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 中国民俗学敬文学派
璠一、引言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如果以1983 年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作为里程碑,至今已经历了整整40个春秋。回顾40年来学科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历程,每一个参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学人,都会有无限感慨和欣慰。这里所说的“恢复”,是对五四时代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活动而言。因为20 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初,将近30 年的时间,中国民俗学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学人纷纷改行,民俗学学科在中国大地上几近消失;所谓“重建”是对“文化大革命”之后,改革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4期2023-12-25
- 朝向当下
问题。结合当下民俗学的研究路径,启发民俗油画的创作方式,阐述民俗油画如何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艺术家通过创作视野和油画形式语言的转变来拓宽民俗油画的创作之路,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关键词:民俗油画;民俗学;观察视野;形式语言;民俗精神当代中国的民俗油画创作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独特风格的领域。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现和诠释,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入观察和理解,而且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民俗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2023-10-09
- 中医类院校民俗学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重点分析了《民俗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在教材、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医药类院校的特色,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层面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建议:编写符合院校特色的教材教参,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突出课程的实践属性,提升学生的民俗素养及人文素质。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民俗学》 课程改革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同学们较为详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6期2023-07-10
- 民俗视域下山西晋城民间面塑艺术研究
要的社会价值。民俗学视域下的面塑不仅是单纯的艺术造型或艺术情感表达,更是地方民众文化归属、集体意识、社会秩序和群體认同的文化体现。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从民俗学视角出发,研究山西晋城民间面塑艺术种类与造型,深入探究当地民俗文化内涵。关键词:民俗学;山西晋城;民间面塑;艺术发展中图分类号:J5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0 引言“民俗艺术作为传承性的文化表征,不仅体现民众对生活艺术的追求热爱,还符合社会共同群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2023-06-22
- 导言
“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新文科与民俗学的发展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对民俗学的挑战、新文科背景下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位制度建设对学科发展的影响、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本科教育可能性与教学实践等问题各抒己见。此次会议是继2001年钟敬文先生倡议召开全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会议以来的又一次民俗学学科建设总结会。20年来,中国民俗学学科理论建设、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5
- 民俗学如何融入新文科建设
,我个人始终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调查研究、学科建设的第一线。2018年8月份,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些不同学科的“新”,不仅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而且在新学科内涵建设上展现出新气象。其中的“新文科”概念,当时我非常不理解,不知道何为新文科,更谈不上建设新文科了。新文科建设似乎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也不是特别关心这个事情。2021年,教育部开始推行新文科的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申报、评审,并且立项了一批新文科建设的项目,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5
- 对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学者回顾了中国民俗学的百年历程,都强调了民俗学的初心。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的学问,是人民文化的研究。民俗学是否构成学,在民俗学提出之初就有人提出疑问,现在仍然有人提出来,这并不奇怪。有学者回顾了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学科体系建构理论,讨论了民俗学学科建设跟学术的关系,民俗学学科建设跟学术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也有学者做了很好的阐释。当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侧重。但无论怎样,民俗学从100年之前由几位学者提倡或者实践,到20世纪30年代由一些学者提出理论,到1949年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5
-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便大声疾呼日本民俗学的危机,恐怕也是枉然。早在30多年前,已有学者悲叹民俗学的“不幸”(1)大月隆寛:《民俗学という不幸》,青弓社,1992年。,哀悼其“落日”降临(2)山折哲雄:《落日の中の日本民俗学》,《フォークロア》1995年第7号。。与当时相比,如今的日本民俗学并没有多少起色。更确切地说,日本民俗学的“不幸”与“落日”日益加剧,暮色已深沉。民俗学这门学问(discipline)正逐渐消失于日本这一舞台,至少,退出学术界(academism)已在所难
民俗研究 2022年3期2022-11-21
- 新疆民间文学推进文化认同实践研究
