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作品众多且流传千古,成了历代文人传颂的对象。杜甫在作品中,既有表达对国家衰乱的担忧愤懑之情,又有寄情山水赏花观叶的悠闲,大自然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都引起了杜甫的关注与喜爱,由此可见杜甫对大自然的变化有着强烈的情感。在杜甫的作品中,经常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伤春之感,这是杜甫对于某种特定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反应,绝大多数都表现出了感叹时光飞逝,对现状不满的情感。杜甫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伤春心理对当前我国文学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杜甫;伤春;伤逝;感时伤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15-02
从杜甫一生的履历以及众多作品能够感受到,杜甫一生命运坎坷,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官场的感受颇深。杜甫既对国家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美满寄予了殷切希望,又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特别喜爱春天的百花盛开。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到“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友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都表现出了杜甫对大自然的喜爱,因而很多学者认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情圣”,主要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情意中。
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甫对大自然景物不单单只是欣赏,而且也会从景色中联想到国家庙堂,这种思想事实上对我国历史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历来学者们的推崇,例如著名的《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
本文主要对杜甫及其作品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伤春心理,最后对伤春心理所表达出来的诗史意义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当下文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感时花溅泪
感时花溅泪是杜甫著名作品中《春望》的一句,用在这里主要表现出诗人对春天感知的心理,大体表现在对花谢花开的反应。从杜甫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够感受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尤其喜欢花的色彩与姿态。例如,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诗人提到“春来花鸟莫深愁”,而从《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则提到“花边行自迟”。另外,诗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居住在成都草堂,巴蜀怡人的天气条件正为诗人摆弄花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诗人则以“不是爱花即欲死”的夸张手法强烈表达对花草的青睐。
另外,從杜甫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花偶尔是作为独立的事物以供欣赏,有时候则是作为某个环境中的一个事物来烘托环境,而有时候是诗人借花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但从总体上看,花都是作为美丽的对象而被诗人所欣赏与关注。
大多数情况下,诗人赏花时内心都是较为愉悦的,如从《陪李金吾花下饮》中便可以看出诗人与朋友相聚月下对饮的开心与高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谢花开都表达出诗人的开心情绪,偶尔也流露出诗人的惆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而这种情绪大多数发生在仕途不畅,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例如,诗人颠沛流离居住在成都之后,有时甚至出现见花开而生气的反应,如《答郑十七郎一绝》中的“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特别是杜甫的晚年,越来越感受到花开虽然争奇斗艳,但花期很短十分脆弱,一旦遇到狂风暴雨则一夜凋零美好不再。例如《绝句漫兴九首》之二中“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当然,诗人描写花的脆弱,更多的是为了折射社会当中的某个黑暗面。从历史中看,诗人堂堂正正做人却无法与庙堂中的恶势力抗衡,政治状况遭受迫害。另外,晚年的诗人也会因为花谢花开而感伤,这里主要是对时间匆匆流逝,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无奈而感伤,例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七中的“只恐花尽老相催”则能够准确体会到诗人的感伤之情。
二、卧病却愁春
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对于春天的描写,都不单单只是描写花的色彩,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虽然无一字提及花,但能够从诗句中明显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而杜甫对春天风景的体会与理解,则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例如从《送率府程录事还乡》中的“东风吹春冰,泱莽后土湿”,可以看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而从《喜晴》诗中的“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则可以体会到诗人既对春天的欣赏,并从春天的景象中期盼出秋季的丰收。而在《春夜喜雨》中,诗人则歌颂春雨滋润万物,希望春雨的滋润能使锦官城百花齐放。
