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阐述我国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的代表性实践,研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以制度确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属性、发挥协作优势拓展基层图书馆服务职能、加强持续性资金保障、加强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强化技术赋能等方面,探索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
中图分类号:G258.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5)01-0023-04
1 背景
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是解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实践效果看,多地参与协作共建的公共图书馆没有充分展现出区域协作优势,在服务效能和合作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因此,充分研究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的深入开展,学界围绕内涵探讨、保障机制探索、区域联盟建设、战略意义分析、信息服务及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赵晋芝通过分析图书馆改造案例,提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图书馆(室)协调发展策略[2];柯平等围绕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新主题,对相关定义、内涵、实践和研究进行了探讨[3];云珊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区域联盟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党宁通过论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概况,探讨了如何构建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协作机制[5];刘彧菲结合区块链技术特性,构建了“区块链+智库”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服务体系[6];李晓瑜提出了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构建方式[7];李雅娟通过总结国内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建设模式,提出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建设路径[8];郑岚通过构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图书馆区域协调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研究提出了图书馆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优化策略[9]。
2 我国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的代表性实践
我国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实践经历了从地市域、省域范围内的联合协作到跨省域的区域协作,形成了以跨区域服务联盟、中心馆—总分馆制为代表性的区域协作运行模式,在功能与结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凸显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参与协作的公共图书馆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提高了区域内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地市域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联合协作,如:南昌以“市级中心馆+区县级总分馆+孺子书房(流通点)”为运转架构成立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该联盟通过构建平台,实现了区域内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服务,打造了包括“地磁导航”为人找书系统、“云端借书,快递上门”网借服务及联通城市旅游的“虚拟图书馆”等多个项目在内的“智慧+”数字化服务体系,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共建共享。
省域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如:郑州图书馆联盟从探索“郑汴同城”发展为切入点,先后吸纳开封、南阳、平顶山等17个地市、县图书馆,立足联合编目、通借通还、文献传递、业务辅导、人员培训等多个功能定位,构建了包括乡镇和社区图书馆(室)等基层图书馆在内的合作共享管理系统;长春市图书馆联合吉林省内八市(州)图书馆组建“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联盟”,依托长春市公共数字文化网播中心和区域信息服务中心,运用数字智慧化手段,通过协同合作,打造了直播服务、文旅宣传、研学体验、参考咨询等四个虚拟空间,推动了区域协作创新发展;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等五地市公共图书馆成立的山东省大运河五市公共图书馆联盟及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等三地市图书馆成立的长株潭公共图书馆联盟等。
跨省域的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如:成都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共同建立的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联盟,通过在全民阅读推广、馆员素养培训、文化惠民工程、馆际互借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推动了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通过协同建设巴蜀城市记忆文旅资源库,在丰富巴蜀文化旅游内涵、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方面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积极作用[10]。跨省域的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还有苏陕公共图书馆协作、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区域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及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等四地省级公共图书馆成立的长三角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联盟等。
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面临的问题
3. 1 政策制度有待完善
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有稳定的政策保障与科学的制度作支撑。参与协作的公共图书馆受各自行政隶属关系影响,在具体协作事项上,因各自为政、权责关系不清导致的执行效率低等现象时常发生,协作共生机制难以形成,多体现在资源协调共建、活动联合开展、资金及人员管理等方面。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制度设计,在具体协作事项的财力、人力等资源投入上带有不均衡性和松散性,导致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 2 参与协作发展的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从区域协作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作为公共图书馆分馆或服务点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村)图书室已逐步被纳入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协作服务体系。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基层图书馆肩负着“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使命,能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独特的作用。但是,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村)图书室的人员配置、馆藏文献量、服务设施等基本条件相对较差,服务效能较低,在服务信息弱势群体、保障知识权利均等化等方面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展现。
3. 3 协作发展资金保障不足
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参与区域协作发展的项目推进中,常常面临经费支出困难等瓶颈,如果缺乏政府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稳定的资金投入,协作共建的效能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在协作共建中是否建立有科学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参与协作的积极性。
3. 4 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不足
人才和技术短板是影响区域协作的重要因素。随着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的深入推进,参与区域协作的部分公共图书馆或基层服务点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在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中缺乏掌握互联网、IT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村)图书室所配备的具有图书馆专业管理经验的专职人员数量较少。同时,多数基层图书馆受相关技术瓶颈的制约,在大容量数据处理及整合衔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业务互联互通难、数据协同共享难。
4 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策略
