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
- “笔耕”与“砚田”:明清文士以画治生的传统追溯与合理性言说
言说中,往往以“笔耕”“砚田”来指涉以画治生活动。经由这一言说,绘画进入文士“本业”治生体系,成为与诗文书法并列的治生方式之一,其合理性也借助“笔耕”“砚田”的农耕色彩得到建构和凸显。关键词:以画治生;笔耕;砚田;言说中图分类号:J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6-0055-09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3.06.007 以画治生即文士以绘画维持生计。明清文士多有卖画行为,但此一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6期2024-01-09
- 笔耕“三乐”
各级报刊上发表,笔耕成了我退休后乐此不疲的生活内容。有句俗语说得好,“若要人不老,每天乐陶陶。”笔随思绪走,情在字间飞。我觉得,笔耕成为我文化养老一部分,给我退休生活带来了“三乐”。一曰健心乐。采访交友乃是笔耕之外的功夫。在采访中,我逐渐克服了以往接触面不广的缺点,有幸结识了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精英人士及先进人物,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丰富经验、处世之道及闪光思想,为写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值得高兴的是,我不但结识了不少年轻朋友,年轻人的朝气感染了我,堪称“忘
保健医苑 2023年10期2023-11-02
- 我的第一篇慈善文章
,决心生命不歇,笔耕不止。我从信息宣传写作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我更感谢与各类报纸、杂志相会后,给我人生道路带来的转折。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报纸、杂志刊登后,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在由衷感谢编辑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的同时,更加激发我动笔耕耘的积极性。我暗想:今后将勤于笔耕,力争多读、多写,争取更大的收获。岁月无情,流年如水,转瞬间,4个多春秋悄然过去。4年不算短,有一千多个昼与夜,4年不算长,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弹指一挥间。4个多寒暑笔耕,方田里,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一
慈善 2023年1期2023-05-30
- “笔耕”的由来
生。因此被称为“笔耕”,意思是读书人做抄写的工作像农夫种田一样辛苦。“笔耕”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讲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效力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由于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班超常给官府抄抄写写,获得一点报酬,维持生计。日子長了,他便对抄抄写写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跃起,把笔摔到地上,大声疾呼:“大丈夫应当去疆场为国效力,哪能志在笔耕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3期2023-03-05
- 一部凝聚匠心的合力之作笔耕默耘三兄弟,书画文学谱华章
10月30日,《笔耕默耘——李氏三兄弟艺术作品集》(以下简称《笔耕默耘》)新书发布会在北京石景山举行,这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四川广元籍李氏三兄弟的艺术作品合集,书中集纳了李杰的绘画、李建的书法和李维的文学作品。现在,这本内容丰富、设计上乘、印制精美的书就静静地摆在我的案头。翻开书页,马上便徜徉在书画文学的世界里,让人目不暇接,深深为之陶醉。亲自捉刀为本书作序的,是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高级编辑杨立新。杨立新是少有的新闻学、书法学双博士
人民周刊 2022年20期2022-11-24
- 诗情岁月
持习作不停,至今笔耕已有近60年了。自认人的一生有此情趣 ,可以陶冶情操,聪慧心灵,敏捷情思,高雅行为。让工作充满快乐,生活充满激情。会使人更加自立、自信、自尊,更会使人成为自己精神世界中独立的力量 。一妙韻文章少年求,魂牵梦绕诗中游。挥毫弄墨染双鬓,黄卷青灯老未休。二雪赞青松浪咏舟,烟霞丘壑竞风流。古稀不懈讴岁月,诗意人生乐悠悠。责编 义山2E5CBFA0-4EE9-4311-8A3A-581CE9CB619E
新天地 2022年5期2022-06-07
- 崔致远作品辑佚与整理
——评《崔致远全集》
