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村,就能借到长沙图书馆的新书!”搁以前,杨花村村民刘智明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
“农家书屋‘鸟枪换炮’了。”两年前,湖南长沙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党总支书记刘良洪带来好消息。新书屋位于村中心,原是废弃的水塘,经过平整,建起了杨花书院。
20多个书架上摆满了书,还新添了电脑、自助借阅机。“你们猜,这里有多少书?两万册。”刘智明兴奋地说,“市图书馆开了‘连锁店’,每个月还更新几千册。”
“方便乡亲们看书,关键在于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正在村里调研的长沙市图书馆馆长王自洋,在图书馆领域干了30多年,见过很多像刘智明一样爱看书的农民朋友。
“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分属新闻出版、文旅两个部门管理,过去有堵‘墙’隔着。”王自洋说,改革从打破部门壁垒开始,将农家书屋逐步纳入图书馆体系,书籍全市调配。
“我想看《中国历史常识》,显示在长沙图书馆,怎么办?”刘智明又有了新的阅读需求。
“可以预约。”农家书屋管理员刘亚明轻点几下鼠标,电脑屏幕便显示“预约成功”。
“10天后,这本书就到你手里了,看完直接还到书院就行。”刘亚明嘱咐刘智明。
放学后,小读者多了。杨花村有小学生近300人,配送书籍时特意增加了儿童读物,建起了藏书3000多册的少儿阅览室。
正值农闲,村民来来往往。看书的、自习的,大家都脚步轻轻的。“对杨花村乡亲们来说,农家书屋就是‘我家书房’!”刘智明说。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