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解读《伤逝》中的男性话语霸权现象
艺伟/文鲁迅的《伤逝》是以涓生的男性视角进行叙事,涓生仅仅是以个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子君的爱情,用男性单方面的话语权去压制子君的声音,导致子君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如果用女性主义的角度去挖掘,就会看到其中被遮蔽起来的东西,那就是涓生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辩解。男性作为话语霸权者,这篇小说实际上也是他用来削减自身负罪感的忏悔手记。下面以《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将涓生在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话语霸权分为恋爱中的唯我独尊、同居后的自欺欺人以及忏悔时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7期2023-12-11
- 《伤逝》中启蒙者的看与被看
揭维舒【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其主题思想隐晦而丰富,至今尚无定论。结合鲁迅作品的重要核心“启蒙”来看,在这篇小说中,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身份很明朗。本文将以“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为基础,借用后殖民主义的思路对双方行为和思想惯性进行分析讨论。【关键词】《伤逝》;启蒙;鲁迅【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004-03【DOI】10.200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2023-11-20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解读《伤逝》中的男性话语霸权现象
鲁迅的《伤逝》是以涓生的男性视角进行叙事,涓生仅仅是以个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子君的爱情,用男性单方面的话语权去压制子君的声音,导致子君一直處于失语的状态。如果用女性主义的角度去挖掘,就会看到其中被遮蔽起来的东西,那就是涓生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辩解。男性作为话语霸权者,这篇小说实际上也是他用来削减自身负罪感的忏悔手记。下面以《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将涓生在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话语霸权分为恋爱中的唯我独尊、同居后的自欺欺人以及忏悔时的自我辩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7期2023-10-29
- 两性文化与家庭文化
——重读鲁迅《伤逝》的基本视角
在揭示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婚姻悲剧根源时,以往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对青年男女主人公拘囿于自我封闭狭小的生活圈子而在革命道路上脱离群众、迷恋个人奋斗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也有学者从经济利益的视角重点论证涓生失业丧失经济基础的同时也就失去赓续爱情婚姻关系的最重要条件。①重新阅读《伤逝》时却发现,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爱情婚姻悲剧问题的被提出,甚或来源于男女有别的两性文化立场以及男女融合在一起所提供的家庭文化的基本视角,《伤逝》创作中的这一文化背景、文化知识的引
名作欣赏 2023年10期2023-09-28
- “超人/庸众”思维模式下的爱情悲剧
——重读《伤逝》
432000]《伤逝》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小说形式特别,意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阐释空间,学者们几乎穷尽了各种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今日重读,主要是立足于鲁迅先生的个性主义启蒙思想,来分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为何是悲剧。在写于1907 年的《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先生关于个性主义的经典表述是“尊个性而张精神”,“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强化的是“超人”精神,即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独立自强的意志力。“任个人而排众数”则包含着一个“超人/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2023-09-28
- 反讽·悖论·隐喻:新批评视角下的《伤逝》解读
王雨【摘要】《伤逝》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勇敢追求爱情自由,但是最终走向失败的故事。以英美新批评视角解读鲁迅的小说《伤逝》,可以发现文本呈现鲜明的反讽、悖论和隐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涓生自述与语境对立形成的反讽;涓生、子君自我矛盾的现象形成的悖论;涓生、子君在隐喻中与喻体形成的对照关系。【关键词】《伤逝》;新批评;反讽;悖论;隐喻【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今古文创 2023年31期2023-08-24
- 严肃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伤逝》的启示
文拟以鲁迅名作《伤逝》为案例,从创作角度出发,探讨其是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的,冀由此梳理出严肃文学创作中国故事的一些可行性路径。一.《伤逝》的故事选择:类型化故事的魅力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是比较特别的一篇。说它特别,一方面是因为其面世方式:这部小说在一周内写成后,并没有发表,而是以收入作品集《彷徨》的方式为读者所知——这在鲁迅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它还是鲁迅最受改编者青睐的小说,曾被改编为电影、歌剧、连环画、豫剧、昆曲、通俗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2023-08-08
- 论歌剧《伤逝》子君的人物戏剧形象及演唱情感
