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
- 坚持热爱,“走心”创造
物小档案姓名:哈布列提·布力木别克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九团中学出生日期:2009年1月1日兴趣爱好:发明制作、打篮球、唱歌最想做的事:开着自己制作的飞机上天。最自豪的事:我为中国自豪,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座右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个人作品:牛粪压缩烘干器、蜘蛛网收集器、智慧毡房、六驱小车曾获荣誉: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二十一届兵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
发明与创新 2023年35期2023-11-23
- 《电影的节奏是心跳》
:[法]米莲娜·布列松(编)译 者:陆一琛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2023年7月页 数:384页定 价:78元内容简介:罗贝尔·布列松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以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书写人类的精神世界,其独树一帜的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史,被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大师一致推崇。这位沉默、超然的电影哲人,在艺术之路上缓慢求索,在世时仅留下十四部电影作品。这本《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布列松谈话录》是布列松唯一的談话录,收录其四十
中国银幕 2023年9期2023-09-09
- 用镜头洞见真实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得到一部相机1908 年,布列松出生于法国,从小家境优渥,父亲开办纺织厂,母亲的家族经营棉花生意。据说,当时法国几乎家家户户的针线包里都有布列松家生产的线团。正因如此,布列松从少年时代起便接受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够“实用”的艺术教育,比如绘画、文学和摄影。中学毕业后,布列松顺利考入了剑桥大学,主修艺术和文学,这些知识积累为他培养审美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1年,爱冒险的布列松去了一趟非洲的科特迪瓦,当年那里还是法国的殖民地,被称
艺术启蒙 2023年3期2023-03-28
-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廉·奥卡姆和琼·布列丹是中世纪重要的逻辑学家,“中世纪晚于奥卡姆的最著名的逻辑学家大概只有布列丹(1300-1358)一位”[1]。作为奥卡姆的追随者,布列丹也是一名唯名论者。布列丹在许多逻辑学的研究领域都颇有建树,诸如命题的真值条件理论、推论理论和悖论等,虽然布列丹对指代也有详尽的论述,但是他的指代理论并没有超越奥卡姆,两位逻辑学家对指代的划分存在差异,下面我们对布列丹和奥卡姆的指代划分做一比较研究。第一,对恰当的指代和不恰当的指代的划分。奥卡姆将指代分
科学咨询 2022年19期2022-11-24
- 更有价值的交易
然后他找了一个叫布列伊特科普佛的老板,请他看看是不是能够出版。布列伊特科普佛是个矮矮胖胖的德国人,看上去有些笨拙,但他肚子里学问却不少,尤其对戏剧很内行。他接过克雷洛夫的剧本,刚看了个开头,就喜形于色,马上与克雷洛夫攀谈起来,而且越谈越投机。过了几天,克雷洛夫又来找布列伊特科普佛,問他读完剧本了没有。布列伊特科普佛笑容可憨地说:“这出戏写得太好笑了,看来你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啊!”说完,他就掏出了60卢布,打算作为稿酬付给克雷洛夫。60卢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
格言·校园版 2022年27期2022-05-30
- 报道摄影的艺术之名:重读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的作品集《抓拍的影像》(Images à la Sauvette)所起的英文版书名。这部作品集精选了布列松从事摄影20年、在15个国家拍摄的126幅作品,其设计编排剥离了图像和文字说明的关系,凸显出影像的艺术风格;长达14页的前言夹杂着摄影师童年生活的回忆碎片、35毫米相机的创作理念和实践经验,拼凑出一个有天分和艺术基础、又恰好抓住时机而获得成功的摄影家进化史[2]He
艺术学研究 2022年6期2022-03-14
- 基于多约束二维排样的舰载机最大密度布列算法
提出了“最大密度布列因子”这一指标[3-4]。“最大密度布列因子”简称“布列因子”,是可有效表征停放某型舰载机所需占用飞行甲板和机库空间的一个经验指数,布列因子越大,表明舰载机占用的航母甲板面积越大。舰载机布列因子的计算流程具体如下[5]:1) 设定F/A-18C飞机为基准舰载机,并规定其布列因子为1。2) 按指定规则和约束,用基准舰载机填满“尼米兹”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不含着舰区)和机库,记录飞行甲板、机库布列飞机数量之和,设其为a。3) 按同样规则布列某
中国舰船研究 2021年6期2022-01-14
- 分析罗伯特·布列松的导演手法与艺术风格
07..084“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正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让-吕克·戈达尔1. 背景要想理解一個导演的电影作品,将他置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语境是十分有必要的。罗伯特·布列松是一位长寿的导演,在他1901-1999年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他几乎是见证了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尽管并不是与每一个阶段的轨迹都相交,但受到时代浪潮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罗伯特.布列松的导演生涯应该是从1943年执导的《罪恶天使》正式开始的,于是我试图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7期2021-07-06
- 基于基本空间组合关系的舰载机机库布列算法
库不仅需要尽可能布列更多数量的舰载机,同时布列方案还需合理满足舰载机出库调运需求。因此,需对舰载机机库的停放布列问题,即在二维机库平面内对不同种类舰载机(如战斗机、直升机、预警机等)进行站位划分,以提高机库停放的舰载机数量并保证舰载机调运效率。国内外学者针对机库布列问题开展了较多研究。美国海军开发了航空数据管理与控制系统(aviation data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ADMACS)[2]以及舰船综合信息系统(int
