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逢大有,日过小康

2025-02-20 00:00:00李建永
民生周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岁首大儒中数

俗话说:“年逢双春,米吃有春。”“有”者,又也。“有春”指的是第二个立春之后的又一个立春。根据古代先民的“经验之谈”,“双春年”是好年份,往往当年收获的谷物稻米,足足可以吃到第二个立春以后的又一年的立春。今年—农历乙巳蛇年就是“双春年”:第一个立春,是公历2025年2月3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六);第二个立春,是公历2026年2月4日(农历乙巳年腊月十七)。这样的年份,一般根据本年度的粮食丰收程度,称之为“有年”或“大有年”。

俗话又说:“年逢大有,日过小康。”其中,“年”“大有”和“小康”,是3个古老而且“有根”的词儿,试分别诠释之。

先说“年”。

上古每个朝代对“年”的叫法各有不同。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有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实际上,“年”与“岁”,也不同。

何谓“年”?“年”最初写作“秊”。东汉许慎《说文》讲:“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秊”是农耕文明、农耕社会之春播、夏耘、秋获、冬藏的一个完整轮回。至于“过大年”始于何朝何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始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不过日子并不固定。更多民俗学者则认为,“年”真正成为一个节日,大约形成于汉代。根据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记述:“贺正:汉高祖十月定秦,遂为岁首。七年,长乐宫成,制群臣朝贺仪,改用夏正,建寅之月,则元日贺,始高祖。”由于汉高祖刘邦在农历十月取秦之天下,故将该年十月定位“岁首”;到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改用夏历,将“建寅之月”(正月)“元日”(初一)定为大庆之日。古代的不少节日,多是从宫廷传播到民间的。但是具体到正月初一这一天,最初叫“元日”“年”或者“大年”什么的,未有明确记载,故不宜妄揣。

何谓“岁”?“岁”的繁体字为“歳”。《说文》讲:“歳,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而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白虎通义》讲得明白:“歳者,遂也,三百六十六日一周天(按:我国古代将一歳定为三百六十六日,后经实测改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参见《史记·历书》),万物毕成,故为一歳也。”

正是因为这“四分之一”日,才有南朝史学家周兴嗣《千字文》所谓“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之辞,才有《周礼·春官》所谓“正岁年,以序事”之说。东汉大儒郑玄注“正岁年”:“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时作历日矣。”唐代大儒孔颖达《礼记·月令》疏解,对“中数之岁”和“朔数之年”讲得很具体:“中数者,谓十二月中气一周,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谓之一岁。朔数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谓三百五十四日,谓之为年。此是岁、年相对,故有朔数、中数之别。”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中数之岁”指的是太阳年(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准确计为365日5时48分46秒),“中数”即二十四节气之中气,故“中数之岁”即指二十四节气与“岁”都是阳历。“朔数之年”指的是阴历年,“朔数”即朔望月,“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故“朔数之年”的“年”指的是阴历。

我国的农历(夏历)是阴阳合历,乃阴历与阳历并行的“双轨制”。前边所说的“十二月中气一周”,即指二十四节气(其中含十二个中气)轮转一周,共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天),正好是一“岁”(即阳历一年)。而阴历平年分为十二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等于29天12时44分2.8秒,故农历一个朔望月为29天或30天),每年只有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闰年则有十三个朔望月,总共有三百八十三日或三百八十四日,平年与闰年“以十九年七闰调节之”。

所以,古代以冬至为“岁首”,以正月朔为“年首”。正因如此,民间至今仍有“肥冬瘦年”及“冬至大如年”之俗谚。然而,冬至毕竟不同于“大年”,故俗话又说,“百节年为大”。我国现在采用的阳历公元纪年,是从“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的,到今天也就百十来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百姓至今还是翻着农历、数着节气来种田和过节的。“大年”,永远是炎黄子孙心目中最隆重的节日!

在乡村,一般腊月过半就有了年的氛围—“年味儿”。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年的序幕便正式拉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大年”。在我的老家晋北,有一首高度浓缩从“小年”到“大年”之全过程的民谣:“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二十四,裁下对子写下字;二十五,揩抹打扫掸尘土(晋北土语,揩读千,掸读逮);二十六,割下圪哒肥羊肉;二十七,剃头开脸洗了足;二十八,白面馍馍蒸下两笸箩;二十九,提上壶壶打下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磕头。”另一个简版是:“二十三,神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都贴刮(糊窗花儿、贴对联儿);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捏扁食;正月初一撅起屁股作揖磕头拜年去!”

另外,正月之“正”,原读为“政”,据说因秦始皇生于正月,姓“嬴”名“政”,为避其讳,秦时改为平声,读如“征”。我很好奇,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是用什么方法来标明声调的?正月初一“过大年”,“大年”前夜是“除夕”。《说文》讲:“除,殿陛也。”“殿陛”即宫殿门前的台阶。跨过“除夕”这个台阶,一年就完完全全地过去了。故“除夕”向来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因而各地均有“熬年”或“守岁”之俗。“除夕”之夜,“大年”之朝,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饺子,据说是为了“年头一咬,灾祸全跑”。

再说“大有”和“小康”。

“大有”出自《易经》第十四卦《大有》。“大有”与前一卦《同人》,均由“离”和“乾”构成,只是《大有》“离上乾下”,称作“火天大有”,而《同人》是“乾上离下”,称作“天火同人”。《同人》象征“团结就是力量”,《大有》象征“力量汇聚财富”。《易经·序卦》讲得好:“(《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东汉大儒高亨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所以古代先民常用“大有年”来喻指丰收之年。譬如,《春秋·宣公十六年》记载:“冬,大有年。”《谷梁传》解之曰:“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唐代诗人储光羲有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北宋大诗人苏轼亦有句:“三朝遗老九门前,又见承平大有年。”

“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东汉大儒郑玄笺:“康,安也。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民劳》诗共有五章五十句,每章前两句分别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民亦劳止,汔可小安”,均吟咏百姓辛劳,要让他们休养安宁。

“小康”后来被引申为一种美好的社会形态。

据《礼记·礼运》记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何谓“年逢大有,日过小康”?不妨有两种理解:一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在大环境的“大有年”之际,家家户户的小日子也会过得红红火火,安居乐业度“小康”;二是即使是“年逢大有”,也要“日过小康”,懂得勤俭持家,学会精打细算。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咏史》不有言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岁首大儒中数
苏州大儒巷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家长(2023年2期)2023-03-14 06:54:36
大型电视文化栏目《大儒之乡话仲舒》在衡水电视台隆重开播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2
高中物理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年之岁首
萌兔甜品
广东明代大儒告诉你,读书的正确姿势
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 19:23:49
六经之道,未坠于地:试论龚鹏程先生的学思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