歌剧《伤逝》是由北京歌剧院为庆祝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一出悲剧色彩浓郁的严肃歌剧。本文着重从子君的内心思想情感、戏剧形象、演唱处理进行深入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创作背景、人物特点、角色唱段进行解读。一、小说《伤逝》创作背景五四運动期间,青年思想进步,追求思想自由,向往自由爱情与婚姻,争取自由恋爱与婚姻平等是当时个性解放思想的主要表现。鲁迅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伤逝》是他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一经发表即在读
雨露风 2023年5期2023-07-12
- 鲁迅《伤逝》与萧红《生死场》的启蒙性
内容摘要:鲁迅《伤逝》和萧红《生死场》中书写的女性悲剧命运具有典型性,本文将聚焦于《伤逝》和《生死场》这两个小说文本研究左翼作家鲁迅和萧红在女性悲剧的书写层面上的互文性,主要从悲剧主题、封建男权、女性启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借此窥探左翼作家鲁迅与萧红小说作品的女性视域下的启蒙性。关键词:鲁迅 《伤逝》 萧红 《生死场》 左翼作家 启蒙性 女性“直面现实,其实就是作家用头撞墙的艺术。”[1]有的作家刻意回避写作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比如沈从文、汪曾祺、冰心、杨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2023-06-22
-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鲁迅《伤逝》的解读
【摘要】《伤逝》是鲁迅仅有的一部爱情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五四”时期的青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鲁迅在子君的形象塑造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不露声色地表达对女性处境的担忧与关切,显示其关注现实人生的责任感。百年前的作品人物在新时代仍有可对应的社会原型,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伤逝》的解读不仅具有文本意义,最重要的是对新时代广大女性树立健康的女性观和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及细节和对比叙述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其现实意义。【关键词】《伤逝》;鲁迅;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2023-05-18
-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爱情悲剧《伤逝》中的启蒙叙事价值
达的高度凝缩。《伤逝》为鲁迅笔下富有代表性的恋爱叙事作品,涓生与子君勇敢冲破封建社会道德的自由恋爱看似勇敢且珍贵,但从热恋到分手的转瞬即逝,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作为恋爱叙事的《伤逝》,伴侣形象和恋爱生活的表层时刻充满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了爱情悲剧的上演。站在启蒙叙事的角度,《伤逝》中的爱情悲剧,恰恰展现出当时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所适从。爱情生活表象存在的处处错位实际对应着启蒙话语理想与现实实际的错位,这些错位构成小说的矛盾冲突,让这部爱情叙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3-01-06
- 歌剧《伤逝》子君唱段《不幸的人生》演唱研究
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于1981年根据鲁迅同名小说《伤逝》改编创作的,是中国歌剧历史上首部抒情歌剧,对我国歌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作品同时融合了鲁迅小说深厚的精神内涵及施光南高超的音乐创作手法。随着歌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往平铺直叙的宣叙调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咏叹调则凭借其富有感情色彩的演唱方式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1]。作为歌剧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咏叹调在表现故事情节、描绘人物性格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轻音乐 2022年7期2022-12-29
- 《伤逝》:空间场域的启蒙叙事
晶晶内容提要 《伤逝》是鲁迅反思启蒙的经典之作。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在“会馆”“家”和“图书馆”三个空间中展开叙述,文本中“会馆”是新旧文化的冲突场域,也是启蒙者反思的文化空间;“家”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呈现场域,亦是启蒙者个体价值追求在微型社会角力中失败的文化现场;“图书馆”是启蒙者现实羁绊的短暂逃离空间,也是其在现实的外部世界与理想的内在世界之间游离的心理场域。鲁迅以历史性启蒙与空间化结构融为一体的文本,开辟了启蒙叙事的新维度,也呈现了鲁迅对启蒙者反思之反思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11期2022-12-23
- 浅议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塑造与歌唱技巧的运用
事——中国歌剧《伤逝》的创作历程(一)中国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中国的歌剧诞生于二十世纪上半期,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开始流入中国,外国也与中国有了更多的文化往来。两国互相吸收自己没有的,取其精华,中国歌剧开始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本土的故事其实有很多,中国文化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改编自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比如《白毛女》《江姐》《林徽因》《伤逝》等一系列优秀歌剧。其中由鲁迅先生创作的《伤逝》
戏剧之家 2022年32期2022-12-08
- 论鲁迅《伤逝》的“重写型”小说※
内容提要:鲁迅《伤逝》的接受有“改编”和“重写”两种路径。就后者而言,中国及海外华文作家创作了多部“重写”《伤逝》之作。这些“重写”之作,在“前文本”《伤逝》的基础上,从各种角度进行小说主题的增殖性、变异性生产:或延续五四反“父权制”启蒙主义立场,或探求女性自我解放之路,或翻转传统男女性别秩序,或隐喻南洋作家的“去中国化”书写,或表达宗教层面的神性拯救诉求,或思考“超越性精神理想”的可能性危机等。从“重写”之作与“前文本”的关系来看,有以下几种类型:接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2年9期2022-12-06
