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们来到中国

2020-07-23 06:26朱一南
摄影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细节小朋友记忆

朱一南

人们更容易去记忆一个时代中的“巅峰时刻”。这种难忘的瞬间像避雷针接触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呈现一次短暂而耀眼的爆发。实际上,如果从编年史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爆发都被定点于一个又一个成百上千年的链条中:那些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隐藏在日复一日、慢慢悠悠的事情背后,压缩在数不胜数的生活细节之中,经过漫长的酝酿,最终走向决定命运的时刻。

因此,历史更值得用漫长的细节来诉说。自摄影发明以来,它成为了人类最有质感的研究历史的一种工具更直观,所包含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意外的细节总能在大浪淘沙后成为有力的佐证。如果想触摸一个时代,值得先触摸那个时代的照片。

就新中国的影像记忆来说,那些摄于一代代中国摄影师之手的照片,那些中国人第一视角的观察,经过反复的传播,已成为大众心中的集体记忆。而随着信息通路越来越发达,我们发现那些曾经造访过中国,亲身体验过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在这些“他者”视角中,新中国的时代节点也被打下大大小小的标记,展示出摄影师们对一个陌生国度的好奇和充满新奇的发现。他们拍摄的这些照片也与我们已有的影像资料形成珍贵的互文。

因此,在本期专题中,我们努力按照时间线索,寻找到5位来到中国的外国摄影师。

首先是1948~1949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开启了意料之外的长达10个月的中国之旅。在此期间,他用“决定性瞬间”的手法,忠实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的苦难,也用镜头为西方世界观察一个新生的东方大国打开了一扇窗。

第二位是德国摄影师渥克·辛茨(VolkerHinz)。1973年,26岁的辛茨刚刚进入一家德国通讯社工作就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报道机会,跟随德国企业家团体拜访中国。在这次中国之旅中,除了完成拍下双方正式的会面以及晚宴等画面,他还挤出时间,在北京、上海、南京闲逛,留下了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景象。

与辛茨前后脚来中国的,还有布鲁诺·巴贝(BrunoBarbey),他跟随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来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第一次的中国之旅给他印象深刻,他开始为自己寻找更多来中国的机会。1980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

1980年代,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也来到中国。他为中国留下的是近8000张难得的彩色底片,全是中国小朋友的纯真的表情与笑脸。去年,摄影世界曾经专访秋山亮二,并发起了“寻找秋山亮二镜头下的小朋友”活动,找到了10位当年的小朋友。照片在社会中激起的热烈反响让秋山亮二决定把更多从未公开的底片重新扫描制作,在本期专题中这些照片将第一次与中国的读者见面。

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摄影师以更方便的途径来到中国,或是开启自己的创作,或是完成各個国际媒体的委托任务。我们采访了一位95后美国摄影师凯尔·伯曼(KyleObermann),近几年他多次来到中国拍摄自然保护区。

篇幅所限,这些摄影师并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但或许这条时间线永远都不会完整,因为总有新的照片会出现,让人回味无穷的时光细节。

猜你喜欢
细节小朋友记忆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记忆中的他们
细节取胜
找茬儿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