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

  • 爱书者手记
    朱航满最爱知堂书自从儿子学业减负,不再转战课外培训班。每到周末,便成为我们父子逛书店、看展览、游故居的好时光。过去难得去实体书店,结果今年去了快二十几次,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实在没有可买的书,也便选册知堂的文集作为纪念。年初去前门的PAGE ONE,买了一册上海译文修订版《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精装,过去只买到一册平装本,竟不知还印了这么一册漂亮的精装本。清明假期,到成府路书店一条街,在万圣书园,选了一册上海三联的《夜读抄》,裸脊的装订,插图也好。还有

    山西文学 2023年10期2023-12-12

  • 舒芜先生的三封信
    后文的一篇尤佳。知堂四九年以后文,尚未见有综论者,有之自尊作始。以前期思想为衡量,分为延续发展、修正背离二大类,有执简反繁之度,其中如找出知堂批评爱伦堡,指出他先前的《闭户读书论》中有反话,尤其是指出他有违心趋时之处,皆是卓见。但是,他先前常常骂读书人如何如何不明世事,不解人情物理,不认鸟兽草木之名,骂得很多。解放初期,他就把这一套移过来,与“思想改造”论嫁接起来,殊不知他自己当初骂读书人,与解放初期的“思想改造”论,实非一事。这一点似可补充。……知堂解放

    读书 2022年12期2022-12-22

  • 疫情时期的另类生活
    河》、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等。董桥先生在其上述著作的《夜读浮想》一文中说:“著书立说之境界有三:先是宛转回头,几许初恋之情怀;继而云鬟潦〔缭〕乱,别有风流上眼波;后来孤灯夜雨,相对尽在不言中。”由此使人想起王国维先生所言做学问的三重境界。两相对照,董、王二人之说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恕我直言,王先生所言感觉比较阳刚,而董先生的字里行间似乎多了几分温婉。这里,我绝无贬低董先生的意思,何况我也是他的粉丝,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再有就是读《知堂回想录》一书的感觉

    书屋 2022年6期2022-06-21

  • 往事不如烟 由王金声存藏忆知堂长物
    是王先生着意收藏知堂手泽,汲汲经年,颇为可观。在此书中,王金声写道:“寒舍二代均好知堂文章,更喜知堂手泽,无论立轴、册页、扇面、书札均有庋藏。”又写道:“知堂虽非书家,而字神清骨秀、温润可喜,不乏晋唐人风致,卓然成一家面目,时常拿来欣赏……”《金声长物》中收录了几幅知堂墨迹,系佳作矣。其一是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这是周作人赠给林语堂的手迹,被林氏刊登在《人间世》杂志上,一时文坛纷议,乃是珍贵文献。这帧手迹写在一张红线竖格纸上,名为“偶作打油诗二首”,署名

    藏书报 2021年50期2021-09-26

  • 孙郁:《受命》(止庵)
    家有过这类笔法,知堂的文章也是点到为止,宗璞的小说喜欢裹在旧诗文的意境里,思想自有边界。知堂与宗璞最终指向静谧之所,止庵却在静谧中进入惊魂动魄的暗河里,在不动声色里,让我们获得一次反省生命与历史的机会。这样看来,说他改变了京派写作的路径,也是对的。我们都在前人的影子里,但不是人人都知道。他以读者陌生的方式,告诉我们曾有的时光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形影,唯在被遗弃的废园里,才刻有曾存的隐秘。(选自《旧岁冷弦》,2021年4月23日《北京青年報》)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年3期2021-06-23

  • “知己自在万人丛中也”
    ,钟叔河写道“《知堂序跋》已付排。”查答林2005年5月20日致沈胜衣信,写道“周作人序跋集我动手搞了一阵子,三联编的是‘套书,他的序跋太多了,于是先删去译的,再删去为他人作品写的,删得我兴味索然。恰巧听说岳麓亦将有此编,即函询叔河,得他的复信说已褊妥,即出。因之我劝三联停此复出之举,三联接受了我的建议,记得还付了我三百元编辑费。”钟叔河编辑周作人书,先于岳麓书社出版《知堂书话》和《知堂序跋》,随后陆续编印周作人自编文集,到1989年10月出版单行本计17

    藏书报 2021年21期2021-05-30

  • 我与《周作人散文全集》——锺叔河先生访谈录
    6年4月出版了《知堂书话》,1987年开始出版周作人的文集,从《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开始。我当时的想法是把他的单行本一起合成书,但是很遗憾,这个事只搞了一半,搞到《秉烛谈》,我就离开了岳麓书社。这是1949年以后,用周作人的名字出版的书,比较早的。但是讲“先驱者”“开创者”还是不敢当。因为事实上1950年就出版过《鲁迅的故家》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但没署“周作人”,用的是“周遐寿”。《知堂书话》是我编的一部书,署名是“周作人”,在这一点上的确是比较早