- 论《伤逝》改编作品的类型
一部爱情小说,《伤逝》在近40年来更是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戏曲和歌剧等多种艺术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今,《伤逝》改编作品共有13部,其中话剧4部、歌剧2部、电影1部、昆曲1部、豫剧1部和小说4篇①参见苏冉《鲁迅〈伤逝〉改编研究综论》,《绍兴鲁迅研究201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4页。。通过对《伤逝》改编作品的梳理可知,《伤逝》的改编不仅艺术载体多样,而且改编类型也很丰富,就忠实原著的程度而言,可分为“誊写式”改编、“复合式”改编以及“取材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6
-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女性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以《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为例
曲折前进。2 《伤逝》和《我的前半生》简介《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小说以手记的形式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两个“五四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不顾世俗和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在一起,但是却在共同生活之后爱情逐渐消逝,最终涓生抛弃了子君,并使子君走向了死亡的爱情悲剧。亦舒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于是在过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创作了一部与《伤逝》有着相同主人公的作品——《我的前半生》,这部作品除了主人公相同之外也与《伤逝》有着大致相同的故事脉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3期2022-11-25
- 《伤逝》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0023)一、《伤逝》中的动物意象鲁迅在《伤逝》中塑造了许多动物意象:阿随、油鸡、禽鸟,它们与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状态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下面作简要分析。(一)油鸡·儿女油鸡是《伤逝》中出现的第一种鲜活的动物(以下的动物皆指除人类以外)。它们的出场紧接在涓生与子君同居后“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隔膜。与此同时,“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养起了油鸡。于是,“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
魅力中国 2022年1期2022-11-22
- 重唱歌曲的艺术特色
——以歌剧《伤逝》为例
梁 晓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以及内容(一)小说、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鲁迅先生创作《伤逝》的时候正值五四革命运动初退时期,此时新文化阵营开始逐步分化,整部小说弥漫着悲伤的色彩,所以有人称这部小说为黎明前的最后悲歌[1]。《伤逝》这篇小说不仅对封建礼教迫害妇女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同时又对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更揭露了封建残余思想依然统治社会的现实。涓生和子君虽是有进步思想的积极分子,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能以悲剧
黄河之声 2022年1期2022-11-22
- 反思“进步”:《伤逝》与《心》对西方话语的重构
行解读。[1]《伤逝》和《心》作为经典文本,在过往研究中,研究者从伦理角度对《伤逝》和《心》的研究不少,但是将《心》和《伤逝》并置,共同考察他们类似的伦理困境则不多见。伦理困境的诞生必然无法脱离现实而存在,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以社会发展为己任的作家,他们对伦理困境的塑造,背后蕴含着对于整个社会意识的思考,是在批判利己思想的基础上,对于本国对外来思想的吸取和接受的反思。“现代”并非一个不辨自明的理念,统摄在所谓西方“进步”思想下的行为并非导向好的结果。这些反思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1
- 浅析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
——以《不幸的人生》为例
00)一、歌剧《伤逝》的总体把握(一)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施光南是人民群众熟悉和喜爱的优秀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剧《伤逝》《屈原》,抒情歌曲《周总理,你在哪里?》等。《伤逝》是施光南为了纪念鲁迅先生100 周年诞辰,而以崭新的手法改编的同名歌剧,作品广泛运用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表现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变化以及不同演唱风格和技巧,具有高度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二)歌剧整体故事梗概《伤逝》剧情围绕着涓生、子君对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而展开。他们虽然渴望自由的爱情
戏剧之家 2022年11期2022-11-12
- 《伤逝》为“五四”式爱情唱挽歌
前看过一出歌剧《伤逝》,演得还不错,但只有悲情与激动,没有耐人寻味的思索,因为完全把《伤逝》当成一个悲剧故事来演了。观众不可能像读小说那样去体味作品中多层叙事所产生的困扰与思考。文学阅读不可替代的魅力即在此。鲁迅的小说极少写爱情,《伤逝》是他唯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抒情意味很浓。涓生和子君相爱,勇敢地冲破世俗的偏见,我行我素就同居了。但他们的结合为社会所不容,生活也碰到很大的困难。后来涓生的感情发生变化,终于向子君明白说出已经不爱她了
名作欣赏 2022年28期2022-10-22
- 浅论《伤逝》文本中的多重裂隙
