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2025-02-20 00:00:00巩萱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5年1期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网络时代

[摘 要]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也是贯彻就业优先战略的必由之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新闻媒介的迭代,形成了一切内容都为娱乐服务的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网络泛娱乐化思潮追求感官的片面刺激,是娱乐至上思想的时代体现,表面繁荣之下难掩贫乏本质。其可归因于外部的资本逻辑与媒体的趋利导向、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和内部的个人本身享乐心理。在网络泛娱乐化思潮下,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日益追求安逸,职业目标逐渐追求功利,职业规划略显浅表。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价值共识;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强化价值引领;建设网络交流平台,掌握新媒体话语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开展志愿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网络时代;泛娱乐化思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28-05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为此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创业能力是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之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文件中专门强调健全高校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1]为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规范依据与方向指引。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就业价值观极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作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更容易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随之改变自己的就业价值观。随着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娱乐超越本身限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催生了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在网络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概念、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新闻媒介的迭代,娱乐超越本身限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逐渐形成了泛娱乐化思潮。进入21世纪,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亚文化和消极文化的狂欢之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概念、特点和成因都需要加以分析。

(一)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概念、特点

当前,泛娱乐化已经从传播学领域扩展至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覆盖全民的一种社会思潮。在此意义上的泛娱乐化思潮,是指一切内容都为娱乐服务的一种社会现象,用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表述来说,就是“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2]无论是政治、法律、文化还是新闻事件,泛娱乐化思潮都倾向于将其做简单化、趣味化、娱乐化处理,乃至在某些情形下为了追求娱乐效果而歪曲事实。具体而言,网络泛娱乐化思潮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追求感官的片面刺激。泛娱乐化奉行快乐至上原则,秉承娱乐至上的理念,以快乐为主要衡量标准。泛娱乐化思潮下的社会公众倾向于认为传统的报刊文章过于枯燥乏味,引人眼球的标题、五彩斑斓的图片、光怪陆离的短视频才是人们的宠爱。传统的阅读以纸媒为载体,是一种慢节奏的享受,而泛娱乐化将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感官体验转换为以视听为中心的感官体验,追求短时间的、强烈的视觉震撼与观感享受。

其二,泛娱乐化思潮是娱乐至上思想的时代体现。不容否认,纸媒时代同样存在泛娱乐化思潮,在20世纪的美国,波兹曼等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对过度娱乐的担忧。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数字时代背景下,泛娱乐化思潮被更加放大,信息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将早已出现的泛娱乐化倾向呈指数级地塞进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中,使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碎片化、简单化的娱乐信息,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完成泛娱乐化的传递。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具有比传统泛娱乐化思潮更强烈的属性,是娱乐至上思想的时代体现。

其三,表面繁荣下难掩贫乏本质。以文学领域的泛娱乐化为例,有学者鲜明地指出,在巨额字符表征的巨大收益之下,网络文学的商业属性日渐凸显,小说也逐渐呈现出商业化、类型化、同质化、庸俗化的倾向。[3]由于泛娱乐化思潮突出表现为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其本质是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高度依赖,[4]因此在表面的“文化繁荣”背后,事实上是日益浅薄的文化产业,和在短暂放纵后价值迷失、主体性丧失的社会个体。

(二)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成因分析

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究竟是如何形成并逐步演化为如今的态势的?事实上,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产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泛娱乐化的生成与泛滥,是商业资本操控、网络新媒体赋能、个体社会心理助推、社会思潮合谋等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归纳而言,大体可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维度加以考察。

其一,从外部来看,资本逻辑与媒体的趋利导向、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催生了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形成。一方面,新闻媒体投放什么样的内容,进而网络用户能看到什么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资本所决定的。娱乐的直接功能在于获取资本,“泛娱乐化”的信息由于更受普通公众喜爱,因而相比之下更能吸引资本的投资。[6]在资本运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耦合作用下,[7]追逐利益的媒体自发地挖掘、制造泛娱乐化的网络信息,自然生发了网络娱乐化思潮。另一方面,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完成了对我国的入侵,共同催生了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一切都被物化、浅薄化,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倾向于选择速食主义、快餐主义的信息阅读,在此背景下,自然只有泛娱乐化的信息才能进入视野。

其二,从内部来看,个人本身存在的享乐心理加剧了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壮大。毋庸置疑,人类本身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猎奇心理、反叛心理和群体极化心理。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上的享受成为人们的最新追求。“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人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8]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需求,遵循“唯乐原则”。[9]遵循唯乐原则的本我不需要思考、不需要主动,倾向于从“恶搞”中获得乐趣,从低级趣味的活动中获得刺激。人的享乐心理进一步反哺了媒体泛娱乐化内容的产出,形成了泛娱乐化思潮的闭环与发展。

