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2016-05-31 01:01张少红孙双跃李丹冀志国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

张少红 孙双跃 李丹 冀志国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京津冀区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为此。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实际,分别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三方面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并提出了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之一,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11个地级市,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同时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1]。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加速,对整个区域乃至北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京津冀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得到不少专家的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既是三地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三地今后主要合作的方向,下面就这三方面分别作详细介绍。

一、交通一体化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努力促进网络布局、智能管理、综合服务,构建安全、可靠、方便、高效、经济、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26日在北京主举办了一个论坛,专题听取有关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心态来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创造一个新的面向未来的首都经济圈,促进区域发展制度,探索改善城市群布局、优化区域发展和提供示范,是有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需要,实现优势互补、以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北部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快推动科学发展的道路。

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交通事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一直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对于京津冀三地,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以交通一体化发展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是一个好的选择[3]。历史经验证明,一体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对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当前京津冀的发展重心向沿海地区转移,主要是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向沿海经济发展,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动力[5]。

为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河北省将重点建设“四大通道”来对接京津地区。这是从6月30日召开的河北省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的。

环京大通道,也就是北京大外环通道,全长大约有940公里,其中河北段长度为850公里,预计明年全线建成,北京段也正在加紧建设。城际大通道,主要是建设京石铁路、津石铁路和津石高速等,形成北京、天津、石家庄间的便捷大通道。对于落后地区,专注于太行山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同步建设区域县乡之间的通道,以充分发挥通道的带动作用。建设一些外部大型通道,主要包括的高速有京哈、京昆、京沪和其他一些新的高速。目前,京哈第二通道(京秦高速)河北段、京沪高速沧州段、京昆高速石家庄段(石太二通道)、京新高速张家口段正在加速建设,预计将在2018年底完成。

在建设“四大通道”的同时,河北省把铁路网、公路网、港口群、机场群作为重点打造的“四个网(群)”。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中,河北省的发展目标是, 2017年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京津边贫困地区的交通状况,初步完成京津冀一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到2020年,河北将建成快速、方便、高效、安全、高容量、低成本的综合运输网络,在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等方面与北京、天津实现全面对接,实现市市通铁路,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三级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形成北京、天津、石家庄中心城市和城镇之间的“半小时通勤圈”,北京、天津、保定、唐山之间的“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上“1.5小时交通圈”。

二、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发挥主导作用的工程带动作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京津冀地域相连,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已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至今,京津冀区域仍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环境保护颁布的2014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据了8位,环境形势甚忧。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规制,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必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先看环保一体化,环保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

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就是三地通过创新机制与制度来实现各个主体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在生态红线划定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将研究和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相关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刘伯正表示,三地将建立区域统一监测机制,统一石油排放标准及机动车环保机制,共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构建区域空气污染防治通信机制,实现空气污染信息的共享。

7月21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介绍,“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的减法,将换来园林绿化建设的加法。”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几年北京市将重点建设绿色、绿色中心区、大规模城市森林、新城城镇绿化和提高山区生态功能等五大方面,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达到重大突破。对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生态建设,北京将重点放在北京和天津间的森林湿地、张家口和承德间的生态森林、绿色通道、环首都国家生态公园环等项目,与天津、河北两地共同构建青山绿水的生态格局。

京津冀地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就比较脆弱,这些年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城市污染恶化,空气、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地表水污染更为严重,京津冀三地水资源供应紧张,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1]。京津冀三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资源消耗剧增,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要想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环境治理是关键。

三、产业协同发展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三地要注重创新发展战略,促进产业间的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京冀方面:北汽福田集团、首钢机电公司、首都供水高端产品制造基地、海水淡化等合作项目已生根发芽;津冀方面:天铁集团、河北长城汽车、英利集团、天士力集团等合作项目前景广阔。河北从北京引进的大资金、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来自国家部委和央企;北京的一些优势企业将部分生产基地和零部件生产基地迁到河北;北京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向河北拓展[6]。京津冀地区产业一体化的进程比较缓慢,产业的竞争力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间缺乏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合作[7]。

近年来,北京和天津都已充分认识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京津与河北已形成了一个相对清晰和层次分明的基本条件。从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中可以看出,京津尤其是北京在高科技产业上居于高梯度,但河北在农业、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产业上居于高梯度。北京、天津可以向河北转移一些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及部分高科技产业,河北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形式,如商品和劳务向京津转移绿色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

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1.促进区域经济错位发展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各地区各自发挥优势,分工合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三地间要加快进行产业合作对接,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合理和上下联动的机制。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是“高精尖”的,对产业进行优化尤其是项目选择方面。河北要加快改变传统的产业模式。三地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产业结构,在该区域内避免同质竞争,重要的产业要形成一个链,共同发展。河北要利用北京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把企业的研发基地建在北京,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创新。同时,河北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北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生产环节放在河北来降低生产成本,两地形成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和上下联动,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入,也是今后京津冀发展的方向。

2.在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要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河北省为绿色发展设置门槛,不利于改善京冀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都不上。目前三地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要坚持绿色崛起,改变高能源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产业格局,构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产业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守护好京津冀每一抹绿色。地球不是我们继承了父母,而是向自己的后代借来的。香港的经验可以借鉴,全港面积75%是郊野公园,每一片绿地都受法律保护。京津冀应该推广天津的经验,因为,绿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是永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3.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战略规划

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北京,为缓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在周边建立一批城市来承接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这些城市满足生态环境要好、商务成本要低、生活品质要优。对于河北,要改变与首都差距太大的情况,要根据京津的发展方向,确定河北的发展方向。对于天津,要做好京津两市间的联动,同时还要实现京津冀间的协同发展。

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整体资源禀赋方面要特别注意各地区特点,考虑三个功能定位、生态保护、产业分工、设施配套、城市布局以及其他重大问题,明确各有所需,处理好“舍去”与“取得”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此外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要运行好市场机制,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4发展环渤海循环经济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摈除那种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想法及做法。为了遏制环渤海区域环境污染,必须建立环境立法来促进区域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战略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方法是促进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

五、结论

目前,有许多学者在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研究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在对京津冀一体化方面,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政府大力促进京津冀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产业合作,不断提高市场整合度。北京要继续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层次发展,整合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目标,建立相协调的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各层次之间的密切合作,提高京津冀区域之间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慧,赵建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障碍及突破[J].经济与管理,2014,10(457):95-97.

[2]张翼.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发展[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3

[3]舒适,邵春福.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浅析[J].科技信息,2007(35):31-32.

[4]冯玫,刘瑶.京津冀特色产业发展与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59-64.

[5]张亚芹.对北京城市群(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趋势的思考[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3):11-19.

[6]周文夫.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61-161.

[7]张珊.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和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8.

作者简介:张少红(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员工,工作单位:河北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