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乐新研

2025-02-22 00:00:00谢仪史凯敏
音乐生活 2025年1期
关键词:黄梅戏安徽音乐

2024年10月19日上午,由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安徽地方音乐研究论坛”在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安庆师范大学副校长申传胜、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汪海元、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书记张铭分别发表开幕式致辞,祝贺会议的召开并回顾了历届“论坛”举办历程,肯定其对安徽音乐文化研究发挥的引领作用。在随后两天的9场研讨中,省内外43位发言学者交流了对安徽地方音乐研究的新成果,以下按发言内容分别综述。

一、安徽音乐史

(一)安徽古代音乐史

本次论坛上,有5位学者围绕安徽新见考古材料与地方音乐文献的挖掘展开研讨。杭州师范大学朱国伟《从音乐考古材料看安徽地区先秦音乐文化的多元与互通》总结了安徽地区出土乐器的类别、形制与特点,提出新石器时代安徽地区乐器种类较少,商与西周时期多种形态的铙则显示出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东进的过程性。安徽地区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编钟、编磬及钲、铎、錞于、句鑃等多种类金石重器,以种类和形制、纹饰的差异,显示出中原、楚、越文化的交汇共存,安徽地区在先秦时期不仅承担有中国南北方文化过渡区的枢纽作用,同时也显露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文化交接带的多元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史凯敏《汉承黍律,乐用楚声——从淮南武王墩楚墓编钟说起》由累黍实验得出汉代黄钟律长与律高的浮动区间,进而检视先秦楚乐悬至两汉四王墓的乐悬编列,通过文献、文物、实验的互证,提出楚汉皆沿用上古累黍之法定律,汉代礼乐与楚乐之间具有密切承袭关系。蚌埠学院高一寒、郭蕊《以周代乐舞〈大夏〉为途径探究安徽大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大夏》具有传播大禹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功能,探讨其应用于地方文旅活动的可能。地方志(简称方志)是研究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代乃徽州修志的高峰期,使此地的人文风俗与社会活动被大量记载于志书之中,合肥工业大学王艳《清代徽州方志中的音乐史料述要》关注节庆仪礼中音乐的参与性,根据徽州地方志文献中的音乐史料,从地方志的风俗、祭祀、人文等篇章中挖掘音乐史料,梳理了清代徽州的音乐文化生活。亳州学院徐涛《祢衡所击为何鼓:亳州花戏楼〈祢衡击鼓〉图像研究》结合汉魏时期画像石上鼓的形制与《世说新语》等文献记载,认为祢衡所击之鼓为建鼓,据木雕故事阐释图像中体现出对礼乐文化的尊崇。

(二)安徽近代音乐史

安徽近代音乐史研究3篇,聚焦于具象性的人、事、物、象。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区域音乐史著作撰写的某些问题兼及〈安徽音乐文化的历史阐释〉〈近现代武汉的音乐生活〉与〈湖北音乐文化史〉的撰写体会》[1]认为:一个完整国家的音乐文化,应包括着不同区域的社会形态、不同地域经济和文化状况、不同语言环境中的音乐文化,总结了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写作的前提条件、史料运用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困难在于编年史史料缺乏、口述史客观性成疑、可资借鉴的前期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等,鼓励在地学者多做在地性选题,积累成果,汇流成河,并强调安徽音乐史的研究要注意安徽文化不等于徽文化,应区分好自然与文化区域。东夷书院周文臣与首都师范大学刘树勇发表《胡适的音乐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提出:胡适将音乐作为新文化运动精神内涵的表达媒介之一,超越了传统的儒家音乐哲学的礼乐思想,把音乐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转型为文化功能,使音乐以新文化的内涵为灵魂,代表共同生活的精神世界和个体的精神世界,宣扬批判精神、冒险进取精神、社会协进观念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他与赵元任长期的“词曲配”合作,由他的诗歌“希望”改编而成的现代歌曲《兰花草》成为当代流行音乐个体主义叙事与表达的典范,可以说既是胡适个人主义人生观的现代余脉,更是现代文明关注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的生动体现,这对当下实践仍具指引性。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睿博士《〈安徽音乐〉办刊始末钩沉》指出《安徽音乐》是安徽地区第一个且唯一正式发行的综合性音乐期刊,保存了安徽音乐发展的历史痕迹,通过梳理《安徽音乐》创刊、停刊、复刊的历程与办刊宗旨,提出《安徽音乐》的个性、包容性、先进性和地区性正是安徽音乐界特性的映射,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安徽音乐界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二、安徽民歌研究

