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

  • 司徒雷登眼中的国共两党:反差鲜明
    个外国人能像司徒雷登那样,对中国产生过如此的影响,遍及政治、文化、教育诸多领域。他的一生,就是美国在中国的努力与失败。蒋介石曾公开表态不欢迎司徒雷登;毛泽东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也对他的评价一锤定音。很少有一个外国人能像司徒雷登那样,对中国产生过如此难以估量的影响,遍及政治、文化、教育诸多领域。司徒雷登生于中国也葬于中国,一生做“中国人多于美国人”。作为教育家,他创建燕京大学,使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见证了国民党失败的整个过程;作为

    新传奇 2023年11期2023-05-30

  • 司徒雷登与中国
    社论《别了,司徒雷登》。从此,司徒雷登成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历史学者林孟熹说:“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司徒雷登曾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在中国传教的美国牧师。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曾子承父业,做过牧师;也曾见证辛亥革命,曾聆听孙中山发表愿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的讲演,是现场唯一一位西方记者。司徒雷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新中国成立前后确定 “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曲折历程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内的几乎所有各国驻华大使都留在南京不动的情况下,苏联驻南京国民党政府大使罗申却早已跟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到了广州。这一举动实际上表示苏联在名义上仍然承认国民党广州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更有甚者,在国民党政府南京已失、残兵败将一触即溃、全面溃败指日可待的情况下,苏联却同国民党政府开始谈判《延长合办中苏航空公司协定》,这不能不令毛泽东怀疑苏联是否利用国民党政权最后的苟延残喘,最大限度地从中国获取最后的利益。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中国共产党对

    领导文萃 2022年1期2022-01-24

  • 司徒雷登与费正清等往来书信四通考析
    澜①傅海澜为司徒雷登私人秘书傅泾波之女。捐赠北大图书馆的文献中,有1949年 司 徒 雷 登(Jоhn Lеightоn Stuаrt,1876—1962)与费正清(Jоhn King Fаirbаnk,1907—1991)就司徒雷登访问哈佛一事的两通书信;1955年费正清就司徒雷登推荐中国经济学家郑友揆之事回复的一通书信;1952年司徒雷登回复美国国务院忠诚 – 安全委员会(Тhе Lоуаltу-Sесuritу Воаrd, Dераrtmеnt о

    国际汉学 2021年4期2021-02-28

  • 一只花瓶见证周恩来与司徒雷登的往事
    延安前夕送给司徒雷登的礼物,它经历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周恩来与司徒雷登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的一段往事。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进驻梅园新村,继续与国民党方面谈判。7月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协助此前委任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进行国共谈判的调解。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批准这项任命,司徒雷登奉命走马上任。 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年少时回美国读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中国传教,后出任燕京大学首

    党史文苑 2021年4期2021-01-04

  • 司徒雷登重要日记及手稿面世
    联合举办的“司徒雷登、罗家伦重要文献特展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该展览呈现了司徒雷登极具影响力的一生,尤其是关于中国的经历和记忆——创建燕京大学、出任美国驻中国第一任大使以及与孙中山的往来等。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为首次公开发布,其文物和文献价值在学术界迅速引发轰动。博源基金会总干事何迪曾撰写过最早一篇重新评价司徒雷登和燕京大学的文章《燕京大学与司徒雷登》,仔细观展后,他确定了展出司徒雷登的日记均为真迹,与历史对得上号,并尤为肯定了日记的珍贵。“当时我任职于中国社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42期2020-11-23

  • 司徒雷登1946年重回出生地杭州
    统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同年10月18日至20日,应杭州市长周象贤的邀请,司徒雷登重回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重回杭州为亲人扫墓司徒雷登的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76年,他出生于杭州,从童年时代到做传教士,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的乳母是一位本土妇女,因此,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他认为杭州方言“具有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轻快悦耳的音韵和丰富的表现力”。他也非常喜爱杭州,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乡,他曾赞美杭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风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世纪 2020年2期2020-06-04

