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晋
几年前一位年长的语文教师在一次读书活动上推荐了一本书《一个乡村里的中国》,而熊培云,就是书的作者。从那时开始接触他的书,一读就上瘾。《一个乡村里的中国》让我这个城市长大的人真正理解了乡村,理解了故土,理解了农民的生活。《自由在高处》里提到的影片我一一找来观看,并且深深感悟:“不自由,仍可活”,“不自由,仍可创造自由”的自由精神。
这本《这个社会会好吗?》依然延续了熊先生一贯的明朗中有犀利,批判中仍肯定的风格,他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里的思想者,或者说是产生思想并且传播的人,我喜欢看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我也随着他的思考而思考着。
“这个社会会好吗?”
当年梁漱溟先生也曾经这么写过,他的答案我依稀记得是“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而熊培云的答案是什么呢?
如同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法国社会一样,在经历了30余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与进步仍显相对落后,这种落后让老百姓变得更加不能容忍。“中国梦”有时候仅仅成为人们的一种自嘲和谈资,人们对这个社会又爱又恨,海外的游子不断回来又不断离开。这个社会会好吗?似乎是每一双眼睛的希冀和渴盼,也是每一颗中国心的迷茫和质疑。
正如狄更斯说过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熊培云也是这么认为的,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并存,过去和未来同在。
长久积累的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纾解,抑或改革出现停滞或偏离方向,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这是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寻求解决方案是以熊培云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和探究目标。
书里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次听到,既新鲜又顺理成章。比如《革命篇:如何告别革命》里讲革命的意义“在于增进人民的福祉,整体性的自由,在于从此告别革命而非不断革命。”再比如写到药家鑫案件的《冲突篇:站在生命一边》他对废除死刑的种种例证和论述,让人重新看到宽容的人性之美。
温和地革新,而不是武装暴动,过上有尊严、有权利的生活而不是在各种潜规则面前无奈认输,这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如何实现,这个社会如何好起来?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这是熊培云写在目录前边的一句话。我想,从这句话里,是可以窥得端倪的吧。
“先问你要去哪里,这才是最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而不是时代去哪里,国家去哪里,世界去哪里。你需要一个怎样的时代,你就是怎样的时代。你热爱怎样的国家,你便拥有怎样的国家。你走到哪里,你的世界就在哪里。世界可能还跟不上你,国家可能还跟不上你,时代可能还跟不上你,但只要你已经在为自由担起责任,你就要有耐心,对未来的日子保持虔敬之心。就像我曾经在新年来临时表达过的——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焦虑的人啊,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
这是自序里的一段话,我想,它和扉页上的话就是问题的答案。
“位卑而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都太抽象,“以己任为天下,为自由而担责”我认为更具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