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封山育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5-02-19 00:00:00吉玉莲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封山育林生态环境保护

摘 要 封山育林是一种依托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人工封禁和保护措施,修复和培育森林植被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给甘肃省民乐县推动封山育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封山育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了民乐县封山育林过程中存在的封育方式单一、管护力量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度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育林模式、构建专业化的管护体系、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深化宣传教育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封山育林;生态环境保护;甘肃省民乐县

中图分类号:S75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69

民乐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东经100°22′59″~101°13′9″,北纬37°56′19″~38°48′17″。民乐县东与山丹县、永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相连,西南与肃南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甘州区毗邻,总面积3 687.32 km2。民乐县境内生态脆弱,土地明显沙化趋势日益严重,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近年来,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民乐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通过人工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区域森林覆盖率,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提升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但由于地处偏远、人力物力有限等,该地仍存在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对于改善民乐县生态环境、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民乐林业发展概况

截至2024年3月,民乐县共有林地4.32万hm2,森林覆盖率16.51%。“十四五”期间,民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眼于构建“一屏一带一廊一城”的生态格局,积极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建设、退化林分修复等重点项目,将大规模国土绿化政策落地见效,持续实施对矿山生态环境受损区和“三化”草地的修复治理,完成生态修复营造林3.91万hm2,修复“三化”草地0.97万hm2,有害生物防治面积4.73万hm2,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27万hm2、退化林分修复

0.23万hm2、国家储备林建设0.19万hm2,祁连山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获得有效保护,生态屏障不断牢固[1]。民乐县通过持续努力,实现森林植被覆盖面不断扩大,沙漠化、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民乐县的林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等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力度。

2 封山育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2.1 改善气候条件

封山育林对改善民乐县气候条件起积极作用。民乐县处于内陆荒漠区,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常年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蒸发强烈,加之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一直以来干旱少雨、沙尘肆虐的问题十分突出。大规模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增加植被覆盖,能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植被的存在不仅能直接遮挡阳光,还能通过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热量,从而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干旱状况。

2.2 保持水土资源

根据甘肃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结果,民乐县沙化土地面积为2.22万hm2。大规模开展封山育林工作,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最大限度减轻水土流失。植被的根系能够加固土壤结构,同时能减缓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渗透性;植被枝叶则能拦截降水,削弱雨滴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土壤不被冲刷。

2.3 丰富生物多样性

长期以来,民乐县为筑牢祁连山生态防护屏障,坚持自然恢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持续加大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及外围区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强化天然林草植被封育封禁保护,增强水源涵养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封山育林后,民乐县通过建设天然林、人工林等,不仅重建了地表植被,而且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营造了良好的生境条件[2]。新建林地吸引了大量鸟类、野生动物前来栖息繁衍,物种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如岩羊、马麝、蓝马鸡、雪鸡及盘羊等。同时,随着封山育林工作的深入推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逐步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为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3.1 封育方式单一

当前,民乐县在开展封山育林工作的过程中,采取的封育方式过于单一,对于不同类型的林地未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部分地区受制于地形、立地条件等,林木难以实现自然更新,人工也未能及时介入,造成林分老龄化、稀疏化、前景树种缺乏等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封育模式,不仅影响了林业生产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林分的健康发展。此外,林业管理部门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封育策略,导致出现做法过于绝对、处理简单粗暴的情况[3]。普遍采取全封的措施,虽然有利于植被恢复,但也给部分林农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时间安排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了部分林业生产的进程。

3.2 管护力量不足

民乐县在实施封山育林的过程中,存在管护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由于林地分布范围较广,且地形复杂,要对这些区域实行全面有效的管控和监督,需要配备大量专业的管护人员。然而目前,民乐县林业主管部门的人手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林区管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专业培训不足,大多数管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较为匮乏,缺乏系统的林业管理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对林地采取科学规范的管护措施。同时,工作环境艰苦、报酬待遇较低等现实条件,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无法长期坚守岗位,造成人才流失,管护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均受到一定影响。

