徽因、张爱玲,他们都未曾与伍尔夫谋过面,都是通过阅读伍尔夫的理论著作、文学作品、日记、书信而受到伍尔夫影响的。由此可见,中国现代作家与伍尔夫在精神上有了契合之后才产生了文学上的关联。要谈论中国现代女作家凌叔华受到伍尔夫的影响这一话题,有两个人物是绕不开的:一个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另一个是英国文化精英集团——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第二代诗人朱利安·贝尔。他们是凌叔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3-02
-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写作的影响
——以跨文化语境中的《古韵》为例
我们不得不提到凌叔华,因为她是唯一一个与伍尔夫直接书信沟通的女作家。无论是《无聊》和《心事》的初试锋芒,还是将自己的译作发表在英文刊物上,以及后来与异国的伍尔夫书翰传香,建立起书信往来,最终在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碰撞和融合中创作出《古韵》,这都来源于凌叔华一直以来对于女性写作的关注,并体现出她作为现代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上的不懈追求和自我突破。一、为女性发声的“民国才女”凌叔华凌叔华,笔名叔华、素心,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著名女作家兼画家。她出生于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2020-02-11
-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凌叔华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出发,着重刻画了五四这一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三类女性形象,即旧女性、新旧夹层中的女性、新女性,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常用冷静客观的笔触与讽刺的语言描述女性悲剧的人生。关键词:凌叔华;五四时期;女性形象作者简介:王靖萱(1997-),女,汉,黑龙江兰西人,在读研究生,现当代文学方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2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一个历史的新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2019-11-16
- 论凌叔华小说中“闺秀”的生存困境
王清摘要: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她将创作对象聚焦于被时代所忽视的高门巨族中的大家闺秀们身上。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的文本,从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空间限制,“他者”的性别定位,女性同谋者三方面入手,揭示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的“闺秀”们的生存困境,并尝试探讨造成该状况的原因。体会作者对于女性生存困境可悲可叹,同情而悲悯的情感态度。关键词:凌叔华;女性;生存困境;《女儿身世太凄凉》凌叔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2019-10-23
- 简析凌叔华《古韵》的语言特色
)是现代女作家凌叔华使用英文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意义。本文从儿童的叙事口吻、中国味的英语表达和散文化的风格三个方面,对《古韵》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古韵》的语言既保持了汉语的特色,又能让西方读者理解,呈现出一种内容与情趣的平衡,在满足西方读者对古老中国美学想象与情感体验的同时.又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关键词:凌叔华 古韵 语言特色《古韵》是现代女作家凌叔华于1938年开始创作的一部英文自传体小说,随着国内抗日战争的深入,其创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2019-10-14
- 陈西滢凌叔华夫妻别样人生
别是对他的妻子凌叔华,一生宽厚,情深意笃。喜结连理陈西滢,名源,字通伯,1896年生。西滢是他为《现代评论》周刊“闲话”专栏撰稿时用的笔名。父亲陈仲英是个文化人,做教育和编辑工作。陈西滢有个在民国了不得的表叔吴稚晖。吴看侄子“孺子可教”,便把他送到欧洲去留学。先是上中学,毕业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政治经济,获博士学位。将一个地道的中国孩子练成了欧洲青年,谈吐举止、学问气派、绅士风度,无一不英国模样。1922年,26岁的陈西滢回国,应蔡元培校长邀请受聘北
华人时刊 2019年8期2019-09-24
- 《绣枕》中的女红解读
