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
- 新材料作文“疼痛感”模拟实战
怕的事情。作家熊培云说:有些好的作品能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有疼痛感,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的核心概念是“疼痛感”。第一段用医生的话指出“疼痛感”對人身体的重要性,第二段借作家熊培云的话指出“疼痛感”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审题立意时,需要拓展思维,思考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6期2023-09-28
- 欲与谁养
文/熊培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传扬千古的诗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昌龄竟是为人所杀。杀他的是亳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后来因为贻误军机被宰相张镐处死。相传行刑时闾丘晓曾经为自己求情,“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中尚有老人需要赡养,请求饶命。张镐便反问闾丘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读到这则史料时,我正坐在牛津某个教堂边的咖啡馆里继续我的艺术史研究。我原本只是想了解王昌龄的诗境三论(物境、情境和意境),却
北方人 2021年4期2021-11-30
- 花 狱
□ 熊培云阳台上的两盆茉莉花,每年从春天开到秋天。一个夏日的清晨,我用手机记录下它们的美丽,却遗憾无法收集它们的芬芳。坐在阳台上,有时我会忍不住放下手中的书,看着这些洁白的花朵发呆。那些已经凋谢的、正在开放的和含苞待放的茉莉,像山岭上的积雪,又仿佛几世同堂。让我心生感慨的是,无论它们是否生长在同一花枝上,每一朵花都相安无事,没有谁必须继承谁,也没有谁必定称王;没有哪朵花比另一朵花更自由,也没有哪朵花必须为另一朵花担起责任。花开花谢,这些大自然忠诚的儿女。我
中外文摘 2021年16期2021-11-11
- 花狱
熊培云阳台上的两盆茉莉花,每年从春天开到秋天。一个夏日的清晨,我用手机记录下它们的美丽,却遗憾无法收集它们的芬芳。坐在阳台上,有时我会忍不住放下手中的书,看着这些洁白的花朵发呆。那些已经凋谢的、正在开放的和含苞待放的茉莉,像山岭上的积雪,又仿佛几世同堂。让我心生感慨的是,无论它们是否生长在同一花枝上,每一朵花都相安无事,没有谁必须继承谁,也没有谁必定称王;没有哪朵花比另一朵花更自由,也没有哪朵花必须為另一朵花担起责任。花开花谢,这些大自然忠诚的儿女。我羡慕
视野 2021年12期2021-06-30
- 欲与谁养
熊培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传扬千古的诗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昌龄竟是为人所杀。杀他的是亳州刺史閭丘晓。闾丘晓后来因为贻误军机被宰相张镐处死。相传行刑时闾丘晓曾经为自己求情,“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中尚有老人需要赡养,请求饶命。张镐便反问闾丘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读到这则史料时,我正坐在牛津某个教堂边的咖啡馆里继续我的艺术史研究。我原本只是想了解王昌龄的诗境三论(物境、情境和意境),却无意
读者 2021年1期2020-12-10
- 心有所住庙不可言
文/熊培云偶然读到作家路内的小说《慈悲》,尤其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打动:失散多年的两兄弟在路上碰着了。弟弟在庙里做和尚,不过据他说这庙是一个老板为了赚钱花五千万建的,算是投资,三五年就能收回本钱。为此,和尚们还要打卡上班。哥哥听后便说,弟弟你不要去做假和尚了,那是一座假庙,有什么皈依可言?弟弟的回答是:“虽说是假和尚,但我心里早已皈依了……”世间本来就没有真庙假庙。我有一天看到个破衣烂衫的老太,腿都残疾了,她知道县里有了庙,就爬着来进香。在山门口,她虔诚磕头,
北方人 2020年15期2020-12-04
- 心有所往庙不可言
熊培云偶然读到作家路内的小说《慈悲》,尤其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打动:失散多年的两兄弟在路上碰着了。弟弟在庙里做和尚,不过据他说这庙是一个老板为了赚钱花五千万建的,算是投资,三五年就能收回本钱。为此,和尚们还要打卡上班。哥哥听后便说,弟弟你不要去做假和尚了,那是一座假庙,有什么皈依可言?弟弟的回答是:“虽说是假和尚,但我心里早已皈依了……”世间本来就没有真庙假庙。我有一天看到个破衣烂衫的老太,腿都殘疾了,她知道县里有了庙,就爬着来进香。在山门口,她虔诚磕头,非常
北方人 2020年8期2020-12-02
- 心有所住,庙不可言
熊培云偶然读到作家路内的小说《慈悲》,尤其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打动:失散多年的两兄弟在路上碰着了。弟弟在庙里做和尚,不过据他说这庙是一个老板為了赚钱花五千万建的,算是投资,三五年就能收回本钱。为此,和尚们还要打卡上班。哥哥听后便说,弟弟你不要去做假和尚了,那是一座假庙,有什么皈依可言?弟弟的回答是:“虽说是假和尚,但我心里早已皈依了……”世间本来就没有真庙假庙。我有一天看到个破衣烂衫的老太,腿都残疾了,她知道县里有了庙,就爬着来进香。在山门口,她虔诚磕头,非常
意林 2020年10期2020-06-01
- 倾听
间的是非。——熊培云《慈悲与玫瑰》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这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张德芬《重遇未知的自己:珍藏版》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严歌苓《读书与美丽》(责编 子衿)
