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融合劳动教育构建“三段八群”课例体系

2025-02-17 00:00:00陈心琴吴秋影
小学科学 2025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科学

〔摘" "要〕"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是必然趋势。针对科学融合劳动教学实践中内容零散无体系的困境,本文从明确融合方向、确定融合课题、梳理设计流程、反馈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探索“三段八群”课例体系的构建,实现纵向的劳动主题引领和横向的学生素养进阶,并为一线教师提供跨学科课例体系的建构新思路。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劳动教育;课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022-024

一、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现状

在知识和信息时代,劳动除了体现为手工劳动,还体现为思想的创造性实践。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劳动的统一活动,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加强课程综合,关注关联、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课程与劳动生产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理念。而小学科学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培养创新思维,具有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天然同盟者。

针对小学科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现状,对有经验的小学科学教师(主要是中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问卷发现,教师普遍认可劳动教育在劳动知识、技能、习惯及劳动精神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大多数教师认为可以在劳动课、学校日常活动、家庭生活及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目前的问题主要为简单劳动技艺的习得缺乏劳动价值的渗透;92.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科学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从教学内容、目标、评价和活动等方面进行融合;融合目标应侧重树立积极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尊重崇尚劳动的情感、培养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融合评价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教学活动可以采用项目式、探究式、主题式等学习方式;教师们认为当前本校科学融合劳动教育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体系化内容和师生精力不足。

因此,探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建构“三段八群”课例体系,既契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科学与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三段八群”课例体系的内涵

“三段八群”课例体系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针对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三个年级段,从科学教材中筛选出可与劳动课标中“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两大类的“清洁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8个劳动任务群融合的科学核心概念与具体内容,形成课例体系(如下表)。纵向上呈现基于学段生情的科学融合劳动的探究式或项目式学习,横向上呈现同一劳动任务群引领下学生科学思维与劳动能力的进阶发展。

三、“三段八群”课例体系的构建

(一)分析学科特色,明确融合方向

依据科学学科和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及学科特色,确定科学融合劳动的方向,包括教学目标融合,融合科学素养目标和劳动素养目标,明确核心问题,指向知识和能力的理解与迁移;学习内容融合,在科学学科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中,融合劳动课程“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的两大内容;教学评价融合,从理解的维度实现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与方式(课堂表现、作品呈现、劳动效果等)的融合;教学活动融合,将“清洁与卫生”等八大劳动任务群主题活动融入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制作应用、调查分析等常见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融合,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在劳动实践中探究科学原理)、项目式学习(科学原理及方法指导下实现创意制作或劳动实践)等。

(二)筛选教材内容,确定融合课题

立足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深入研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旨在准确把握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核心要求与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既符合科学教学规律,又能够有效融合劳动教育目标的课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劳动需求,实现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生产劳动”类的“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为例,在劳动课标中,1~2年级的内容要求为教师指导下的简单作品制作并初步运用图文表达方案构想与评价;3~4年级的内容要求为识读简单示意图并尝试设计与参考规范流程制作;5~6年级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传统工艺制作的特点与发展历史并初步掌握技能与方法,能根据需要设计、选择材料并制作简单产品。基于此,在这三个阶段科学教材中发现适合融合的教学内容,从“初步构想、简单制作”到“尝试设计、参考制作”再到“分析原理,选材制作”,呈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进阶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2年级选取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奇妙的光”单元中“明亮与黑暗”和“透明与不透明”的教材内容,融合非遗传统技艺闽南皮影戏,确定课题“非遗传承:玩转皮影戏”,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皮影偶,小组合作表演皮影戏,初步探索光影现象与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完成任务的劳动能力,感受皮影表演者劳动的辛劳,感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工匠精神。

3~4年级选取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单元制作手工皂的教材内容,将手工皂制作工艺和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相结合,确定课题“草本精粹:中药皂的匠心之旅”。采用“项目式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传统手工中药皂,培养学生的科学与工程思维,感受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5~6年级选取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中的“热对流”教材内容,以中华传统工艺品“走马灯”为载体,确定课题“古典韵致:走马灯的设计与制作”。通过观察并分析走马灯的结构,能够针对评价标准设计、制作并改进走马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领悟“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科学原理,内化科学核心概念。

(三)梳理设计流程,编写教学课例

依据逆向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先确定评价标准再设计教学活动,梳理教学设计流程(案例简介—学情分析—课标融合分析—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教学评价—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编写教学课例。其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在分析学生学情及科学与劳动核心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从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指向意义理解和迁移应用。同时,教学评价的确定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从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多方面开展,用于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以“微生物的功与过:我会做酸奶”项目式学习为例,该课例先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分析科学素养目标,再从劳动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四个维度分析劳动素养目标,然后将两者融合明确核心问题,理解微生物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以及烹饪技能与劳动创造的重要性,并能够迁移应用至根据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创意制作。教学评价则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如项目学习单上的“头脑风暴”环节,了解学习前概念,体现为背景评价;过程评价以学生制作酸奶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为依据,同时结合基于理解与迁移目标的学生自评与家长评价;项目活动的结果评价依据为酸奶成品的学生自评与家长评价、学生活动后的反思及改进方案以及项目课时作业等。

(四)开展教学实践,反馈学习评价

科学融合劳动的教学实践以科学课堂为核心阵地,辅以家庭实践作为延伸和拓展,并依托学校科学课程、实验竞赛、项目研究等活动深化推进,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获取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在课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从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收集并反馈学生的学习评价,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迭代推进。

例如,针对“农业生产劳动”劳动任务群的科学中段课例“探究蚕的奥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在活动前先明确评价标准,包括科学素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如能够搜集资料学习饲养蚕,小组合作养蚕,观察、记录并发现蚕的一生蜕变等;劳动素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如在养蚕过程中,能够反思长程劳动的辛劳与收获的乐趣,养成有始有终的劳动责任感与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等;明确核心问题“蚕的一生经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学会将观察、记录及探究蚕生长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蚕生长的不同阶段,甚至其他生物的培育实践中。然后,学生带着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让学习更加有的放矢。最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证据,如蚕宝宝的饲养情况记录单、展示汇报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探究、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及进程。如针对学生实践中有的蚕卵无法孵化的问题,灵活增加探究活动,寻找影响蚕卵孵化的可能原因(温度、光照等),推进教学的迭代设计与实施。

科学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秉承发展的劳动内容观。“三段八群”课例体系,立足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将科学学习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科学课程中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方法和创新精神与劳动教育中的责任感、耐心和团队协作能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学素养养成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厦门市第六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逆向理论下科学融合劳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号:X664)项目研究成果;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号:FJJKZX23-6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秋燕.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制作简易排箫”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19):69-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科学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40:36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6:17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54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