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伟志 刘 洪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下的摄影图片功能探讨
——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
谭伟志 刘 洪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先后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著名的媒介学说观点,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研究传播。以摄影图片这一媒介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伟大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将图片这一媒介置于“麦氏”媒介学说的视角下重新进行理解,并根据其著名的媒介学说观点,分析布列松摄影图片的本质和功能,以期对摄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丰富和发展摄影图片传播理论,同时也希望能对摄影创作者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帮助。
摄影图片;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作 者] 谭伟志,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刘 洪,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摄影创作的队伍中,而读图时代的来临,让摄影图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获取信息的媒介,大众传播媒体也将图片作为其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支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照片的功能,以期对其有更深的了解,进而满足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对媒介使用的不同需求。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他以准确的抓拍风格闻名于世。目前,国内学界与业界对于布列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他的个人摄影生涯、摄影手法与创作实践以及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经典之作等方面。邓天佑、王慧、郭芮男、李奕贤、段宜君等学者,以时间为论述主线,通过总结、理清布列松的摄影生涯经历和他的生涯创作过程,认为布列松在摄影创作中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他不平凡的生活阅历,他对生活独特的见解与思考,以及他对“抓拍”摄影手法的执着。林路、孙京涛、徐忠民、唐团结、教毅等学者,尝试从摄影思想、纪实手法等不同角度对布列松的摄影创作实践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布列松对现当代摄影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摄影瞬间独特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捕捉能力,他让现代摄影对现实的反映多了一种全新的传奇。龙迪勇、李亚男、杨阳、邓天佑、郭芮男等学者,分别从叙事学、艺术美学、新闻学的角度对“决定瞬间理论”提出评价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决定性瞬间”提出解释。
纵观国内关于布列松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虽然总体来说,研究的文章数量很多,但研究成果仍显贫瘠,缺乏相关的理论分析,没有深入探讨布列松的创作手法、“决定性瞬间理论”以及他的照片,究竟给现当代摄影界带来什么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先后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著名的媒介学说观点,尝试从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塑造和对人的感知心理影响的角度研究媒介。本文打算以摄影照片这一媒介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伟大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照片为例,将其置于麦克卢汉媒介“三论”学说的视角下进行重新定义,重新理解,以其能在新的角度对布列松的摄影作品能够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
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媒介即讯息”是核心所在。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而产生。自从19世纪30年代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创作手法经历了高艺术摄影、绘画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直接摄影和纪实摄影等阶段,但每一个阶段、每一种手法都有独特的“讯息”,都影响我们对摄影的理解和思考习惯。布列松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他不仅集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和纪实摄影等所有流派的精粹创造出“决定性的瞬间”哲学,更重要的是他采用抓拍这种最接近真实的手法拍摄,将“经人脑思考过后”最典型、最带有视觉冲击力和最精确的组织形式瞬间捕捉,这样的瞬间在空间上是精妙的构图,在时间上是稍纵即逝。他利用摄影能像镜子一样自动地反映外部世界,产生一种一模一样的可复制的视觉形象特性,抓住某一时刻将其从时间中分离出来,将时间凝固,像雕塑品一样将人的感觉、思维永久“保存”,还将细节放大,发现一些在生活中不易察觉却又十分有趣的细节或者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细节。《巴黎穆费塔街》这张照片是布列松在巴黎街头上,以不干涉对象的抓拍方式而拍摄的,他给被摄体一个完美的表现。画面中,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主体人物真实自然的表情与天真无邪的神情,在照片瞬间记录的技术特点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杰作,也是他接近真实的抓拍手法所传递的“讯息”。