现代妇女 2020年3期2020-03-12
- 欲与谁养
熊培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传扬千古的诗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昌龄竟是为人所杀。杀他的是亳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后来因为贻误军机被宰相张镐处死。相传行刑时闾丘晓曾经为自己求情,“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中尚有老人需要赡养,请求饶命。张镐便反问闾丘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读到这则史料时,我正坐在牛津某个教堂边的咖啡馆里继续我的艺术史研究。我原本只是想了解王昌龄的诗境三论(注: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49期2020-01-07
- 自由在低处
□ 之 一学者熊培云写过一本叫《自由在高处》的书。他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毫无意义。这便是“自由在高处”的由来。但同时,自由其实也在低处。人人要搭天梯去摘的东西,你放低,桎梏应声而破,自由顺势诞生。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放自己一马就是自由。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自由。香港歌手郑秀文在某次采访中曾被问及:“你会经常提醒自己哪句话?”“未许天色常蓝,但恩典够用。”她说,“人生有很多
中外文摘 2019年7期2019-11-13
- 自由在低处
之一学者熊培云写过一本叫《自由在高处》的书。他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點,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毫无意义。这便是“自由在高处”的由来。但同时,自由其实也在低处。人人要搭天梯去摘的东西,你放低,桎梏应声而破,自由顺势诞生。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放自己一马就是自由。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自由。香港歌手郑秀文在某次采访中曾被问及:“你会经常提醒自己哪句话?”“未许天色常蓝,但恩典够用。”她说,“人生有很多起伏,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3期2019-10-21
- “移民不是离开故乡,而是拓宽故乡与人生的边界”
2012年底,熊培云受邀赴芝加哥等地,这是他第一次访问美国,之后又陆续去了几次。熊培云有一个多年的爱好,在陌生的地方,与陌生人交谈。他说,不止是美国诞生于想象,人类一切文明都是各种想象的堆积。他人生中的一次次出发、远行,始于想象,终于抵达。对美国、对日本的想象与好奇,才有了之后的两本书:《寻美记》和写日本的《西风东土》。“像我这样一介布衣,在江南乡下立下改造社会的誓言,当时所立足的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想象。但人世常见的无常是,一个人少时贫穷,却富于想象,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7期2019-09-10
- 自由在低处
之一学者熊培云写过一本叫《自由在高处》的书。他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毫无意义。这便是“自由在高处”的由来。但同时,自由其实也在低处。人人要搭天梯去摘的东西,你放低,桎梏应声而破,自由顺势诞生。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放自己一馬就是自由。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自由。香港歌手郑秀文在某次采访中曾被问及:“你会经常提醒自己哪句话?”“未许天色常蓝,但恩典够用。”她说,“人生有很多起伏,
华声文萃 2019年6期2019-09-10
- “移民不是离开故乡,而是拓宽故乡与人生的边界”
2012年底,熊培云受邀赴芝加哥等地,这是他第一次访问美国,之后又陆续去了几次。熊培云有一个多年的爱好,在陌生的地方,与陌生人交谈。他说,不止是美国诞生于想象,人类一切文明都是各种想象的堆积。他人生中的一次次出发、远行,始于想象,终于抵达。对美国、对日本的想象与好奇,才有了之后的两本书:《寻美记》和写日本的《西风东土》。“像我这样一介布衣,在江南乡下立下改造社会的誓言,当时所立足的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想象。但人世常见的无常是,一个人少时贫穷,却富于想象,
廉政瞭望 2019年14期2019-08-19
- 自由在低处
之一学者熊培云写过一本叫《自由在高处》的书。他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你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毫无意义。”这便是“自由在高处”的由来。但同时,自由其实也在低处。人人都想搭天梯去摘的东西,你把姿态放低一些,桎梏便应声而破,自由顺势诞生。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放自己一马就是自由,退一步海闊天空也是自由。香港歌手郑秀文在某次采访中曾被问道:“你会经常用哪句话来提醒自己?”“未许天色常蓝,但恩典够用。”她
读者·校园版 2019年11期2019-05-15