对安徽民歌的研讨共11篇,围绕教学、唱腔、唱词、曲调规律及其文化源流展开。南京师范大学施咏《对“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分析”教材、教法的几点思考与探索》分享了教材编写经验,介绍民歌在流行乐、器乐曲等其他体裁中的运用,建议横向上将民族器乐与各民间乐种贯通,纵向上关注民族器乐曲在其他乐器中的改编、移植,由此提高教学成效。淮南师范学院宁萌《徽文化视角下徽州民歌中女性音乐形象的探究》通过对徽州民歌歌词的分析,诠释“勤、俭、孝、贞”的徽州女性形象。徽州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操明花《徽州民歌“滚声哈哈腔”的演唱特色》展现了“哈哈腔”具有衬词首尾镶嵌、翻倍延长,融自然劳作、动物鸣叫之声于一体的声腔特色。亳州学院戴蒙利《时空视域下皖北民歌的历史渊源考试》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检索皖北民歌的历史发展线索。南京师范大学张语嫣《母题学视域下的安徽嬉游歌研究》指出嬉游歌以嬉戏逗趣为主,围绕“月令体”“花儿体”等母题探析其借物喻人、以花传情等内涵。曾参加安徽戏曲与曲艺音乐集成编著的沈义龙就《皖西大别山民歌初析》探讨了“二嗓子”唱法、源于方言的衬词衬腔等特点,强调站在本土立场守正创新,扩大民歌的群众认知度。

池州学院檀新建《贵池民歌与池州傩戏交融互渗关系研究》通过多段录音展现两者唱词、声腔互相浸润等特点,强调关注其文化共生现象。湖北师范大学张宇《“剽学”民间音乐的特殊传承方式——以安徽民歌为例》肯定“剽学”依赖于旁听与偷学的灵活性,关注到“被剽学者”由唾弃到坦然接受的观念转变,认为“剽学”行为观念的转变为民歌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孙禺慧《现代传媒语境中桐城歌审美形态的发展与嬗变研究》[2]指出桐城歌借鉴数字新媒体在传播、传承、展示方面的变革与优势。安庆师范大学郑光智《解歌入乐,情化于中:以〈戏·花鼓〉为例略论当代丝竹室内乐创作的新思路》分享了将安徽民歌素材进行“旋律解构、变奏加花”融入丝竹室内乐的新思路。安庆市非遗保护中心的陈国金《安庆民歌音乐与黄梅戏唱腔亲缘研究之一——共同的基因技法:曲调“开放式终止”》分析了曲调“开放终止式”的概念与布局特征,认为二者音乐内涵的共同技法是其共有基因元素。

三、安徽地方戏曲

(一)黄梅戏音乐研究

本场5位学者围绕黄梅戏的唱腔特色、理论著述、创作方式展开研讨。西安音乐学院王安潮《黄梅戏声腔、线条塑造研究——基于中国戏曲声乐艺术的实践》对黄梅戏声腔、韵律、线条的特点予以技术与理论诠释,通过比较多部名家作品,对黄梅戏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新文科”视野下的学理辨析。安徽艺术学院潘捷《伏枥乐韵、薪火相传——再读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比较“时著”不同版本中谱例与框架的变动,强调其具有黄梅戏音乐基因库、资料库的重要意义。武汉音乐学院赵伟、安庆师范大学田家敏《基于人机协作(HRC)技术的黄梅戏应用研究》从黄梅戏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表演排练、传播平台五个角度,分析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虚拟现实等技术人机协作(HRC,Human-robot collaboration)引起的主要嬗变,提出在HRC技术下黄梅戏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南京艺术学院吴涵《后现代主义视角下香港黄梅调电影音乐研究》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影响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音乐的创作与表现,分析黄梅调电影音乐中的解构主义和多元主义特征,发现黄梅调电影音乐不仅是商业与时代文化交融的产物,更是对传统戏曲进行现代性重塑的尝试,在文化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安庆师范大学吴梦雅博士《是外壳也是土壤——从黄梅调电影的国语化实验谈起》认为戏曲语言可用以区别地方戏,辨别地方戏的地域、风格、艺术特征等,是戏曲的“外壳”与生长的“土壤”。香港黄梅调电影以黄梅戏声腔为唱腔底本,开启了一条去念白、国语化的戏曲语言实验的路子,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牺牲了方言(安庆官话)对声腔的润腔作用、道白对新腔创作的价值,以及声腔规范背后的审美效应。虽然丧失了戏曲语言的土壤,但黄梅调电影的唱词书写雅致,契合黄梅戏艺术旨趣,并与安庆黄梅戏在价值观上形成了时代呼应,已经尽力寓变化于程式之内了。