中国舰船研究 2021年3期2021-06-08
- 诺曼·布列逊对贡布里希再现论的批判及其问题
——以符号学为视角
新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的《视觉与绘画》(Vision and Painting)2019年出了一个新版的中译本,再次引发学界关于他与贡布里希学术分歧的热烈讨论。布列逊在该书序言中说:“贡布里希说,绘画是感知的记录,可我说,这是根本错误的!”①新版译作《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谷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在这本初版于1983年的著作中,布列逊公然将矛头指向贡布里希,指责后者以心理学为核心方法的艺术研究是“知觉再现论”“认知主义”,批判他忽视了图像的
艺术探索 2021年6期2021-02-12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48年,我踏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踏上了来中国的飞机。在这段从1948年一直持续至1949年的旅程中,布列松用徕卡相机见证了中国命运的“转折年”。在返回美国后,他立即出版摄影作品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忠实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的苦难。作为首位走进新中国的摄影师,在1958年布列松再次来华,用镜头为西方世界观察一个新生的东方大国打开了一扇窗。两次中国之旅,布列松对新中国进行了深刻的视觉描述,捕捉了社会中不断变化
摄影世界 2020年3期2020-07-23
- 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书写”、纯粹影像与超验美学
静一、罗伯特·布列松的创作经历与“电影书写”1901年9月25日,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出生于法国奥弗涅区多姆山省。1934年制作了第一部讽刺性黑白音乐短片《公共事务》,由于资金问题无法拍摄后续电影;他还为诸多著名法国导演撰写剧本。1943年他制作了第一部电影长片——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罪恶的天使》,这部电影宗教式的精神内核奠定了布列松影片的沉思性基调。1945年布列松受到狄德罗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们》启发,创作了《布洛涅森林中的女人们》。但
电影评介 2019年18期2019-11-16
- 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
杨惠婷【摘 要】布列松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理论,他所拍摄的照片不仅能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性。本篇文章对他的“决定性瞬间”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主要体现在照片既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故事性、情绪性和质朴性。【关键字】布列松;瞬间;摄影中图分类号:J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136-01一、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
戏剧之家 2019年16期2019-07-01
- 舰载机甲板布列调运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舰载机;布列;调运中图分类号:E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2-0224-02航母甲板空间有限,作战环境高度危险紧张,如果能够在任务下达后最先出动战机形成战斗力并且在作战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甲板作业,保持持久作战能力,就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占据先机。由于受到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空间区域限制,舰载机的飞行不可能同时满足很多架次飞机起飞、着舰,因此舰载机的飞行特征被称为具有多层蛋糕般的层次性。同时,航空母舰上人力资源相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期2019-03-25
- 影像中的伴侣
做最正确的事。”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早已闻名于世,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妻子马丁·弗兰克也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马丁·弗兰克是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他们俩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结为夫妻,婚姻关系一直持续到2004年布列松逝世。荒木经惟的一些言谈举止,在今天仍会让人觉得荒诞不经,但他对妻子阳子的爱始终如一。1990年1月27日,在和阳子说了最后一声“谢谢”后,阳子安然离世。荒木经惟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最后一刻。1988年,她们因为合作拍摄,搬进了纽约同一栋公寓
读者 2018年13期2018-06-21
- 《新包法利夫人》人物赏析
习法律的富家公子布列西尼产生情愫,不可自拔,最后被面包噎死。本文着重对《新包法利夫人》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从而深入探析珍玛的悲剧成因。一、珍玛的性格分析珍玛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艾玛名字很相似,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她们也会有相同的悲剧命运。故事一开篇,珍玛和丈夫查理来到了诺曼底这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小镇,查理是一个温吞老实的木匠,对珍玛也是十分照顾。在旁人眼中,珍玛很幸福。但是珍玛每天闷闷不乐,“艾玛开始感到厌倦,她觉得婚姻太平淡,犹如一潭死水,激
戏剧之家 2018年4期2018-05-15
- 谁制造了“决定性瞬间”?