- 启蒙: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
月,象牙塔里的熊培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不必为此绞尽脑汁,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日常里,人们如果用这样的标题来写公众号,那么阅读量如能超过100,就值得出去喝两杯了。熊培云的出现,让我联想起通过《十三邀》访谈节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的许知远。他用纯虚构的内心来面对无限真实的外界,对大众而言,几乎是对“作”的最完整呈现。许知远用一种娱乐的形式,邀来了俞飞鸿、马东这些“娱乐业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对谈,但却一直孜孜以求地追问着反娱
南风窗 2018年17期2018-08-16
- 天命
熊培云我在大学教书,每年都会看到一些学生惶惶不可终日。为找工作,有的人甚至会投上几百份简历。一方面,见到学生们如此劳碌地争夺机会,我真觉得他们辛苦;另一方面,我也在想,倘若你什么机会都想要,什么行业都想胜任,是否意味着你至今未知天命,对于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十分茫然呢?我慶幸自己在十几岁时便知道自己的天命,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思想和文字,并且为之努力。寻得自己的天命是美好的。做一件事,不为成功,只管自己好好做;爱一个人,不为占有,只管自己好好爱。我
读者·校园版 2018年17期2018-08-14
- 谁不渴望诗意的人生
生的价值尺度。熊培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字工作者。不论其文字价值几何,也不论其思想是否深刻,熊培云首先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这勤奋,既体现在他过往积累的几百万的文字,也映射在他作品中对读书、求知、思索的不懈追求,他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奔跑者,在求知的漫漫长途中一路狂奔。在这个图片与视频为王的时代,还有人能静下心来写作,以纯文字为载体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沟通认知,真不失为一件饱含意趣和富有诗意的事情。《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是作者的一本诗集,收集了作者长短不一的1
新校园·阅读 2017年12期2018-01-23
- 荒 野
□熊培云“故乡荒芜了,回不去了。”许多人悲从中来。我也有过相同的伤痛。曾经嬉戏的河流,长满了荒草。水路变窄了,山路也一样。荒芜,像是一双自然的巨手,正在抹去我在那里的许多记忆。所以,当我在河边拍完这张照片,我竟天真地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去了。不过后来我还是经常会回到故乡。而且,我甚至爱上了故乡的荒芜——因为我喜欢荒野。就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说的,荒野中没有英语或德语,没有文学与交谈。荒野有什么呢?在人类试图搜刮一切资源的眼里,荒野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在拓荒时要
杂文月刊 2017年22期2017-11-14
- 捕 杀
●熊培云捕 杀●熊培云我在家门口坐着,一只黑狗从院子里路过,紧接着又过去一只,两只狗的脚都受了伤,它们一瘸一拐地走着,像是两条失去平衡的乌篷船。父亲和我说,那都是因为猎人在山上放了太多的捕兽夹子,结果连累了村里的狗。狗被夹住后会乱咬一气,狗的主人也无法上前帮它解开夹子,只能靠它自己慢慢“断臂求生”。其时何等痛苦,可想而知。有条狗,据说给夹住后直接被村里几个年轻人打死吃掉了。“和狗的主人打了招呼,没关系。”其中一位说。如果相信万物有灵,人类一定是辜负了狗的忠
杂文月刊 2017年18期2017-11-12
- 酋长嘱托西雅图
□ 熊培云酋长嘱托西雅图□ 熊培云一座小雕塑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广场上,看起来有点像我在中学历史课本上见过的山顶洞人,那就是西雅图酋长。为什么西雅图酋长的雕塑,远不如我看过的华盛顿的雕塑那般雄伟?我有些愤愤不平。在我眼里,如果说华盛顿代表美国的独立,那么,西雅图酋长代表人类的良知。有关西雅图酋长的故事很多。早在一百多年前,迫于白人的西进运动,西雅图酋长所属的印第安部落,必须离开世居的土地。搬到保留区去住。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西雅图酋长答应了白人蛮横无理
中外文摘 2017年20期2017-09-30
- To the True Warriors
Peiyun(熊培云) had once mentioned, it was this novel that drew him to France, to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to continually pursue his dream and to build a fabulous world of his own thought. Just like him and many other deeply moved rea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2017-09-26
- 倾听世界