尽之处。如《桂苑笔耕集》未参校清末杨尚文精写本;作品辑佚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辨、回应学界先行研究;校勘用心,但编例未明。且总体上,仍有不少落叶微尘。李时人、詹绪左编校排印《崔致远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已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1]该书沿用《崔文昌侯全集》文集丛编的编排方式[2],分列《桂苑笔耕集》《孤云先生文集》《孤云先生续集》,再增设作者考订之《辑佚一》《辑佚二》部分,并在书尾附录崔致远生平相关材料及诸刊本序跋,颇具文献价值。具体说来,《桂苑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11期2021-12-16
- 一个陕南的笔耕者
峰我是陕南的一位笔耕者一些文字,要像钉子一样钉在时光的门板上一些诗句,要像猎猎旌旗一样插在秦岭的山峰上一些足迹,要像犁铧切割土地一样发出回响一些思想,要像巨斧一样在石头上劈开闪闪的星光我的世界我的祖國我的血脉,连着雄伟的群山像楚辞像汉赋、像唐诗宋词一样把巨大而危险的夜色掀翻我常常在夜深写作。在秦岭和巴山间把黑铁时代、推向白银时代推向自然,推向光阴斑驳这些如落花如星辰般的文字常常把夜晚,以及夜晚以外的重量抽打得遍体鳞伤我的笔耕,我的虚无我的真实多少年过去之后
辽河 2021年4期2021-08-27
- 从“笔耕”到“口撰”
果红望着电脑中83万字的新书书稿,我一时感慨万千:数十年来,我在文字间闪展腾挪,诉说着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感知,文字在我的驱驰之下,经历了“手写、打字、口述”3个历程,见证着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苦辣酸甜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手写:磨亮犁铧耕素笺就文学创作来讲,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既未投名师门下,亦非专业院校深造。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受了家兄的“熏染”,家兄在村里当通讯员,我因此得以接触到一些报纸副刊。一来二去,读得有些手痒,便悄悄地操起了笔,开始写所谓的“文章”
新天地 2021年6期2021-07-15
- 一个艰难困苦的晚上
背上了一座山——笔耕。我愣了一会儿,还要写日记?我恨不得马上清醒过来,重新开始,再认真做那些恼人的题目,这样,至少可以为写日记挤压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现在已经临近八点,在我的生物钟里属于放松时间,应当休息休息,干些愉快轻松的事。可是,事与愿违呀!花时间捶胸顿足,除了招来挨骂的“待遇”,一点用也没有。也不知道为什么,今晚的我,整个人一直处于“腾云驾雾”的状态之中。数学题从拿手好戏变成了怒目相视的敌人,然后又风起云涌,情势突变,冲出一个写作任务。我到底是该怨天怨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20年10期2020-10-15
- 乡村学校“深耕式”校本研修的实践
,提出通过耕读、笔耕和耕研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为乡村振兴助力。【关键词】深耕式 校本研修 耕读 笔耕 耕研【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85-02振兴乡村,从振兴乡村教育开始;振兴乡村教育,则从振兴乡村教师开始。我校地处偏远乡村,教师人数约30人,随着老一辈教师逐渐退休,新分配教师逐年增加,学校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师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6期2020-08-25
- 目标+坚持=梦想成真
《史记》的写作,笔耕十多年,终于完成这一历史巨著;晉代王羲之有志于学习书法,临池二十余年,洗笔池水成了黑色,终成一代大家,在书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实现梦想需要坚持。当然,要坚持就必须有毅力。有时晚自习结束后我精疲力竭,想放弃当天的阅读打卡,这时我会质问自己:“你就这点本事?真的不能坚持了?”心中总有个声音答道:“要相信,一次一次地坚持,就是一步一步地向梦想靠近。”我有梦想,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要成为一名律师,站在正义的法庭上,替受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20年3期2020-04-08
- 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形象
文典籍中,《桂苑笔耕集》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并被尊为“东方文章之本初”和“东方艺苑之始祖”。对于《桂苑笔耕集》这部著作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在版本考证、史料价值等方面,[注]《桂苑笔耕集》目前主要代表性研究有:贾云的《宾贡进士崔致远和他的〈桂苑笔耕集〉》(1997);阎李明的《崔致远与九世纪后半期的唐罗关系》(2006);朴现圭的《中国所藏新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之实态调查》(2004);金允珍的《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2012)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12-08
