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5-02-18 00:00:00黄鹭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OBE理念

摘" 要: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存在不能凸显专业特色,教学理念较为陈旧,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文章将OBE理念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和实施步骤,以期提升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OBE理念;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02-0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在《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更加具体地提到,国际中文教师需要具备中华文化与中国国情知识,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能够运用不同策略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文化类课程是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文化知识类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等,第二类为文化技能类课程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如何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功效,达成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要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针对OBE理念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的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以期拓宽教学思路,促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职业目标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不能凸显专业特色

文化类课程在高校中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不同专业因培养目标等因素的不同,在课程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也应该有所区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作为一名优质的国际中文教师,在知识层面要了解并能够介绍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知识,分析常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解决与交流中的问题;在情感层面,要提升“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外国学习者“知华友华”之心。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相应课程体系的建构作为支撑,在建构过程中必须关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要素的靶向性,始终要以培养目标作为设计优化的方向来凸显专业特色,但是目前在课程目标及所教授内容的重难点选择上却没有很好地进行区分。

(二)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既要增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促使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更好地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教授好汉语服务,也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开放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以匹配上述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却仍然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很好地结合专业性质给学生以引导,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该类课程的评价环节也面临类似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的课程较为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考核的方式或为考试,或为课程论文、心得体会之类的文书形式,评价所参考的依据较为单一,且针对性不强,评价主体单一,一般多为任课教师评判,难以很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二、OBE理念融入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明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培养目标

将OBE教育理念融入文化类课程中,首先要确定好目标成果,再进行反向设计。在进行反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国家、社会、行业、学校的需求进行了解、调查,通过这个步骤,能明晰该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其更加凸显专业特色。

(二)有助于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从OBE教学理念的定义可以发现,要有明确、可行且有效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引导教学过程的反向设计,因而要关注怎么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预期成果,考察教学各环节与课程目标的关联与支撑关系,并思考有哪些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这些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形成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利用好学校、社会的优势条件的,完整的、成体系的教学模式。

(三)有助于探索高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机制是模式建构中重要的一环,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能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评价机制研究方面,要关注丰富评价机制形式、优化过程性评价设计、选择好评价机制平台、关注评价机制的反馈效果等方面内容,编制一些量化指标,以促进评价方式优化。

三、OBE理念融入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的步骤

(一)清楚聚焦:明确课程所达预期成果

1. 四位一体,建构顶层成果

OBE理念的融入,首先要确定好顶层成果。“焦点原则意味着课程计划者和教师必须明确地聚焦于他们希望学生最终能成功地做什么。”[1]在确定时,可从国家、行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进行考虑,确定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成果。

2. 顶层推导,明确课程目标

一是文化知识类课程目标的建构,对应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成果,建构以下课程目标:1. 通过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2. 建立中国文化知识体系,理解文化发展规律,尤其能提高对文化中的语言维度的敏锐度,能辨证看待中外文化现象,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3. 能将所学文化知识与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等语言要素相结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实施生动、高质、高效的课堂打好基础;4. 能对文化现象进行正确的阐释,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掌握多样的方法以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5. 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各类合作式课堂活动。

二是文化技能类课程目标的建构,对应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成果,建构以下几个课程目标:1. 通过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从现象入手,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2. 建立中国文化知识体系,能系统、深入、全面地了解课程所涉及才艺技能相关文化知识;3. 能将所学传统文化才艺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熟悉每一步操作流程,以辅助课堂教学活动;4. 能熟练地演示出技能才能,呈现出较高质量的才艺作品;5. 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各类合作式课堂活动。

(二)反向设计:以成果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

1. 文化知识类课程

(1)教师活动:以“三融入两培养”为抓手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照五个目标,做到“三融入两培养”。具体来说,一是对照思想目标,教师除了将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外,还要关注到融入文化现象实例进行分析。二是对照知识目标,教师应关注融入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的内容来呈现文化知识点,启发学生从文化角度解释某些语言偏误,能让学生认识中外文化差异,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对照能力目标,教师应该在讲授某些文化知识(比如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时有意识地融入语言要素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关联。四是对照素质目标,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陈述能力。五是对照发展目标,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帮互助,依托集体环境的力量进行学习。

(2)教学活动:以“三线共举”为内核

教学设计的实施必须依托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照六个目标,做到“三线”并举,“三线”分别为“线上+线下”“翻转课堂”“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对照思想目标,借助实例分享、文化考察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并迁移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思辨能力。对照知识目标,依托于课堂讨论、分享展示、组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包容、客观的态度。对照能力目标,设计“语言与文化”分享小课堂、教案设计分享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从文化维度切入教学设计的思维,以提高教学能力。对照素质目标,依托文化专项的翻转课堂活动、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形式,以提升学生的文化阐释能力和综合素质。对照发展目标,借助文化考察实践活动、成果汇报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合作精神,主动反思和探索。

