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三十多年来,我个人始终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调查研究、学科建设的第一线。2018年8月份,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些不同学科的“新”,不仅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而且在新学科内涵建设上展现出新气象。其中的“新文科”概念,当时我非常不理解,不知道何为新文科,更谈不上建设新文科了。新文科建设似乎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也不是特别关心这个事情。
2021年,教育部开始推行新文科的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申报、评审,并且立项了一批新文科建设的项目,正式拉开新文科建设的序幕。许多学科都在讨论新文科背景下的建设方略、建设内容、建设目标等,大家对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领域的分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质量文化建设、新时代的新文科的研究实践等话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我认为,进入2021年,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教育部开始要动真格的,要对我国大学的文科教育、文科学科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这个时候,我不能置身事外了,我也不得不去思考民俗学学科的建设问题,尤其是我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新文科建设关系问题,其根本就是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如何融入到中央民族大学的新文科建设之中。2021年1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许多项目都关涉民俗学,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新文科民族学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研究”等项目,这些新文科建设民俗学就不能不管了,也不得不融入其中。那么,民俗学怎么融入新文科建设之中呢?我会思考这个问题。
刚才,很多学者都提到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文科教育的一些要求,也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具体要求。我觉得,新文科建设应聚焦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伟业。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具体目标就是交叉融合。民俗学是民众生活实践,是多层次、多元化传统知识,是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交叉性、融合性的文化生命体。民俗学既是历史学,又是现代学,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形成了许多学科和学科理论体系,历史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以民俗知识为对象的学科和学科理论。同时,许多学科也介入民俗学的研究、调查。我认为,民俗学是最具有新文科特性的学科,民俗学融入新文科,不仅显得畅通,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新文科建设具有唤醒、激活民俗传统知识和民俗学学科本源的特质、力量,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
目前,我国学科门类共有十四个,包括这两年建立的交叉学科门类。民俗学属于法学门类的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俗学在中国文科学科体系中属于比较基础性的学科。
在这样的学科格局中,新文科建设如何体现、呈现、表现民俗学的新,即新格局、新发展、新担当?在多层级的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民俗学怎么去呈现新?我认为,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应该顺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顺应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哲学社会科学改革。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是跨越式的,也是接续式的学科建设问题。
我这里提到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并不是将民俗学融化在新文科建设里面。如果民俗学融入新文科之后被融化了,也就是说民俗学被其他学科化掉了,新文科里面找不到民俗学的身影,没有民俗学的位置,那就是失败,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失败,更是中国百年来民俗学学科建设的灭顶之灾。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也不是混入其中,如果是这样的话,民俗学就会被其他学科看不起,这是捣乱的行为,会引起新文科建设的混乱。
我认为,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应该是有序的,就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念,有规律、有步骤地融入其中。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并不是与其他学科进行随意的拼盘,不是把几个学科拼在一起,毫无规律,毫无逻辑,也不是简单的中文、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的拼盘。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实践性效果不能比现在作为二级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上表现得还差。如果是这样,民俗学融入其中就糟糕了,即使融进去,也是一种失败。
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应该在多个层面进行,比如,民俗学与文史语哲学科融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融通,与其他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大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区块链的信息科学等学科融通。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就是以不断的方式,在不同层级展开。
民俗学怎样融入新文科?我认为以下四点比较重要。
第一,融入民俗学的思想建设,在新文科思想建设中,突出民俗学在新文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该多阐释、多研究中国民俗学的思想,认识到民俗学学科思想对其他学科的贡献,形成新的理论研究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仅是民俗学自身理论的研究范式,而且是民俗学对于新文科理论范式结构的独特贡献。
第二,融入民俗学学科建设,强化民俗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学科、学术担当,建构民俗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学科框架。新文科建设中的学科体系框架在哪里?民俗学应该也必然能找到相应的位置。比如新文科建设里的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我们每年都要使用教材,每年都要为学生上课,这个课程体系怎么办?在新文科里面,民俗学的学科建设要进去,也应该进去,让新文科建设,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民俗学,使其有一种依赖感。
第三,融入民俗学知识体系建设,确保民俗学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应有位置。加强对中国民俗生活知识的调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需求。比如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民众生活、民俗知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我们当然要关注,要调查、研究民众生活改变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表现力。我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在研究这些重大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民俗学理所当然要有担当意识,要为政府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北师大做的百村调查,我觉得就很好,他们做的社会治理研究也很好,因为这都是国家急需的东西。只有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民俗学才有生命力。
第四,融入民俗学人才培养工作,保障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地,从多层面贯彻民俗学人才培养、民俗学思想传递,让更多学生了解、理解中国民俗传统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学校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我觉得这才是新文科建设的目的。我们要把民俗学的知识、思想、理论贯穿在人才培养中间,让更多的学生去接受民俗学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变化。
只有做到上述几个方面,民俗学在新文科体系建设中才能够站稳脚跟,才能够服务新文科建设,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化民俗学发展,使之具有独立的学科品格又兼具包容性的学科增长特质。只有这样,民俗学融入新文科建设,才是真正的融入。以正确的姿态、科学的方法融入其中,突破传统民俗学学科的藩篱,才是民俗学在新文科建设里面要走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