话;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139—08[作者简介]路童越,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民族宗教学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新疆杂话是新疆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口传文学,普遍流传于新疆地区,采用新疆汉语方言讲说,以谚语、俗语、歌谣、顺口溜和幽默小故事为主,篇幅相对短小,但内容隽永丰盈。作为脱胎自民间的草根文学,新疆杂话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4期2022-11-17
- 中日民俗学的早期交流
——何思敬与《民俗学手册》的引进中国
871]日本的民俗学概论,当以柳田国男(1875—1962)的《民间传承论》(1934)和《乡土生活研究法》(1935)最为有名。这两本著作不仅在当时是蓬勃发展的民俗学运动的理论支柱,而且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被视为日本民俗学唯一的理论基础。但说到日本最早的民俗学概论,则应是1927年冈正雄(1898—1982)的译著《民俗学概论》。其原著是英国民俗学协会会长班妮女士(C.S.Burne)在高莫(G.L.Gomme)著《民俗学手册》()基础上大幅度修订
名作欣赏 2022年21期2022-03-12
- 浅谈民俗与文化
志群关键词: 民俗学 民俗事像 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3-民俗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风尚和习俗等的总称。它包括民间风俗、习惯、信仰和各种口传文学,如神话、故事、谜语、谚语、歌谣,以及节日、典礼、传统游戏、艺术、手工艺等等。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3期2022-02-22
- 新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分期考述
的历史拐点反思民俗学的发展历程起步于20 世纪初期的中国现代民俗学,经由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院校和众多知名学者的参与和不懈努力,在北京、广州、杭州、福建、云南、贵州、重庆、延安等地聚集了大批多学科的学者开展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俗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对外交流都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经历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民众生活改善、社会发展进步给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创新、学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6期2021-11-25
- 粤东粤北饮食文化对比
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两地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旨在阐明两地饮食文化的差异,挖掘其背后的饮食观念,并试图为传承与推广两地特色饮食文化,带动两地饮食经济发展提供可由之路。【关键词】 民俗学;饮食文化;比较研究;粤东;粤北【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104-03基金项目:2020年度北京师范大学珠
今古文创 2021年43期2021-11-21
- 探索迈向现代民俗学之路
展,东亚各国的民俗学相继出现了进一步关注当下民众日常生活的新趋向和新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诸如传统的学科理念、范式、方法和问题意识在全新的学科生态环境中如何顺利转型等。民俗学这一学科在现代化、全球化与城市化发展带来广泛影响的现代语境下有诸多局限,对此需要进行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面对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现代民俗学可以有哪些作为?如何把当下学科发展的困境转化为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的机会?如何在借鉴其他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保持民俗学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4-17
- 转译、聚讼与融通
相关理论为中国民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参照,而对概念本身的预设框架保持警惕,对其进行重新界定或结合其他术语进行创新,在限定条件下开展谨慎探讨,汲取他国理论之长,搭建符合中国本土的学术话语体系,可视为中国学者在母题本土化历程中探索出的融通之道。关键词:母题;译介;民俗学;学科史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1)06 - 0098 - 10列数民俗学的关键词,母题总能在聚讼焦点中占得一席之地。作为从外国引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1年1期2021-03-30
- 文学类专业民俗学课程教学刍议
一方面在于强调民俗学的交叉学科特征,并将之视为文学类专业学生相关教学的工具和路径,另一方面在于开拓文学研究的民俗学视野。相应的是,作为一名文学类专业民俗学课程教师,至少应该保证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方面,大可不必囿于人为划定的学科分野,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凸显“民俗”之为“学”。关键词:民俗学 跨学科 方法论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招生面向研究生。目前,诸多高校的文学、社会学等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民俗学课程,课程名为“民俗学概论”或“中国民俗学”等。一般来说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2020-12-14
- 抗日战争时期“自觉图存”的民俗学术实践
——以重庆中国民俗学会为中心的讨论
共和国成立前的民俗学史分期问题,学界观点不一。相对于北京大学歌谣学运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以及杭州中国民俗学会,重庆中国民俗学会受关注程度较低,研究成果也较少。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民族艰难求存,战火硝烟湮没了此时中国民俗学会所做的工作,中国民俗学历史分期常忽视这一阶段,以致重庆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在民俗学学科史上往往一笔带过。重庆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及开展的工作,与20世纪30年代重庆地区的民俗学、杭州时期的民俗学和中山大学时期的民俗学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得
民俗研究 2020年6期2020-12-02
- 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
——现代日本民俗学的新动向*
下之学”的现代民俗学如何面对当今社会?如何了解当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与当今社会的剧变有着密切关系。城镇化导致乡村社会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商业化与市场化也使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变成消费社会,互联网等的高度信息化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并且,随着当代社会的巨变,传承母体(即传统村落)逐渐解体,甚至传统文化也逐步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进到“后传承时代”,(1)参阅刘晓春《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文化遗产 2020年3期2020-12-01