几点起床。——熊培云《自由在高處》智 慧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向 前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负悲凉,仍有勇气迎接朝阳。——萧红 《爱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懒 惰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罗兰endprin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7年27期2017-09-21
- 《追故乡的人》: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
的人》一书作者熊培云的文字里不只有思念,还有深深的思考。本书虽是熊培云的文字结晶,起源却是多年来随手拍的那些照片。在过去那个相机尚为贵重物品的年代,相机不仅成功缔造了一种职业的辉煌,还创造了一门区别于传统文字书画的艺术,而像熊培云这样,仅仅用相机去记录自己思想成长的印迹者并不多见。作为一名勤奋的思想者,熊培云自比为追故乡的人。追,本质上是因为远离。本书采用的93张照片,是从作者近年来拍摄的几十万照片中撷取而来,一片草坡,一截石碑,一处天井,一个石磨,一幕街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7期2017-08-10
- 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
张海英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张海英在生活的磨难里学会思考上世纪90年代初,熊培云考上了南开大学,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乡镇。为供他读书,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但是考虑到孩子考上了这么好的学校,是整个乡镇从来没有过的大喜事,父亲还是狠狠心拿出钱,接连在村里放了两场电影。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祝贺,熊培云既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又体会到殷殷众望。“那是一种朴素而神奇的内心契约——村里电影都为你放了,你将来怎么可以有负于父老乡亲?”大学期间,熊培云除了保持对文字的喜爱,更
莫愁 2017年20期2017-08-07
- 物欲是一种什么病
·文 熊培云物欲是一种什么病·文 熊培云什么是物欲症?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支柱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当今的美国文化里,惟一能和哥特式大教堂比肩的,便是超级购物中心。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志力方面纷纷丢盔卸甲,丧失了免疫力。一位美国医生说:“贪婪已经感染了我们的社会。”不过,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3期2016-12-27
- 每个人都是灯
熊培云我常常会遇到有人提这样的问题:“改变不了世界,我将做什么?既然世界是堕落的,那我跟着堕落好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有意义吗?没有意义。人类对这个世界有意义吗?也没有意义。即便如此,为什么人类还在寻找爱情并创造、发展自己的文明呢?这是因为,虽然世界没有意义,但是人类能够思考,能够控制世界的意义。我们被莫名其妙地带到这个世界上,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意义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控制意义是一种能力。即使制度不
中外文摘 2016年5期2016-10-21
- 成为你自己
。南开大学教授熊培云曾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提及“三十岁之后,我渐渐认为‘要么成为熊培云,要么一无所成”。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在自己的位置上竭尽全力,就好。获得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作品《血汗海鲜踢爆奴隶劳工新闻》的作者之一马奇马森曾言:“作为记者,没有什么比见证自己的作品对报道对象的生命有如此深远影响更令人欣慰的事了。”是的,作为记者,马奇马森一直记得自己的位置及应肩负起的责任。多少媒体人全然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2期2016-08-18
- 熊培云和《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本刊编辑部熊培云和《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本刊编辑部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近年来在《南方周末》、香港《凤凰周刊》、法国《世界报》、日本《东洋经济周刊》等海内外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出版主要著作《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
关东学刊 2016年8期2016-04-06
- “私奔”中的思维修行
——论熊培云诗歌的理性“诗想”
维修行 ——论熊培云诗歌的理性“诗想”柴高洁熊培云自“思想国”开始,一直抱持理想和自由之精神,不但以富含思辨色彩的众多文章立世,并且在缪斯的国度积极探索,拓展另一写作维度的一切可能。熊培云的诗虽属其“文体私奔”的计划外“尝试”,然而凭借诗人灵魂之真诚,思想之浑厚,在躁动不安的周遭此在耕耘“存在与意义”,在时空大格局下寻找锁定“天命”,丰富了新世纪诗歌的写作路向。期间,以自主、独立、怀疑和否定为旨归的“理性精神”成为彰显其诗作优卓的砝码,在思维修行中开垦出了