  • 民国就这么好笑
    司徒雷登来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他一个外国人怎么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几年后,孙传芳想把儿子送进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孙传芳说:“让我儿子来燕大读书。”司徒雷登说:“日后再说吧!”孙传芳说:“这次我给你两万美金。”司徒雷登说:“那就让

    新传奇 2020年4期2020-05-14

  • 1947年国统区“护权运动”的若干基本问题考辩
    ;中央日报;司徒雷登中图分类号:K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21-01一、引言1947年3月10日,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开幕。苏联外长莫洛托夫(Molotov)提议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美苏应检讨双方撤走在中国境内的驻军一事。国民政府未参加此次外长会议,但在国内大肆宣传,妄图组织所谓“护权运动”以煽动民主的“反苏”情绪。其中,《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喉舌,为该运动刊载了相当篇幅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S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期2020-04-17

  • 未实现的和解:1949年中美南京商谈探析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和中共代表黄华在南京进行了四次商谈,就中美是否能够实现和解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商谈是冷战背景下中共和美国进行的互相试探和摸底的考察,有些学者将其视为一次“失去的机会”。考察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中美之间的利益重合和利益冲突,能够对解放战争后期的中美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一、南京商谈的缘起二战结束后,美国试图称霸全球,这与苏联维护自身安全的国家战略产生冲突。国家利益的相悖加上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促使美国和苏联无法维持雅尔塔体系的固有局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9

  • 巧用舆论武器,发动宣传攻势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评《别了,司徒雷登
    评论《别了,司徒雷登》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司徒雷登几乎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而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的形象也在一代代学生的脑海中被定了型。其实,《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一夜挥就的,并非完全针对司徒雷登,而是批评白宫的对华政策。可毛泽东的文章从来就这么通俗易懂、抓人眼球,所以只好委屈一下“老朋友”了。《别了,司徒雷登》虽是一篇政论文,却也是生动、泼辣、有趣的。记者于2015年专门访问了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成一(19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2019-11-08

  • 民国就这么好笑
    路卫兵 1司徒雷登来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他一个外国人干吗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几年后,孙传芳想把儿子送进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孙传芳说:“让我儿子来燕大读书。”司徒雷登说:“日后再说吧!”孙传芳说:“这次我给你两万美金。”司徒雷登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9年9期2019-11-05

  • 民国就这么好笑
    文/路卫兵1司徒雷登来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他一个外国人干吗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几年后,孙传芳想把儿子送进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孙传芳说:“让我儿子来燕大读书。”司徒雷登说:“日后再说吧!”孙传芳说:“这次我给你两万美金。”司徒雷登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27期2019-09-26

  • 漫长的“旅程”:司徒雷登归葬杭州始末
    仲元一直参与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中国的事务……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中国一事“缓办”1987年4月,当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国仲元,由教育部借调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工作,他的直接领导就是北京大学外事处原处长、时任公使衔参赞的倪孟雄。国仲元来到驻美大使馆教育处上班的第一天,倪孟雄参赞便要他到使馆指定的房间,先行阅读和熟悉与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中国有关的信件、报告等档案文书。倪孟雄告诉国仲元,阅读之后,他们将一起去拜会司徒雷登的主要助手傅泾波,向他通报:先前曾商议的司

    读报参考 2019年12期2019-09-10

  • 规则面前,管住自己的权力
    的主角换成了司徒雷登。1919年1月,司徒雷登被聘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为燕大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很赏识一个叫傅泾波的学生。傅泾波英俊、聪明,尤其善于交际,被校长选为助手。但傅泾波上到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帮父亲做生意和忙于各类应酬,成绩骤然下降,面临被开除的困境。考虑到实际情况,司徒雷登向担任教务长的洪業说情:“你知道他脑筋是好的,让他留下吧。”洪业想了想,回应道:“好,我这次例外相容,他可得知道好歹,赶快把成绩搞好,明年他要是又不及