从诗人的作品中,春不仅仅是简单地用来代表客观存在的时间以及景色,还营造出了一种欣欣向荣、令人愉快的氛围,杜甫不同时期创作都有这类诗例,如《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原因便在于春天是一年刚开始的季节,这个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充满着活力,给诗人带来了阳光向上的情绪。
直到天宝后期在长安仕进不利时,诗人在《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中写道:“自知白发非春事, 且尽芳尊恋物华。”春天所引发杜甫的悲伤情绪,具体心理反应正是伤逝,正如看见花开花落一样,春季既是美好的景象,也是时间的象征。
另外,杜甫在晚年的时候穷困潦倒,卧病夔州,眼昏耳聋,生活困苦,在此时诗人面对秋天空旷写下了冠绝古今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正是表达了诗人悲从中来,感叹年华已逝的无奈。这正是诗人晚年伤感的表现。
三、诗人伤春感知的特点
综上所述,本文将杜甫在春天感知的具体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诗人对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春季尤为喜爱,神州大地生机勃勃的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
第二,在春景的美好当中,诗人虽然能够与平常老百姓一样感受到欢乐与兴奋,但在欢乐之余兴奋背后,诗人也会涌现出一种伤感的情怀,而且这种情怀的出现从其作品的数量可以看出较为频繁,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从现实的意义上看,大部分诗人伤春的心理特点主要在于担忧美景的悄然消逝,然而杜甫伤春被历来称颂的原因便在于不仅仅只是伤感春天的离去,而是从这种离去的伤感中升华联想到自身的不幸遭遇,并担忧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发展的每况愈下,也担心百姓的生活。由此可见,杜甫对春天的感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本质上就是感时伤世。
四、诗人伤春的诗史意义
杜甫一生的遭遇特别是经历的政治变化,是当时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其人生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劫难,事实上与唐朝顶层的政治人物以及事件密不可分。
(一)科举考试
在天宝六载那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受朝中李林甫的作梗而最终落选。从其《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可以看出此事对其往后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翘首以盼成为扶持君主功成名就的愿望落空,成了社会底层人物,诗人也由此与整个上层社会拉开距离,认识到了社会发展中的阴暗面。
(二)正式出仕
科举考试失败之后,杜甫通过撰写“三大礼赋”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并在亲朋好友的提携下成功出仕。然而,正当其准备大展身手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出长安,杜甫则意外地被叛军俘虏。至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不幸的,因为亲眼目睹了一幕幕叛军对唐朝的破坏,作品也开始展现出了对叛军的仇恨心理,如《哀王孙》中的“昨夜东风吹血腥”等。然而,对于整个中国文学来讲,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更加强化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内心深处所迸发出来的爱国情感才能够在作品中展现。
(三)参与政务
杜甫被俘虏之后,从长安潜逃投奔了唐肃宗并获得了官职。然而,由于杜甫工作经验欠缺,不懂得官场规则,卷入了宫廷的斗争之中。杜甫因此不得志便辞去了官职,带上家人过上颠沛流离的日子。
这段流浪的日子从作品可以明显体会到诗人的无助。从秦州入同谷,接着到成都安顿,然后离开成都迁徙至夔州,最后在荊湘之地终老余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作者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悲伤,也是对整个国家以及政治崩塌的失望,更是对盛唐盛世转瞬而去的感伤。
五、结论
综上所述,杜甫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到伤春当中,并从中烘托出社会问题乃至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理。尽管在面对大自然美好的春天景象时,能够联想起盛世唐朝的崩塌,百姓美好生活因战乱而摧毁,因此,整个春天的美景总归伤感。正如对自身风格归纳的“沉郁顿挫”一样,后来人赏阅其作品中,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风格,杜甫的诗作为后人了解唐朝提供了一系列的资料,也为后人学习诗作、文章著作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东.春城无处不飞花[D].西北大学,2018.
[2]廖美玉.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3]舒沂.论唐人人日诗的独特内涵及律化倾向[J].名作欣赏,2016,(23).
[4]郑欣淼.杜甫的人格[J].小品文选刊,2021,(02).
[5]徐苏洁.《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对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启示[J].当代电视,2021,(02).
作者简介:
高代演,女,海南乐东人,汉口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