相关。民国作家凌叔华创作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绣枕》以女红品“绣枕”为线索,揭示了五四运动后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中旧式贵族女子的矛盾处境。“绣枕”在此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物品,更是深具文化意义的意象,是它的制作者乃至整个女性群体的生命价值写照。本文从目的、作用以及制作过程等角度细致论述并分析了“绣枕”的多重含义,在探讨女红活动与女性生命隐喻关联等方面做了一种尝试。关键词:《绣枕》 凌叔华 女红《绣枕》是民国作家凌叔华创作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待字闺中的旧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4期2019-07-19
- 作家妈妈不靠谱
陈思呈现代作家凌叔华和陈西滢只生了一个孩子——女儿陈小滢,这在那个时代算是比较少有的。陈小滢曾经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是父母唯一的女儿。我记得小时候经常有大人跟我开玩笑,问我想不想再要个小弟弟,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抬头看母亲,而她总是很坚决地摇头说不要。在她看来,生孩子太痛苦,做女人太倒霉。也许她想生个男孩子,所以对我很失望,也不怎么管我。”凌叔华不管孩子,似乎是非常出名的。往好里说,她养出一个很野性、很自由的女汉子,陈小滢从小和男孩子一起玩,爬树
百家讲坛 2019年10期2019-07-13
- 翻译叙事学视角下《天下》月刊中的小说翻译:以凌叔华译本为例
。本文以杂志中凌叔华的小说译本为例,通过运用Mona Baker的翻译叙事学理论来阐述这一时期的译者在翻译中国小说时如何在英语文本中建构译文叙事以及如何协调作者和译者不同文化立场之间的矛盾。关键词:《天下》;小说翻译;凌叔华;叙事学理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的专著《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2006)是翻译文化派又一力作。作者借用社会学和交际学的叙事理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2019-04-29
- 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韩旭霞摘要:凌叔华是第一个把笔触投向高墙大院中的集现代与传统于一身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在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和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古韵》中,凌叔华从个人生活的视角,描写了处在“五四”风云变幻时期深墙大院中的女性,她们有的固守传统思想和习俗,有的自主地走出闺房后院,摆脱寄生在男权家庭中的状态,用素雅的智慧和灵动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一步步地从情感解放走向生活解放。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立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是那个时代女性集体的困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1期2019-04-10
- 论五四时期女性写作中的“姐妹情谊”
现的群体,当以凌叔华为代表的一批女作家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后,有关“姐妹情谊”的写作实践是女作家们在新旧交替时代中为女性群体所谋求的“可能”:对女性而言,是否可能存在一种比起异性恋更为平等、和谐、深刻的情感关系?女性在逃离男权话语的阴影遮蔽之后是否还有可以容纳她们的其他空间?对“姐妹情谊”的书写是五四女作家们反抗传统性别秩序的一种表达策略,但是作为建立在女性共同经验和共同需要上的“方舟”,“姐妹情谊”在五四时期的女性写作中究竟形成何种面貌,又迎来何种结局?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期2019-03-13
- 读凌叔华一组佚信
——关于凌叔华集外文札记之四
的则少之又少,凌叔华亦是。幸胡适有收存来信的习惯,《凌叔华文存》[1]得以辑入二十余通,为所辑凌氏信函的大半。尚有若干散佚于他人著述,有些仅存片段。现就几个“片段”略作释读。一、致徐志摩信(片段)凌叔华与徐志摩一度书信往还频频,然未留存一纸,唯《爱眉小札》[1]中幸留痕数语,见诸1925年8月23日徐志摩致陆小曼信的转述:我觉得自己无助的可怜,但是,一看小曼,我觉得自己运气比她高多了。如果我精神上来,多少可以做些事业,她却难上难,一不狠心立志,险得狠。岁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2-21
- 凌叔华和她的文坛风波
陈漱渝摘 要:凌叔华蜚声文坛之后,发生了三次风波,使她名声蒙垢,百口难辩。第一次风波是1925年10月1日的“剽窃”风波。第二次风波是一个月之后的所谓“抄袭事件”。凌叔华在文坛引发的第三次风波持续数十年,即是所谓“八宝箱”风波。这场风波牵涉的人物除徐志摩之外,主要是凌叔华、林徽因、陆小曼,以及居中斡旋的胡适。关键词:凌叔华 文坛 风波 “八宝箱”风波 徐志摩1990年5月16日早晨,一辆石景山医院的面包车开进了北京著名的北海公园,车上十位大夫、护士陪同着一