    公务员文萃 2019年2期2019-03-06

  • 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与司徒雷登使华
    75001)司徒雷登是近代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因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发表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为人们所熟知。司徒氏作为时任美国驻华大使,亲历了由美国主导下的一系列国、共和谈。但他是怎么具体贯彻美国对华政策的?他在当时的中美关系,也就是在与国民党、中共等打交道的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目前的相关成果[注]参见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林孟熹:《司徒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3-05

  • 解放前夕,美国试图改变与中共的关系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拒绝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叶公超要求他南下广州的请求,坚持“滞留”南京——执意留在南京,静观国民政府总统府楼牌上易帜,仅让参赞刘易斯-克拉克以“代办”名义去广州应付。与之相反,苏联大使将大使馆随同国民党政府一道南下去了广州。当然,这是苏联的外交策略,并不是要一直追随国民党政权。自此,司徒雷登“滞留”南京71天,司徒雷登留在南京目的就是为了与中共高层接近,看看有没有可能在中共与苏联的关系之中找到缝隙,开拓美国外交利益新格局,使美国能够继续保持

    文史春秋 2018年7期2018-12-04

  • “失去的机会”:1949年司徒雷登的“秘密外交”
    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却滞留南京,其他西方国家使团纷纷仿效美国。司徒雷登滞留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中共开展外交接触,缓和中美间的外交关系,而中共方面也表现出积极欢迎的态度,中美两国间的一场“秘密外交”随即开始。“试探性”接触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顺利解放,黄华被任命为南京市军管外事处主任。事实上,中共任命黄华担任南京市军管外事处主任正是对司徒雷登“滞留”南京的最好回应。首先,黄华是1930年代燕京大学的学生,而那时的司徒雷登正是燕京

    读报参考 2018年28期2018-09-16

  •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民国时期,司徒雷登因担任驻华大使而一度成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但作为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和校长,司徒雷登曾长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并以兴办教会教育为己任。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他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极力倡导燕京大学的中国化、世俗化和世界化改造,不仅成功铸造了燕京大学的辉煌,使之成为众多教会大学中的翘楚,而且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和中西文化交流。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

    大学教育科学 2018年1期2018-02-10

  • 民国大人物的糗事
    瓮里舀的。”司徒雷登来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你一个外国人干吗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呢?”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不过为了不让你白跑,就给你100美金吧!”司徒雷登低声说:“小气鬼!”几年后,孙传芳想把自己的儿子送进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这次我来找你了。”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啊?

    喜剧世界 2017年22期2017-12-05

  • 燕大初期群星谱(下)
    加盟,解决了司徒雷登的财政赤字,但司徒先生还需要一个人来帮他延揽人才。这个人就是刘廷芳。刘廷芳既是司徒雷登的老朋友,也是司徒雷登在金陵神学院任职期间的旧同事。在燕京大学还没有创办的时候,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大学中的佼佼者,如今华东师大美丽的校园,就是当年圣约翰的旧址,而现代中国的金融人才,大多数是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刘廷芳的大学生涯,就是在圣约翰度过的。虽然是基督徒,但刘廷芳对于教会学校的表现并不满意,他在报纸上撰文批评教会学校的弊端,恰巧被在金陵神学院执教的司

    椰城 2017年9期2017-11-25

  • 司徒雷登与杭州
    傅国涌司徒雷登是国民党政权崩溃前的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但那不过是短短的三年。他生在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世纪,长期担任闻名于世的燕京大学校长,因为支持抗日,被日本侵略者监禁了3年8个月。他是个传教士、神学教师,更是一位教育家,成为中美友好的象征,声望之隆是我们今天所难以想象的。一句话,在20世纪中叶之前,司徒雷登在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在华的外国人,他一生的命运也和中国紧紧连在一起。他在遗嘱中,要求将骨灰安葬在中国。生于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就在我

    同舟共进 2017年11期2017-11-14

  •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
    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文 徐迅雷“一个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一个死在美国却葬在中国的美国人。”初夏杭城,此时凉爽如春;细雨蒙蒙,仿佛润物无声。在西湖南边长桥侧畔的唐云艺术馆,有一个高品质的展览《一位“特殊”的杭州名人:司徒雷登在1946》,于2017年6月19日在这里开展。展出第一天下午我就骑车前往参观,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唐云艺术馆一楼和二楼的空间,恰好容纳了这个展览。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寿人寿世——司徒雷登的70寿辰;涉入外交——成为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重回杭

