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具象主题的“悦动桥之韵”活动项目式学习

2025-02-17 00:00:00李怡刘玥朱爱玲谢颖李佳佳邓开来
小学科学 2025年8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

〔摘" "要〕" 项目式学习强调依托特定主题的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多元能力,实现素质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开发了以“桥梁”作为具象主题的项目式课程,设置了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场景,传递了桥梁文化、科技、美学等内涵。课程设置开放式学习反馈机制,提升了多兴趣特征学生群体的参与度,形成了“教学—任务—成果”教学闭环。通过围绕具象主题项目式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学生的思考、实践、表达等素养得到综合提升,实现了教学相长,其相关经验可为类似主题的项目式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具象主题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085-087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构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项目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促进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校开展了系列项目式课程建设,围绕课程知识要点构建了教学框架、实践场景以及学习评价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围绕学科知识的项目式课程逻辑性强、拓展范围有限,并未完全发挥项目式课程开放程度高、组织形式灵活、反馈渠道多样等优势。此外,围绕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难以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多元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培养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项目式课程的学习主题应从单一学科转化为具体对象,围绕具象主题的多重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为此,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开发了以“桥梁”为具象主题的项目式课程——“悦动桥之韵”。课程组明确了课程核心内容,开设了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场景,提供了广阔的教学拓展,设置了开放式的教学反馈机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多素养协同提升。

一、课程建设框架

课程主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软硬件支撑条件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主题对于深化课程内容、提升授课效果有显著意义。课程组经过多方研讨,选择桥梁作为课程主题,主要考虑以下具备感知的条件:拥有多样内涵,存在拓展空间。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形象感知过渡到抽象理解。城市中桥梁分布广泛,可为学生提供直观、丰富的感知条件,围绕桥梁的教学实践,便于学生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避免了学习初期直面抽象知识造成的认知障碍。中国桥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科技、美学内涵,契合了语文、科技、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素质培养目标,可从多个角度发散教学内容、构建反馈渠道,为学生群体提供更丰富的兴趣共鸣空间。

因此,课程组将核心内容拆分为“文化内涵”“科技内涵”“美学内涵”三个方面。针对桥梁文化内涵,规划了实地探究、影像拍摄、观察写作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桥梁外形和功能特征,对特定桥梁进行中英文双语介绍,提升语言组织和外语表达能力。针对桥梁科技内涵,规划了科技讲座、模型搭建等教学实践场景,帮助学生解构桥梁结构,锻炼动手能力。针对桥梁美学内涵,规划了桥梁沙盘建造、宣传视频制作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对桥梁之美进行个性化表达。

围绕上述教学内容,该项目式课程分为基础教学、科普讲座、实地调研、造型设计、模型搭建5个环节。基础教学是课程开端,依托国内外桥梁的文学和科技作品,以“桥”作为主线,通过问答形式铺开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桥梁印象。同时,该部分强调课前预习与课下整理,以加强教学成效,支撑后续实践活动。

课程组邀请桥梁专业的高校教师举办科普讲座,并对课程进行跟踪教学指导。科普报告侧重桥梁科技内涵,全面呈现了桥梁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空间。报告后设置了30分钟的交流探讨环节,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与课程组保持常态化沟通,基于大学科创竞赛的经验,对沙盘展示、模型搭建等环节进行优化,创新了面向小学的桥梁主题实践活动,打通了高校科创活动向初等素质教育的下沉通道。

根据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小组对成都市内典型桥梁进行调研,指导学生整理调研成果,鼓励小组间信息交流,以短视频、明信片、小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促进桥梁知识的有效内化。在实地调研环节,共有200余名学生参与,对象涵盖了成都市内30余座桥梁,形成了18份有效调研记录,为课程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桥梁造型设计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鼓励学生根据个性化的认识与审美,以工程语言表达对桥梁发展的期待。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其突破传统,大胆想象。同时,课程组提供了3D漫游、3D打印等前沿技术支撑,帮助学生在“造桥”过程中亲身体验前沿科技的效用。

模型制作以小组为单位,课程组指导学生完成了斜拉桥、拱桥等模型的制作,并讲述桥梁结构原理,实现桥梁科技内涵的有效传递。同时,该环节引入竞赛机制,设置了净高、跨度等限制条件,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思维。