4. 1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建设、技术优化、机构协作、项目推进、组织管理、服务监测等环节。影响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制度和机制建设。政府是推动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的主体,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是推动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经验,围绕行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民众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驱动力,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状况,从人才支撑、技术保障、服务创新、资金供给等方面进行分步骤、分阶段的科学筹划,构建覆盖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项目谋划储备、实施决策、建设运营、监督检查等全周期、全链条的管理机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各协作成员馆在协作共建、资源共享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4. 2 以制度确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属性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基层图书馆是最贴近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场所,是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然而,多数乡村地区没有单独设立的村(社区)图书室,在村域范围内能为村民提供读书看报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仅有农家书屋。目前,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尚未出台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相关制度,但《关于持之以恒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图书馆总分馆制与农家书屋的互联互通。李国新教授提出将农家书屋纳入县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组织、经费、资源和服务统筹管理,可改变乡村地区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和服务盲点并存的现状[11]。因此,相关部门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在制度层面进一步确定基层相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属性,明确其所属体系,将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的规划、布局、实施和持续发展。
4. 3 发挥协作优势拓展基层图书馆服务职能
被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村)图书室等基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协作服务体系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推动优质特色文化资源和服务“嵌入式”进基层,通过均等化、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郑州图书馆联盟内的基层图书馆(室)在共享联盟内文献资源的同时,还以“自下而上、自发联合”的形式,与中心馆联合开展服务共建;通过发挥区域协作服务体系内图书馆所拥有的社会教育职能优势,以联合举办科普讲座、阅读推广活动等形式,提升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
4. 4 加强持续性资金保障
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定期、定量的资金供给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首先,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性,利用行政力量助推资金投入进度,如在采购网络设施和设备、数据库共建共享、业务管理系统升级等业务建设环节,以专项资金投入的形式为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提供保障;加强各阶段投资的统筹衔接和错位安排,形成各阶段资金的整体合力。其次,相关部门应对参与协作的各馆所承担的资金保障责任进行合理分配,并逐个落实到制订的规划和方案中,如:在配套设备的升级改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以签订合约的形式对成员馆进行约束规范。再次,公共图书馆应多元化拓宽资金获取渠道,不断优化资金保障机制。
4. 5 加强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
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持续发展需要以人才资源为支撑。因此,参与协作的图书馆要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现状,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制订人才发展目标和阶梯式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组建一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以建立能够满足区域协作长效化发展需求的人才保障机制为抓手,围绕职称、专业、年龄、岗位设置等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管理制度。二是围绕政治站位、团队意识、管理能力、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对图书馆人才能力标准体系进行重构,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三是创新人才培训机制,积极发挥区域中心馆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面向参与协作的基层馆工作人员,创新开展专业培训及人才交流,以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知识增值;通过学习型组织环境的营造,筑牢终生学习理念,促进区域协作的标准化、专业化。
4. 6 强化技术赋能
公共图书馆要强化技术赋能,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做好网络服务保障,坚持同步规划、统筹实施、错位发展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均衡适度布局相关网络硬件设施,重点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点的设施覆盖率。二是构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实现业务数字化管理、服务集群化管理、要素集中化管理[12]。三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结构重组,形成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组织体系架构,在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读者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智慧化”服务新模式,并根据知识传递与获取、物流等方式的改变,适时优化业务流程。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图书馆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发展有利于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区域均衡性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 [2024-11-10]. http:/ / politics. people. com. cn/ n1/2022/1026/ c1024- 325515 97. html.
[2] 赵晋芝.第三方评估视角下的街镇图书馆与综合文化站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6):78-82.
[3] 柯平,张颖,张瑜祯.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十个新主题[J].图书与情报,2021(1):1-10.
[4] 云珊.我国公共图书馆跨区域联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8(12):28-32.
[5] 党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实践初探:以张家口市图书馆与京津两地图书馆开展协作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9(1):38-41.
[6] 刘彧菲.“区块链+智库”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服务体系[J].图书馆学刊,2019(5):90-94.
[7] 李晓瑜.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11):79-81.
[8] 李雅娟.图书馆联盟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协作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4(2):115-124.
[9] 郑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图书馆区域协调发展测度及路径优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3):30-36.
[10] 许建业.新时代图书馆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学刊,2023(3):14-21.
[11]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国新.面向2035: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1):4-16.
[12] 罗富政,贺小龙.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统计学报,2022(4):14-28.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