    民主与科学 2017年5期2017-11-06

  • 燕大初期群星谱(上)
    1952》。司徒雷登:一纸任命让他突然面对无数难题191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任命打破传教士司徒雷登平静的生活。那一年,他在南京度过了他人生中的第42个生日,从1905年来到中国传教,效果甚佳,不仅让他所隶属的南北长老会刮目相看,也让他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声誉。那一年,他已经在金陵神学院工作多年,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得心应手,好几个计划,也正在展开。正在此时,南北长老会正式向司徒雷登下达命令,让他去筹办“一所新的综合性的大学”。对此,司徒雷登的第一反应是“我实

    椰城 2017年8期2017-11-01

  • 司徒雷登与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现在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政治活动之中,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对美国大使的态度。司徒雷登由最初作为“驻华大使的最佳人选”,发展到“对华政策的执行者”,最后成为“无奈的离别者”。从人们对司徒雷登态度的转变中,可以窥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关键词] 司徒雷登 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二战后,美国将中美关系与美苏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美苏关系出发制定对华政策。正如资中筠所言:“1944年10月史迪威事件可以算是序幕。那时以扶蒋为主,客观上起了压制中共的作用;1945

    党史文苑 2017年12期2017-07-12

  • 无关爱国主义
    9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美国募集到的捐款大约有250万美元,成为燕京大学主要的经济来源。当时的军阀孙传芳好奇地问司徒雷登:“为什么你们外国人要给中国大学捐款呢?”司徒雷登的回答是:“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個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同古老的中国文化合作,以帮助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如果你了解了这些,似乎就没必要在爱国问题上讨论中国人给外国名校捐款这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2期2017-03-07

  •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人”传教士叫司徒雷登,他是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被尊为“燕京大学之父”。迎难受命1918年,位于北京的两所教会大学(汇文大学和华北协和大学)筹划合并。在时人看来,合并后的校长人选,非司徒雷登莫属。司徒雷登1876年6月生在杭州,父母是来华传教士,全家都会说流利的杭州话,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司徒雷登11岁回美国读书,17年的在美学习经历,使他对西方文化熟稔有加。1904年,司徒雷登偕妻子返回杭州。从那时起,司徒雷登随父亲到各地布道,并曾在南京金陵神学院

    同舟共进 2016年10期2016-11-21

  • 司徒雷登:下级面前心虚气短
    司徒雷登是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后来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1919年初被聘任为燕京大学校长,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此前,北大青年学生傅泾波被司徒雷登的演讲打动,决定跟随他,便转学至燕京。因为聪明伶俐,善于交际,不久,就担任司徒雷登的秘书。在朝夕相处中,双方情同父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傅泾波的成绩直线下滑,被校方列入劝其退学名单。司徒雷登闻讯,没有利用校长职权予以保护,而是亲自找到教务长洪业,在洪业办公室,他东扯西拉好半天,并未涉及一件有价值的事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5期2016-10-24

  • 周恩来与司徒雷登的花瓶情谊
    -文周恩来与司徒雷登的花瓶情谊 林秀莲-文1946年5月3日,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同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来华协助总统特使马歇尔调处中国内战。周恩来在谈判时镇定自若,始终以一种不卑不亢、沉着稳定的姿态出现在谈判桌前。在谈判之余,周恩来公私分明,以诚相待,像朋友一样关心司徒雷登。在司徒雷登回国之前,周恩来送给司徒雷登一件仿明成化年间的五彩人物瓷瓶。司徒雷登一直悉心珍藏了四十多年,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2016-09-08