210044]《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男女婚姻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文本于奇妙的平衡中呈现出一种复杂多维的张力,在为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阐释意蕴和解读可能。而无论从哪种视角进行解读,不可忽视的是《伤逝》文本中的多重裂隙。“文学意象和叙事结构……正是这一裂隙,让人们得以明白它虚假、脆弱的外衣,并通过裂隙‘看到’历史和现实的真实状况。”《伤逝》中的裂隙既可见于叙事的悖谬、断裂,也存在于人物内外的矛盾对立。探窥文本裂隙这一“破碎的镜子”,
名作欣赏 2022年30期2022-10-22
- 试论“娜拉走后怎样”的两种女性叙事形态
——以《伤逝》和《寒夜》为例
925年创作的《伤逝》便一反歌颂自由恋爱的时代背景,以子君之死预言女性出走的悲剧。巴金的《寒夜》创作于1946年,被评为描写家庭社会问题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巴金对于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在《寒夜》里得到了延续,曾树生成为巴金笔下新的叛逆型女性的代表。《伤逝》与《寒夜》都在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塑造出了模仿娜拉出走的女性形象。时至今日,她们身上丰富的内涵依旧光芒不减,在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上也拥有不同的表现,新兴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为此提供了新的角度,为我们
名作欣赏 2022年24期2022-07-15
- 对《伤逝》人物关系破裂的分析
郝悦《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爱情小说,这篇爱情小说主要是以涓生的口吻讲述了他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从小说发表至今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有众多研究者对《伤逝》的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最初的大量研究主要侧重“社会黑暗”“经济压力”“启蒙失败”等方面的社会解读,现在的研究则逐渐转移到了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通过探究主人公的心理、探究小说的语言形式等方面来解读文本。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指出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部分是人类爱情的基本组成成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和大多数人的爱情一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3期2022-07-06
- 从《世说新语·伤逝》透视魏晋士人的生命观
】 《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丧者的哀悼和悲恸。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单列出“伤逝”门类,体现生命文学的创作形态。魏晋士人由抒发对短暂生命的慨叹,转为对自身价值永恒性的追求,体现了“生命意识的觉醒”。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魏晋时期士人所持的生命观和情感表达进行挖掘、释因,以达到进一步理解魏晋时代背景下士人心态风貌的目的。【关键词】 《世说新语·伤逝》;魏晋士人;生命意识;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I207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2022-06-24
- 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的形象分析
——以几首咏叹调为例
00)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歌剧《伤逝》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100 周年诞辰而创作的,这部歌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借鉴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创作的作品,该作品一方面融合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另一方面结合了西方歌剧创作理念。在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使用了不同于传统歌曲的民歌似的创作手法,将领唱、重唱与合唱进行了完美融合。《伤逝》是一部三幕歌剧,讲述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涓生和子君因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
戏剧之家 2022年16期2022-06-02
- 浅论《伤逝》文本中的多重裂隙
刘梦爽关键词:《伤逝》 文本 裂隙《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男女婚姻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文本于奇妙的平衡中呈现出一种复杂多维的张力,在为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阐释意蕴和解读可能。而无论从哪种视角进行解读,不可忽视的是《伤逝》文本中的多重裂隙。“文学意象和叙事结构……正是这一裂隙,让人们得以明白它虚假、脆弱的外衣,并通过裂隙‘看到历史和现实的真实状况。”a《伤逝》中的裂隙既可见于叙事的悖谬、断裂,也存在于人物内外的矛盾对立。探窥文本裂隙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鲁迅《伤逝》中子君的悲剧鉴析
王玲内容摘要:《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者在无形中都为父权制思想所钳制。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但仍旧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关键词:鲁迅 《伤逝》 子君 父权制 悲剧 伤逝《伤逝》是鲁迅唯一一本以爱情为叙述主体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25年。小说以手记的形式通过涓生的第一人称视角诗意而又哀婉地独白着他对子君的回忆和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2022-05-30
- 试论“娜拉走后怎样”的两种女性叙事形态