    藏书报 2021年12期2021-05-30

  • “写不进文章的事儿”
    ,我不是要纠缠于知堂的附逆,但总不能把这幅画给他吧。"(2005年3月23日致谷林)读了这番怪论,我真的很蒙圈,很想对才俊说,您还不如直来直去“纠缠”知堂呢。八大山人三百多年前随手画了一枝梅,图书美编三百多年后随手用在封面上,这就好比八大穿越时空赠梅给知堂知堂“知惭愧”,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另一位才俊也有一番与上一位才俊异曲同工的妙论,“承示《南方都市报》上《周作人佚文〈庸报新年志感〉》一文,粗读一过,作者对于周氏以及当时情形多强不知以为知,如云:‘须知

    藏书报 2021年8期2021-05-30

  • 知堂回想录》对周作人日记的引用
    《新晚报》写作《知堂回想录》,1962年11月30日脱稿,历时凡两年。其间,1961年底,周作人开始把一直秘不示人的日记陆续公布。1964年8月,《知堂回想录》曾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终止。1970年5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正式出版,其时作者已去世三年。《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时期为止,未料作者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叙述往事间多抄引其日记。作者对日记的引用体现了“自我视点”,也是其始终守定的叙述原则:一是“诗”与“真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4-01

  • 半生未尽的书缘
    人回忆录》(即《知堂回想录》,版权页上为1982年1月出版),但只是“内部发行”。《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陆续出版后,好评如潮,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誉其为“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因为该书的成功出版,1984年钟叔河调任岳麓书社总编辑,开始策划整理印行周作人作品。次年,他从周作人的序跋文中选出二百二十三篇,编为《知堂书话》上、下两册,1986年4月正式出版。这是继1984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书屋 2021年2期2021-02-27

  • 一顿吃一个饱
    □ 肯 迂知堂文章曾引《醉余随笔》中一则:“去年游西湖深处,入一破寺,见一僧负锄归,余揖之曰,阶上冬瓜,和尚要它何用?僧曰,只是吃的。曰,恐吃不下许多。曰,一顿吃一个饱。曰,和尚也要饱。曰,但求一饱,便是和尚。至今思之,此僧不俗。”现代文明,物欲横流,世人对种种物质一味贪求,求之不得,痛苦烦恼生焉;即便求之而得,也往往精神与灵魂空空如也。但求一饱,此中有乐、有信仰,贪得无厌,所得越多越可怜。与百般计较、千般索求的世人比,这个和尚怕才是真懂享受人生的:一顿吃

    中外文摘 2020年22期2020-11-12

  • 《叶灵凤日记》中的周氏兄弟
    :曹聚仁所印的《知堂回忆录》已印好,分上下两册,昨晚以一部见赠。今天随手翻阅,在资料方面来说,当然是很丰富的。可惜这是知堂晚年之作,文笔有点拘谨,没有“周作人”写小品散文的时代那么轻松了。卢玮鑾老师在《叶灵凤日记》“笺”中称为“很珍贵”的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初版《知堂回想录》,我手头正好有一部,系曹聚仁送给鲍耀明先生,鲍先生转送我者。查此书版权页,“一九七○年五月初版”,也就是说初版本甫一问世,恰逢叶灵凤生日聚会,曹聚仁就带至红宝石餐厅相赠,可视为叶氏的生

    书城 2020年9期2020-09-10

  • 半生未尽的书缘
    己的回忆录——《知堂回想录》。收到这样一封充满温情和崇敬的读者来信,周作人内心无比温暖,如遇隔代知音,当即复函锺叔河,并寄赠一册新近出版的《伊索寓言》和一幅自题诗《丙戌杂诗·文字》的条幅:“半生写文字,计数近千万。强半灾梨枣,重叠堆几案。不会诗下酒,岂是文做饭?读书苦积食,聊以代行散。但得有人看,投石非所恨。饲虎恐未能,遇狼亦已惯。出入新潮中,意思终一贯。只恨欠精进,回顾增感叹。”对于这份困境中来之不易的厚遇,锺叔河刻骨铭心,感念周作人的知遇之恩。晚年的周

    爱尚书香 2020年4期2020-08-25

  • 烧鹅
    是觉得好吃。看《知堂谈吃》:“脆索索的烤焦的皮,蘸上甜酱加大葱,有什么好吃的……这至少不是南方味……烧鹅我却爱吃,那与烤鸭子有好些不同,它不怕冷吃,连肉切块儿,不单取皮和油,又用酱油和醋蘸,便全是乡下风味。糟鹅和扣鹅也很好吃,要说它比鸡更好似乎并无不可。”不禁哑然失笑,他大半生在北京生活,还是吃不惯烤鸭,可对老家绍兴的烧鹅却是念念不忘。知堂先生至少三次专门写烧鹅:“北京有鹅却并不吃,只是在结婚仪式上用洋红染了颜色,当作礼物,随后又卖给店里,等别的人家使用,