  • 北大只值六万块
    也来了,他叫司徒雷登。现在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大多数是从毛泽东那篇《别了,司徒雷登》开始的,他的形象一直和“送别”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他的“来”比他的“走”要有趣得多。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幼年咿呀学语时,学的就是杭州话,但当他以43岁的年纪从美国回来时,汉语几乎被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迅速和中国的各色人等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掌握了中国人好“面子”的社交关键。司徒雷登之所以到北京来,是因为北京有两所基督教教会学校正在为“面子”问题争

    中外文摘 2015年7期2015-11-23

  • 司徒雷登和他的中国事业——司徒雷登在华经历与人物评述
    日,一个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国男孩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寓所中。此后,这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五十年,他曾是传教士,曾是著名学府燕京大学的创办者,还曾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却也因此而饱受争议。有人说,司徒雷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外国人。这样的观点,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是通过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曾被选入中国内地的中学教科书,这使司徒雷登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2015-07-10

  • 司徒雷登和他的中国事业
    日,一个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国男孩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寓所中。此后,这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五十年,他曾是传教士,曾是著名学府燕京大学的创办者,还曾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却也因此而饱受争议。有人说,司徒雷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外国人。这样的观点,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是通过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曾被选入中国内地的中学教科书,这使司徒雷登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2015-07-10

  • 六万块买来北大校园
    也来了,他叫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幼年咿呀学语时,学的就是杭州话,但当他以43岁的年纪从美国回来时,汉语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迅速和中国的各色人等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掌握了中国人好“面子”的社交关键。司徒雷登之所以到北京来,是因为北京有两所基督教教会学校正在为“面子”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两所学校,一所是卫理公会办的“汇文大学”,一所是长老会办的“北通州协和大学”。这两所“大学”虽然顶着“大学”的名头,实际上却是小得可

    爱你·心灵读本 2015年4期2015-07-06

  • 六万块买来北大校园
    也来了,他叫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幼年咿呀学语时,学的就是杭州话,但当他以43岁的年纪从美国回来时,汉语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迅速和中国的各色人等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掌握了中国人好“面子”的社交关键。司徒雷登之所以到北京来,是因为北京有两所基督教教会学校正在为“面子”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两所学校,一所是卫理公会办的“汇文大学”,一所是长老会办的“北通州协和大学”。这两所“大学”虽然顶着“大学”的名头,实际上却是小得可

    爱你 2015年7期2015-04-20

  • 北大只值六万块
    也来了,他叫司徒雷登。现在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大多数是从毛泽东那篇《别了,司徒雷登》开始的,他的形象一直和“送别”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他的“来”比他的“走”要有趣得多。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幼年咿呀学语时,学的就是杭州话,但当他以43岁的年纪从美国回来时,汉语几乎被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迅速和中国的各色人等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掌握了中国人好“面子”的社交关键。司徒雷登之所以到北京来,是因为北京有两所基督教教会学校正在为“面子”问题争

    视野 2015年2期2015-01-05

  • 民国大学校长
    的主角换成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很赏识一个叫傅泾波的学生。傅泾波英俊、聪明,尤其善于交际,被校长选为助手。但傅泾波上到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帮父亲做生意和忙于各类应酬,成绩骤然下降,面临被开除的困境。为此,司徒雷登向教务长洪业说情。洪业想了想,回应道:“好,我这次例外相容,他可得知道好歹,赶快把成绩搞好,明年他要是又不及格的话,我开除他你就没话说了。”司徒雷登点头同意。可到了下一学年,傅泾波仍然没能通过考试,洪业便依前言让傅泾波退学了。这次,司徒雷登没再多言,表

    杂文选刊 2014年10期2014-09-18

  • 鸡零狗碎的民国(之二十二)/蔡锷与小凤仙
    烧香去!”●司徒雷登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你一个外国人干吗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呢?”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不过为了不让你白跑,就给你100美金吧!”司徒雷登低声说:“小气鬼!”●几年后,孙传芳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这次我来找你了。”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啊?