名作欣赏 2018年7期2018-09-10
- 凌叔华和她的文坛风波
。这位老人就是凌叔华,知名女作家、画家。凌叔华,1900年3月25日生于北京,原籍广东番禺。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瑞唐、瑞棠、SOHOA、素华、文川、素心等。祖父凌朝赓是广东巨富。父亲凌福彭于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二十一年中进士,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天津知府、保定知府、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约法会议员、参政员。凌父爱结交文人和画家,家庭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母亲李若兰,原出生在仕宦之家,被拐卖到广州四大富商之一的潘家。潘家为了摆阔,家门前
名作欣赏 2018年19期2018-07-15
- 落墨为蝇与文惊四座:凌叔华的画家、作家双重身份
祝兰摘 要: 凌叔华出身于书香世家,显赫家世使得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发掘出文学、艺术潜能。凌叔华学兼文画、“文艺”双馨,落墨为蝇,文惊四座,拥有画家、作家双重身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她一生紧握两支笔,一支画家之笔,一支作家之笔,这两支笔陪她度过了传奇而又漂泊的一生,她用她的青春、激情、乃至生命滋养着文学和艺术。她因画艺、文风一脉相承,而被誉为一束别致的“中国素兰”。本文旨在从历史学角度出发,探究凌叔华成为画家、作家的历程,以及她作为画家和作家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6-07
- 才子如斯——文外文中徐志摩
邦梅;闵安琪;凌叔华;赛珍珠;才子佳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8)2-0011-15一个“文”字为男子添得多少魅力?文质彬彬,文采风流,这种另类典范与男权观念中的“男子汉气概”判然两途。本文以诗人徐志摩为例,试图描画徐志摩这一现代诗人的“文人才子”形象及其文学呈现。在此,徐志摩既作为历史人物,也被置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进行考察。雷金庆(Kam Louie)曾指出,中国尽管保有铁血男儿的“武”传统,却也有“一
华文文学 2018年2期2018-05-31
- 中国的曼斯菲尔德
——凌叔华
斯菲尔德 ——凌叔华春晓最早知道凌叔华是因为她的小说,就是早年留学生文学的代表。当时还很好奇,她不是新月派的吗?啥时变留学生文学代表了。嗯!都有啊,这是她的两大特征,是月亮,也是星星。月亮呢,当然离不开诗人。诗人自然是徐志摩,徐志摩当年可是太阳,各位是月亮,围着他转。村上春树的“1Q84”来了,一个大的,浅黄色,三分之二圆;一个小的,绿色,倾斜地挂在旁边。凌叔华喜欢浅黄色吗?不知道,但是应该是那个大的。绿色的那个呢,应该是陆小曼?太阳怎么最后选择了小月亮?
火花 2017年4期2017-11-13
- 凌叔华为何鲜为人提及
◎ 杨 颖凌叔华为何鲜为人提及◎ 杨 颖凌叔华系出名门,精通绘画,在文学方面也大放异彩,且颜值颇高,可以说她满足了人们对才女的一切幻想。可纵观凌叔华生平,虽其经历之传奇一点儿不亚于同时代的其他淑女名媛,但相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在当下的盛名,凌叔华算得上默默无闻了。究其原因,凌叔华最初是为丈夫陈西滢所累。陈西滢发表的一些评论文章被一些爱国者认为“比军阀还凶”,陈西滢因此被定位为刽子手的辩护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近代文学史上几乎销声匿迹,这同时也影响了妻子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8期2017-10-20
- 凌叔华为何鲜为人提及
杨颖凌叔华系出名门,精通绘画,在文学方面也大放异彩,且颜值颇高,可以说她满足了人们对才女的一切幻想。可纵观凌叔华生平,虽其经历之传奇一点儿不亚于同时代的其他淑女名媛,但相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在当下的盛名,凌叔华算得上默默无闻了。究其原因,凌叔华最初是为丈夫陈西滢所累。陈西滢发表的一些评论文章被一些爱国者认为“比军阀还凶”,陈西滢因此被定位为刽子手的辩护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近代文学史上几乎销声匿迹,这同时也影响了妻子凌叔华的出镜率。第二个原因是,凌叔华
百家讲坛 2017年15期2017-08-30
- 凌叔华小说创作的思想意蕴研究
秦燕南摘要凌叔华是民国十大才女之一,其文学作品擅长表现女性,善于心理写实——细腻的心理刻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思想意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分析了几组女性形象及其意蕴、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反差、爱国主义思想主题。关键词凌叔华 小说创作 思想意蕴凌叔华是一位优秀的女性作家,也是“新闺秀派”作家的代表,朱自清、鲁迅等大文豪都对她的文学作品有着较高评价。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多是从女性的角度表现婚姻问题,作品中有三分之二都是以女子为主人公,其他小说作品则是以