    读者·原创版 2020年7期2020-07-13

  • 一顿吃一个饱
    瘦茶知堂文章曾引《醉余隨笔》中一则云:“去年游西湖深处,入一破寺,见一僧负锄归,余揖之曰,阶上冬瓜和尚要他何用?僧曰,只是吃的。曰,恐吃不下许多。曰,一顿吃一个饱。曰,和尚也要饱。曰,但求一饱,便是和尚。至今思之,此僧不俗。”现代文明,人欲横流,世人对种种物质一味贪求,求之不得,痛苦烦恼生焉。便求之而得,也是除了有钱,其他什么也没有,精神与灵魂空空如也。但求一饱,此中有乐有信仰,贪得无厌,所得越多越可怜。与百般计较千般索求的世人比,这个和尚怕才是真懂享受人

    意林 2020年11期2020-07-03

  • 曹聚仁、罗孚与《知堂回想录》
    完成的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又名《周作人回忆录》)。该稿原名为《药堂谈往》,署名“岂明”。(药堂、岂明、知堂都是周作人的笔名。)该稿总计38万字,共562页。其中“药堂谈往目次”8页,正文为4卷207篇,554页。其中,第一卷150页,第二卷90页,第三卷120页,第四卷194页。全文用毛笔书写。稿纸共五种:E“荣宝斋”24×30=720红格稿纸、“东京奥古纳”竖排稿纸、“晏一卢集稿·张氏藏本”24行纸、“知堂自用”24×25=600的蓝扁格稿纸、无名红

    浙江档案 2020年5期2020-06-11

  • “知”与“不知”
    了。1924年,知堂老人在《一年的长进》一文中,如此写道:“这一年里我唯一的长进,就是知道自己之无所知。”随后,在文章即将结尾的时候,又说:“自知无所知,却是我的第一个的真知也。”知堂老人,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告诉自己,也告诉了别人:知道自己无知,也算是一种“真知”了。这也恰好应对了孔子那句话的后半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在这一点上,似乎东西方,还是“哲人共智”的。卢克莱修就说:“相信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不知道自称不知道,是不是也可算知道?”“是不是

    思维与智慧 2020年5期2020-03-18

  • “知”与“不知”
    了。1924年,知堂老人在《一年的长进》一文中,如此写道:“这一年里我唯一的长进,就是知道自己之无所知。”随后,在文章即将结尾的时候,又说:“自知无所知,却是我的第一个的真知也。”知堂老人,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告诉自己,也告诉了别人:知道自己无知,也算是一种“真知”了。这也恰好应对了孔子那句话的后半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在这一点上,似乎东西方,还是“哲人共智”的。卢克莱修就说:“相信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不知道自称不知道,是不是也可算知道?”“是不是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0年3期2020-03-18

  • 中华本《日知堂笔记》文字校理
    杨继光《日知堂笔记》作者郭沛霖,湖北蕲水人,清道光朝曾任詹事府左赞善,掌记注、纂修。全书共67条,内容“上自朝章掌故,下逮嘉颂欢谣,或阐扬忠贞,或胪述耆旧,凡有关于政事文章,人心风俗者”,基本都是郭沛霖本人亲历亲闻,记事具体而翔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此书,由顾菊英整理。惟经笔者仔细研读,发现该书尚有文字可商之处,今不揣谫陋,选取几处敷衍成文,以求教于方家。1.皇太子执衣而泣。上曰:“此喜庆事,其勿泣。”于是宗令及大学士相与持左右祛而

    江海学刊 2020年4期2020-03-01

  • 关于《知堂乙酉文编》
    过去的工作》和《知堂乙酉文编》的签名本,他将这两本书于1963年借给孙伏园读过,并请后者为他在《知堂乙酉文编》上予以题词。谷林后来作文《曾在我家》中记录了这件往事,他写及孙伏园当时已经右侧病瘫,但还是为他勉力写了很长一段题跋,但此文未曾抄录全篇,查谷林的另一册著作《答客问》,其中插页处印有这段题跋,内容如下:“劳祖德同志惠借《知堂乙酉文编》和《过去的工作》两书,是我所未曾见,心感之至。两书同出原乙酉文稿。乙酉是一九四五年,那年我在重庆、成都,和先生远隔关山

    书屋 2019年12期2019-12-24

  • 药店缘何大多叫“堂”
    ”“同仁堂”“四知堂”“长春堂”等。中医药店为何称“堂”呢?这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张仲景生在东汉末年纷乱之世。他目睹惨状,抱着救死扶伤的决心,立志学习医术,以解除病人的疾苦。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病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的,后来,由于前来医治的人越来越多,他应接不暇,于是干脆把诊所搬到长沙大堂上,公开坐堂应诊,首创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

    中外文摘 2019年18期2019-11-12

  • 读书的化学反应
    嗜周作人的文章,知堂的文章每发表一篇,他便剪贴一篇。抗战胜利后,周作人收监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他去采访。公事结束后,他拿出纸笔,请知堂老人为其题字。你能否想象一下,一位记者,请一名犯人来给他题字,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爱啊!此种热爱,便是化学反应之最好体现。读书的化学反应,不仅发生在中青年身上,同样也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胡适先生晚年有段时间客美,陈之藩先生在回忆胡先生的《在春风里》有如下记述:在这些白话文学家里,我们也是谈不来。胡(适)先生对周作人的偏爱,是著名的