    养生保健指南 2014年2期2014-02-14

  • 民国就这么好玩
    路卫兵司徒雷登来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他一个外国人干吗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几年后,孙传芳想把儿子送进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孙传芳说:“让我儿子来燕大读书。”司徒雷登说:“日后再说吧!”孙传芳说:“这次我给你两万美金。”司徒雷登说:“

    百家讲坛 2014年17期2014-02-11

  • 民国就这么好笑
    路卫兵司徒雷登来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他一个外国人干吗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几年后,孙传芳想把儿子送进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孙传芳说:“让我儿子来燕大读书。”司徒雷登说:“日后再说吧!”孙传芳说:“这次我给你两万美金。”司徒雷登说:“

    百家讲坛 2014年14期2014-02-11

  • 酒瓶里喝出的史学大家
    都到临湖轩跟司徒雷登聊天,向司徒雷登汇报一些学校里的小道消息。有一次,我在海淀同和居喝酒——那是当时在海淀很有名的一个小吃店,那里最出名的酒就是莲花白,我因为喜欢喝酒,就经常到那里去。那一次我在同和居喝了莲花白之后还嫌不过瘾,又喝了不少白干,结果喝醉了。出了同和居过马路的时候,我晕晕乎乎地摔倒在马路旁边了。这个情形被那几个美国老太太看到了。那时候我在燕大上学,除了第一年家里给了一百大洋之外,其他的全靠奖学金和寒暑假打工挣的一点钱。从入学一直到‘卢沟桥事变爆

    读者 2013年3期2013-12-25

  • 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
    张雅晶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张雅晶燕京大学建立于1916年,原英文校名为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1919年更名为“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它是由原在北京的两所教会大学汇文大学和华北协和大学合组而成。司徒雷登担任燕京校长27年,主持校政工作长达30年之久(1929年以后,名义上担任校务长,但在美国注册立案的燕大校长,仍是司徒雷登)。1951年2月12日,燕京大学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办,改为公立大学。1952

    北京观察 2011年12期2011-10-31

  • 司徒雷登:归去来兮的政治隐喻
    寥寥数字:“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46年的等待2008年11月17日,经过46年的漫长等待,美国将军傅履仁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把司徒雷登的骨灰带回中国。下葬当日,到场的有时任美国大使的雷登,以及五六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是从京、沪等地赶来的原燕京大学校友。司徒雷登与这片土地之间的奇特关系,就和他魂牵梦萦的回乡之旅一样充满痛苦的政治隐喻。1955年,早在去世7年之前,79岁的司徒雷登就立下遗嘱: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安葬在燕京大学

    读者·校园版 2011年19期2011-05-14

  • 司徒雷登的宗教观与燕京大学办学宗旨的关系
    等高校合并。司徒雷登作为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领导燕大长达27年,他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将一所人、财、物极度匮乏的学校建成与北大、清华等齐名的国内一流大学。可以说,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灵魂”,他本人的命运与这所大学紧密相连,甚至是合二为一。司徒雷登理所当然是一位教育家,但本文试图叙述他另一重不广为人知的身份——一位美国来华的教育传教士,揭示其基督教宗教观与早期燕京大学的成长壮大之间的血肉联系。二、中西交融的宗教观司徒雷登在中国杭州度过童年,又在美国接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3-21

  • 司徒雷登的凄凉晚景
    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杭州武林门内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团寓所,11岁时被送回美国,在弗吉尼亚州上学,大学毕业后的1905年又回到中国传教。1919年,美国在华的“教会联合会”将北京汇文大学和北京通州协和大学这两所小神学院合并,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一所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司徒雷登被推荐为校长。在他的努力之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燕京大学就成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他在这里做了27年的校长。1946年7月10日,应马歇

    人民周刊 2010年8期2010-01-16

  • 别了,司徒雷登
    日,一大早,司徒雷登带着秘书傅泾波及其他随从人员赶到南京近郊的明故宫机场,在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的警戒下,登上美国空军的运输机。送行的人寥寥无几。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拒绝跟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可谓老谋深算。他想着,新生政权建立后,一定急于争取各国的承认和支持。利用这个机会。正好跟中共讨价还价。在中国出生的他一厢情愿地想着能用“友好人士”的身份影响新中国的政策,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因此,解放军一进城,司徒雷登就千方百计想