(二)地方稀有剧种研究

安徽贵池傩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亳州二夹弦等稀有剧种历史悠久,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位学者就音乐形态特征、历史流变、文化阐释等方面进行了报告。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从曲牌〈驻云飞〉〈新水令〉看安徽贵池荡里姚傩戏唱腔的传承与变迁问题》[3]对比荡里姚村与当地其他村落的傩戏唱腔音乐,发现多数村子以傩腔为主,少数村落以高腔为主;有的村子只有一种曲调,多数村庄是两种以上的腔调混合使用。提出贵池傩戏中使用最多的是傩腔,其次是高腔,此外,还有民歌、吟诵调、诵经调穿插其间。文章以荡里姚村傩仪式唱腔音乐为基本对象,从高腔曲牌《驻云飞》《新水令》的音乐形态分析,探讨其传承与变迁问题。安庆师范大学唐彦春《皖西南地方剧种喜曲类剧(曲)目研究》关注都属高腔腔系的岳西高腔与太湖曲子戏中,常用于节庆场合与礼俗的喜庆类剧(曲)目,通过对其演出场合、地方信仰、审美、文化和仪式的功能的分析,认为喜曲剧情简单,场面热闹,却能祈神谢神,沟通人神,延续民间文化传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而分析喜曲演出场合、地方信仰、审美、文化和仪式功能的现实价值。合肥师范学院韩凌《徽州目连戏与佛教中国化的路径》认为目连戏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吸收了中土儒家孝道文化与道家斋教仪式,融于民俗,阐述了徽州人郑之珍对目连戏的整理、改编和出版,对徽文化起到了保存、凝聚、整理、再创作的文化功能。亳州学院刘红洲《亳州二夹弦戏曲调式特征及旋律走向》[4]总结其具有旋律下行级进、上行跳进以及常用宫、徵、羽调式等特征。滁州学院韩雨《再谈洪山戏的历史与形态》认为洪山戏源自傩戏,据留存乐谱与音响分析了当下洪山戏唱腔、伴奏的变化。

四、地方乐种的研究

5位学者的研究涉及地方乐种的音乐创作手法、族属界定、源流变化、表演伦理等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瑜《风格、技术、历史:乐种断代方法新探索——兼论弦管作曲技术理论》认为弦管创作技术理论至少包含“创作原则以滚门为核心,音乐体制以过支联套为特色,创作方法以依声填辞、依辞填腔为主,创作基本特征以大韵为特色”四个方面,提出可据此分析判断乐种族属与时代属性。湖北师范大学李海萌《安徽雅集型乐种的分布与相关思考》研究雅集型乐种的地理分布、构成因素及相互间的关系,聚焦于雅集型乐种的主体——玩友,提出安徽乐种雅俗分化的关键在于人。湖北师范大学宇涛《从曲牌音乐来看亳州清音与河南大调曲子之间的关系——以“鼓子头”、“鼓子尾”为切入》认为二者皆受北方曲牌音乐熏陶,探讨了两者曲体结构、演唱形式相似等特点。安徽大学张庆辉《伦理视域下太和县坟台唢呐班研究》对此乐班的生存伦理、交往伦理、仪式伦理、失范行为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多维透视,肯定其在维系道德民风、建构乡村秩序等方面的多重现实价值,指出当下班社存在恶性竞争、媚俗表演等伦理失范行为,提出提质、严管等对策。上海音乐学院于琪玥《从“琴书”到“颍上琴书”——颍上琴书地方性表现与成因探究》分析了颍上琴书表演形式、书目等方面的地方性表现,认为其在艺人自觉、政府支持下发展为较成熟的颍上琴书。