间”理论既表现了布列 松独特的摄影美学观念,又高度概括了 他作品的特点。然而布列松本人却不止 一次公开宣布,“决定性瞬间”这个说法 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布列松的《巴黎圣拉萨车站后 方》完美地体现了“决定性瞬 间”的理论。他捕捉了少年从 水面上一跃而过的瞬间,与背 后招贴广告中跳跃的女郎形成 了有趣的呼应跨越半个世纪的误解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著名的理 论确实并非布列松提出来的。“决定性 瞬间”一词虽然来自布列松1952年出 版画册的英文名,但许多人不知道的
摄影之友 2018年5期2018-05-10
- 决定性瞬间
智慧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那标志性的徕卡、50mm标头以及神乎其技的抓拍手法,特别是“决定性瞬间”理论,影响了几代热爱摄影的人们。布列松对抓拍有极其强烈的执念,反对预设场景和摆拍。我们在他的镜头下,发现街道的光影、行动的巧合、表情的神韵。他声称自己从不思考,只是行动,全凭直觉。因为生活对所有人来说只有一次,而且永远在变动之中。他认为,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要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出其不
南风窗 2018年8期2018-04-23
- 世界大师镜头中的50年代中国
”的法国摄影记者布列松来到中国,他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中国。彼时,中国新闻摄影界正提倡“加工”“摆布”的方法,布列松提倡的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不干涉拍摄对象、抓拍、寻找典型瞬间等,并不为中国记者所理解。1960年8月,布列松的此次拍摄被认为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歪曲和恶毒的宣传”。当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我们再次观照这些照片时,有何感受呢?1.第一次看到电视时人们惊讶的场景2.修建三门峡水电站的人们3.红小将在大街上分发苍蝇拍以除蝇害4.天安门广场
山海经 2017年17期2017-10-09
- 世界大师镜头中的50年代中国
”的法国摄影记者布列松来到中国,他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中国。彼时,中国新闻摄影界正提倡“加工”“摆布”的方法,布列松提倡的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不干涉拍摄对象、抓拍、寻找典型瞬间等,并不为中国记者所理解。1960年8月,布列松的此次拍摄被认为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歪曲和恶毒的宣传”。当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我们再次觀照这些照片时,有何感受呢?endprint
山海经·故事版 2017年9期2017-09-29
- 并非每一张都高不可攀
名度最高的摄影师布列松留存至今的早期作品,多是出自于他上世纪50年代在创办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时期所创作。这些罕见的8x10英寸的版本当初仅仅是为复制而洗印,每张照片的背面通常盖有版权印章。由于不是用于展示用途,照片的保存状况往往并非十分完美,这就导致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马格南”时期照片虽然稀有,但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并非高不可攀。为庆祝马格南图片社成立70周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在5月底推出了特展“马格南宣言”(Magnum M
摄影之友 2017年8期2017-08-22
-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新疆“焦裕禄”
字响彻全国时,阿布列林还是一名中学生。对这个英雄人物充满好奇的他和几名同学一起坐着火车去河南兰考,他们想要看看,焦裕禄都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崇敬。“在兰考,我看到了大片被改良的土地和郁郁葱葱的林带。”阿布列林回忆。回到新疆的阿布列林,怀着满腔热血,唱着那首《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主动离开城市去边远贫苦的农村接受锻炼。自此,下乡时他是优秀知识青年,在农机厂他是优秀职工。1979年,阿布列林被調入地区检察院。“我当时只有高中文化,不懂法,只能不分昼夜地学法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7年25期2017-08-14
- 锋视觉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经说:“我们拍摄的前10,000张照片手上坏的,那么第10,001张照片或许是好的”手机摄影便是给人们一种快速拍摄的方式。手机摄影大赛(MPA)正在迎来布列松所说的“决定性瞬间”,一个手机摄影极速发展的瞬间。1 FLORAL DREAM by Charles Needle2 EXHALE by Helen Breznik3 THE COMMON EYE AND SEEING EYE by Deena Berton1 NO I WIL
数码摄影 2017年8期2017-08-11
-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澄清有片心
】1998年,阿布列林被选举为哈密市法院院长,是出了名的“黑脸包公”。妹妹向阿布列林提出调换工作部门的请求,作为院长的阿布列林断然拒绝了。他说:“法院是国家机关,不是我们自己家。作为院长,如果我们自身不正,又谈何去领导别人?”阿布列林勤勉为民,从事建筑装修的张宏奎活干完快一年了,老板却赖账躲了起来。无奈之下,他把官司打到哈密市法院。阿布列林得知此事后多次督促办事人员,最后,张宏奎得到了4500元血汗钱。2008年8月,哈密巴里坤县发生一起盗窃电力设备案。侦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23期2017-07-10