科教导刊 2017年14期2017-07-20
- 从此岸到彼岸
小说《古韵》是凌叔华文学创作生涯中后期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以英语写成、首先出版于英国的长篇小说受到西方评论界的关注,进而为凌叔华赢得了世界声誉。这一成功实非偶然。《古韵》是作者多年中西文化交往经历的综合记录与最终“成品”。作为一个跨文化旅行的文本,其二十多年的生成过程是一次异域文化视野下特殊的写作实践。仔细考察小说英文原著所呈现出的文化特质,我们可以看到女作家是如何在深刻剖析本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从自身的文化审美取向出发,综合考量西方读者的阅读感受,在创作中
华文文学 2017年3期2017-07-05
- 民国才女凌淑华
路颠沛流离……凌叔华就是这样的女子。”80后作家欧阳德彬如此形容民国女作家凌叔华。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凌叔华的个性和故事显然都不够重口味。至于文学上的成就,在文采斐然的民国,很容易就被几位领袖人物掩盖过去。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她是民国女作家的一个独特存在,实在不能轻易绕过去。凌叔华和陈西滢新婚照大宅门里的生活1900年,在北京史家胡同的一个富贵人家宅院里,一个小女孩降生了,此后,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她凭借自身的才华成为一代名媛;90年后,经历过战乱流离
遵义 2017年12期2017-06-22
- 凌叔华与外国文人的交往
赵文花摘要:凌叔华的作品在当代流传甚广,一方面离不开作家自身的深刻思想,另一方面与外国文人的交往也使她的作品更加成熟,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关键词:凌叔华;泰戈尔;弗吉尼亚·伍尔夫;韦斯特一、与泰戈尔的交往一九二四年春,泰戈尔应北京讲学社之邀,经上海到北京访问。燕大鲍贵思教授便带着凌叔华一起欢迎泰戈访华。恰逢当时陈师曾、齐白石等组织的北京画会刚刚正式成立。因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开会,陈师曾就提议到凌叔华家的大书房开会。凌叔华因此结识了陪泰戈尔一起访华的印度画家兰达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4期2017-05-08
- 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宅门时光
张 鹏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宅门时光文/张鹏1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百年来名人荟萃,那一处处大门紧闭的宅院埋藏了不知道多少和中国近代史有关的故事,史家胡同24号就是其中的一座。这里便是凌叔华的故居,也是她出生的凌家大宅的后花园。凌家大宅是一座有99间房子的豪华院落,前门朝着干面胡同,后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华26岁出嫁时父亲把这座有28间房子的后花园给女儿做了陪嫁。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1895年和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名字被列于北京孔庙的石碑上,这资历使他得以进入翰林院任
北方人 2016年21期2016-12-08
- 古韵依依犹余梦
的脱颖而出,而凌叔华在浪潮之后的创作则通过反映那些“小姐”“太太们”“母亲们”的现实生存状况,巧用隐喻等手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追求。关键词:凌叔华;五四女性;隐喻;闺怨凌叔华,她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必为生计和前途而担忧,她是一个从未吃过苦的女人,而我认为她最突出的是作为五四时期新一代女性作家的代表,她淋漓尽致地书写深闺女子的寂寞与新旧潮流的撞击,表现了五四以后中国女性形象和心里创作的空白,走出闺房依旧集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境遇,为我们展现了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8期2016-10-21
- 论凌叔华小说“留有余地”的创作艺术
和想象的余地。凌叔华以自己独特的叙述视角和行文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关键词:凌叔华;叙事策略;叙述视角;结尾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14-02凌叔华所处的是一个轰轰烈烈、破旧立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年代,女性作家大多或大胆激烈或深沉缠绵,而凌叔华却重点关注旧式大家庭中闭锁的深闺,深刻挖掘中国旧女性和不完全的新女性深层意识的陈旧软弱。表现在创作技巧上也自成风格,呈现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8期2016-07-09
