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路径,包括利用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问题引导探究、结合生活实例以及整合跨学科知识等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研究结果显示,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增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36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从传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转变。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因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而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该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进而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深入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深层情感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触动与启迪。然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其内涵丰富、情感饱满的特点要求教学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层面。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或再现课文中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世界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意图,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心灵得到滋养,从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2.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应用能力。例如,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何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地运用语文知识。
3.增进师生互动交流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局限于提问与回答的形式,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他们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解决问题,共同构建知识的框架。这种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同时,情境教学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另外,情境教学法还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种持续的学习和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借助媒体资源,创设生动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生动且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盛宴,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高清图片、视频短片以及音频素材,来创设一个春意盎然的生动情境。首先,教师可展示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春天美景高清图片,如翠绿的草地、绚烂的花朵、勤劳的蜜蜂等,让学生仿佛亲身踏入春天的画卷之中,深切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盎然绿意。紧接着,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春天视频短片,通过动态流转的画面与和谐悦耳的背景音乐,进一步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对春天的美好产生更加直观且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细致剖析文本中描绘春天的语言艺术,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作者如何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春天的独特韵味。通过媒体资源的巧妙辅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文本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
在利用媒体资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适度原则,避免过分依赖媒体而削弱了文本本身的学习价值;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与反馈,灵活调整媒体资源的使用策略,确保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一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2.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情境
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学法中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精选适宜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模仿角色的言行举止,深入体会并理解课文所勾勒的情境,进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和记忆。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活动前,教师应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及情节演进。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扮演故事中的一个或几个角色,如皇帝、骗子、大臣、百姓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演绎。他们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例如,扮演皇帝的学生可以表现出皇帝的虚荣和愚蠢,扮演骗子的学生可以展现出他们的狡猾和虚伪,而扮演大臣和百姓的学生则可以表现出他们的盲从和无知。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一策略的实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问题引导探究,巧妙构建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和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地构建出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领悟课文精髓。比如,在讲到《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如:“曹刿为何主动请见鲁庄公?”“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哪些观点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曹刿为何选择在‘齐人三鼓’后出击?”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相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模拟的战场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曹刿、鲁庄公等角色,通过模拟对话和战术研讨,亲身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战略洞察力。例如,学生可以分组探讨在现代战争中如何灵活运用曹刿提出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原则,或者深入分析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深层含义。通过这样精心构建的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曹刿论战》的课文内容和历史背景,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这种教学策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4.结合生活实例,引发情感共鸣
为了更好地提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挑选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散步》这篇课文为例,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在田野间散步的温馨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扶持的美好品质。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共度的散步时光,分享那些充满温情与快乐的瞬间,诸如家人的欢声笑语、沿途的美丽风景、偶尔的小争执与和解等。这些鲜活的生活实例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生活实例与课文中的情节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关联。例如,学生可以思考并讨论自己与家人散步时的经历与课文中“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散步时的情景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从而深刻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责任,以及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幸福感的小细节。通过这样的比对和关联,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家庭亲情与生命感悟,同时也能将课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培养感恩与孝顺的美好品德。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感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用语文知识解释生活的平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语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整合多科知识,构建综合情境
在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整合多科知识,构建综合情境”是一种创新且有效的策略。它要求教师跨越学科界限,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精心构建一个既蕴含文学韵味又兼具科学理性的综合情境。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构造特点及艺术价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整合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查阅历史资料,探索石拱桥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演变历程;同时,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在不同地域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紧密关联;另外,通过引入物理知识,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解释石拱桥的结构原理,如拱形的力学优势、桥拱设计的精妙之处等,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桥梁为何能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屹立不倒。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探究活动,如设计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石拱桥模型。在设计中,学生需遵循传统石拱桥的设计原则,同时大胆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采用新型材料、优化结构设计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情境中获得更加丰富、深入的知识体验,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全方位、立体式认知,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构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其语文应用能力,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并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应用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反思和优化,不断完善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谢建花《浅谈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23年第13期。
[2] 冯雪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运用情境教学法策略的研讨》,《学苑教育》2024年第7期。
[3] 王晓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世界》2024年第29期。
[4] 朱长周《巧用情境式教学法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天津教育》2023年第23期。
[5] 杨守梅《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语文教学》,《语文世界》2024年第23期。
(陈蕊,1982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