- 春耕与笔耕
了秋收、冬藏 是笔耕 启开了夏的炽烈踌躇与进取 的坐标 纵轴与横轴 无限延伸 努力与成功 的交点 纵曲折也不会 停顿下来无悔守望 聊发偶遇 感 笔耕若牛 咏 春耕似句 随心愿腾升逐情感澎湃原田的 春耕 心田的 笔耕 期遇在春天交融于三月三月就是春天 春天远不止三月春耕 播下一粒粟 莫负于春天 笔耕 播下三月 更莫负于日月
农家参谋 2018年9期2018-09-10
- 词语溯源
耕”(教书)、“笔耕”(写作)、“目耕”(读书)也。“舌耕”这个典故出于晉王嘉《拾遗记·前汉下》,说的是东汉贾逵的故事。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贾逵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记忆力很强。贾逵五岁时,姐姐常抱着他隔着篱笆听隔壁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小贾逵聚精会神,潜心静听。姐姐发现他酷爱读书,十分高兴,于是,每天都抱着他隔篱听课。贾逵边听边诵,把先生教的书全记住了。过了五年,贾逵十岁,已经读熟了“四书”“五经”。但家里很穷,无钱买纸,他便剥下庭院中的桑树皮作书板,有
课外语文·中 2018年3期2018-05-26
- 春耕与笔耕
辰镂云裁月希冀使笔耕乐而不辍收获让春耕充满期待是春耕孕育了秋收、冬藏是笔耕启开了夏的炽烈踌躇与进取的坐标纵轴与横轴无限延伸努力与成功的交点纵曲折也不会停顿下来无悔守望聊发偶遇感笔耕若牛咏春耕似句随心愿腾升逐情感澎湃原田的春耕心田的笔耕期遇在春天交融于三月三月就是春天春天远不止三月春耕播下一粒粟莫负于春天笔耕播下三月更莫负于日月
农家参谋 2018年5期2018-01-31
- 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土记者”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
拾。四十年来,他笔耕不辍,痴情不改,成家后,他让妻子在乡下种责任田,他开始背井离乡,孤身一人进城打工,白天他是农民工,在工地做木匠,晚上他是一位特约撰稿人,从事文学创作。先后有《潇水湾传奇》,《潇水湾故事》,《难以割断的情缘》等200余篇小说发表,新闻稿子经常见报。1994年他被原冷水滩市广播电台聘为记者;1998年他来到了陕西商州任《商洛日报》记者编揖;2012年12月任央视网永州视窗编委;2009年,回湖南任《三湘都市》、《潇湘晨报》永州办事处编辑;2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7年12期2018-01-27
- 把关爱洒在笔耕路上
江正把关爱洒在笔耕路上江正我匆匆地在人生旅途中度过了83个春秋。一个人活着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一份正能量,既是我一个普普通通业余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我一名老党员的应尽义务。把关爱洒在笔耕路上,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与幸福,也是我的梦想。我出生在苏北里下河地区黄海边上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那时,家境一贫如洗,要想上学念书比登天还难。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才有幸上学读书,那时我已16周岁了。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寒,辍学当上了村小学教师。我把少年流失的美
大江南北 2017年9期2017-11-13
- “成”与“功”
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絕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2017年8期2017-08-17
- 晚年勤笔耕 健脑宜养生
虽各有不同,但有笔耕之兴者颇众。第二,年过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之年,奔波几千里,交通食宿费自理,花上数千元去参加个讲座颁奖会,决不会只为追求一纸奖状、些许奖品或图个虚名。深究这些老年人之价值观,是把爱写作之晚兴,视为珍爱之宝,为至爱孜孜以求,为至爱学无止境,为至爱访师会友。一位86岁的老者道出心声:“晚年惟好静,安闲度余生,读写能聚神,适意又开心。”他们的着眼点是:执著晚兴,开心养生!晚年能坚恃笔耕不辍,确实是一种好习惯。它不仅是休闲生活的智慧选择,是一种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7年5期2017-05-04
- 老有所为 笔耕不已——李培健四部剧本入围全国剧本推介会
郭东宁老有所为 笔耕不已——李培健四部剧本入围全国剧本推介会■郭东宁2015年12月,北京文联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剧本推介会优秀作品揭晓,我省李培健的四部剧本入围。本届应征有来自全国的4000余部作品,李培健遴选入围的四部剧本分别是:电影剧本《东进烽火》《醒狮》《亲密的人》及话剧《雾伦敦》。电影剧本 《东进烽火》取材于抗战初期陈毅、叶飞、谭震林、江渭清等新四军领导人开辟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史实。电影剧本《醒狮》取材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