- 中日丧葬礼仪中的信仰与禁忌对比
;信仰与禁忌;民俗学引言:我国古代有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五礼”,亦有成语“冠婚丧祭”,现代民俗学观点又将人生礼仪划分为“生、冠、婚、丧”四个重要部分,而日本在吸收我国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冠婚葬祭”四大人生礼仪。可见,“丧”、“葬”礼仪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比较中日丧葬礼仪的信仰与禁忌,尝试从民俗视角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追溯各信仰和禁忌产生的原因。一、中国丧葬礼仪中的信仰与禁忌“丧”,意为失去,是通过借用我国殷商时期甲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5期2020-11-08
- VIPP教学法在民俗学教学中的运用
兰[摘 要] 民俗学是高等学校文科专业的专业大类选修课,常常会遇到学生兴趣不高情况。以可视性、参与性为原则的VIPP教学法可利用好有限的课时,最大限度地展示民俗学丰富精彩的面貌,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提升自主、参与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关键词] VIPP教学法;可视性;参与式;民俗学[作者简介] 杨 兰(1964—),女(苗族),贵州雷山人,文学学士,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民俗学。[中图分类号]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2020-09-14
- 反思与超越:日常生活视域下“民俗体育”的再认识
认识时,以本土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为镜鉴,评析了国内三个高被引“民俗体育”概念,讨论了何谓“民俗体育”之“民”与之“俗”,同时结合概念在国际学术领域进行传播的需要,提出“民俗体育”是“源自并依附于公民的日常生活,具有类型化和模式化的体育事件”。最后,就“日常生活”视域下的学科定位、学科研究的关注点、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关键词:日常生活;民俗学;民俗体育;公民;再认识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6-15
- 生活中的信仰与信仰中的生活
。如果真要探究民俗学,走进民俗学,那么就不应当忽略民间俗信这一重要分支。通过梳理民间信仰研究里关于“俗信”的概念,结合社会文明发展动态,把握民众的内在精神文化和支柱来源,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之所以进行俗信研究,是为了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填补民间俗信在民俗学领域的空白并为之不断扩展现存和未来发展空间。关键词:俗信;民俗学;原始信仰;宗教;网络俗信前言:在现今民俗学研究里,民间俗信作为民俗学的重要分支,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精神世界与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2020-05-26
- 民俗学视野下奈曼旗庙屯民俗村发展研究
策。【关键词】民俗学;庙屯民俗村;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217-02一、乡愁文化博物馆——庙屯民俗村庙屯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清朝初期,奈曼旗王府委派图斯拉格其帮助赤峰敖汉旗王爷“镇剿”,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份恩情,敖汉旗王爷出资在现在庙屯村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庙,取名为“图斯拉格其苏默”,“苏默”蒙语意为“庙”,后人随之将该村称作“庙屯”。该村位于内蒙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2020-04-10
- 胡塞尔与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
门看的学问,而民俗学则是一门看与听并重的学问。因此,现象学的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方法有助于还原出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这最明显地体现为能够启发民俗学者反思并返回生活世界,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科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和普遍性诉求。胡塞尔现象学的严格性和逻辑上的穷根究理精神也有助于民俗学者逐渐学会把论证学理上的真确性和普遍性当作撰写学术论文的根本旨归,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品格。关键词:现象学;民俗学;胡塞尔;实践民俗学;中国民俗学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
阅江学刊 2020年1期2020-03-17
- 从民俗学视角探析水族舞蹈动律
关键词:水族;民俗学;水族舞蹈;舞蹈动律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9zc100)研究成果。一、水族文化概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水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该县的水族人口数量超过全国水族总人口的60%,拥有独特的“三都水族文化”,水族文化在该地区得以完整、集中地体现。水族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书则是水族古老文化的传承;水族拥有
大观 2020年10期2020-01-25
- 民俗学视野下安全意识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而不断演变,以民俗学为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人类对灾难的防范和遏制方式,探究不同时期安全意识的传承变迁,分析其变迁模式和路径。立足于理论研究、防灾救灾和安全管理三方面,对安全意识进行现实应用,并提出安全意识的有效发展途径。关键词:民俗学;安全意识;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6-0032-03安全伴随着人类发展全过程,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而安全意识既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对客观存在的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6期2020-01-11
- 改革开放语境下的中国民俗学