    世界知识 2009年19期2009-11-16

  • 傅泾波:与司徒雷登形影相随的人
    沈建中一司徒雷登说过这样的话:傅泾波之于我,就像是我的儿子、同伴、秘书和联络官。我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就,特别是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方面,应该归功于他的地方,也许甚至比我自己意识到的还要多得多。司徒雷登逝世后,傅泾波挽之以联,上联谓:数十年耳提面命,形影相随,侍药意未周,一朝驭驾西方,能不椎心泣血泪。傅泾波的次女傅铎若也说:“父亲一生的历史是和司徒博士相伴的历史。”而傅泾波晚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人员何迪的协助下完成了两个章节的口述回忆,题目就叫《

    中外书摘 2009年7期2009-11-11

  • 司徒雷登“比邻而居”
    文/傅国涌与司徒雷登“比邻而居”■文/傅国涌■http://qingdao6868.blog.sohu.com/105495123.html长期以来,我们对司徒雷登其人其事所知甚少,乃至完全是隔膜的。国家大事因为毛泽东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这个美国人便在中国家喻户晓了。1949年8月2日,他黯然离开南京,告别这片生活了50年的国土。2008年11月17日,在他离世将近半个世纪后,他的骨灰终于在杭州下葬。这是他的出生地,他生命的第二故乡,他在这个

    博客天下 2009年20期2009-09-15

  • 司徒雷登“回乡”记
    一篇《别了,司徒雷登》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这篇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檄文里,司徒雷登以不十分光彩的角色定格在中国人的脑海里。60年过去了,历史深处的人与事渐行渐远。然而不久前的一场特殊的骨灰安放仪式,又再次将记忆的罗盘拔回到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2008年11月17日,在杭州市北部余杭半山水洪庙——安贤园,举行了一场骨灰安放仪式。骨灰的主人有一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司徒雷登。从立下遗嘱那天起,司徒雷登似乎已料到自己“回家”的路注定不易

    党史纵横 2009年7期2009-08-12

  • 来了,司徒雷登
    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逝世46年之后,他的骨灰于2008年11月17日,安葬于杭州市北的半山镇安贤园。昔日燕京大学的学生已是耄耄之年,在中国南方煦暖的冬日迎接老校长回到出生地杭州,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雷德也出席了骨灰安放仪式。司徒雷登更像一位杭州人,杭州话比美语更流利,他1876年在杭州耶稣堂弄出生地的那幢两层小楼三年前已对游人开放。回家的日子现在,杭州又多了一处凭吊司徒雷登的处所。杭城北部半山镇半山生态公墓安贤园,一座新立的墓碑上简单地概括了他的一生:司徒雷登

    视野 2009年3期2009-06-29

  • 燕园之父
    没什么人支持司徒雷登到北京接手这个烂摊子,朋友中只有后来创办了《时代》周刊的亨利·卢斯博士支持他北上履新,不过卢斯提醒说:上任前先了解一下财政状况。燕京大学著名校友冰心的老师包贵思女士1936年写《司徒雷登博士传略》时,提到了当时的财政问题:“那时的燕大是一无可取。我们很局促地住在城内,没有教员也没有设备,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不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更要命的是“常年经费有一半是落空的”。驱使司徒雷登成行的,是他多年来想在中国办

    视野 2009年3期2009-06-29

  • 司徒雷登“魂归”杭州城
    郭元良司徒雷登“魂归”杭州城,折射出中国开放的气度与胸怀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因为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当时在美国驻华大使任上的他,奉命于1949年8月2日离华返美,时隔59年之后,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在美国相关人员的护送下,安葬在他的出生地,中国杭州的安贤陵园,并将他在杭州的故居,修缮一新,辟为“名人纪念馆”,了却这位既是美国人又是杭州荣誉市民魂归故里的心愿。对杭州“名人纪念馆”来说,亦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司徒