- 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宅门时光
一座。这里便是凌叔华的故居,也是她出生的凌家大宅的后花园。凌家大宅是一座有99间房子的豪华院落,前门朝着干面胡同,后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华26岁出嫁时父亲把这座有28间房子的后花园给女儿做了陪嫁。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1895年和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名字被列于北京孔庙的石碑上,这资历使他得以进入翰林院任职。他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等要职。凌叔华是凌福彭与第三房姨太太李若兰的第三个孩子,家中共有15个孩子,她排第十。从凌叔华的作品中,可以
北方人 2016年11期2016-05-31
- 大宅门的时光 探访凌叔华故居
片草丛,似乎和凌叔华在小说《古韵》中的描写颇为符合。这里便是凌叔华的故居,也是她出生的凌家大宅的后花园。凌叔华出嫁时,父亲把这座有28间房子的后花园给女儿做了陪嫁。凌家大宅原本是一座有99间房子的豪华院落,前门朝着干面胡同,后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并点翰林。他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是一位官运亨通的人物。凌家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凌叔华的母亲叫李若兰,是凌福彭的第三房太太
时尚北京 2016年5期2016-05-14
-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诗骚”传统及其审美转化
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关键词:“诗骚”传统;凌叔华;跨文体;小说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45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62—03陈平原提出:“‘史传与‘诗骚,既是文学形式,又是文学精神”,中国诗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2016-05-14
- 凌叔华小说的情爱书写
37000)凌叔华小说的情爱书写邝利芬(萍乡学院 文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摘要:在五四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女性作家凌叔华以一种客观、温婉的方式对“新闺秀”们的情爱进行书写,显示了与其他同时代女作家不同的强烈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感,其作品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关键词:凌叔华;小说创作;情爱书写凌叔华是与冯沅君、冰心、汪静之等齐名的少数几个活跃在新文学初期的女作家之一,其文学生涯的开端可追溯到1922年加入燕京大学文学会,历时长达60余年,她的创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2-13
- “闺秀派”小说的价值
——读凌淑华《绣枕》有感
珍视。关键词:凌叔华 《绣枕》 女性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能够写作发表作品的女作者不在少数,但能名垂史册的女作家并不多,凌叔华是其中之一。作为“五四”时期的一名著名女作家,她以小说创作闻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于古老北京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的凌叔华,其作品多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创作素材,亦以自己独特的叙事视角,真实地再现旧时代女性生存、爱情、婚姻之悲哀,表现旧时代女性卑微的人生地位,狭小的生存空间,软弱麻木、不知反抗的自我意识,以及甘愿承受礼教束缚的悲剧。凌叔
名作欣赏 2016年10期2016-01-28
- 为徐志摩保密
她就是京城名媛凌叔华。徐志摩对她非常信任,曾经托付她保管一箱日记。箱子里既有陆小曼写给徐志摩的日记,也有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日记。徐志摩认为放在凌叔华处很放心,因为凌叔华是个重诺的人。徐志摩死后,出于好奇,也出于纪念,林徽因很想得到徐志摩的日记。当她向凌叔华索要时,凌叔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因为在陆小曼的一些日记中,有对林徽因不敬的内容,这是不便让林徽因看到的。遭到拒绝后,林徽因很不甘心,她让胡适给想想办法。胡适亲自出面,借口征集徐志摩资料,再次向凌叔华讨要徐
做人与处世 2015年15期2015-09-10
- 凌小姐家的大书房