五、安徽音乐教育与传承

如何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保留地方性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场7位学者讨论的热点。安徽师范大学朱玉江、韦琳娜《地方性知识与民间音乐学校传承》[5]指出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新型知识观,给了民间音乐传承一个新的理论参照。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传承中的实践性表现为传承中的知行相须、具身认知、口传心授;缄默性则表现为即兴、口传心授、诗性思维等。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传承中存在现代性规训、文化主体性缺失的困境,提出以运用母语演唱、强化文化理解为目标,构建地方音乐记谱法习得等方略。阜阳师范大学戎龚停《安徽地方音乐教育传承的困境与机遇》剖析了音乐教育中政策认知“教条化”、师资“伪国粹”等困境,建议抓住数字化传媒与国内外文旅需求等机遇,从大历史观、大民族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发扬传统音乐文化。安庆师范大学陈相《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6]认为高校应结合地方优势发扬民族音乐,建议提升民族音乐教育所占比例。铜陵学院许海燕《皖北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融合发展研究》以泗州戏为例分析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存在“年轻人市场萎缩、资金不足”等问题,探讨了“社区参与、经典复拍”等策略。安徽师范大学陆娟《明清时期宣城地区的舞蹈艺术》梳理宣城舞蹈史料,建议开发宣城民间歌舞艺术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本真性”是音乐学术界论及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时常使用的衡量标准。在极速变化的时代中,如何接纳与认识音乐类非遗的当代变迁却又是摆在音乐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矿业大学郝苗苗《顺势而变的凤阳花鼓:双条鼓凤阳花鼓的舞姿制造与当代传承》[7]基于史料剖析了凤阳花鼓从一种侧重于曲艺表演形式到更多呈现为舞蹈形式的双条鼓凤阳花鼓之表演形式的流变,基于“家门口的田野”考察当代双条鼓凤阳花鼓之典型舞蹈姿态的制造活动、文化意涵的赋予过程与传承方式的不断变迁,进而阐释凤阳花鼓的“顺势而变”。

六、问题与建议

在9场报告的评议交流环节,评议专家们为目前安徽地方音乐研究中的问题提供了宝贵建议。研究方法上,陈瑜强调民族音乐学研究除关注文化阐释外,仍应重视音乐本体的分析;陈儒天指出黄梅戏研究更需要基于体验的实践性研究。研究视角上,王安潮指出具象性研究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紧抓安徽音乐个案,深入辨析;施咏建议民歌研究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多“小题大做”,从“局内、局外”的双重视角,既要看到地方音乐的个性,也要看到与其他地区音乐特征的共性。孟凡玉希望学者们能克服地方戏曲资料匮乏的难题,结合传播学、伦理学等视野挖掘新材料;田可文鼓励在地学者要勇担起安徽音乐史研究与撰写的重任;朱玉江指出音乐教育中文化主体性与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仍需学者们齐心摸索。

结语

自2018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第一届“安徽地方音乐研究论坛”会议迄今,论坛已成为国内举办时间最久、次数最多的区域音乐会议,新成果不断涌现。与会者以中青年高校教师为主体,不乏业界名家引领带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职业音乐人的参与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互鉴;研究者代有才人,最年长者已逾八旬,还有多位硕博士生展示青春锐意。本次会议的报告中既有对地方文献的挖掘,也有对新见音乐考古材料的分析,还有对智能技术赋能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展示,体现了研究者对研究材料、方法、视角的创新追求。期待有志学者继续携手,共同关注并推动安徽地方音乐研究的不断发展。

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代钟律制度下的黄钟律高研究”(AHSKY2022D2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田可文:《历史分期与音乐断代史研究——〈近现代武汉的音乐生活〉撰写的前提思考》,《中国音乐》2021年第6期,第110—118+147页。

[2]孙禺慧、许海燕:《现代传媒语境中桐城歌审美形态的发展与嬗变研究》,《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162—167页。

[3]孟凡玉:《两腔三调: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第16—27页。

[4]刘红洲:《论国家级“非遗”亳州二夹弦戏曲音乐的唱腔形式与结构体系》,《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第189—190页。

[5]朱玉江:《论知识转型与地方音乐课程构建》,《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82—86页。

[6]陈相:《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大众文艺》2015年第14期,第209页。

[7]郝苗苗、刘婷婷:《双条鼓凤阳花鼓的舞蹈姿态及当代传承研究》,《百花》2023年第12期,第80—82页。

史凯敏 博士,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谢 仪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黄梅戏安徽音乐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艺术(2021年3期)2021-11-06 03:18:38
黄梅戏《祝福》
黄梅戏艺术(2021年1期)2021-03-29 06:07:54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黄梅戏艺术(2018年1期)2018-07-08 01:52:40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
音乐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黄梅戏艺术(2016年3期)2016-07-08 07: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