    新阅读 2019年9期2019-09-10

  • 信中谈吃
    盛意。最后一则是知堂先生给鲍耀明写的信,信里这样说:“承寄果馒头.满足病人长久的心愿,于去世前吃到故乡之食物(前后共吃三个),更是存殁均感……”“病人”是知堂夫人羽太信子,日本人,于1962年在北京去世,当时正是困难时期。我看知堂写“前后共吃三个”,不胜感怀。她在异国,终死时得吃家乡食物,必是老怀大慰。我在网上见过一个日本栗馒头,栗色,不知其味如何。后来才知道,鲍耀明是一位编辑,因慕知堂,通信。后来充当了知堂先生的“采买”。他们一生未曾谋面,但是通过600

    读者·原创版 2019年10期2019-09-10

  • 曹聚仁、罗孚与《知堂回想录》
    一部长篇手稿:《知堂回想录》(又名《周作人回忆录》)。该稿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该稿原名《药堂谈往》,全稿共562页(其中“药堂谈往目次”8页,正文554页),分4卷207篇,共38万字。全文以毛笔书写,稿纸总计五种(荣宝斋24×30=720的红格稿纸、“东京奥古纳”竖排稿纸、“晏一卢集稿·张氏藏本”24行纸、“知堂自用”24×25=600的蓝扁格稿纸和一种26×32的无名红色竖排格稿纸)。纵观该稿,修改痕迹很少。周作人对于仅有的少数修改,也是极下功夫。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12期2019-01-10

  • 好文章也要有人懂
    瘦 茶知堂、鲁迅兄弟失和,算得现代文坛一桩公案。胡兰成在给台湾女作家袁琼琼的信中回忆,鲁迅逝世后,其妻许广平曾对他说:“二先生出书不寄来,鲁迅先生出书却是总寄去。二先生每出书,鲁迅先生必买了来,对家人说老二的文章好。”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向鲁迅提问,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鲁迅回答是周作人、林语堂、周树人、陈独秀、梁启超。又据其三弟周建人回忆,鲁迅在最后病危之时,还在看周作人的著作。好文章也要有人懂,知堂有鲁迅这样一个兄长是幸运的,最能懂他的文章

    老年世界 2018年6期2018-11-14

  • 钟叔河的书
    惟有钟先生以编选知堂文集而闻名。此四人中,钟叔河与朱正、姜德明两位还同为非常优秀的出版家,他们不但出书多,编选的书也很成规模。策划此书的萧跃华是有心人,他锲而不舍地搜罗各类著作版本,为这些老先生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纪念,又想法设法请他们题跋,也留下了不少颇见性情的研究素材,诚为可贵也。我因喜读知堂的文章,故而对于编选和出版周作人文集的钟叔河先生这一卷最感兴趣,而这册《题钟题》也有不少可供谈资的话题。诸如关于“书名”这个不起眼的事情,钟先生在为萧跃华的题跋中就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7期2018-08-20

  • 杨其贤制酒四知堂
    的药酒定名为“四知堂药酒”,作为杨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其制作秘方立下世代只口授儿子不传女儿的祖训。为了保证“四知堂药酒”的质量,操守传统文化的诚信美德,杨其贤特地手书“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条幅作堂训警示后人,要求后人制作药酒,一定要用心制作,保证质量,丝毫不可马虎大意。制作药酒要注意施舍贫困病人,决不能贪恋财物。从此,“四知堂药酒”在安徽亳州盛名远播,德行千世,时人赞之。药酒传到第四代杨天一时,亳州突发洪水,加之朝政有变,天灾人祸一齐降临,乡邻们都

    益寿宝典 2018年18期2018-08-18

  • 新发明的“江南口音”
    心方式”写下了《知堂最后二十二年记》《维特根斯坦决定去小学教书》,同样是“独特地践行本雅明引文写作理念”。而且,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木心的《知堂诗素录》,为他提供了一种先在结构。汉明与茅盾也是同乡,但我很少听他谈茅盾,茅盾对他似乎也谈不上有什么影响;绍兴“二周”先生与汉明算不上同乡,但他谈来却如老乡一般,尤其是知堂,是他某段时间读得最多的一位作家。我想,茅盾之于他,仅仅是有一层地缘关系;而知堂之于他,却有一份文字因缘。我记得他在荐书的文字中认为知堂“对现代

    野草 2018年4期2018-07-18

  • 在光中走进诗史
    街中国书店买到《知堂回想录》(知堂老人1967年5月逝世。60年代初写回想录,写完已是文革前夕,翌年突然去世,83岁),它的“缘起”及“后序”都提及古人“寿则多辱”这四个字。他说:“从前圣王帝尧曾对华封人说道,寿则多辱,这虽是一时对祝颂的谦抑的回答,其实是不错的。人多活一年,便多有些错误以及耻辱,这在唐尧且是如此,何况我们呢?”知堂借古人“寿则多辱”来自况,有许多隐藏不便明言之苦痛。光中先生生活在荣光中,在温暖的家园中,在千万读者的仰慕中,但因老病而有“长

