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作为非专业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一前沿技术的重要窗口,其建设水平关乎未来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出台,各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旨在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尽管存在教材、师资、教学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许多高校仍主动积极探索改进策略。
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进成效
(一)形成课程定位整体目标
整体目标以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为核心,不仅注重技术认知、伦理思考和应用能力的整体培养,还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加强与学生专业背景的结合,设计符合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块,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创新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课程更具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在线上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研讨式教学的引入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的深入思考;项目驱动的方式便于设计适合非专业学生的小型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技术的理解。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得新思路
校际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不同背景教师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为课程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并开拓前沿视角。
(四)深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从单一的期末考试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项目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结合专业背景提出创新性的应用方案。
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理念和方向创新
目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偏重于强调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其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内涵,这种倾向实际上背离了通识教育的本质,也未认识到人工智能的特殊性。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其科学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因此应重新思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之“道”
传统的通识教育,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中展开的。传统学科的通识教育往往存在知识割裂的现象,难以实现真正的跨学科融合。相比之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则展现出独特的融合特征,天然地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伦理道德、技术创新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这种特质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道”,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个“道”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不是简单的技术原理,而是关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层思考。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提出,技术的本质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揭示存在的方式。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能的镜像,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思维过程、认知能力及其局限性。这种审视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涉及人类对自身本质的重新认识。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道”的层面尤为重要。它体现为在帮助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影响的同时,让学生重新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因此,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开发和工具应用问题,更关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义的问题。
(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多维度理解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更是促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思考文明进程的重要契机。正如OpenAI投资者诺维德·科斯拉所言,人们需要重新定义人类的意义,这种定义不应局限于生产力和工作能力,而应着眼于人类独特的激情、想象力和情感联结。
与以往的技术革新不同,人工智能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比如AlphaFold等人工智能系统在重新定义人类的科学发现范式。如果说蒸汽机扩展了人类的体力,那么人工智能则是在质变层面上增强了人类的智力。这种本质上的差异要求应以全新的视角来思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能将其简单视作一门技术课程,而应该将其置于宇宙进化、哲学思考、人类文明、科学发现、社会发展和工程技术的多维框架中来理解。
(三)人工智能通识的启蒙与危机教育意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重要领域,是唯一能够自然地将宇宙、生命、人类、智能、物质、信息、意识、文明、能量等基本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超越科学的领域。这种特性使得人工智能成为连接哲学、科学、社会与人文的天然桥梁。英国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人类知识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在认知层面上密不可分。这个观点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面对全球性的复杂问题,如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社会不平等,人工智能不仅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更为科学与人文的直接对话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因此,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领域的本质内涵,而不是简单传授特定的技术知识。“授人以渔”在这里意味着培养学生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的整体、系统、深层认识,理解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孕育全面理解和负责任地发展、使用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责任编辑:邵秋露)
作者简介
莫宏伟(197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类脑计算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多学科协同认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