事形态 女性 《伤逝》 《寒夜》“五四”时期,争取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成为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也纷纷以男女恋爱为话题,在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的影响下描写婚姻束缚下的反抗斗争故事,形成了“出走”叙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伤逝》便一反歌颂自由恋爱的时代背景,以子君之死预言女性出走的悲剧。巴金的《寒夜》创作于1946年,被评为描写家庭社会问题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巴金对于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在《寒夜》里得到了延续,曾树生成为巴金笔下新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从《伤逝》子君的爱情悲剧看女性生存道路
怡 内容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通过分析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一位经过新思潮浸润的五四女性新青年在當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和新旧思想的拉扯下,呈现出的复杂心理特征和矛盾形象特点,由此可以借子君这一极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窥探五四时期一部分女性青年的彷徨与精神困境、解放但未完全解放的思想,由此探索女性生存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鲁迅 《伤逝》 子君 爱情悲剧 女性生存发展 封建礼教 新女性《伤逝》讲述了子君和涓生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2022-05-27
- 《墙头马上》和《伤逝》中的女性命运
文学作家鲁迅的《伤逝》这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塑造了勇于出走的“娜拉”形象,以李千金和子君为代表。她们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和行为捍卫了爱情与人格的尊严,努力反抗着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然而她们的出走实际上均以失败告终,充满悲剧性意味。本文通过分析两位女性的爱情经历,进而说明个人自主性的觉醒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性。 关键词:《墙头马上》 《伤逝》 女性命运 《墙头马上》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讲述了一个“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自家后花园“一见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2022-05-27
- 浅谈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的演唱技巧
的人生》是歌剧《伤逝》中的咏叹调,它是将戏剧性与抒情性完美融于一体的作品典范,其中的演唱技巧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为《伤逝》描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所以其中情感起伏非常明显,这使得演唱者在表演时需要运用不同的演唱技巧,才能将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为此,本文对其中所涉及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伤逝》;《不幸的人生》;演唱技巧引言《不幸的人生》是施光南创作的歌剧《伤逝》,这首歌剧是与鲁迅先生同名所创作的小说《伤逝》改编的。该歌剧不仅有着唱词优美简洁的境界,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期2022-04-20
- 从美满出发,停泊于“伤逝”
出发于、停泊于“伤逝”。 《美满》中收有九个短篇,主要讲述了三种故事:《女儿》《养生》《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与《旅行家》是“那两个人”作为“一对人”与“两个人”,在不同生命时刻的遭际。四篇似从不同面向重述同一个人、同一对人在不同时刻的处境,他们以恋人、友人、家人、故人的身份时而重返共同的生命段落,交集片刻成为他们后来人生的一种底色;《山河》《过火》与《父母》有清晰的故事背景,讲述家庭内部冰山的生长与沉没,以“母”与“女”、“女”与“缺失的父”、
长江文艺 2022年4期2022-04-18
- 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的比较研究
代的文坛巨擘,《伤逝》与《舞姬》展现了作家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在两位作家笔下,青年男女的爱情皆由于男主人公对现实的投降最终走向破灭,从而呈现出“由必然的反抗走向必然的投降”的规律。受到早年留日学习的影响,鲁迅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森鸥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使得《伤逝》与《舞姬》在情节、叙述手法等方面展现出相似性,又构建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材料事实基础。一、《伤逝》与《舞姬》的渊源比较文学研究强调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正如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学者梵·第根在《比较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4期2022-03-17
- 真实源于内心的创伤
——浅谈鲁迅《伤逝》的创作心理
次地探究其创作《伤逝》时的心理动态,必然离不开鲁迅创作时特定的生活状态与情感状态。实际上,鲁迅先生在1926年12月29日写给韦素园的信中就曾否定过这部小说与自身情感生活状态的关联。但是一句“做人真愈做愈难了”,亦道出了鲁迅当时所处的尴尬境地。当知,1925年10月21日为《伤逝》的创作完成之日,而这一段时间,正处于鲁迅与许广平的热恋时期[1]。情趣相投,自由热烈,自然是鲁迅先生精神上的极大愉悦,但源于封建婚姻下的重重社会道德压力以及对人生的苦恼对鲁迅先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2022-03-17
- 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小说《伤逝》涓生人物形象分析