女中得天独厚的凌叔华。凌叔华(1900.3—1990.5),原籍广东省番禺县,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为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在家里排行第十。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及北洋政府要职。他本身即饱有学识、酷爱绘画,曾与康有为、齐白石、陈半丁、陈寅恪等人过从甚密。喜爱交游的他还参与组织了“北京画会”,凌家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谈笑有鸿儒”。凌叔华因天资聪颖,颇得父亲宠爱,她的外曾祖父是国画大家,父亲很希望凌叔华能传承衣钵。凌叔华自
看世界 2015年14期2015-09-10
- 文学场中的画家凌叔华
主要研究女作家凌叔华如何利用其画家的身份、运用其画界资本在现代中国和英国文学场实现文学发展、得到文学地位,并通过其个案小探非文学因素在作家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对文学场的影响。关键词:凌叔华;文学场;画家;作家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4)6-0020-06一、引言陈西滢(1896-1970)在给女儿陈小滢的一封信中提及凌叔华(1900-1990)时曾说:“那个时代认字的不多,写作的人更少,能够发表文章的人少之又少
华文文学 2014年6期2014-12-26
- 浅析凌叔华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困境
摘 要:凌叔华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其中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面临着生存困境,主要包括女子、孩童和底层人民。作品中人物在困境中不断挣扎,却无法逃脱被命运所束缚的困境。凌叔华试图从生存困境的描绘中探究人类生存的现实性和历史性。关键词:凌叔华 人物 生存困境五四运动时期,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强调文学对人性的关注,特别是关注人自身的生存状况。大批作家通过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不同层面的描写,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启迪人们达到趋于永恒和谐的自然生命状态。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2014-09-26
- 一部富有“她”特色的新作——评崔涛新著《世态一角高门精魂:现代女作家凌叔华研究》
半叶中国文学看凌叔华,凌叔华似乎并没有什么特色,她没有庐隐、石评梅、冯沅君一般坎坷的人生、悲剧的爱情,其创作中没有个人的悲悯;也没有如冰心、丁玲、草明一般的时代自省,其创作中没有时代的波澜起伏。但是正如杨洪承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凌叔华成为一个小说家呈现于‘五四’新文学文坛,一是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时代,为率先觉醒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合适的条件,凌叔华与一大批现代女作家应运而生;二是特殊家庭教育的背景,与胡适、周作人、徐志摩、陈西滢新文化新文学的先驱者相遇相知,志
语文学刊 2014年9期2014-08-15
- 论凌叔华小说《中秋晚》意象的隐喻性
高 燕[摘要]凌叔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登上文坛,并开始受到鲁迅、徐志摩等人的关注。她的小说《中秋晚》在创作中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意象,具有隐喻性的特征。本文就从“中秋晚”、“团鸭”、“家”具体喻像来试论述《中秋晚》的隐喻性特征。[关键词]凌叔华;《中秋晚》;隐喻性凌叔华是一位颇有才气的女作家,1925年她发表成名作《酒后》之后,开始受到文坛的关注,1928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集《花之寺》,收集了1924年至1926年间的十二篇短篇小说。其中《绣枕》被鲁迅选
当代教育 2009年2期2009-07-30
- 走出家庭围城的三重门
冯晓青[摘要]凌叔华的小说于芸芸大千之中,描画人性的善恶尊卑,展演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万千生存镜像,扣开了女性走出家庭的有形和无形的三重思想之门,代言了女性在家庭突围中对权力的争取与追寻的艰难,既传达女性生存的困惑、创伤和无奈。也寄托了挥之不去的希冀、期待和热情,蕴涵着智性和灵动、哲理和情思,为困境中的人提供一线微光和慰藉,在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共鸣。[关键词]凌叔华;小说,女性。生存镜像凌叔华用温厚知性的笔调,选取女性视角和感知,把叙述视点聚焦在家庭,轻轻的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200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