- 澄清有片心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经河南时参观了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还是当检察官,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就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颁奖辞]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15期2017-07-10
- 新疆焦裕禄
阿布列林:守望使命,拥抱生活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维吾尔族,哈密司法系统出了名的黑脸包公,他在哈密市检察院和法院工作了31年,办理了近千件案件,经他审理的案件,没有发生过一次改判、错判,桩桩是无可辩驳的铁案,人称“铁案法官”。1990年,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团伙案被拘留,案件移送至检察院。阿布列林拒绝了表姐的求情,依法判案。2010年,阿布列林处理一起重大毒品案,一天,主犯的母亲来求情,被阿布列林当场拒绝。临走时,她悄悄将1000元钱塞进报纸里,阿布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19期2017-06-27
- “大跃进”年代的中国
法国著名摄影师布列松(1908—2004)与中国颇有渊源,他曾两次来到中国。由于1948年来华的布列松客观地记录了中国新旧政权交替时的历史性画面,被当时的新中国认为是“好同志”。 1958年,布列松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3个月。此间,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布列松的拍摄风格注定他去关注那些普通的小人物,于是,就有人发现,除一些“正面”照片外,布列松也拍了许多“丑化”中国的照片,為此还引起了一些风波,“文革”开始后,由于这些所谓“丑化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5期2017-05-20
- “大跃进”年代的中国
国法国著名摄影师布列松(1908—2004)与中国颇有渊源,他曾两次来到中国。由于1948年来华的布列松客观地记录了中国新旧政权交替时的历史性画面,被当时的新中国认为是“好同志”。 1958年,布列松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3个月。此间,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布列松的拍摄风格注定他去关注那些普通的小人物,于是,就有人发现,除一些“正面”照片外,布列松也拍了许多“丑化”中国的照片,为此还引起了一些风波,“文革”开始后,由于这些所谓“丑
文史博览 2017年5期2017-05-18
- 罗伯特·布列松重温一代宗师的电影札记
甘琳大师罗伯特·布列松重温一代宗师的电影札记文/甘琳罗伯特·布列松在电影史上的影响独一无二,他是电影宗师的宗师,塔科夫斯基、戈达尔和路易·马勒等导演都是他的门徒。其结构主义和简约风格渗透着浓烈的宗教和哲学色彩,他将电影提升到了一个可与旧形态、旧流派相较的层面。4月举行的第4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布列松的四部经典列为大师修复单元的重点展映作品,影迷在大饱眼福的观影体验里,无不沉浸在他纯粹的影像书写当中。创作才是唯一在1983年的第83届戛纳电影节颁奖礼现场,布
东方电影 2017年4期2017-04-27
- 采访带给我不可言说的力量
这段颁奖词时,阿布列林·阿布列孜大踏步走上舞台,手举奖杯的瞬间随即定格在了各大媒体的报道里。2017年2月8日,阿布列林当选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由于他多年从事司法的经历,没几天,我就接到了采访任务。2月20日一大早,我匆匆赶往机场,踏上了采访阿布列林的边疆之旅。要想别出心裁就要深挖细节当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时,我内心有些不安,因为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阿布列林的报道,能说能写的几乎全部被同行记者挖掘出来了,我意识到,想要写得别出心裁没有那么容易。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4期2017-04-15
- 布列松: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說:“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
宁夏画报 2017年1期2017-03-27
- 一场历时三年的新闻采访
的维族老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远在新疆的阿布列林与河南很有缘分。这个缘分首先来自于他与焦裕禄精神的不解之缘。打从年轻的时候,阿布列林就成为焦裕禄的“铁粉”,1968年,他来到兰考虔诚拜谒焦裕禄陵墓,探访焦裕禄家人。此后,在他人生的漫漫长途中,焦裕禄精神宛若指南针,时时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阿布列林在平凡的岗位上缔造了自己的精彩,树立了一位焦裕禄式好干部的先进形象。其次,他与河南的缘分来自一场偶然的邂逅。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河南日报记者李黎祥在入疆工作的第三
新闻爱好者 2017年2期2017-03-20
- 亨利在英国