650500)《伤逝》(作于1925年10月21日,后收入小说集《彷徨》)是我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先生的杰作,自发表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作品讲述了一对受五四进步思想影响的青年勇于追求婚恋自由,但最终在现实的重压下以“一伤一逝”为结局的爱情故事。以往的文学史,大都把这一悲剧的原因归结为这段爱情没有物质的支撑,同时二人在精神层面上渐行渐远。其实,如果细读文本会发现,这一爱情悲剧的主要制造者是涓生。作者成功塑造了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在五四启蒙思想刚刚涌动的时代里,涓生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16
- “爱”的幻灭与“启蒙”的虚空
——《伤逝》对娜拉解放神话的解构
的结果。鲁迅在《伤逝》中对于主人公遭遇的表现,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的反思。一、“娜拉”解放神话新文化运动伊始,陈独秀便在《敬告青年》(1915)中宣扬人的解放,提出人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且被解放的人应有“自主自由之人格”。[1]随后不久,他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1915)中再次肯定个人独立、自由、平等的权利。[2]胡适发表《易卜生主义》(1918),则将家庭社会视为个人的对立面,谴责专制社会“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15
- 课堂里的《伤逝》
大家讨论鲁迅的《伤逝》。甲同学说:我觉得这个叫涓生的,实际上就是个渣男,是他引诱了子君,然后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又无情地抛弃了她,他必须为子君的死负责。真正的爱情,在面对那些残酷的现实问题的时候,是不会低头的,即使要死,也要一起去死。他把自己那毫无可取之处的生活,看得比爱情、比子君的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我没办法不憎恶。乙同学说:涓生的问题在于,他意识不到,对子君来说,在那段未婚同居的生活之后,她除了死路一条,再没有别的出路。作为一个男性,他无法体会到女性的
文学自由谈 2022年6期2022-02-17
- 从中西方思想冲突角度简析《伤逝》
思佳【摘要】 《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是一部真正深刻地反映中西方文化思想碰撞及冲突的小说。针对《伤逝》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思想冲突中问题,该文从从中西方文化思想冲突角度出发,从爱情喜剧和悲剧两个角度入手,深刻剖析了在新思想的伪装下保有封建思想的实质。同时揭示了主人翁面对新思想、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冲突下的挣扎和迷茫,以此来凸显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冲突;五四青年;新思想;《伤逝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2021-12-21
- 苏童对女性悲剧生存境遇的反思
——兼谈《伤逝》《妻妾成群》的叙述差异
亡与疯癫鲁迅的《伤逝》与苏童的《妻妾成群》,都对20 世纪初新女性的婚姻选择与命运走向、 悲剧性的生存境遇进行反思。 子君与颂莲的选择看似在新与旧上大相径庭, 但背后都存在同样根深蒂固的男性权力话语, 压抑并造成女性对自我主体认识与确立的模糊。 子君和颂莲在所谓“新男性”与“旧男性”的压制下都逐渐对自我产生怀疑、迷茫,以致从“觉醒的女性”再次陷入“传统规定的角色”的认知当中。《伤逝》与《妻妾成群》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对话展示出一个残酷却异常现实的场景——20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12-07
- 自欺意识与生存困境:《伤逝》意蕴再探析
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以其晦涩的表述、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内蕴成为现代小说中较难把握的作品之一,同时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多样阐释的空间。《伤逝》诞生已有90余年,在对它不断地阅读、评价和解读的过程中,已经累积了数量庞大的研究成果,而且这些成果还在持续地更新,显示出《伤逝》的经典性和丰富性。在对《伤逝》众多的解读中,学界主要从婚恋经济、个性解放、思想启蒙、性别书写以及索引考证等角度展开论述,其中虽然也不乏从哲学层面挖掘小说形而上的精神内涵的尝试,但这部经典文本所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11-30
- 为何说《伤逝》是哀悼兄弟恩情的小说
300384)《伤逝》常常被阐释、被定性为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而且几乎已经作为学术共识和文学常识深入人心,但是这样的解读符合小说的主题或者说鲁迅创作的初衷吗?一《伤逝》被标签化为爱情小说,显然跟众多研究者和文学史教科书有关。比如在最新修订出版的、发行量已超过100万册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钱理群教授在其执笔的鲁迅专章中这样写道:“‘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只能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30
- 女性主义视域下《伤逝》与《金粉世家》之比较
摘 要: 《伤逝》展现的是五四时期觉醒的新青年的婚恋悲剧,《金粉世家》书写的是豪门公子与平民女子的婚恋悲剧,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子君和冷清秋的悲剧命运有诸多相同之处。本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这两部小说中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戕害。关键词:《金粉世家》 《伤逝》 女性主义对女性地位及出路的思考是“五四”以来作家书写的重要主题,《伤逝》描写了子君和涓生这对青年男女冲破重重阻碍实现自由结合,最终却凄然分手的悲剧故事。《金粉世家》则书写了平民女学生冷清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1期2021-11-30
- 重唱歌曲的艺术特色
——以歌剧《伤逝》为例
梁 晓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以及内容(一)小说、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鲁迅先生创作《伤逝》的时候正值五四革命运动初退时期,此时新文化阵营开始逐步分化,整部小说弥漫着悲伤的色彩,所以有人称这部小说为黎明前的最后悲歌[1]。《伤逝》这篇小说不仅对封建礼教迫害妇女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同时又对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更揭露了封建残余思想依然统治社会的现实。涓生和子君虽是有进步思想的积极分子,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能以悲剧