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0]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上的体现,[11]高校大学生未来终将走向职业道路,需要具备健全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青年学生对职业的选择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网络泛娱乐化倾向正在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高度重视。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泛娱乐化中蕴含的不良观念正逐渐渗透并扭曲着青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已经促成了文学、电视广播学等领域的隐忧,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更容易引诱其误入歧途。在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蚀下,大学生可能会沉溺于苍白的享乐,而逐渐丧失应有的家国情怀意识与社会责任担当,这种消极影响直接体现在就业价值观上。

(一)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日益追求安逸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体对未来将选择什么职业的一种看法倾向。高校大学生是职业态度形成与波动的主要阶段,在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可能变得日益追求安逸。娱乐是调整情绪、舒缓生活压力的手段,然而,若娱乐无度、无视时间与场合,将会干扰到日常的学习与工作进程。青年大学生将娱乐的精神贯穿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沉浸于打游戏、刷短视频等娱乐之中,对职业的态度偏向于追求安逸。

泛娱乐化思潮解构着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推崇个体成为现代社会中孤立的个体。[12]大学生日益追求安逸的职业态度体现在:部分学生可能在毕业后“混日子”“得过且过”,将“佛系”“躺平”视为人生价值,不想从事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传统工作,更愿意“啃老”“嫁个富二代”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与美好的人生,甚至可能出现对劳动的鄙夷。由于过度沉溺娱乐,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价值信仰的塑造,大学生可能在网络泛娱乐化的思潮中丧失了家国情怀、丧失了理性批判,在临近毕业时选择舒适安逸的工作,不愿意吃苦,短期的经济收入和轻松的工作要求是他们工作的首选。 这也清晰地反映出,当前一些青年大学生在职业态度上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体验与实际利益收获,而对于未来则缺乏深远的筹划与安排。

(二)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逐渐功利的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指个体对未来将从事什么职业的较为明确的选择,职业目标的确定应是对个人能力的精准匹配。网络泛娱乐化思潮是功利主义进化的结果,促使了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也蔓延至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上。在娱乐过度倾向日益显著的氛围里,青少年的职业选择倾向也会发生偏移。受到网络泛娱乐化趋势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追求逐渐趋向于功利化。一些大学生很容易沉溺于娱乐明星、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幻象世界,并可能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职业价值观念,树立一些过于世俗的职业规划目标,不愿意以理想为伴,禁锢在“小我”之中,远离了“诗与远方”的追求。[13]

大学生职业目标的功利化倾向体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目标时,会首先考量收入和名声地位,且将学习获取知识视为通往功成名就的一种工具。由于在网络上看过太多的“明星”“网红”“大V”及其炫富生活,各行各业人物的榜样的力量被消减,传统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不再是热门,大学生对新兴的娱乐行业趋之若鹜。他们可能会将“做网红”“做娱乐明星”等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罔顾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将不切实际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梦想“不劳而获”“一夜成名”,被金钱和名望所诱惑,一切以金钱和名望为最终目标,高收入和高社会名望成为最被看中的职业价值因素。

(三)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略显浅表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体对未来如何依据职业态度、怎样达到职业目标的阶段性安排。泛娱乐化将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相关的重大信息曲解并过度趣味化,麻痹了社会公众的国家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在其影响下,高校一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变得略显浅表,过度娱乐的大脑失去了理性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只关注个人的蝇头小利,漠视国家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一些大学生略显浅表的职业规划体现在:部分青年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选择不注重对社会、国家的贡献,而只专注于个人的财富增长与社会名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对个体利益的追求愈发显著,而奉献精神与集体主义观念则日渐淡薄。随着娱乐风气的盛行,那种沉迷于奢华享受与放纵生活的理念,导致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更加重视个人的感受与私益。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只向往在繁华都市从事光鲜亮丽的工作,而不屑于前往国家需要的地方基层就业;可能不愿意投入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不愿意去艰苦困难的一线农村、西部、基层就业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选择“铁饭碗”,只看到国家政策对个人发展的便利之处,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等重大问题关心、思考不够,对新时代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所淡化。[14]

三、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带有狂欢特质的泛娱乐化侵蚀了一些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消解主流价值观,束缚自我价值理念。[15]就业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直接影响到高校、国家和社会未来的走向。由于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多元价值观对高校一些大学生造成了冲击,亟须探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价值共识

娱乐本身必然携带着某种意识形态与价值形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发挥思政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价值共识,引导大学生自主走出泛娱乐化思潮的牢笼,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走向。

一方面,在宏观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思想引领下又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伟大复兴的光荣道路。因此,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青年价值取向,[16]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党、国家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在微观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价值观的本源,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指南和具体标准。[17]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分析当下网络泛娱乐思潮带来的危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以此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8]