剧影月报 2016年4期2016-11-20
- 徐光耀“四不”助长寿
光耀在文壇上辛勤笔耕六十余载,现在已是91岁的老人,依然身体健康,思维敏捷。他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靠药,四不逞强。”徐光耀的“不怕苦”来自他曾经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喜欢粗茶淡饭、平民的生活情趣。“不怕死”是指他活得自在,不像某些人那样整天担心自己的身体。徐光耀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坦然心态,是他从多年的浴血奋战以及后来的坎坷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徐光耀13岁就参加八路军,经历过大小一百多次战斗。谈到“不靠药”,徐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6年12期2016-05-30
- 尽享“笔耕”的成功与快乐
、如何使自己的“笔耕”亮点凸现,“组合拳”助你发力问:你提出,语文教师要让写作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请你讲一讲,有哪些途径能使我们教学写作多出成果,教学研究文章多出彩?答:语文教师写作,应该是分内之事,也是应有的职业素养之一。语文教育专家吴非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写作的体验,把写作作为一种职业素养”。一线教师要想搞教研,写点东西,经营好自己的“亮点”,要善于打“组合拳”。结合笔者多年来教学研究的体验,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一是热切关注语文教育最前沿的理论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11期2015-02-12
- 刘光玉书画作品鉴赏
刘光玉先生数十年笔耕书坛,利用十年心血书写书法长卷《四书五经》,在当今书法界享有盛誉!刘光玉先生1951年7月生于孔孟故里邹城市。自幼爱好书法,1985年-1988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现为中国现代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济宁市书协会员,现担任中国现代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书画家协会济宁市(孔孟之乡)分会主席,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孟子书画院副院长、孟子艺术馆副馆长等职务。刘光玉先生笔耕数十年不辍,真、草、隶、篆、行皆备,擅长行草
中国证券期货 2014年9期2014-09-22
- 笔耕三感
笔耕三感稿落纸篓不言败——名耶?砺矣。打小我就喜欢写作。自从军校语文教师表扬我的作文之后,我便萌生了“到高空做大文章”的理想。于是,便不再满足于教师批阅习作的高分和同学钦羡的目光,大胆跨越校园的墙报,飞向报刊编辑的案头——或纸篓。稚嫩的第一稿南飞《中国青年报》折翅,不服气的第二稿转投《解放军报》吃了“闭门羹”,寻求“近水楼台”之便的第三稿也未能叩开军区《前进报》的大门。可谓四面出击,四面碰壁。我开始怀疑语文老师的鼓励和编辑的眼光了。几次“放卫星”失败之后,
政工学刊 2014年10期2014-01-11
- 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史实勘误(之三)
——关于李达是否翻译过波卡洛夫等著《世界史教程》的考辨
教程》一书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分五册装订。”④王炯华:《李达著译年表》,载王炯华著《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1页。几年之后,王炯华先生在其《李达年表》中写到李达在1938年的著译活动时大体上重复了这段话:“4月,与人合译卡洛夫等《世界史教程》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分五册装订。”(见王炯华:《李达年表》,载王炯华等著《李达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3页)其中的“卡洛夫”疑为“波卡洛夫”之误。王炯华先生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9期2013-04-07
- 论中国文学批评现状与出路
——以“笔耕文学研究小组”为例
与出路 ——以“笔耕文学研究小组”为例孙新峰(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 宝鸡721013)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深陷模仿和阐释他人的旧语境中;全媒体时代及“编辑文学”、多模态文学等现实存在,浅批评风行;缺乏问题意识和清醒判断力,无法克服刻板印象;精神低迷,状态不佳。而同样在中国文化沃土里成长起来的“笔耕组”却很好地规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各种不足,坚持中国特色批评路线,得到了作家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成为中国文学批评领域有意味的品牌之一,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路,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2012-03-20