黄河之声 2021年21期2021-11-29
- “女性出走”母题的置换变形
行探讨研究,以《伤逝》《倾城之恋》《饮食男女》三部作品为例,分析不断重复的创作母题背后的流变,探究作品中“女性出走”的形象及意义,展示女性独立精神的崛起。关键词:女性出走 《伤逝》 《倾城之恋》 《饮食男女》一、“女性出走”创作母题的阐释(一)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是对神话批评理论的超越发展,他认为文学最基本的共性在于对“原型”的摹写,而“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反复出现的意象”,也就是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神话象征1。并且在原型批评理论中,神话已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2021-11-25
- 歌剧《伤逝》的音乐特征对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启示
300041)《伤逝》是我国伟大思想家与革命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以爱情为主线反映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的叙事性短篇小说,该作品收录在鲁迅先生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也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925 年,其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五四运动的高涨期。《伤逝》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道路的关注,作者着重表现出在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深刻地剖析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与残害,明确地
戏剧之家 2021年18期2021-11-14
- 歌剧《伤逝》中的重唱分析
——以片段《紫藤花》为例
00)一、歌剧《伤逝》的概要《伤逝》运用了“春、夏、秋、冬”的意境,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子君和涓生冲破重重阻力反对封建主义,争取爱情自由,最后凄惨告终的故事。剧中的两个主角都是“五四青年”的代表,女主角子君与涓生相识、相知再到恋爱。他们对爱情十分向往,不管家人与社会的百般阻挠,坚定地选择在一起。不过在一起没多久,涓生就失去了自己在局里的工作。最后,涓生终于顶不住压力,向子君说不再爱她,子君伤心不已,便下定决心离开。子君心灰意冷,她从这得不到爱的人世间永远离开,
戏剧之家 2021年16期2021-11-14
- 分析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
——以歌剧《伤逝》为例
义与表达形式。《伤逝》的创作是以纪念文学家鲁迅先生诞辰100 周年而创作的,也是施光南笔下的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部抒情性歌剧。施光南在《伤逝》这一作品中表达出了强烈的时代感,该作品融合了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施光南先生的卓越音乐才能,将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做了纵向的对比,充分地体现出了施光南先生声乐作品中对时代感的敏锐度。在歌剧艺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喜欢更具感情色彩的演唱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咏叹调应运而生。咏叹调对于歌剧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现有着不可
戏剧之家 2021年34期2021-11-14
- 以子君姓名再谈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一凡内容摘要:《伤逝》中对于人物命名的严格性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文本暗示,姓名暗藏着作者对于子君人物形象和《伤逝》意蕴的双重象征。指代他者的“子”、“君”和象征封建礼教的“王”,暗示着子君的两次出走都处于一种虚假的个性解放,即主体非中心化状态。“子”的婴儿含义又象征着暗藏于子君和涓生爱情关系背后的启蒙关系,反省了五四启蒙导师“诊者”与“治者”并置的权力越位现象。关键词:《伤逝》 子君姓名 主体非中心化 启蒙导师权力越位由于《伤逝》文本内容的复杂性与多义性,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论歌剧《伤逝》的音乐特征和艺术处理
要】 民族歌剧《伤逝》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歌剧根据原著的情节,采用四人演唱的方式来抒发情感,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一对受到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歌剧简化人物形象,咏叹调、宣叙调占歌剧的主要部分,加以重唱和合唱,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该剧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处理表现在音乐特征、人物形象刻画和舞台表演特征三个方面,并以歌剧中四个经典片段《一抹夕阳》《紫藤花》《风萧瑟》和《不幸的人生》为例来分析论证。【关键词】 音乐特征;人物
今古文创 2021年34期2021-09-22
- 从《伤逝》看五四时代的启蒙话语危机
危机。关键词:《伤逝》 五四时代 启蒙话语 剩余物 儒家思想层面 悬置话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调节。[1]“话语”的这种调节和编织作用是通过语言来最终实现的,因为“人是用词语来思维的;词语有时本身就是行动:因此考察词语也便是考察思想,推而广之也便是考察人的整个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现实主义话语如同在想象话语中一样,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这种语言内容必须被看作与其他的(事实的、概念的、类属的)内容一样,构成了整个话语的总体内容。”[2]一.知识分子与启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2021-09-11