放语境下的中国民俗学,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民俗学作为独立的社会学科,关于它的恢复和发展,一代学者有一代学者的担当和责任,有开拓更应该有继承和发展。40 多年来,中国民俗学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经历了恢复、重建到繁荣发展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国民俗学人都做出过自己的努力,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中国民俗学,如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算起,以至后来被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提出,大约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历史。百年中最辉煌的时期,恰恰是改革开放的40 年。40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1期2019-12-15
- 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
东瀛论剑:日本民俗学的巅峰对决2010年7月31日,这是一个注定会被未来的日本民俗学史记载的时刻,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召开了一次题为《超越福田亚细男:我们能够从“20世纪民俗学”实现飞跃吗?》的学术论辩会。论辩双方分别是“日本民俗学会”前会长福田亚细男(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以及日本“现代民俗学会”新锐代表菅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论辩是由菅丰策划的,以“现代民俗学会”和“女性民俗学研究会”的名义联合举办。论辩会出乎意料地达到了105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2期2019-12-15
- 贫困、反贫困与民俗学研究思考
产的重要领域。民俗学具有认识和理解贫困问题的独特维度,应当将贫困问题纳入研究视野,从学科立场出发,积极探索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实践学科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及时代担当。【关键词】贫困;贫困治理;民俗学;参与路径【作 者】张翠霞,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云南昆明,650091。【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4-0136-007选题的由来多半来自日常工作实践。2013年以来,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开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4期2019-11-22
- 民俗学视野下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渐远去。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分析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风貌特征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非典型古村落,探索保护与传承非典型古村落文化在当下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民俗学;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引言典型传统村落定义为历史遗迹保留较为完整,如建筑,环境、村落等,且民风民俗依然延续的村落。非典型村落相对于典型村落而言历史古迹保存较少,村落结构破坏较为严重。对于“古村落保护的概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2019-10-21
- 基于民俗学视域分析西藏民俗文化发展
此相关人员要凉民俗学的特性充分展现,有效的加强西藏民俗文化理论的转化情况,以此达成可运用式民俗文化研究,为西藏民俗文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词:民俗学;民俗文化;西藏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我国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西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累积、传承、创新的一类生活形式。而民俗学是将民间风俗视作为一种群体性习惯通过将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展开研究的人文科学。西藏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西部与南部,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西藏个民族创造了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二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2019-10-20
-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
民健身;捉鱼;民俗学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4.024在苗族图腾中鱼文化浓厚,苗族姑娘的服饰、背带等,苗族人们的房屋门槛上等都会有着鱼形图腾,它象征苗族人民对吉祥美好的向往,也寄托着镇邪避灾的愿望。捉鱼游戏是贵州苗族的一种民间风俗,在苗族地区传承已有千年,但各地的意义又大不相同。有的地方起源于原始集体渔猎,有的地方起源于孟春男女郊游。文章借助民俗学研究方
体育师友 2019年4期2019-10-08
- 东北大秧歌中队形的刍议分析
中队形的变化与民俗学进行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东北大秧歌;东北地域文化;民俗学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较多,文化交融繁杂的特殊地域,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的东北大秧歌形式。固有的满族秧歌文化与中原移民带来的山东秧歌、河北秧歌的交融,创造出了具有东北地域民俗文化的东北大秧歌。同时秧歌文化也是受到汉满文化、萨满文化、移民文化、说唱文化的影响,并不断进行彼此吸收、融合、发展,逐渐
艺术大观 2019年12期2019-09-28
- 当代民俗学前沿思想动向呈现
比深沉的情感。民俗学通过对特定地域和人群模式化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观察,考察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在人文科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处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民俗学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民俗学前沿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3月出版)集结了日本知名民俗学家福田亚细男教授与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8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讲义。诸位学者在该书中对日本民俗学的发展历史和当下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生活实践以及乡愁文化之间的关联展开了广泛