卡蒂尔-布列松亨利在英国即便是去世多年,马格南图片社传奇摄影师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的作品依旧广受欢迎,近日在英国诺里奇市的东安格利亚大学将举办一次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展。“亨利·卡蒂尔-布列松:人在巴黎”共收集了布列松在1929年至1985年间拍摄的83张作品,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在英国展出的。布列松将他的摄影手法称为“素描”,通过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平凡的街道上所发生的一切不平凡。本次展览将会在东安格利亚大学的Sainsbury视觉艺术中心举办,8月29日结束。w
摄影之友(影像视觉) 2016年7期2016-09-14
-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下的摄影图片功能探讨
——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
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谭伟志 刘 洪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先后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著名的媒介学说观点,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研究传播。以摄影图片这一媒介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伟大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将图片这一媒介置于“麦氏”媒介学说的视角下重新进行理解,并根据其著名的媒介学说观点,分析布列松摄影图片的本质和功能,以期对摄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丰富和发展摄影图片传播理论
传播与版权 2016年7期2016-09-14
- 纷杂难言的乌托邦情结
托邦,此时此地,布列松的作品散发着当代价值,在当代艺术修辞诠释下,如同“神秘走失儿童”系列作品,呈现的不正是当代生命力吗?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sson通常中文译为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该书译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本文沿用此意。编者注)来到了维也纳。我静静地注视着他: 光亮的发丝,宽宽的额头,相机后面是那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邃的眼睛。正是因为这双眼睛,才有了我书桌上的这本书,《Henri Cartier-Bresson》
中国摄影 2016年2期2016-05-30
- 浅析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品的摄影表达
析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品的摄影表达邓群雄(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 东阳 322100)在布列松传奇的摄影生涯中,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布列松始终认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某个瞬间用某种表现形式来记录一个事件的内涵,并精确地呈现出某一事件的重要性,使它成为这一事件的最恰当的描述。布列松的众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往往具有深刻内涵,极强视觉感,并且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即:决定性瞬间、画面的构成元素及画面背后的人文关怀。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构成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2016-03-01
- 布列松:不止是“决定性瞬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始终占据着独特位置。他是第一位在卢浮宫展出作品的摄影师;在特里亚德出版的著名论文选集里,他作为唯一的一位摄影师,与勃纳尔、马蒂斯和毕加索被共同纳入其中;恩斯特·贡布里希所著的权威性著作《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登载的唯一一幅摄影图片就是布列松所摄;光圈出版社出版的“摄影史”系列丛书中的第一册通篇都是在介绍他。数不清的奖项荣誉笼罩着布列松,他是“大师中的大师”,是无数人事业的灵感源泉。2014年,布列松去世10
摄影世界 2016年2期2016-02-27
- 大师布列松
10097)大师布列松戴攀(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摄影是什么?摄影是利用特殊的暗箱设备对感光材料进行曝光的过程,英文PHOTOTGRAPH,摄影一词最早是源于希腊语的φω phos(光线)和γραφι graphis(绘画)两字加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以光线绘图”。如果把眼睛比作是照相机的构造,水晶体就是相机的镜头,视网膜是底片,瞳孔就是相机的光圈,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摄影就像宇宙冥冥之中的一根长锁,它记录当下,决定我们所见的事情,留住过去,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0期2015-10-29
-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舰载机布列方法研究