关东学刊 2016年8期2016-03-19
- 另一种形式的关切及其超越
——读熊培云的诗
其超越 ——读熊培云的诗宋宁刚熊培云的诗具有强烈的社会关切,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他的社会评论的延伸与补充,只是在显示出对社会关切的某种超越性的时候,他的诗才表现出更为纯粹的价值。由于具有透辟的目光、敏锐的洞察和睿智的见解,熊培云的诗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此外,他的部分寓言性的诗作,开拓了中国当代诗歌。熊培云既懂得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的重要,又对写诗(包括这种文体的有限性)有足够的自觉。这是清醒的写作意识。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部分地达到了自己写诗的初
关东学刊 2016年8期2016-03-19
- 寻找意义世界或者更多
——评熊培云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者更多 ——评熊培云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谭旭东熊培云的新诗集《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意味深长,语言变化多样,主题内涵丰富多彩,且具有很深的思想穿透力。诗人用了不少手法,来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让读者感受到全新的风格。比如,互文性的表达,悖论性话语,叙述性抒情,超现实主义手法,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此外,该诗集还引发了如何回到“八十年代”、回到文学与诗、回到自我等三个方面的思考。寻找;意义的世界;精神内涵;互文性;思考熊培云的新诗集《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由新
关东学刊 2016年8期2016-03-19
- 看风吹过山岗
——熊培云诗中的意义世界
吹过山岗 ——熊培云诗中的意义世界马 烨再当下这个逃离文学的时代,学者型诗人熊培云却逆向而动,逃向文学,以诗歌的方式来展现对这个时代的关注与感悟。其诗集《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中的诗篇,并未致力于辞藻的堆砌与意象的建构,而是通过白描与叙事的手法,以质疑与批判的眼光,以节制而幽默的语言,来审视和再现生活世界后的意义世界,诗行间充满着一种超然的同情。诗歌;感悟;白描;批判;意义世界;同情这也许不是文学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依旧写诗和吟诵,诗歌依旧带给我们快
关东学刊 2016年8期2016-03-19
- 读后思:以天下为己任,为自由而担责
里的中国》,而熊培云,就是书的作者。从那时开始接触他的书,一读就上瘾。《一个乡村里的中国》让我这个城市长大的人真正理解了乡村,理解了故土,理解了农民的生活。《自由在高处》里提到的影片我一一找来观看,并且深深感悟:“不自由,仍可活”,“不自由,仍可创造自由”的自由精神。这本《这个社会会好吗?》依然延续了熊先生一贯的明朗中有犀利,批判中仍肯定的风格,他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里的思想者,或者说是产生思想并且传播的人,我喜欢看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我也随着他
新作文·初中版 2014年11期2014-11-10
- 不要比坏
熊培云不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这样比下去,就真的要坏透了。社会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底线,整个国家就像是在一片沼泽地上前行,没有谁是安全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掉进去。比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别人坏,你更坏。别人打你一巴掌,你就踹他一脚;别人打你一拳,你就捅他一刀。这是一种比坏。另一种是本来自己有良知美善,看别人不用它,你也不用;看别人逃避,你也逃避。一说到不扶老人,就不扶了,这是非常糟糕的。每次看到书店里教人怎么世故圆滑、心狠手辣的书时,总免不了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7期2014-10-21
- 熊培云:我不认同“国民性”
济观察报》刊登熊培云的演讲稿说,我是打心底不认同国民性这个词,如果有所谓的国民性,我更愿意用观念来概括。最近这几年,我们总会听到那么一段话在重复。那段话大概意思是说,你们总是恨贪官,说他们贪了多少东西,但是如果你去做官了,你其实也一样贪。有人就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都喜欢贪。但这是一个国民性问题吗?我认为这种段子实际上是在瓦解中国的道德资源,没有就事论事。另一方面,贪腐和制度也有关系,不是国民性的问题,好像中国人就爱贪似的。观念、欲望怎么来表
理论与当代 2014年3期2014-04-29
- 自由是什么
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自由在高处》的方向与重点。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
电脑迷 2014年14期2014-04-29
- 不要比坏