- 浅谈杜甫的“伤春” 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词】杜甫;伤春;伤逝;感时伤世【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15-02从杜甫一生的履历以及众多作品能够感受到,杜甫一生命运坎坷,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官场的感受颇深。杜甫既对国家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美满寄予了殷切希望,又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特别喜爱春天的百花盛开。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到“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友于”(杜甫《岳麓山
今古文创 2021年15期2021-09-10
- 《伤逝》中“涓生” 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的一位主人公,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通过分析涓生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一位经过新思潮浸润的五四新青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新旧思想的拉扯下呈现出的复杂心理特征和矛盾形象特点,由此可以借涓生这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窺探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精神困境。【关键词】《伤逝》;涓生;矛盾形象;精神困境【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
今古文创 2021年24期2021-09-10
- 从《伤逝》看鲁迅小说的女性意识
戴雨晴《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在恋爱、婚姻、生活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即女性意识。追求人的解放,尤其是追求女性的独立地位,这在当时被视为思想进步的表现。然而,《伤逝》的悲剧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对“五四”女性意识的审视和反思,从而形成了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但,鲁迅以男性视角去分析妇女解放问题,剖析女性意识,自然会使其作品带有一定的男性主观色彩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方面。一、中国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2021-09-05
- 论《伤逝》的反讽艺术
艺术特征。小说《伤逝》作为鲁迅小说歧义最多的一篇,同样也是如此。《伤逝》作于1925年10月21日。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而这次演讲,在不知不觉中已和《伤逝》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互文关系。鲁迅自己也说,“我因为自己爱做短文,爱用反语”,从中亦可看出鲁迅本身所具有的反讽态度与世界观。小说《伤逝》一方面以涓生的角度来讲述他与子君之间的悲剧,另一方面以作者作为隐含叙述者,因此,涓生的悲剧同时又被隐含的叙述者同时叙述。在《伤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2021-09-05
- 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现代女性意识
明珠鲁迅的作品《伤逝》与亦舒的作品《我的前半生》均将笔触聚焦于女性意识,前者塑造了一个大胆冲破封建枷锁、拥抱自由爱情的“子君”形象,这个“子君”具有女性反抗意识,追求自身个性解放,却在平淡的同居生活后磨平了一切特征,惨遭抛弃后不久便结束了生命;后者亦塑造了一个被抛弃的“子君”形象,与《伤逝》中的“子君”具有极其相似的经历,却因其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成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新生。本文具体分析了《伤逝》中“子君”的女性意识以及《我的前半生》中“子君”的女性意识,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2021-09-05
- 中国歌剧《伤逝》与英国歌剧《乞丐》比较研究
作手法 歌剧《伤逝》 音乐题材 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159-03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伤逝》改编成歌剧,表现的是五四运动时期众多青年思想得到解放,开始对旧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包办式婚姻产生抗拒,婚恋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开始向恋爱自由转变。施光南的这一部歌剧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剧中通过男女歌者叙述推动剧情发展,在形式上吸收了
艺术评鉴 2021年13期2021-08-27
- 探究《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伤逝》是现代作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爱情小说。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同为五四时期的思想进步青年,他们破除一切阻碍在一起后,不断面临新问题,最后一“伤”一“逝”。本文对二人的爱情悲剧进行探究,以展现鲁迅先生悲剧鞭策五四青年的苦心。关键词:鲁迅;《伤逝》;小说;爱情悲剧中图分类号:I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1 写作背景五四时期西方思想大量涌入,“解放个性,追求自由”成为知识分子的迫切需要,自由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2021-08-11
- 《伤逝》中的子君与《逃离》中的卡拉形象比较
容摘要:以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与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卡拉这两个人物形象比较,她们的两次逃离,第一次逃离父母大家庭,第二次逃离婚姻的牢笼。比较她们逃离后面对同样的女性生存困境:经济困境、爱情困境、自我困境等。各自文本中的两个宠物(阿随与弗洛拉)也隐喻着女性由逃离走向回归这一逃离模式。关键词:女性 逃离 困境逃离 模式“逃离”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母题,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共有选择方式之一:逃离现有困境,寻求新天地。而在众多的逃离故事中,关于女性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6期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