- 形近字辨误(四)
,就不会用错了。笔耕如何“不缀”——“辍·缀”辨“老而弥坚笔耕不缀”。(《汕尾日报》一文标题,2006年12月5日)此标题中的“笔耕不缀”是什么意思?原来它跟另一个形近字用混了。“缀”和“辍”均为常用字,这两个字的字形虽然相似,音义却完全不同。缀zhuì,从“纟”从“啜”,是个会意字,本义指用线缝合,用作动词,如“在上衣的破口子上缀了几针、缀扣子、补缀等”,引申指连结、组合,如成语缀玉联珠(喻指撰写的好的诗文)、连缀、缀合等,又引申指装饰,如点缀。“缀”均
新语文学习·高中 2010年10期2010-11-17
- 宋军书法作品选
郝心、辣人,别号笔耕斋主。1957年生,湖南醴陵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自幼喜好文学、书画,先后在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书法作品被全国各地及10多个国家的收藏机构收藏,并得到李铎、周昭怡、李立、杨炳南、钟增亚、刘鸣泰、陈羲明等名师的耳提面命。同时迷恋古玩收藏,尤喜清晚期至民国年间的釉下五彩艺术瓷塑,已形成个人收藏特色。现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书画协会会员,作品集《笔耕斋墨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6期2009-08-14
- “舌耕”“笔耕”溯源
耕”(教书)、“笔耕”(写作)之说。“舌耕”这个典故出于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下》,说的是东汉贾逵的故事。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贾逵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记忆力很强。贾逵五岁时,姐姐常抱着他隔着篱笆听隔壁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小贾逵聚精会神,潜心静听。姐姐发现他酷爱读书,十分高兴,于是,每天都抱着他隔篱听课。贾逵边听边诵,把先生教的书全记住了。过了五年,贾逵十岁,已经读熟了《四书》《五经》。但家里很穷,无钱买纸,他便剥下庭院中的桑树皮作书板,有时把字写在门板或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2009-05-27
- 调整目标
心将煤灶搬进了“笔耕室”。顿时,6平米的空间温暖如春,冻僵的手指也恢复了活力。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当我陶醉在小说的情节里,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头昏眼花,还未来得及反应是煤气中毒,我就一头倒向地下。是一位同乡战友起床换岗救了我。多少不眠之夜,多少个节假日,战友们的热情相约游玩,同乡们的相聚同乐,都被我拒之“笔耕室”外。“凭你的智商,你应该去考军校。”战友们的奉言。亲友也来信苦心相劝:“别搞文学创作了,还是现实一点吧。”童年的梦,5个春秋的苦苦追求,汗水和精力换
中国青年 1990年3期1990-08-28
- 伞的悲喜剧
。那把伞是我辛勤笔耕得来的奖品。显然,我对它很有感情。那天下班途中,我一只手骑车,一只手打伞。当时雨猛风狂,而且一阵紧似一阵。这时一股狂风横着袭来,我手中的那把伞立刻跟我展开了拔河赛。这当然很危险。当时只要我及时丢掉手中的伞,我就能转危为安。可是我却把它抓得更紧了。结局自然很惨,我连人带车,并且带伞,全都摔在公路边的水沟里……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一些爱物和宠物。然而人生在世,也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风风雨雨,甚至是狂风暴雨。当“风雨”袭来之时,那些一直有利于你有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9期1989-01-01
- 藤之美
代国画大师,他们笔耕不止,泼墨不息,使大写意的藤之美,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夏露中,时而闪现一点金黄;在秋声里,时而亮起一丝紫光。我真弄不明白:攀援,究竟会有什么罪过呢?没有青藤的攀援,峭壁会有春色么?森林会有生机么?阳台会有绿荫么?餐桌会有清香么?就连生活也会变得苍白、干枯!其实,攀援的每一步,都充满着风险与拚搏啊!一条没有路的路,何止九曲十八弯!藤之路,不就是一条开拓之路、追求之路、献身之路么?我敢说,藤之美,决不亚于长江的磅礴、黄河的雄浑、长城的壮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1期1989-01-01
- 我恨“丘比特”
考名落孙山后坚持笔耕,想在文学方面有所收获。当有人提及“终身大事”时,我总是一笑置之。但现在我不“笑”了。举目四望,我身边的同龄人大都娶妻生子,只有我还是个“光杆司令”。在父母的敦促下,我不得不开始考虑,然而为时已晚,我周围的适龄姑娘早被他人“抢购一空”。经四处探问,八方打听,我终于在50里外找到了一个据说是“才貌双全”的女子。第一次见面,还没说上几句,她就问:“你不打算找工作吗?”“找工作?”我愣住了。我白天劳动,晚上学习,难道不是工作?哦!我明白了,她
中国青年 1984年3期198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