(3)学生活动:以“五能”为导向

通过反向设计的实施,对照五个目标达成“五能”,即能理解内化文化知识、能对所学文化知识进行迁移分析、能树立中外文化对比意识,能用所学文化知识启发语言教学、能高效高质参与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对照思想目标,学生能理解内化文化知识、能对所学文化知识进行迁移分析,积极参与实例分享的考察实践。对照知识目标,能树立中外文化对比意识,主动思考过程中运用对比意识,积极参与课堂内外活动。对照能力目标,能用所学文化知识启发语言教学,从文化维度切入进行教学设计,并展示教学设计。对照素质目标与发展目标,学生能高效高质参与教学活动、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明确目标、善于反思总结。

2. 文化技能类课程

(1)教师活动:以“五提升”为抓手

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文化技能课中的指导作用,对照6个目标,做到“提升”。具体来说,对照思想目标,教师要关注提升学生对文化技能的学习兴趣,因很多学生在系统学习该课之前,并没有深入了解这项才艺技能,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紧张感,将技能学会、学通,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对照知识目标,教师要关注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教师要结合技能类课程的特点,除了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到这项文化技能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对该项技能进行系统讲解。对照能力目标,教师要关注提升学生的教学及课堂管理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技能与语言教学及技能与课堂管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将剪纸加歌谣教学法融入第二语言课堂,制作的手工艺品作为激励的手段措施融入课堂管理中,使学生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对照素质目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讲演”能力,明晰技能达成的每一个步骤,使学生能很好地演示这项技能,呈现出完整且质量高的作品。对照发展目标,教师要关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倡学生在合作中学。

(2)教学活动:以“多模态调动”为内核

教学活动的设计对照五个目标,要以调动学生多模态感官为内核,充分利用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具体来说,对照思想目标,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示、实操演示、成果交流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照知识目标,通过分享展示、课堂讨论等环节,使学生能对该项技能进行系统讲解。对照能力目标,可通过案例分享、模拟试讲等方式,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对照素质目标,利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对照发展目标可通过成果作品展示、展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在合作中进行学习、自我反思。

(3)学生活动:以“四会”为导向

通过反向设计的实施,对照五个目标,以“四会”为导向,即会讲解、会演示、会迁移使用。具体来说,对照思想目标,要会介绍、会演示,学生通过学习兴趣的提升。对照知识目标,要会介绍,学生要能关注到这项文化技能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进行系统的讲解介绍。对照能力目标,学生要会迁移,能将技能技巧迁移到语言课堂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对照素质目标,学生要会演示,学生能清楚每一个步骤,并将其演示出来。对照发展目标,学生要会介绍、会演示,在作品展示展演中,能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会介绍和演示该文化技能。

(三)多渠道引入,完善评价体系

OBE理念融入评价体系中,将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强调学习成果的完成和学生的进步,而非学生间的相互比较,[2]从传统“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完整的评价制度应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等。[3]

1. 成果引导,优化评价内容

对照两类课程的五大成果目标,优化评价体系的内容。针对思想目标,文化知识类课程应关注学生能否结合文化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辨、推导,文化技能类课程应关注学生对该文化技能能否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针对知识目标,文化知识类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是否掌握全面、系统,文化技能类课程则应关注学生能否透过技能看到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针对能力目标,文化知识类课程应关注学生是否有将某些文化现象与语言要素相关联的敏感度,将文化知识辅助语言教学,文化技能类课程应关注学生能否将技能学以致用,运用到教学及课堂管理中。针对素质目标,文化知识类课程应关注学生的阐释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等,文化技能类课程应关注学生是否具有讲、演文化技能的能力。针对发展目标,两类课程都应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合作学习,在集体合作中找准自身的地位,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 能力领先,丰富评价形式

OBE教育理念强调,成果不只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应包括实际能力,强调学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这便要求有丰富的评价形式,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充分融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文化知识类课程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自主学习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参与小组学习情况、文化考察实践、教学设计几部分组成,总结性评价可通过知识测验完成。文化技能类课程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自主学习情况、参与小组学习情况、教学设计、技能熟练度情况、文化考察实践几部分组成;总结性评价则可通过技能展演方式完成。[4]

3. 各方联动,扩宽评价主体

为更好地实现课程学习评价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应当建立民主的评价制度,给予多视角的评价结果反馈,可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三方主体结合。自我评价时学生基于学习成果达成情况、参照师生共同制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学习成果。[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改革与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深入理解和实践OBE理念,通过反向设计教学流程、明确课程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等多维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将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波. 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 外国教育研究,2003(03):35-37.

[2] 沈翰琳. OBE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方案探索[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3] 方昕,钟生海.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构建[J]. 微型电脑应用,2018,34(11):1-3.

[4] 李艳丽. 基于OBE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06):60-65.

[5] 赵越,王启林.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2023(20):69-72.

(责任编辑:牛雪璐)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基于OBE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3JGB470)。

作者简介:黄鹭(1988-),女,硕士,桂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法、教材,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OBE理念
基于OBE的软件类课程混合教学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9:08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28:59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8:44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日语音差异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7期)2016-07-11 10: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