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学生动手实践、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等多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学科融合,尤其是全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学科融合和阅读教学如何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小学科学;全阅读;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046-048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推崇。学科融合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系统、综合的知识体系,同时促进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提升。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尤其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能够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案例背景与教学目标
(一)案例背景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它涉及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机会。由于水资源是一个跨学科的主题,涉及自然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用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地球上的水资源”单元的内容,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理解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水资源相关的科学概念,尤其是水的来源、流动以及如何利用水资源;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实践能力,如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与水循环的过程。
过程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合作讨论和跨学科的探究,了解如何从多个角度观察水资源的科学现象;运用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
其他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增强环保责任感;通过全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二、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在“地球上的水资源”单元教学中,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方式,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以全阅读的方式,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有关水资源的科普读物和环保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接触到更多关于水资源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在讲解水循环时,可以结合地理学中的气候知识,讲解水的来源和分布;在讲解水污染和水资源保护时,可以引入社会学中的环保行动、政策宣传等内容。
(二)活动设计
1.河流与湖泊——水的流动与分布
(1)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主题:“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吗?这些水体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兴趣,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全阅读活动:了解河流与湖泊的知识
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河流与湖泊的秘密》等书籍,学生自主阅读这些材料,并通过简短的提问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河流与湖泊的定义;世界著名的河流与湖泊;河流与湖泊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河流、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河流与湖泊的理解。
(3)实验活动:模拟水流动
教师准备一套简易的水流动实验材料,包括透明容器、水、沙子等。让学生观察水流在不同地形下的变化。实验一:在倾斜的容器中加入水,观察水流动的方向和速度;实验二:在容器中加入沙子,模拟湖泊的形成与水流的改变。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水流动的过程,理解河流与湖泊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4)课堂小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水流和湖泊的特点,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流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灌溉、交通运输、供水等。
2.第二课时:地下水——看不见的水资源
(1)导入活动:地下水的奥秘
通过展示一张地下水分布图,引发学生对地下水的好奇:“你知道地下水在哪里吗?它如何影响我们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地下水的重要性。
(2)全阅读活动:了解地下水
为学生提供关于地下水的阅读材料,如《地下水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地下水的定义、来源、分布和利用: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地下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地下水与水井、泉水等的关系。
(3)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地下水的特点与利用,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地下水的利用情境。例如,一个小组扮演农民,讨论如何通过水井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另一个小组扮演科学家,讨论如何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通过互动,学生在轻松的讨论中加深了对地下水知识的理解。
(4)实验活动:模拟地下水流动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盒、沙土、染料等,模拟地下水的流动与污染过程。实验一:向沙土中加入染料水,观察水的渗透过程;实验二:模拟地下水污染的情境,展示如何处理污染的地下水。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下水流动的方式,并理解地下水的保护与利用。
(5)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地下水的知识要点,强调地下水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地下水的必要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地下水污染?”
3.第三课时:海洋——全球最大的水体
(1)导入活动:了解海洋
通过展示全球海洋的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讨论海洋的特点:“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大洋吗?海洋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2)全阅读活动:海洋的知识
学生阅读关于海洋的资料,内容涉及海洋的分布、深度、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与气候的关系:海洋的面积、深度、生态系统;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3)视频分析:海洋的环境问题
播放关于海洋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海洋污染的现状及其影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4)小组活动:模拟海洋生态系统
学生分组用手工材料模拟海洋生态系统,设计并展示一个完整的海洋生态链。通过动手实践,更加直观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5)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海洋的知识点,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你知道哪些海洋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4.第四课时:珍惜水资源——从我做起
(1)导入活动:水资源的紧迫性
教师通过展示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紧张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为什么现在有些地方水资源紧张?我们该怎么办?”
(2)全阅读活动:节约水资源
学生阅读关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书籍或资料,内容包括全球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节约水资源的方法,进而思考:如何节约日常生活中的用水;如何避免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3)互动活动:节水承诺
每位学生写下自己在生活中节水的承诺,并与同学分享。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节水小贴士,并进行课堂展示。
(4)小组合作:设计节水宣传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一份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海报或视频,展示如何通过节水行动来保护水资源。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讨论宣传方案的可行性。
(5)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节水的重要性,并倡议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水资源。通过全班合唱《节水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三、教学反思
(一)学科融合的有效性
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了学科融合的方式,通过结合多学科元素,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河流与湖泊》一课中,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如全阅读活动、数学统计和地理分析等,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还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方式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多维度思考。然而,学科融合的实施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教学方法,才能灵活地将其融入科学课程。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时可能会感到跟不上进度。因此,如何在保证准确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科融合的深度、广度,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二)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本次教学活动设计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通过实验活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地下水》一课的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模拟地下水流动,直观地理解了地下水的特点和水资源的宝贵性。在《海洋》一课的视频分析与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海洋污染的影响和解决方案,增强了环保意识。但尽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仍显不足。为此,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设计层次分明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更高层次应用能力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尤其是在“珍惜水资源”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展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写节水承诺、设计节水宣传方案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态度和决心。然而,情感教育的效果往往需要时间积淀。在教学中,尽管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要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将其转化为节水意识和环保行为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未来的教学中,在情感引导方面应采取更多长效的措施,如定期回顾学生的节水承诺、组织学生参观水资源保护项目等,从而将课堂学习转化为持久的行动力。
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全阅读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通过“地球上的水资源”这一单元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科融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和实际效果。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完善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将更多的跨学科知识融入课堂,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兰瑛.多元阅读助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J].中小学校长,2024(5):44-48.
[2]李美荣.学科大概念下小学科学教学及提升科学素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23(6):112-114.
[3]蔡蘅.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J].小学科学,2023(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