中国出版 2019年7期2019-01-28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过去某些学者看来比较狭窄,仅限于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及某些比较古怪的风俗;现在比较广阔,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组织(家族、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社)、岁时风俗、人生礼仪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化等。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把长时期被蔑视、被抹杀的民族基层文化资料收集起来给以科学整理,进行精密分析、论证,揭示产生的社会原因,生长、消亡及传承、传播的规律,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2期2018-02-24
- 总括*
能从“20世纪民俗学”实现飞跃?》这一副标题提起了问题。在这一阶段,我想我们的讨论还未达成超越福田亚细男先生。如果用福田先生的想法来说的话,我想也就是:“你们提出新民俗学来,再拿到我这(讨论)”。正如福田先生的想法,我想我们仍处于必须提出让福田先生认同或福田先生不能否认的新民俗学的阶段。在20世纪民俗学中,其实是把所谓的历史民俗学或民俗学自身置于了历史学的地位。为此,用历史民俗学这一形容或表现是有问题的,所以提出新民俗学代替所谓的历史民俗学,才有可能“超越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4期2018-01-23
- 民俗学的实践问题*
别策划关于日本民俗学何去何从的两代人之间的对话——日文版全书译文呈献20世纪民俗学在其学科起步之时,提出“学问救世”的目标,并以“经世济民”为标榜,像宫本常一这样的实践派民俗学者辈出。此外,众多的民俗学者在学校、博物馆等文化公共机构展开与社会密切关联的活动。但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学院派向民俗学的渗透,这种实践性的目标和活动受到了轻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20世纪民俗学的21世纪化,福田氏指出了民俗学的实践的必要性。亦即恢复野的学问的精神,带着危机意识投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3期2018-01-23
- 民俗学的国际性的问题*
勤 译20世纪民俗学在学院派的进展中丧失了国际性,或者说存在着偏向于亚洲的问题。20世纪民俗学为什么会变成如此内向型呢?还有,现在以世界规模的“民俗学(以及与此相当的学术领域)”的交流已经开始,但其中,日本的20世纪民俗学孤立感却加深了。而另一方面,福田先生在这20年以来,通过在中国进行的调查研究等,丰富了与中国的国际交流经验。并且,福田先生提出在20世纪民俗学的21世纪化过程中,构想超越一国民俗学、不把历史形成单位固定于民族、国家的民俗学的必要性。这虽然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1期2018-01-23
- 历史民俗学
赵世瑜历史民俗学是20世纪下半叶主要由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民俗学者提出的一个研究概念。由于各自的表述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各有所异,而在欧美学术界也很少出现historical folklore这个术语的使用,与historical sociology或historical anthropology这两个相近的术语得到相对普遍使用不同,即使在提出和论证了这个概念的中、日、韩三国民俗学界,在研究中使用这个概念的也不普遍。因此,这是一个尚无普遍认同的定义、需要在学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2期2018-01-23
- 中国首部《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发布
中国首部《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发布◎王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俗学会共同编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于今日上午在京举行。这是中国民俗学界首部年鉴,旨在系统记录学科发展历程,展示优秀成果,使民俗学独立于中国学术之林。年鉴共143万字,主要对2014年,国内民俗学界在理论方法、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民间戏曲与曲艺、歌谣、民间艺术、物质民俗、人生仪礼、社会组织民俗、节日、民间游戏、旅游民俗、少数民族民俗
阅读时代 2017年2期2017-11-13
- 民俗学的方法问题
著 赵彦民 译民俗学的方法问题[日]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 著 赵彦民 译继上期刊登了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合著的《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全书正文《课题1》译文《民俗学的定义问题》(陈志勤译)。本期将继续分期刊载该书的正文《课题2》译文《民俗学的方法问题》(赵彦民译)和及《课题3》译文《传承母体论的问题》(彭伟文译)两篇。包括“民俗学的理论危机”“历史认识的新方法是什么?”‘“历史、再见’之后有取而代之的方法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6期2017-01-28
- 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
刘铁梁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刘铁梁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最初酝酿,是以1928年《民俗》周刊上有关民俗学性质等问题的讨论为起点,经过译介国外人类学派的著作到独立进行思考,当时的民俗学者形成了关于民俗学概论的一些深入认识。经过40年的停顿,在上个世纪80年代民俗学恢复建设之初,民俗学概论的书写在接续历史的基础上取得了收获。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具有建设和规范的意义,包括“生活文化”的民俗定义和民俗文化分类体系都影响了众多民俗学者的研究和社会对
民俗研究 2017年3期2017-01-28
- “民俗学”是什么*
著梁 青译“民俗学”是什么*[日]岛村恭则著梁 青译世界上的民俗学不止一种。在众多民俗学中,“日本民俗学”是怎样形成又是怎样发展至今,今后的“日本民俗学”,或者用更普遍的说法——“民俗学”究竟应当以怎样一种方式存在,是本论所关心的内容。在全球化语境下,民俗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不可抗拒的全球化浪潮汹涌来袭的今天,居住在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们应当如何面对和接受,并在这股浪潮中生存下去。这种生存的智慧在民俗中又是怎样体现的。是民俗学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民俗研究
文化遗产 2017年1期2017-01-28
-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
策划 关于日本民俗学何去何从的两代人之间的对话——日文版全书译文呈献《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日]菅 丰 著 赵彦民 译主持人语从本期开始,将分期连续刊登由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合著的日文著作《「二〇世紀民俗学」を乗り越える―私たちは福田アジオとの討論から何を学ぶか?(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著,岩田书院,2012年)的全书译文,日译汉的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4期2017-01-27
- 为民俗学的衰颓而悲哀的福田亚细男*