(二)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强化课堂价值引领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传递,同样也是为了价值认同;不仅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同样也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理论高度和思想厚度的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能够将受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影响而误入迷途的大学生拉回正轨,让大学生重新树立起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就思政课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当然是时代潮流,但必须牢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实现价值认同为核心。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中,思政教师队伍要强化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理解,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在加强课程吸引力的基础上,还需以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价值认同为目的,突出课程的思想性。[19]就课程思政而言,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同样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专业课教师可以将就业价值观培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当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警惕走入泛娱乐化的陷阱,避免为了过度追求趣味性而丧失了主流性。

(三)建设网络交流平台,掌握新媒体话语权

网络交流平台是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网络泛娱乐化思潮本身的发展与壮大就依托于互联网,其不仅体现在娱乐内容上,还有呈现方式和时空变化。网络空间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接触娱乐文化的机会,呈现方式更加新颖、便捷。为减少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高校需要加强建设网络交流平台,掌握新媒体的话语权。

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对外来泛娱乐化网络信息的把关人,打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网络舆论阵地。网络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信息鱼龙混杂,一些大学生可能很难具有准确的甄别能力。在此,就需要高校营造网络清朗空间,既要帮助大学生过滤低级趣味的网络信息,利用好校园“防火墙”“网络警察”技术,提升娱乐信息把关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20]又要向大学生传播积极、健康的大众传媒信息,杜绝在网络中将严肃和娱乐相混淆,划清现实与网络的界限、分离低俗和娱乐的联系。[21]另一方面,高校在内部要有形有感地建设智慧化、智能化、贴心化、效能化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打造网络职业价值观育人工作品牌。依托校园信息门户、校园BBS论坛等网络平台,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就业教育主题周,讲好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故事,提升正确就业价值观的传播力、影响力、号召力,共筑网络精神家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育人生态。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就业育人价值。网络泛娱乐化思潮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但事实上,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高尚的精神价值,与职业相关的文化内涵也不胜枚举。“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接体现了积极的就业价值观。在高校内加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2]用良好的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使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强化高校校园的就业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就业育人价值。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锻炼能力、成长自我的良好途径,通过开展和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就业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大学生加强个人自律,清楚认识自己的就业需求,不被当下的负面网络文化迷失自我。

(五)开展志愿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志愿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实践”是主体目的实现的有效中介,要在情境或观念层面,对学生进行互动实践的先验建构与感知体验。[23]为削减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高校需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和就业实践促使大学生从被动教育转向自我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践,在虚幻的网络空间和社会风气所带来的影响中甄别,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一是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就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强调奉献精神,高校可以在志愿服务中引导学生就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大学生可以在志愿服务中感受脚踏实地就业创业的丰富魅力,抵制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树立起健康的人生理想信念。[24]二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就业相关的见习实践。职业见习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能够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招聘会、简历大赛、面试大赛、岗位见习等实践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客观地摆正个人位置,合理求职择业。[25]

网络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形成了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并对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特别是职业价值观培育带来诸多挑战。高校唯有培育价值共识、强化课堂价值引领,掌握新媒体话语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培养社会责任感,才能营造职业价值观培育的氛围,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https://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jiuye/zcwj/202406/t20240619_520565.html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3]叶立文.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丛书 文学经典与文学的大众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72.

[4]欧庭宇.“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J].理论导刊,2020(4).

[5]刘艳.泛娱乐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突围[J].新疆社会科学,2022(4).

[6]韩益凤.平庸时代的大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52.

[7]韩升,赵雪.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中的“泛娱乐化”问题反思[J].新疆社会科学,2020(2).

[8]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

[9]付安玲,秦少卿.网络“泛娱乐化”视域下青年英雄文化教育的遮蔽与解蔽[J].思想教育研究,2023(4).

[10]周人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开创事业新局[N].人民日报,2023-04-18(5).

[11]何晓岩.以江苏高职院校为例谈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22).

[12]李红军,龙飞.大众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的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8).

[13]党晶,周亚文,刘济良.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9).

[14]宋小红.深刻认识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

[15]赵建波.“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16]卜建华,徐凤娟.网络社会青年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风险的“文化景观”与破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20(1).

[17]马婷.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

[18]张新薇.泛娱乐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19]耿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20]刘艳,谭亚莉.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7).

[21]王少.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危害及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9).

[22]胡慧河.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及其有效治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23]齐永芹,陈旭东,邓凡茂.“三维一体”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结构及培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35).

[24]张新薇.泛娱乐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25]李颖,王文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培育——基于北京地区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2).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四史’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2022SJSZ0130);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21YB19)。

" "作者简介:巩萱萱(199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5:47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49:58
从会计教育层次和职业价值观探索中职会计教育新思路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23:09:41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05:04
民办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1:49:59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27:21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37期)2016-05-30 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