    台港文学选刊 2018年2期2018-03-29

  • 雨霖霖
    怪杨家峪。作为六知堂的掌家人,老校长心里也没底,等他真有一天站不起来了,也瘫在了炕上,他的儿孙们能不能做到杨家峪一半好,他不知道。老校长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德仓快六十了,为人憨厚、老实,不多话,不多事,虽成不了什么大事,却是个庄稼把式,种了一辈子地。尽管不富裕,日子倒是过得畅快。二儿子德昌早几年拖家带口去了乌鲁木齐,扎下了根,光景好,但就是最终没能生出一个儿子来。多年来,这一直是他心头的疙瘩,但现在他也想通了,正如德昌说的,城里人不讲究那个。做儿子的想通了,

    长城 2018年2期2018-03-29

  • 钟叔河的书
    惟有钟先生以编选知堂文集而闻名。此四人中,钟叔河与朱正、姜德明两位还同为非常优秀的出版家,他们不但出书多,编选的书也很成规模。策划此书的萧跃华是有心人,他锲而不舍地搜罗各类著作版本,为这些老先生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纪念,又想法设法请他们题跋,也留下了不少颇见性情的研究素材,诚为可贵也。我因喜读知堂的文章,故而对于编选和出版周作人文集的钟叔河先生这一卷最感兴趣,而这册《题钟题》也有不少可供谈资的话题。诸如关于“书名”这个不起眼的事情,钟先生在为萧跃华的题跋中就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7期2018-03-25

  • 寒夜客来赏茶画
    比不得“文抄公”知堂先生,但也自有一番风味。四十多篇文章,写到了八十多幅与茶有关的画,一页一页翻过,一幅一幅赏过,不觉品兮赏兮又一年,寒夜客来赏茶画。尤其是昭苏高原的寒夜,零下二三十度,宾客对坐书房,无须烧炉架火,自有暖气如春,煮一壶茶,赏读书中一幅幅画(我辈自是无缘见原迹),不觉夜已深,雪也纷纷扬扬。开窗,冷空气夹杂着几片雪花灌入,念一句“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此时无雁,且以成群雪片代之也不错。面对《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我的心异常平静。从书页间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1期2017-06-06

  • 有翅膀的文字
    ”的背后——读〈知堂回想录〉随想》)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酣畅淋漓。徐可的厚道,是一种独到的见解,是有原则的爱憎,而非其他。“周作人和胡兰成,同为落水文人。可是我对周只有遗憾而无憎恶,而对胡却是无比地憎恶,一点儿遗憾都没有,因为他的政治立场注定了是要当汉奸的。他不光在政治上投敌附逆,而且在感情上鲜廉寡耻,无情无义。”(《夜读偶录》)这样的文字,令人击节称快。(选自《北京青年报》2016年7月15日,有删改)(《枕边的书》《告别》《“一说便俗”的背后——读〈知堂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7期2017-04-13

  • 周作人
    87年,孙犁在《知堂书话》书衣上题字,说周作人的这类文字平铺直叙,缺乏温情,“说是没有烟火气则可,说对人有用处,则不尽然。”他认为文章淡到这种程度,对人生的滋养就很有限,其实质是颓废堕落的表现。到1991年,为《知堂谈吃》题跋,又引发孙犁的感慨:文运随时运而变,周氏著作,近来大受一些人青睐,好像过去的读者,都不知道他在文学和翻译方面的劳绩和价值,直到今天才被某些人发现似的。即如周初陷敌之时,国内高层文化人士尚思以百身赎之,是不知道他的价值?有理论家认为,孙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期2017-01-10

  • 俞平伯的诗 顾颉刚的手——《语丝》刊名的由来
    兄弟有关,首先是知堂的《徐文长故事》引起某些读者的不满,被停止刊载;其次是鲁迅的谐趣讽喻诗《我的恋爱》被新任的晨报代理总编辑刘勉己强制撤下。孙伏园认为这是干涉自己的编务,愤而辞职。辞职之后的孙伏园,决定自己创业,于是《语丝》周刊诞生了。《语丝》周刊刊名的由来,鲁迅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这样说:“那名目的来源,听说,是有几个人,任意取一本书,将书任意翻开,用指头点下去,那被点到的字,便是名称。那时我不在场,不知道所用的是什么书,是一次便得了《语丝》的名

    苏州杂志 2016年1期2016-11-18

  • 知堂先生
    文/废名知堂先生文/废名林语堂先生来信问我可否写―篇《知堂先生》刊在《今人志》,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这个题目于我是亲切的,惧则正是陶渊明所云:“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我想我写了可以当面向知堂先生请教,斯又一乐也。这是数日以前的事,一直未能下笔。前天往古槐书屋看平伯,我们谈了好些话,所谈差不多都是对于知堂光生的向往,事后我一想,油然一喜,我同平伯的意见完全是一致的,话似乎都说得有意思,我很可惜回来没有把那些谈话都记