    贵阳文史 2009年3期2009-06-15

  • 解密中国外交档案
    “末代大使”司徒雷登的秘书傅泾波于1948年12月1日写给周恩来等的信,通过我驻香港的地下党转交至中央。信是按照司徒雷登的指令写的,其中透着无奈,也透着美国人的虚伪。“末代大使”司徒雷登在中美关系史上,司徒雷登是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司徒雷登一生大部分的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前前后后加在一起有56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既是一个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又是美国对华侵略战略的忠实执行人,而从政治生命的角度来说,他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司徒雷登的父亲是美国南长老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09年5期2009-05-31

  • 美驻华大使见证中美关系起伏
    慕瑞、高思、司徒雷登;新中国时期的驻华大使恒安石、洛德、李洁明、尚慕杰、雷德……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就出生在中国:司徒雷登1876年出生在杭州、恒安石192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李洁明1928年生于青岛、芮效俭1935年出生在南京……在不少美国驻华大使的事业巅峰时期,都与中国有关:司徒雷登事业的顶峰是创办了燕京大学;恒安石年轻时曾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加入游击队;洛德是1972年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代表团中最年轻的外交官,在随专机飞过喜马拉雅山时

    环球时报 2009-05-212009-05-21

  • 不愿告别的司徒雷登
    去了46年的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放在杭州安贤园。墓碑上只简单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中国整整几代人都是从毛选四卷里的《别了,司徒雷登》认识他的,这篇檄文播发的时间是1949年8月18日——时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刚刚离开中国不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篇檄文发表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通过司徒雷登开始同美国进行和谈,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希望可以早日建交,这比尼克松访华早了整整23年。试探性的握手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

    中外文摘 2009年6期2009-04-01

  • 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
    质,《别了,司徒雷登》就是其中一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美国驻中国大使,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在中国已遭到彻底失败。他既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这一政策的受害者。诚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里所说的,“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按这个经历,他应该是中国人民的一个朋友,至少不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但《别》文里又这样给他“定性”:“平素装着爱美国也

    同舟共进 2009年2期2009-02-25

  • 司徒雷登,离去与归来
    高度政治化的司徒雷登,如今正以日渐多元、清晰的面容重回中国“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11月17日,浙江杭州半山安贤陵园,低沉的音乐响起,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放在他出生的这片土地上。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据司徒雷登的遗愿,他最大心愿是葬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内)妻子的墓地旁。但在几经波折后,司徒雷登的助手傅泾波之子、美籍华人傅履仁还是决定,在杭州落土为安。没有提司徒雷登的大使身份,大抵是为了回避政治的敏感性。一甲子之前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45期2008-05-14

  • 燕园临湖轩的司徒雷登故居
    就是《别了,司徒雷登》。文章中说到: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可以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基本都是通过这篇文章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人们由此得出一个印象:这是一个阴险的帝国主义分子,是一只典型的“披着羊皮的狼”!毛泽东的文章,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

    读书文摘 2004年7期2004-12-23

  • 司徒雷登留在南京干什么?
    党政府的大使司徒雷登却呆在南京不动,直到8月2日才悄然离开中国。这是怎么回事?早在1949年3月,司徒雷登就上书美国国务院,请求允许他在适当时机同中共领导人接触,表示他将提醒中共,如果中国建立起共产制度,美国便要“用一切方法使中国人民重新获得真正的解放”。如果中共在他的威胁诱惑下“反应良好”,他就建议采取某种步骤,建立双方“良好而互谅的关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批准了司徒雷登的计划,但认为他的那番威胁实在过分,命他把措词改得缓和一些。南京解放后,司徒雷登得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0年4期1990-01-01

  • 雷亚等编《被遗忘的大使》
    沈以仪司徒雷登,一八七六年六月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在美国华盛顿医院默默无闻地去世。他担任美国驻华大使(一九四六——一九四九年)期间,曾经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他在中国有相当的社会关系,曾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抗日战争期间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时装作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迷惑了一部分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做了美国的驻华大使,又恰恰在这个时期,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彻底被中国人粉碎。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既不去广

    读书 1983年6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