◎熊培云不要比坏◎熊培云不要让我们继续生活在一个没有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再这样比下去,就真的要坏透了。社会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底线,整个国家就像是在一个沼泽地上前行,没有谁是安全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掉进去。比坏包括两方面。一是别人坏,你更坏。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踹他一脚;别人打你一拳,你就捅他一刀。这是一种比坏。另一种是本来自己有良知美善,看别人不用它,你也不用,看别人逃避,你也逃避。一说到不扶老人,就不扶了,这是非常糟糕的。每次看到书店里教人怎么世故圆滑、心狠
公务员文萃 2013年9期2013-12-19
- 互联网让你失去自由
熊培云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不是吗?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异事上。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意林 2013年18期2013-09-22
- 不要比坏
熊培云不要比坏熊培云不要让我们继续生活在一个没有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再这样比下去,就真的要坏透了。社会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底线,整个国家就像是在一个沼泽地上前行,没有谁是安全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掉进去。比坏包括两方面,一是别人坏,你更坏。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踹他一脚;别人打你一拳,你就捅他一刀。这是一种比坏。另一种是本来自己有良知美善,看别人不用它,你也不用;看别人逃避,你也逃避。一说到不扶老人,就不扶了,这是非常糟糕的。每次看到书店里教人怎么世故圆滑、心狠手辣
中外文摘 2013年8期2013-07-05
- 半月书讯
会会好吗作者:熊培云出版:群言出版社在制度成为一种逆境,社会自甘沉沦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救?守住自己的价值观,未必要你去做多大牺牲,首先要做到的只是不比坏,不跟着沉沦的世界一起跑。以自己的存在昭示世界的一点希望,既是自救,也是救世界。我们不能等着天下好了才决定做一个好人。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好世界的种子。种子多了,时令到了,社会也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走。现在的时务就是从一个封闭的社会走向开放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你多一份悲观,这个社会就多一份悲
检察风云 2013年16期2013-07-05
- 不要比坏
熊培云不要让我们继续生活在一个没有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再这样比下去,就真的要坏透了。社会不能没有底線。没有底线,整个国家就像是在一个沼泽地上前行,没有谁是安全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掉进去。比坏包括两方面,一是别人坏,你更坏。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踹他一脚;别人打你一拳,你就捅他一刀。这是一种比坏。另一种是本来自己有良知美善,看别人不用它,你也不用;看别人逃避,你也逃避。一说到不扶老人,就不扶了,这是非常糟糕的。每次看到书店里教人怎么世故圆滑、心狠手辣的书时,总免不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2年9期2012-09-18
- 不要比坏
熊培云不要让我们继续生活在一个没有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再这样比下去,就真的要坏透了。社会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底线,整个国家就像是在一片沼泽地上前行,没有谁是安全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掉进去。比坏包括两方面,一是别人坏,你更坏。别人打你一巴掌,你就踹他一脚;别人打你一拳,你就捅他一刀。这是一种比坏。另一种是本来自己有良知美善,看别人不用它,你也不用;看别人逃避,你也逃避。一说到不扶老人,就不扶了,这是非常糟糕的。每次看到书店里教人怎么世故圆滑、心狠手辣的书时,总免
读者 2012年19期2012-05-30
-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在一个法治轨道上的国家里,人是有权生氣的。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我一直相信,能让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不外乎三样东西,且缺一不可:一是知识,知识分子
文苑·经典美文 2011年11期2011-11-22
- 向民主家泼半瓢冷水
我读杨恒均,读熊培云,前者流水汤汤,但是图穷匕首见;后者旌旗猎猎,然而万马齐喑究可哀。确实是一个读出了胡适,一个读出了陈独秀。自刘瑜挟《民主的细节》走红以来,庙堂坊间一时热议民主,但是无论怎么讲民主,基本都言必称欧美,人必称苏格拉底、托克维尔。而杨恒均是有意另辟蹊径,开讲匹夫民主之先河,他走的是胡适的路子,胡适说:“为你个人争取自由,就是为国家争取自由。”相比于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的登高一呼,粉丝无数,杨恒均这本《黑眼睛看世界》,则有一点
新民周刊 2011年34期201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