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面临着技巧传授与学生主体性培养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生成性模仿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包括构建阅读与写作共享空间、设计体验式写作活动、多样化写作任务与评价方式以及个性化写作指导等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技巧和创造力,为高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学生主体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15
在新《课标》、新高考和新教材的“三新”背景推动下,为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阅读、写作等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偏重于技法传授与应试训练,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流露真挚情感,进行独立思考。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自主写作能力,成为当前写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为高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以期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素养方面取得突破。
一、理论基础
1.生成性模仿理论
生成性模仿是写作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模仿优秀作品的写作技法和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生成性模仿并非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在模仿过程中融入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验,最终实现创新性表达。这一理论的提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模仿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茅盾曾指出:“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这一观点在写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生成性模仿强调在模仿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精选具有模仿价值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同时,鼓励学生在模仿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独特视角,逐步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在生成性模仿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作品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文学视角和体验。例如,模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美学与意象表达,培养语言的典雅感;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先锋的写作手法,打破常规思维限制,提升语言的多样性与表现力。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写作技法,还能在创作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
2.体验式学习理论
体验式学习理论由教育学家大卫·科尔布提出,强调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来建构知识和技能。体验式学习的独特性在于它将学习者置于经验的中心位置,使知识的构建成为动态的、反复验证的过程。在科尔布的理论框架下,学习过程被分为四个紧密相关的阶段: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验。通过这一循环,学习者不仅能够理解和内化知识,还能够通过应用与创新推动自我成长和发展。在写作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尤其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练习不同,体验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与多维实践,让学生在经历、感受、反思和创造中深刻理解写作的意义。
具体经验的获得通常是从实践活动开始,例如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得以在真实情境中收集素材、感受人情冷暖,这种亲历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书本知识的局限,使得写作成为有温度的表达和有灵魂的创作。反思观察是体验式学习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必须对经历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通过观察、比较和批判性思考,将零碎的经验整合成具有逻辑和深度的知识体系。通过对细节的深入观察与反思,学生能够找到自身与外界的关联,形成对写作主题的独特理解,从而在写作中展现出真挚的情感。抽象概念化则是从反思中提炼出普遍性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学生在这一阶段不仅要概括自身经验中的核心要素,还需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适用的写作模式与策略。主动实验阶段是整个体验式学习循环的终点,同时也是下一轮学习的起点。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将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中,并不断进行尝试和改进。通过在写作中的主动实验,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自身的写作技法,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二、高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1.当前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当前的高中写作教学主要以应试为导向,强调技法训练和应试技巧的掌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使他们在高考中能取得理想的分数。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学生的写作往往缺乏个性和创意,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难以展现学生的独特思维和个人风格。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多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对范文的解析和写作技法的传授,引导学生模仿和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写作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此外,当前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问题,过于注重标准化和统一性会忽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的评价,使得学生在写作时更多地考虑如何迎合评判标准,而不是表达真实的自我。
2.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学生主体性缺失是当前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僵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在写作时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创作的动力。其二,高考压力的存在,使得写作教学不得不围绕应试展开。这种应试导向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表达。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为了迎合评分标准,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使得写作变得机械和刻板。其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不足。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写作技巧和结构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情感的激发。学生在这种缺乏激励的环境中,难以产生内在的写作动机,写作逐渐变成了一项枯燥的任务。其四,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的写作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客观标准,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的认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为了获得高分而选择安全的写作方式,压抑了自己的创意和个性表达欲望,使得写作过程变得机械和僵化。
三、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1.构建阅读与写作的共享空间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汲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通过经典作品的熏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师应当精选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模仿潜力的作品,作为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通过精读细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阅读《荷塘月色》时,不仅要让学生欣赏朱自清的优美辞章,还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美景,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学习到优美的写作技法,还能在写作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独立的见解,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自然过渡和创新。
精读课程设计不应局限于语文教材,而应当多元化,融入哲学、历史、科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诸如《苏格拉底的申辩》这样富有哲学思辨性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写作时不只是描述事物,更能够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此外,通过阅读科学家的传记,学生可以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将科学精神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使得写作内容更加具有思想深度。
2.设计体验式写作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并在写作中表达真实的体验和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发展变化,然后撰写调查报告;或是安排学生进行一日农夫体验,感受农田劳作的辛苦,并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写作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在体验式写作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设计诸如“模拟法庭”之类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律师、法官等角色来撰写诉讼材料和判决书。通过这种情境模拟活动,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还需要培养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使写作过程更加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技巧都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3.多样化的写作任务与评价方式
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写作任务,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写作练习中,发现自己的写作潜力,培养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也至关重要。应区别于传统的过于注重格式和标准的写作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果。通过个别辅导、写作小组讨论、学生互评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4.个性化的写作指导
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写作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辅导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写作任务,鼓励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表达;对于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从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入手,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写作水平。在个性化指导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逐步培养其写作主体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案例实践
1.案例一:生成性模仿在写作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我校教学中,某教师选取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作为模仿范本,通过阅读、赏析和模仿,逐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朱自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厚情感。紧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章在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模仿。在模仿写作环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尝试用朱自清的写作手法进行描写。有学生选择了家乡的湖泊,有学生描述了公园的夜景。通过这样的模仿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描写景物的技巧,还在写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独特视角。学生的模仿作品展示了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有一名学生写道:“夜幕降临,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月光如银,洒在湖面上,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这样的描写既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韵味,又融入了学生个人的观察和感受。
将生成性模仿应用于实际写作教学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写作技巧,还增强了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模仿中学会了创造。然而,该教师也认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2.案例二:体验式写作活动的实践
某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了体验式写作活动,设计了一次“走进社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撰写关于社区发展的报告。首先,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某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学生们分组采访了社区居民,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观察和采访,学生们获得了大量关于社区变化、居民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故事。回到课堂后,张教师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她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描述。例如,有学生写道:“在老街的尽头,我遇到了七十岁的张爷爷。他讲述了自己亲历的社区变迁,从破旧的老房子到崭新的高楼,他的眼中满是回忆与感慨……”通过亲身体验和采访,写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素材也更加丰富真实。学生在写作中不仅学会了如何组织和呈现信息,还深刻感受到了社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居民生活的点滴细节。
体验式写作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高中写作教学在“三新”教育背景下,需要革故鼎新,方能与时俱进。通过生成性模仿和体验式写作活动的巧妙结合,将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写作创造力的有效路径。未来的写作教学应摒弃机械化、单一化的陈旧模式,倡导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方能使学生在文学的殿堂中尽情徜徉,挥洒自如。未来的写作教学,应继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宗旨,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反思、总结,求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更为丰厚的成长沃土。唯有如此,方能使学生在文字的世界中,不拘一格,挥洒才情,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思想和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走向真实情境的写作教学》,《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第8期。
[2] 耿红卫、吴曼《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
[3] 张芬《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策略》,《中学语文》2024年第21期。
[4] 廖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写作教学指导策略探析》,《高考》2024年第20期。
(亓永菊,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