退火算法的舰载机布列方法研究卞大鹏1,栾添添2,宋晔21.海军驻武汉701所军事代表室,湖北武汉430064 2.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为提高航母飞行甲板的利用率,增加其最大载机量,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舰载机布列方案进行了优化。首先对舰载机在航母上布列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舰载机在甲板上二维不规则布列的各种约束;然后基于临界多边形法对舰载机包络图形间的靠接关系及其在甲板轮廓图形内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应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舰载机
应用科技 2015年4期2015-04-28
- 仪仗队VS民众:王牌镜头的抉择
黄鹤布列松是法国摄影家,以拍摄新闻照片见长。1937年,布列松听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将举行加冕典礼,便和老摄影师亨利来到伦敦。加冕典礼当天,民众们早早地守在仪仗队要经过的道路旁。来自各国的摄影记者更是想方设法挤到人群前,不断地调相机,准备捕捉下这历史的一刻。布列松扛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亨利看见了,费力腾出个空地,喊道:“国王就要来了,这儿还有地方能拍。”布列松摇摇头,继续在人群中寻找着什么。仪仗队准时经过,无数相机对准他们,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布列松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0期2014-12-01
- 被遗忘的仪仗队
黄鹤布列松是法国摄影家,以拍摄新闻照片见长。1937年,布列松听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将举行加冕典礼,便和老摄影师亨利来到伦敦。加冕礼当天,民众们早早地守在仪仗队要经过的道路旁。来自各国的摄影记者更是想方设法挤到人群前,不断地调相机,准备捕捉下这历史的一刻。布列松扛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亨利看见了,费力腾出个空地,喊道:“国王就要来了,这儿还有地方能拍。”布列松摇摇头,继续在人群中寻找着什么。仪仗队准时经过,无数相机对准他们,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布列松却
环球人物 2014年22期2014-09-10
- 瞄准线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也正是因为如此,布列松被赋予了“20世纪之眼”的称号。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这位被誉为当代纪实摄影开创者的摄影大师辞世已有十年,根据法国当地的法律规定,布列松生前的各项档案将于今年解密,这将为艺术史学界对布列松的研究提供更多第一手的资料。2014年2月,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协同亨利·卡蒂尔-布列松基金会和玛格南图片社,组织了一场名为“瞄准线”的布列松作品回顾展。展览共分8
艺术与设计 2014年4期2014-05-21
- 被遗忘的仪仗队
布列松是法国摄影家,以拍摄新闻照片见长。1937年,布列松听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将举行加冕典礼,便和老摄影师亨利来到伦敦。加冕礼当天,民众们早早地守在仪仗队要经过的道路旁。来自各国的摄影记者更是想方设法挤到人群前,不断地调节相机,准备捕捉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布列松扛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亨利看见了,费力地腾出个空地,喊道:“国王就要来了,这儿还有地方能拍。”布列松摇摇头,继续在人群中寻找着什么。仪仗队准时经过,无数相机对准他们,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布列松却压
故事会 2014年21期2014-05-14
- 被遗忘的仪仗队
黄鹤布列松是法国摄影家,以拍摄新闻照片见长。1937年,布列松听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将举行加冕典礼,便和老摄影师亨利来到伦敦。加冕礼当天,民众们早早地守在仪仗队要经过的道路旁。来自各国的摄影记者更是想方设法挤到人群前,不断地调相机,准备捕捉到这历史的一刻。布列松扛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亨利看见了,费力腾出个空地,喊道:“国王就要来了,这儿还有地方能拍。”布列松摇摇头,继续在人群中寻找着什么。仪仗队准时经过,无数相机对准他们,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布列松却
当代青年·我赢 2014年11期2014-04-08
- 电影声音中的另类舞者——浅析罗伯特•布列松电影的声音造型
罗伯特•布列松——电影史上真正的另类大师,朴素简单的电影技法,凝练节制的镜头语言,简而不凡的声音风格让其电影富有极强的形式感,在布列松的电影里,相较于技法和镜头,声音造型更能代表和成就布列松的个人风格,他像一个另类的舞者,在电影声音中舞出了独树一帜的“布列松式”的舞蹈。人声米歇尔•希翁在著作《论电影中的声音》中指出:“对一般的观众而言,一般电影中的语声并不只是众多音响中的一项素材而已,先有了语声,然后才有其他声音,换句话说,不管在怎样的声音大杂烩中,人声的
电影评介 2010年5期2010-11-16
- 世界只剩下一个声音
属房中,青年矿工布列希特和妻子在灯下愁颜对坐。沉默良久,布列希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明天就下井!”妻子报以灿烂的一笑,说:“祝你好运!”第二天清晨,布列希特和妻子匆匆拥抱了一下,便走出门去,妻子在后面喊:“无论怎么样,我们永远在一起!”快中午时,忽然传来了煤矿塌坑的消息,妻子一听,忙跑到矿上,有13人被困在煤井中,其中就有布列希特。矿工的亲人们在井口呼喊着、祈祷着,几个小时后,联络线传来消息,已和井下12人取得联系,他们被困在坑道中,没有伤亡,只是布
启迪·上半月 2008年3期2008-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