    幸福 2016年29期2016-11-05

  • 中华老字号四知堂商标之争
    武军磊“四知堂”药酒的传承之路在杨震去世1900年后的今天,他的后裔因为他创立的堂号打起了知识产权官司。《汝州市志》记载:“四知堂”药酒由杨其贤于1627年创制……他先祖东汉人杨震,拒人深夜送礼时曾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根据此意,取名“四知堂”。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春,陕西华阴县籍的杨震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晚上带金去拜访杨震,杨震拒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

    检察风云 2016年15期2016-09-10

  • 缅想知堂
    韩戾军缅想知堂韩戾军别有一番滋味谷林写知堂:“‘文化大革命’,他在劫难逃,带着他的艺术品位、文化特色,消逝了。”看似平淡,读来沉痛。周作人先生的“佳人作贼”,不仅使他晚境困厄,更让许多爱戴他的人失望,那是中国现代文坛永久的痛。谁让他的散文写得那么好,平淡、素朴、闲适、清俊,如一盏清茶,微苦而内含浓香,微涩而生发滋润,似淡而实美。又是谁让他鬼使神差地附逆侵略者,使“佛头著粪”,留下无法洗脱的污渍。他终生以毛笔写稿、誊稿,这无疑是他的艺术品位和文化特色。他誊好

    大观(书画家) 2016年2期2016-06-06

  • 《南洋商报》刊载《知堂回想录》钩沉
    夏晓虹《知堂回想录》 乃是周作人晚年应时居香港的曹聚仁邀约而作,1962年11月底完稿后,发表与出版屡遭挫折。直到1970年5月,全书方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整体推出。而曹聚仁约稿之际答应连载的香港 《新晚报》,尽管总编辑罗孚出于谨慎,等到审读过全稿才签发,但1964年8月1日开始的刊载,不过持续了一个多月,即被当时北京的中宣部叫停。随后爆发的“文革”,不但使周作人死于非命,其“汉奸文人”的身份,更使这部自传问世难度大增。在此困境中,难能可贵的是,曹聚仁始

    读书文摘 2016年7期2016-05-14

  • 双江有个“四知堂
    故地提起双江“四知堂”,那就得从1987年说起。1987年春,受中央委托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回潼南参加“三·三一”惨案60周年纪念活动和杨闇公烈士陵园落成揭幕仪式。在此之前,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廖伯康来到潼南检查两项活动的筹备工作时,曾转达了杨尚昆的一个心愿:希望能在这次回乡时去他的出生地“长滩子”看看。然而“长滩子”在哪里?谁也弄不清楚。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在双江镇西确实有个叫“长滩子”的地方,并且那里确实有一座杨家大院子,但这里是否就是杨尚昆所说的他的

    红岩春秋 2015年3期2015-09-10

  • “抄书”的本事
    多种。周作人(号知堂)写过几百篇长短不一的读书随笔,格式差不多,但总体水平高。他基本上是清代学者的路子,从书中寻找材料,敷衍成篇,虽然考证不多,方法无异。鲁迅不专门写读书随笔,但他很多杂文实是第一流的读书随笔,因其着眼点甚高,所说题目甚大,一般人不会意识到这也是读书随笔。从思想性和思辨性来看,鲁迅具有西方哲人的气质,但他行文方式是中国式的,深入浅出,语气亲切,没有学院气。他的文字造诣高深,然而痕迹化尽,看起来像信手拈来。说个很小的事例吧。随笔杂文一类,本来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33期2014-09-03

  • 知堂自制笺
    是,对于无缘亲见知堂手札真迹的人来说,得以一窥他的笺纸、书法、印章之美。知堂对笺纸、稿纸、信封等类纸张要求很高,很有讲究,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从知堂的自制笺纸入手,引申出知堂尺牍、日记、文章、交游、收藏等方面,是很有意思的。知堂自制信笺中,较常用的是署“苦雨斋”、“苦茶庵”、“煆药庐”、“知堂自用”等款识的素笺。就拿“苦雨斋”自制笺来说,它是由北平琉璃厂淳菁阁加工订制的。周作人1932年1月18日致俞平伯书翰全文如下:“近日刻了一块木板,‘

    书屋 2014年3期2014-04-09

  • 题钟题(三)
    然有味是青灯”。知堂诗意谓买旧书总比吸鸦片花钱少,对此我完全没有经验,但现在旧书也越来越贵,买不起了。己丑秋,钟叔河题。该书收文一百二十三篇,分为三辑,写作时间2004年至2007年。古人喜欢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如韦应物的“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陆游的“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苍颜白发人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叶颙的“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等等。周作人亦情有独钟。“未必花钱逾黑饭,依然有味是青灯。偶逢一册长恩阁,把卷