彭伟文 译为民俗学的衰颓而悲哀的福田亚细男*彭伟文 译前 言菅:让我们开始《(讨论)超越福田亚细男——我们是否能从“20世纪民俗学”实现飞跃?》。这次以“超越”为题的研究会,可谓名副其实的“僭越”。福田先生能来参加,实在是感激不尽。今天的研究会,正如研究会简介所说,并不单单是福田先生的演讲会。不是演讲会,而是我们提出问题,请福田先生来回应,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把讨论引向深入的一次研究会。为了深入讨论,我们列出了长达9页的课题和提问要项,应该已经发到各位的手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4期2017-01-27
- 近十年来中国民俗学转型的思考
)近十年来中国民俗学转型的思考高艳芳(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中国民俗学正在经历转型困境。近十年来,关于中国民俗学转型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这一时期的研究在承继20世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转型,指出了中国民俗学的困境及其应对的策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开展,对于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中国民俗学的转型,展现了当代民俗学者的担当意识及其思辨性的思维特征,但其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操作性的欠佳和重复研究的频发。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15
- 特别策划“日本民俗学
——形成、发展和展望”福田亚细男系列民俗学讲座
特别策划“日本民俗学 ——形成、发展和展望”福田亚细男系列民俗学讲座主持人语2016年4月13日至4月20日,应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之邀,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细男教授于北师大进行了题为“日本民俗学——形成、发展和展望”的系列讲座,为国内学界献上了一次学术盛宴。福田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中日民俗学交流的代表性人物。31年前,1985年3月,福田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民俗交流,来北师大见到了钟敬文先生,那时福田先生44岁,钟先生82岁。一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4期2016-02-02
- 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会成功举办
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会成功举办11月5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省民俗学会承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会场。中共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盛邦跃,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著名画家季全保等出席本次年会开幕式。会上,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6期2016-02-02
- 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与社会责任①
100871)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与社会责任①段宝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民俗学是1918年以来由西方引进的洋科学,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未能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问题何在?本文试图作一些具体的探索。笔者认为,食洋不化、未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是主要原因。搞“清高”的纯学术,远离社会生活,漠视社会责任,必然不会受到社会重视。民俗学的生命力在于重视为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崇高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从民俗是“原始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3期2011-04-12
- 民俗学研究的新篇章——读袁文海新著《现代民俗学新论》
在社会科学中,民俗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Folklore”(“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由此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1878年成立的英国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ety)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早研究机构。民俗学传入中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科学和民主观念的引领下,“五四”时期的一代学者开始转变视角,深入挖掘民间文化遗产,重新审视和评估民族文化,民俗学的研究亦随之蓬勃兴起。中国现当代的学者
城市学刊 2011年6期2011-04-01
- 历史民俗学建设的意义、实践与规划
学院教授)历史民俗学建设的意义、实践与规划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有着西方国家无可比拟的、丰厚的历史民俗文献传统,同时,当下的中国又面临着走向现代、融入世界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历史民俗学在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3-19
- 民俗学的学科定位与学术对象
社会学系教授)民俗学的学科定位与学术对象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作为民俗学人,我们不满意民俗学的现状,我们批评国家没有给予民俗学应有的位置,我们对民俗学可以为国家的学术事业和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充满期待。所以,我们冀望把民俗学纳入国家的学科建设项目,通过民俗学的发展来双赢、多赢地回应各方面的期待。我们在这里谈民俗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主要是想寻求路径去解决民俗学在国家的学科体制中的位置问题。一个学科在国家体制中的位置固然首先取决于它的学术成就,但是它与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3-19
-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
人文学院教授)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黄 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或称“民间文学”)的关系及其处理方式是民俗学学科目录设置与修订工作的焦点问题,所引起讨论最多,争议最激烈,解决起来也最棘手。这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自身学术内涵和与其它学科协调问题,还涉及到相关的机构设置、人事制度、行政管理等问题。建国以来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历史发展进程已经造成了大部分民俗学师资的院系归属与学科目录中的专业归属不一致的状况,比如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