二、教学成果反馈

本课程设置了开放式的教学反馈环节,鼓励学生依据兴趣与特长展现个性化学习成效。依托桥梁调研资料,学生们创作了“桥之韵”系列视频,累计时长超过40分钟。视频配以生动的解说词,展示了城市桥梁之美,创编了18首童谣,通俗易懂地宣传了成都桥梁。系列视频在学校公众号、视频门户网站上得到推广宣传,吸引了教育界、工程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累计播放量破万。系列视频证明了学生的积极投入,展示了他们对桥梁美学、桥梁文化的理解和反馈。

在桥梁设计环节,参与课程的200余名学生完成了450余份桥梁草图设计,制作了纸桥、泡沫桥、木桥等50多个桥梁模型,绘制了9张精彩纷呈、图文并茂的桥梁明信片。个别小组还积极寻求技术突破,将传统沙盘展示升级为桥梁AR漫游。桥梁造型活动完全释放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形成的设计方案显示他们已经掌握桥梁设计的基本要素,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分成小组,利用白纸、泡沫等简易材料,搭建了50多座桥梁模型,并陈述了详细的设计思路。例如:普通白纸过于柔软,将其搓成纸管则具有刚度,纸管刚度与直径和纸张黏合度有关。系列案例表明,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多次迭代优化过程证明学生们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项目式课程设置了3个小时的课程汇报,包含了教师授课演示、学生成果展出、家校互动问答等环节,邀请了教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等的相关专家进行评点。公开课演示受到了专家和家长的好评,学生们展示了自编自创的桥梁Rap、诗词视频等。在课程汇报结束后,专家和家长代表对课程建设、教学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课程团队突破了学科之间、课内课外的教学壁垒,将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加以融合,依托可感知的具体对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解复杂要素对象、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课程组成员与专家、家长代表进行了讨论,对该项目式课程的组织模式和实施经验提出了改进建议。

三、启示和建议

具象主题下的项目式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其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场景,打破了学科之间、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教学壁垒,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开发的“悦动桥之韵”项目式课程,解构了桥梁蕴含的多维内涵,贯通了语文、英语、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领悟科技发展。针对学生多元化的兴趣特征,设置了开放式教学反馈环节,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度投入视频制作、方案设计和模型搭建等环节,展示了对桥梁文化、美学和科技的领悟,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围绕具象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在组织模式、知识整合、教学场景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具象主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具象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具象主题涵盖跨学科的知识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具体对象,课程内容有机整合跨学科的知识技能,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对象的本质,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具象主题下的项目式学习具有良好的拓展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征,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场景,设计开放性的课程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教学过程和成效可以看出,具象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不能脱离学科而单独存在,应以学科内容尤其是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为主干,运用和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任务、项目或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实施具象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时,课程团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项目的主题和内容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二是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避免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堆砌;三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课程组将持续探索“悦动桥之韵”的互动发展模式,提出以下观点为相关项目式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是在建设目标上,具象主题应更贴近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挖掘符合其认知规律、具有前沿性的项目主题。具象主题的多元化项目式课程不但有各学科承担不同任务、不同功能的“分”,而且有各学科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紧扣核心关键的“合”,须既分工又协同,让项目式主题学习的引擎驱动力持续强劲。

二是在实施路径上,应建设更开放的主题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激发其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态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在组织开展分学科以及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需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整合、思维亮点捕捉、过程评估调整等情况,精准把握,切实引导学习向纵深推进,向广泛拓展,做到有效、实效、高效。

三是在持续发展上,应在信息技术、科技力量的加持辅助下,通过跨学科联动、整合,让传统学科找到新生长点。要打破时空限制,帮助学生建立书本学习、社会生活和个人经验之间的关联。让他们充分了解历史文化传统,提升文化自信心,树立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并关注当下,把个人和社会、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其未来建设者的使命感,让课程开发保持强大生命力,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S].北京:教材(2022)2号,2022.

[2]胡红杏.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65-172.

[3]李青翠.项目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

[4]郑泽章.项目驱动的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以“AI看世界”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12):47-49.

[5]戴文娟.运用项目式学习策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实效分析[J].小学生(中旬),2023(12):115-117.

[6]卢小花.项目式学习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59-61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教师·下(2017年3期)2017-05-13 22:27:46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价值工程(2017年14期)2017-05-11 17:36:25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