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为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本栏目将不定期推出“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专题,以飨读者。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珍藏着抗美援朝战场上“孤胆英雄”唐凤喜荣立一等功的立功喜报。喜报为纸质,竖排版,长38.3厘米,宽26.5厘米,上面部分文字为印刷,另有手书的姓名、功绩等级等,盖长方形“中国人民志愿军关防”印。虽然年代久远,但喜报保存完好,它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孤胆英雄”的传奇故事……
坚守阵地
唐凤喜,1928年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土城子村。1947年6月,不满20周岁的唐凤喜参加了人民军队。1951年6月,唐凤喜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1951年10月,唐凤喜所在排接到了守卫金城附近某高地68号阵地的任务。美军用两个营的兵力,集中火力向68号阵地发起冲锋。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68号阵地发起了20多次攻击,始终没能攻下我军阵地。第三天傍晚,战斗打得正酣,由于敌人的狂轰滥炸,导致唐凤喜所在班与排长失去了联系,唐凤喜请命去另一个阵地跟同志们联络。当他穿越层层封锁,冒着枪林弹雨返回阵地时,没看到一个战友。他警惕地向黑乎乎的弹坑摸了过去,先是碰到了几块石头,摸到了几颗手榴弹,再往前摸去,又碰到了僵死的美国兵尸体。摸了一圈,唐凤喜发现整个阵地上除了他,一个同志都没有。突然,远方传来了沙沙的脚步声,唐凤喜静听下去,却发现声音越来越小。他想起身冲下去——不!他马上又镇静下来。“我要坚守阵地!”他刚拿定主意,敌人的一排子弹便飞了过来,唰唰地打在附近的山石上,冒出一股火花。原来,4个美国兵已经摸了上来。
唐凤喜无暇多想,立即做好战斗准备。他把手榴弹盖子揭开,顺手插在腰间,然后跃出弹坑,紧紧地盯着爬上来的敌人。敌人见打了几梭子子弹,山头上没有一点回音,爬得更近了,唐凤喜猛然扔出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开来。接着,唐凤喜迅速跳到土崖后面,扣动扳机,向爬上来的敌人猛烈射击。敌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弓着腰,边开枪边向山头猛烈冲锋。唐凤喜毫不畏惧,再现了电影《英雄儿女》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壮举,他从一个射击孔转到另一个射击孔,沉着地同敌人周旋,敌人一个一个地倒在了他的面前。突然,卡宾枪不响了,弹药用完了!但是,前方的山坡上还有十几个敌人正在往上爬。唐凤喜环视了一下阵地,发现一根被埋在土里的爆破筒。“誓与阵地共存亡!”唐凤喜心里打定了主意,双手紧握爆破筒,沉着地等待着。敌人近了,近了,只有几米了……他猛地拉燃导火索,飞身跃向敌群。色厉内荏的敌人吓得抱头向山下滚去。唐凤喜趁势把爆破筒往山下一扔,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好几个敌人被炸得飞上了天。唐凤喜敏捷地爬起来,随手拾起一支敌人丢下的枪,对着逃窜的敌人一阵扫射。紧接着,他又从敌人尸体上捡来枪支、弹药,迅速放在阵地的各个掩体上,准备下一次战斗。就这样,唐凤喜单枪匹马坚守阵地,敌人一连五次冲锋都被唐凤喜一个人给打了下去。
孤胆英雄
第六次,敌人比前几次来得更凶。一颗炮弹在唐凤喜身边爆炸,他从被炸塌的弹坑里露出手和脸,发觉脸上手上都沾满了鲜血。他强忍疼痛,顾不得看究竟是哪儿受伤了,又爬近机枪,继续扣动扳机。突然,机枪哑了,他知道子弹已经打光了,可是敌人的炮弹仍在他周围炸开,敌人又向前扑来。唐凤喜急中生智:用敌人的子弹去消灭敌人。他从敌人的尸体上找到了子弹,一边射击,一边又扔出手榴弹。很快,敌人的第六次进攻又被唐凤喜打退了。
过了一会儿,一阵猛烈的炮火之后,穷凶极恶的敌人又开始了第七次进攻。唐凤喜一个人固守阵地,顽强地战斗着。他的左腿被手榴弹炸伤了,双手被滚烫的枪管烫得血肉模糊,可他依然顽强地、使劲地扣动卡宾枪的扳机,把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前面的敌人还没有消灭,后山坡又传来了脚步声。唐凤喜已经精疲力尽,子弹也打光了。他掏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拉住引线,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庆幸的是,后山来的都是自己人,副连长、二班长……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唐凤喜大喊着:“我是唐凤喜,我是唐凤喜呀!”他看着战友们,战友们却“不说话”,最后唐凤喜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耳朵被震聋了。他扑在副连长身上,声音微弱地交代了两边敌人的情况后,便晕了过去……
从68号阵地下来时,唐凤喜已经孤军作战了数小时。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发现他身上多处受伤。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唐凤喜伤愈出院。在后方医院治疗期间,这位享誉中朝的“孤胆英雄”的事迹在国内流传开来。不少群众给他写信,有的学生给他寄去了红领巾,还有成百上千的人向唐凤喜要照片。
由于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唐凤喜多次受到部队的表彰。1951年和1953年,志愿军领导机关两次为他记一等功。1954年,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1年和1954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先后授予唐凤喜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本栏编辑/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