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核心素养培养已逐渐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在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的重构课程与教学体系不仅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当下需求,同时也是对过去偏重于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的有力修正。其中,“大单元教学”的提出及其对学生的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的引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与应用能力,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应用,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文学和语言学习景观。本文对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提升高中生语文课堂学习效果,增强其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 高中语文 应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42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高中语文学科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科目,更需要运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时,却面临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不利于发挥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以单元为整体,通过对单元内课文进行系统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单元核心知识,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习效率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它以单元为整体,通过对单元内课文进行系统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核心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更具有优势,因为它将知识点整合在一起,避免了单篇课文教学的零散性和不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整个单元进行规划和分析,确定单元主题和目标,并针对每个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通过对每篇课文的核心知识点和难易度的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教学安排。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联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学的互动性和情感的培养,单元整体教学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情感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单元教学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积累、系统化学习,从而在实际交际中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应用。而对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情境中的探究性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他们在真实场合中应对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再者,在“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核心素养培育中,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文本中进行审美体验,从中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品位,并在实际写作中进行审美表达和创造。关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单元整体教学注重跨文化的整合,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吸收多元文化,同时,对于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核心素养并非孤立发展,单元整体教学为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综合应用,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出具备丰富语文知识的学生,更培养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未来社会人才。
二、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的问题。由于教师需要在整个单元中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很容易在某些课文的教学中忽略一些细节和难点,导致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同时,由于整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往往只能对每个课文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无法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深入拓展和延伸,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学生参与度不高
单元整体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由于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很容易只关注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不同,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或者对某些知识点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策略
(一)深入研读教材,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随着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推出,教师们也需要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此背景下,教师不再仅仅侧重于单一的知识点或单篇的课文教学,而要着眼于更宏观的单元整体设计,使之更为系统和连贯。采用真实的学习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碎片化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真正结合起来。教材是教师开展单元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之前需要仔细研读。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而必修部分涵盖了四个主要模块:“阅读鉴赏”“交流表达”“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这些模块既能独立运作,又能相互补充和推进,展现出高度的灵活、开放和综合性质。教材的编排旨在强调学生的中心位置和教师的关键角色,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同时通过选修部分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从新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这套教材,全面掌握其精髓,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教师可以最大化新教材的优势,深化高中语文的单元教学,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并提升他们在语文学科上的成绩。
以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包括《窦娥冤》《雷雨》和《哈姆莱特》三篇课文。教师需要仔细阅读这三篇课文,理解其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同时,教师需要将单元内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在必修二第三单元中,三篇课文都是悲剧作品,都表现了主人公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勇于反抗以及为正义献身的追求。因此,教师可以以“悲剧人物”为核心,将三篇课文进行联读,引导学生感受悲剧人物身上的生命张力,进而引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教学目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阅读戏剧作品,培养对戏剧语言的艺术特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学习和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技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分析戏剧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了解和掌握戏剧作品的结构和情节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思考戏剧作品,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通过欣赏戏剧作品中的场面、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他们可以理解和掌握戏剧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而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人文素养。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戏剧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以探究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突出单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学生的重要要求,旨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在新教材、新理念和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自主阅读技能。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学习动力。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立足于整个单元,任务驱动的自主阅读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在每个单元中,应该设立引领性任务,这个任务与单元的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和学习目标紧密相关。引领性任务充当了整个单元的引导和导向,为学生提供了单元学习的大方向。然后,围绕引领性任务,可以设计更具体、更细化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应该逐步分解引领性任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自主阅读。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任务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些差异。任务情境应该有趣、有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语文教育中,任务情境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情节、主题、背景来创设,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同时,任务设计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体会。
以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在这个单元中,引领性任务可以是让学生自主撰写一个“台本”还原戏剧经典片段。然后,围绕这个引领性任务,可以设计如下具体学习任务:1.读剧、品剧。学生自主阅读三篇戏剧课文,绘制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中国古代戏剧与西方戏剧的基本特点和差异的思维导图。2.编剧、演剧。学生自主选取一个戏剧片段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内会演。3.创作剧本。学生自主完成一个戏剧剧本的创作,并设计剧本评价量表。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学生既能够深入理解戏剧作品,又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技能。这些任务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构建单元任务情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
思辨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教材大单元教学的关键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情境在思辨阅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情境同时也是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和表现提供了关键载体。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巧妙依托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具体而言,情境的设计应当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同时也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理解其中的思想。此外,情境设计应当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符,注重工具性、人文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核心素养。情境还应当具有时代特色,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确保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情境设计应当尽可能地完整、合理、有效、创新、开放和真实,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必修二第八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1.《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通过使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通过描述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引出对治国理政的见解,使得自己的建议更具说服力。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一些不满和担忧,呼吁当政者重视民生,关注国家长远利益。你认为他的建议是否有现实意义。2.魏征在文章中对严格的法治持有肯定的态度。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必须得到严格执行。这一观点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适应?通过这两个问题情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问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逐步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辨性阅读。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将思考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
(四)面向单元整体教学,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及结构性,因而评价难度相对更高,覆盖面更广。因此,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评价需要在传统评价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在评价方法上进行适当优化与创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评价目标既要紧扣“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两大维度,同时也要围绕学生在单元探究中的具体表现,考虑是否在探究能力、整体知识应用能力层面得到提升。而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单元学习表现,教师需要跟踪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持续性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辅以自评、互评、信息化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策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精确性。
综上所述,单元教学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新教材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整体性、可行性的教学策略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了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运用,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认真钻研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编写特点,把握好“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一对矛盾关系,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单元教学课堂,使其真正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人政《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索》,《启迪与智慧》2023年第5期。
[2] 胡卫东《试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三大误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3] 张春贵《大单元整体学习下的情境创设分析——以高中语文单元教学为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期。
[4] 栗晓莹《\"群文比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单元整体设计中的应用》,《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37期。
(韩英杰,1991年生,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