3.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民乐县推进封山育林工作的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度保障有待健全,制约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1)现有的封山育林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大多停留在原则层面,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够明确,给实际执行带来诸多问题。2)缺乏配套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造成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工作开展受阻;缺乏健全的政策监管体系,导致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执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评估和反馈。3)现行政策在激励约束机制存在不足,对于封山育林的直接责任人和参与者,缺乏切实可行的利益补偿和约束机制,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4)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无法为封山育林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3.4 公众参与度低

封山育林事关全社会的根本利益,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但目前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度较低。长期以来,重发展轻生态的旧理念根深蒂固,部分地方政府和公众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参与积极性不高。林农等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对封山育林政策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存在一定抵触情绪,主动性参与度较低。同时,封山育林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未能有效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很多公众对封山育林的意义及其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到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容易被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左右。此外,封山育林过程中监管不力、缺乏有力惩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公众的违规行为,损害了林区的生态效益。

4 对策建议

4.1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育林模式

要全面提高封山育林工作水平,关键是要科学制订封育策略,与区域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多种模式。要根据不同林地的地理位置、立地条件等,合理采取封山育林方式。例如,对于生态地位重要、易受人为干扰的林地,可实行全面封禁;对已经衰退或已严重退化的林地,要进行大规模的封育修复,以期尽快恢复其应有的生态功能;而对于与当地居民生活生产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林区,可采取轮封的方式[4]。除采取不同的封禁措施外,还需要加强抚育管理,结合人工造林、封育保护、定期监测等多种方式,切实保证人工改造和自然恢复双管齐下、相互促进,从而真正做到因林制宜、因地制宜。

4.2 构建专业化的管护体系

加大管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纳林业专业人员以充实队伍,为管护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职业发展通道,提高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要完善管护制度体系,明确不同岗位和环节的权责分工,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加强日常监管,对管护工作实行全程督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此外,要加大对管护人员的绩效考核力度,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广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政府和主管部门还应给予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先保障封山育林事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投入充足,为专业化管护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3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推进封山育林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要立足民乐县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系统完备、操作性强的封山育林政策。在整体框架方面,需要统筹考虑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等多方面因素,明确封山育林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为后续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根本遵循。同时,细化分解总体政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为封山育林工作提供具体指导[5]。例如,规定封育期限、封育区域、育林模式等具体标准,健全森林资源管护、林农利益保障等制度。此外,在法律建设方面,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为政策实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防止政策流于形式。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还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做支撑,通过定期评估、舆论监督等方式,切实掌握政策执行效果,不断修订完善,使其与实践相适应,真正发挥政策法规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民乐县封山育林工作注入持久动力。

4.4 深化宣传教育

1)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和载体,广泛普及生态环保理念,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生动阐释封山育林的重大意义,让公众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与个人切身利益的密切关系。2)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教活动,解决公众特别是林农群体对封山育林政策的疑虑。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礼堂、村委会、科技示范户等基层平台,用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政策内涵,说明封山育林的重点任务和具体做法,切实消除公众的思想顾虑。3)注重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广泛参与的渠道和途径。鼓励村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积极介入封山育林工作,为公众参与营造良好环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应主动征询公众意见,使政策更贴近基层实际,提高公众的认同度和执行力。只有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封山育林工作才能扎实推进、行稳致远。

5 结语

封山育林工作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民乐县应在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封山育林各项工作。要秉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理念,创新封育模式,优化管护措施,提高林地质量。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法规体系,为封山育林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更要注重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鼓励全民参与,凝聚起共同呵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封山育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助力民乐县建设生态文明,走上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支忠.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广东蚕业,2024,58(2):47-49.

[2] 杨森.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运用策略[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12):136-138.

[3] 杜玉峰.浅析封山育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西林业,2023(4):12-13.

[4] 姜永生,张慧林.三北防护林退化现状及更新修复对策分析:以甘肃古浪县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24):161-163.

[5] 刘明龙.祁连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与保护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24):87-89.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封山育林生态环境保护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环球市场(2021年19期)2021-01-16 08:39:16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园艺(2018年8期)2018-01-18 16:17:34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现代园艺(2017年24期)2017-02-03 11:31:58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北戴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
商(2016年31期)2016-11-22 10:43:58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作用浅析
花卉(2016年14期)2016-07-31 18:46:19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