摄影作品:《巴黎穆费塔街》
布列松接近真实的抓拍手法与“决定性的瞬间”理论,告诉大家如何用摄影特有的语言“说话”,给我们的摄影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观念,塑造了对于摄影的全新认识。他的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然而,媒介的内容或用途却是五花八门的,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机组合的形态也是无能为力的。
关于“媒介即是讯息”,麦克卢汉还提出一个精辟的论断:电光是单纯的信息,它是不带讯息的媒介,除非它是用来打文字或拼写姓名,这是一切媒介的特征,这一事实说明,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
布列松的一生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用照相机拍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影像瞬间,其中甚至不乏20世纪的一些巨大变革。1948年底,布列松作为《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来到中国,以图像见证当时中国的“巨变”。1954年,布列松将144张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出版在他的摄影集 D'UNE CHINE A L'AUTRE上,初版于巴黎,两年后此书在纽约首次发行英文版,名为 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
布列松摄影图片的内容是他以最接近真实的抓拍手法、不干涉对象的拍摄准则和在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而表现的形象,正如布列松的摄影图片是他的摄影集、杂志或者报纸的内容一样。他的摄影图片是单纯的形象信息,但当他的摄影图片作为报纸、书籍或者杂志等大众媒介的内容,通过大量的印刷复制,传递到世界各地时,他的摄影作品就成为向世界说明事件、传播消息或引发影响等功能的具体“讯息”。这样的视觉形象“讯息”能消除国家或者民族之间在认识问题上的疆界障壁和文化壁垒,消除接受信息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还能让全世界的人们不因语言、文字或者具体的政治观点不同,对信息产生不一样的理解,而成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同时,对于我们现当代研究20世纪摄影发展和20世纪部分社会发展状况而言,随着摄影集、报纸、杂志保存下来的布列松摄影图片,则作为我们研究所需的历史文献“讯息”。
在过去,大多数的传播学者都把大众传播媒介当作传递信息的介质,而麦克卢汉则认为: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他指出,媒介的这种延伸是人的器官、感官或者功能的强化和放大,但对于人类通过媒介不断扩张的能力,人自身却浑然不觉。
布列松年轻的时候在科特迪瓦以打猎为生,他猎杀野猪和羚羊,然后把猎物卖给当地的村落。在打猎中,他不仅形成了贯穿他一生的摄影技巧——准备、等待、等待、等待,最后扣动扳机或者按下快门,还“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猎物”的眼睛。当他进入摄影界后,他的这双“眼睛”能帮助他发现一些常人难以发现而带有趣味性的细节,但因人眼的功能有限,无法将他看到的视觉形象完全凝固和保存,也容易忽视一些更有趣味性的细节,而照相机却很好地填补了布列松人眼的“劣势”,延伸了他的人眼功能。照相机具有迅速、准确、全面和客观的记录功能,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捕捉在被拍摄物体的形状、神态与内容三者间协调的达到的最佳瞬间,发现并保存人眼“视而不见”的形象。他曾经说过:“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圣拉扎尔车站后面》这张在摄影界耳熟能详的照片是布列松1932年在巴黎拍摄的。这一个跨越积水的经典瞬间,已经成为大多数的摄影教科书的参考模本,告诉各位摄影爱好者,布列松是如何通过他的照相机完成最终的“致命一击”。画面中人物的动态身影与水中的倒影,与远景中招贴的广告女郎的形象互相呼应,一前一后,相映成趣。
摄影作品:《圣拉扎尔车站后面》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下探讨布列松摄影图片的功能,便于我们在新的环境、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布列松摄影图片对于我们现当代摄影界发展的意义。首先,布列松摄影图片的内容是他以最接近真实的抓拍手法、不干涉对象的拍摄准则和在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而表现的形象,而当他的摄影图片作为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的内容时,它又具有多种“讯息”;其次,照相机作为布列松人眼的延伸,既能帮助他保存人眼发现的有趣味性的“信息”,也能帮助他发现人眼无法捕捉的视觉形象;最后,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不仅在几分之一秒的瞬间清晰地抓拍被摄对象,还赋予形象特殊含义,引起人们思考、想象和参与。
[1]邓天佑.布列松新闻摄影思想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2]王慧.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郭芮男.美国“玛格南图片社”现象研究[D].石家庄:河南大学,2007.
[4]李奕贤.试论“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的禅意[D].石家庄:河南大学,2014.
[5]段宜君.从“决定性瞬间”探析数码时代的新闻摄影[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6]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7]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