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48年,我踏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2020-07-23 06:26纳塔
摄影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布列北平摄影

纳塔

古董街上,孩子趴在文房四宝的商铺橱窗前巴望着, 摄于北平,1948年12月? 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 /Magnum Photos

1948年,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因“决定性瞬间”理念而闻名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踏上了来中国的飞机。

在这段从1948年一直持续至1949年的旅程中,布列松用徕卡相机见证了中国命运的“转折年”。在返回美国后,他立即出版摄影作品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忠实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的苦难。作为首位走进新中国的摄影师,在1958年布列松再次来华,用镜头为西方世界观察一个新生的东方大国打开了一扇窗。

两次中国之旅,布列松对新中国进行了深刻的视觉描述,捕捉了社会中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细节。

195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周年纪念日 ? 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抵达中国,就花了两个星期

1948年11月25日,布列松接受《生活》(Life )杂志的委托,作为特派记者,乘飞机从缅甸仰光飞抵北平(现在的北京)。一路波折,仅仅是抵达中国就大约花了他两个星期。之后他计划在北平停留12天,眼前的一切都深深震慑着这位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法国人,他兴奋地自己在北京的街头游走,拍下了很多观察到的社会生活细节,例如一名来城里贩卖蔬菜的农民正在吃饭,背后是一脸茫然的店主和空荡荡的店面——而这张照片被他用在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的封面。

布列松本来只打算停留两周,但由于时局混乱,他前后在中国又待了10个月。离开当时的北平后,他转战上海,目睹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他的这次中国之旅持续到1949年10月前夕,而拍下的照片忠实地记录了政局剧烈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和苦难。

列松来中国时使用的旅行箱

决意南下,去上海、去香港

1949年初,布列松飞赴上海,此后一直在江浙沪一带拍摄,直至9月份乘船去香港采访。他在北京、杭州、南京、上海的拍摄基本上是自由的。在10个月的拍摄过程中,他特别留意用影像描述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逐步建立起来的新秩序。《生活》杂志和一些国际顶级新闻杂志都非常重视布列松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强调对人的关注,照片中的人文精神和精巧的构图同等重要。而这套照片,也给布列松在1947年与罗伯特·卡帕等人一起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带来了开创性的新闻摄影风格——并非基于新闻事件,而是在长时间的当地生活中,用更诗意与超脱的风格,像报告文学一样来讲述时代的故事。

在布列松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黄金,眼神中充满恐慌和无助。这张照片也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个布列松眼中的中国命运“转折年”,他客观地记录了国民党政府在中国轰然倒台的重要历史时刻,也为学者在研究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影像资料。

小酒馆门口,摄于北平,1948年12月 ? 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不仅仅是照片,更是重要的历史档案

从1950年代开始,布列松的这种拍摄方式,和这种创作基调成为不少新闻记者效仿的对象,也成为新闻摄影复兴的一个开始。作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所撰写的《决定性时刻》一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1958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布列松应我国政府邀请,访华3个月。作为首位进入新中国采访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也打开了一扇西方观察一个新中国的窗户。同时,他的作品全部采用抓拍的方式,这对当时中国的摄影界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不过1958年这次拍摄与之前有所不同,他的拍摄是在导游和当地陪同的引领下进行的,来报告当时新中国的工业化成果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布列松留下来的时代影像遗产,像是一个集合着庞大数量照片和文档的宝盒,和照片一起留下来的,还有一些未出版的材料:比如几百份原始的印刷品,所有的底片小样,布列松为每一個胶卷写的笔记,一些观点和日记,和玛格南其他成员、自己父母之前来往的书信,以及他发表的文章。

学生们协力建设北大游泳池, 摄于1958年?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紫禁城楼前的一位游客,摄于北平,1948年12月?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这是一部私人视角的历史见证。虽然让布列松去北京拍摄的《生活》杂志在当时是国民党的支持者,但布列松留下的资料和照片显示,他个人更同情共产党。而这也是他在目睹10个月中国历史潮流与起伏,见证了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后,留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真情实感和对一些世界风云人物的看法。

1948年至1949年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也让布列松走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巅峰。在此之前,1947年布列松因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展览,获得了一定的艺术声誉,虽然在那时他的记者身份还没有被广泛的认可。

在10个月的中国之旅中,40岁的布列松终于发展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拍摄风格:画面里充满了“移情”与诗意,大量的镜头聚焦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上,像做报道文学一样,为照片留下大量的文字资料。“我眼里几乎只装得下‘人。”布列松说。而这种风格,他坚持了一生。

1948年12月23日,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因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严重通胀,人们挤满了银行,加紧抢购黄金 ? FondationHenri Cartier-Bresson /Magnum Photos

巴黎,布列松基金會正在举办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中国1948/49到1958年”展览

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9日,布列松的这些关于中国的影像由布列松基金会在巴黎展出。该展览在今年下半年有计划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中国的观众见面。不过如果布列松还在世——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对如何展示照片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对他来说,去寻找故事的“新情节”,用镜头无休止地提问并得到回应,才是他最着迷的事。

猜你喜欢
布列北平摄影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想北平
亨利在英国
被遗忘的仪仗队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