    书屋 2014年3期2014-04-09

  • 道家村漫行
    隆庄,雕刻着“四知堂”三个字的牌匾,悬挂于第三进的门头之上,刚劲有力中透露出庄严稳重。据当地人说,这里蕴含着一个传奇的故事。据记载,西汉年间,官至太守的杨震,在赴任途中,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严词拒绝了学生送来的黄金,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世杨姓族人将这位一生清廉、一心为民的好太守,尊为他们共同的祖先,但凡杨姓族人的聚居地,均设“四知堂”作为宗祠,弘扬祖德,昭示后人。福隆庄内的“四知堂”碑记,对杨公的美德进行了详尽记载:“……至数

    西江月 2014年3期2014-03-13

  • 新见周作人藏书题识三则述要 ——兼录周作人旧藏尺牍总集三种
    书题识未见录于《知堂书话》《知堂序跋》等周作人文集,亦未见录于现代学者辑补,弥足珍贵。周作人藏书题识有《知堂书话》《知堂序跋》《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集外文》《周作人散文全集》未著录之佚文。近年来,刘思源《周作人的两则题记》,[1]周伟文《新见周作人题跋一则略述》,[2]谢东荣、石光明《周作人藏书题记辑录》[3]等著述,先后增补周作人藏书题记数则,堪称居功甚伟。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古籍多有周作人旧藏珍本。笔者有幸得见周作人旧藏本数种,其中《尺牍双鱼》《瑤笺》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2014-02-12

  • “抄书”的本事
    多种。周作人(号知堂)写过几百篇长短不一的读书随笔,格式差不多,但总体水平高。他基本上是清代学者的路子,从书中寻找材料,敷衍成篇,虽然考证不多,方法无异。鲁迅不专门写读书随笔,但他很多杂文实是第一流的读书随笔,因其着眼点甚高,所说题目甚大,一般人不会意识到这也是读书随笔。从思想性和思辨性来看,鲁迅具有西方哲人的气质,但他行文方式是中国式的,深入浅出,语气亲切,没有学院气。他的文字造诣高深,然而痕迹化尽,看起来像信手拈来。说个很小的事例吧。随笔杂文一类,本来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3期2014-01-24

  • 马衡的“忍”字功夫(上)
    ”。这让我想起《知堂回想录》中关于马衡对齐白石态度的描绘。在周作人写的《二马之余》一文中,主要写了当年同为北大名人的马幼渔的弟弟马四先生马衡,其中有一则轶事写道:有一次钱玄同和周作人转托朋友去找齐白石刻印,刻印可以便宜,只要一块半钱一个字,马衡听见了这个消息,便特地坐汽车到孔德学校宿舍里去找玄同,郑重的对他说:“你有钱尽管有可花的地方,为什么要去送给齐白石?”知堂所忆当是“五四”时期故事,在知堂的一班朋友中马衡有两点特殊之处,一是他的阔气,二是他于刻印及鉴

    市场周刊 2011年6期2011-09-06

  • 岁末小记
    读钟叔河编选的《知堂书话》,知堂先生虽非编书之人,也经常在文章的末尾感叹,“稍可惜耳”。俗语云:痛并快乐着。总有值得反省之处,并有可弥补甚至重建的机会,大概正是杂志编辑最最幸福所在。时间是重复的,工作未必重复;世界已无什么新的话题,编辑排列组合的“新”却不断。如此,或可谓之创造的工作。改版之后,形式基本确立,文稿的风格却还有继续调整的必要。新的一年,亦会有一些旧栏目的淘汰,一些新栏目的创建。提前的公告有二:一是“文学新青年”栏目的常态化,每期拟由学者专家等

    名作欣赏 2011年34期2011-08-15

  • 《〈亦报〉随笔》:压抑了自我的知堂老人
    》:压抑了自我的知堂老人○舒罕《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周作人著,陈子善编,岳麓书社1988年1月版看到快递送来的《〈亦报〉随笔》摆在案头,想要岳麓书社的这一版已很久,总算又了结了一桩事。近来知堂文字颇热,坊间版本也多,单长沙钟叔河先生就先后编了三种,《散文全集》太贵,《类编》嫌它又厚又零乱,还是二三十年前钟先生以敢为天下先般勇毅印制的几种知堂文集最合我意。每种册子都以极素朴的封面出现,淡淡墨色隐隐现出原版风貌,集知堂墨迹以为书名,编校严谨不说,书后

    博览群书 2011年11期2011-06-20

  • 碧空楼书简(下)
    识分子,只有一个知堂庶几近之,但知堂也只近乎他的“读万卷书”,没有像他那样“行万里路”,也没有像他那样遍交一代文化精英,所以光彩不如他。来信指出他的精神工作偏于“慈眉善目”,不如鲁迅之横眉冷对,说得很对,这是他的致命伤。我近几年的文章,承您以“平实”相许,我很高兴,因为这正是我近年来努力追求的。只是此事并不易,还需得努力。迩冬往矣,老友日见凋零,存者又不能保始终走一条道,无可如何。专此布复,顺颂文祉。舒芜一九九二.四.一注:①指我的《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世

    书屋 2000年6期2000-06-14

  • 《希腊神话》二三事
    世纪”。最后在《知堂回想录》中又回到俄来德的意见。我们只有另外找到更可靠的材料,才能断言何者正确,抑或得出与此不同的结论,此前只能保留原样。第二,关于版本。1944年引言中提到原文“分为十九章”,但是现在出版的译本并非如此。1944年第10、11和12期《艺文杂志》曾连载《希腊神话》译文,据译者在附记中说一共只是第一章的一半,内容相当于现在所见译本第一卷一、二、三章全部和第四章第一节,注释中则提到“见下文第十九章”和“见本书卷三第八章,案即今译本第九章”。

    博览群书 2000年6期2000-06-04

  • 些小虫鱼俱磊落
    戏连山唱满台”。知堂老人做儿童杂事诗,是因了李尔(Ed.Lear)恢谐诗的妙语天成。他在《十堂笔记·风土志》中说:假如另外有人,对于中国人的过去与将来颇为关心,便想请他把史学的兴趣放到低的广的方面来,从读杂书的时候起离开了庙廊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的事,渐与田夫野老相接触,从事于国民生活史的研究,此虽是寂寞的学问,却与中国有重大意义。钟叔河先生正是从此一角度将这些牛山体的大白话诗,首首笺释得精致、妥帖。不光引用了知堂老人留下来的数百万字的著作资料,举凡“地方

    读书 1996年12期1996-07-15

  • 甚至汪精卫……
    十年的学子,提到知堂的名字,有几人敢承认他是大家?今天跟着别人也说他是“大家”的人,又有几位真正喜欢那分苦茶况味?有的误区存在了几千年,决不仅是近几十年的政治迷雾而已。拜读过了钱理群、倪墨炎先生论周作人的大作,掩卷深思,还是感到问题仍多。知堂是叛徒。但“叛徒”一词恐怕不该只用于为贬意,正如前些年大家习用的“反动”。“中国”的“叛徒”,还要看“叛”的是“中国”的“什么”。据说在某文物拍卖会上,汪精卫的一幅字卖了大价钱。为此很令一些先生义愤。笔者并不是如今跟得

    读书 1994年4期1994-07-15

  • 知堂抄书
    知抄书亦大不易。知堂集中,每有以抄摘而成篇者,人或以“文抄”讥之。其答曰:“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取其一二而已。此乃难事也。”又云:“不问古今中外,我只喜欢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和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理想固难达到,少少具体者也就不肯轻易放过。然而其事甚难。孤陋寡闻,一也。沙多金少,二也。若百中得一,又于其百中抄一,则已大喜悦,抄之不容易已可以不说矣。故不佞抄书并不比自己作文为不苦,然其甘苦则又非他

    读书 1993年2期1993-07-15

  • 以苦为乐
    赵健雄知堂老人名其书斋为“苦茶庵”,是甚得其趣的。读书之乐,便如品茶,味在微苦之中,便亦因此而能长久。这不同于其他方式的人生享受,纵情过后难免腻味。偶翻食谱,见以味苦而为人所好的,竟不在少数。苦菜与苦瓜,是以苦为名的;药芹、枸杞、杏仁、百合、味仅稍苦;茨菇是被沈从文称赞“格高”的另一种苦物;橄榄则在苦嚼之后有微甘的回味。若说人们为图“回甘”而食苦是不对的。大抵喜食苦者便因为喜欢这苦味。如同我们都还记得有一句口号,叫“以苦为乐”,只有假食苦者才说“先苦后甜”

    读书 1993年2期1993-07-15

  • 光明·黑暗·怎么办
    《女性的发现——知堂妇女论类抄》将他在这一领域的独特贡献展现在读者面前。周作人有关妇女问题的论述散见于他一生所写的大量文章之中,编录者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细致的爬梳整理,将一百七十八篇与妇女问题有关的文章编为一集,题为《女性的发现——知堂妇女论类抄》。类抄者,即不是以写作时间为序,而是分为三大类十七小类,各加以类目,提示论述要点,于是,知堂妇女思想体系得以系统全面的展示。这一体系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发现”,而其最为突出的贡献则在“女性的发现”。就“女

    读书 1991年1期1991-07-15

  • 凤凰来仪
    章包括冯文炳的《知堂先生》(一九三四),温源宁的《周作人这个人》,郭沫若的《国难声中怀知堂》(一九三七),郑振铎的《惜周作人》(一九四六)。惟温作未注明写作年月。但温源宁用英文所写的一连串文人剪影,首先都发表于《中国评论周报》,后经林语堂等译出转载于《人间世》诸刊,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二十今人志》中,即收有他的《吴宓》、《胡适之》、《徐志摩》三文。所以推想起来,此篇写作年代大约与冯作较为接近。郑振铎《惜》的第一句话是:“在抗战的整整十四个年头里,中国文艺界最

    读书 1988年11期198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