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到精美的传统绘画,从生动的戏曲表演到独特的手工技艺,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创造出无数的传统艺术形象。动画作为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为传统艺术形象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早期的剪纸动画到现代的3D动画,传统艺术形象一直是动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动画创作者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这就要求动画创作者在保持传统艺术形象精髓的同时进行创新,以吸引现代观众的关注和热爱。
二、传统艺术形象概述
(一)传统艺术形象的定义与范畴
传统艺术形象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孕育而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它涵盖广泛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传统绘画、戏曲、剪纸、皮影、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呈现出的人物、动物、场景等形象。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形象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神话故事里的女娲、后羿、夸父等,他们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如关羽、岳飞等,成为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象征。[1]传统绘画中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从工笔画中的细腻人物到水墨画中的山水意境,从敦煌壁画中飘逸的飞天到民间年画中喜庆的福娃,每一个形象都凝聚着画家的智慧和情感。戏曲舞台上的生、旦、净、丑等角色形象,通过独特的妆容、服饰和表演动作,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剪纸和皮影艺术中,那些形态各异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以其简洁而生动的造型,传递着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刺绣作品上精美的图案,无论是龙凤呈祥还是花鸟鱼虫,都体现了高超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艺术形象的文化内涵与重要价值
传统艺术形象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例如,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形象,往往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信仰密切相关。女娲补天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天地起源的探索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爱国精神的尊崇。这些传统艺术形象不仅是文化的记忆,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凝聚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看,传统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独特的造型、色彩、构图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人类艺术创造力的高度。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法、色彩搭配,戏曲中的脸谱、表演身段,剪纸和皮影艺术中的镂空技艺等,都体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艺术形式塑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同时,传统艺术形象还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们是研究历史、文化、民俗的重要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通过对传统艺术形象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当代艺术创新与发展。[2]
三、传统艺术形象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一)传统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动画创作者常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的人物形态、面部特征和身体比例等元素进行巧妙融合与创新。许多经典动画巧妙地运用了传统造型元素来设计人物形象。以《白蛇:缘起》中的小白为例,她的形象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身姿婀娜,具有典型的东方美感。同时,在人物的动作设计上,也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元素,使其一颦一笑优雅动人。而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小青的形象设计则融合了古人对蛇妖的想象与现代审美的创新。蛇妖在传统神话中通常具有灵动、妖娆的特点,小青保留了细长的眼睛、高马尾等具有东方韵味的面部和发型特征,展现出蛇妖的妩媚与灵动。同时,她的高马尾、马丁靴造型又十分现代,体现出一种独立、坚毅的性格,这种古今结合的设计让小青的形象既有传统的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对角色的期待。[3]
在动画角色的服饰道具设计方面,传统元素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例如,《中国奇谭》之《鹅鹅鹅》中的狐面书生,其造型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气息。他身穿交领长衣直裰,头戴飘飘巾,这是明代经典的男子装束。飘飘巾在明代深受文人士子的喜爱,这种传统服饰的运用,让狐面书生的形象更加儒雅、潇洒,也符合他在故事中神秘、智慧的角色设定。同时,狐面书生的面部妆容采用了传统的戏曲脸谱元素,白色的脸庞、细长的眼睛和红色的嘴唇,为角色增添了神秘感和艺术感。
(二)传统色彩搭配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色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动画创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色彩来构建场景,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在《小蝌蚪找妈妈》这部水墨动画中,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氛围。黑色的墨汁代表着神秘的水底世界,而淡墨则表现出水中的光影效果。白色的宣纸作为底色,象征着纯洁和空灵,与水墨相交融显得无比和谐。《大鱼海棠》中,椿身穿“中国红”颜色的民国学生装,并佩戴翠绿色的耳饰,这一设计不仅具有典型的古典审美特征,还与角色的性格相呼应,体现了人物的勇敢无畏。《中国奇谭》之《小满》中,小满家中黄色的灯光,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黄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温暖、光明和幸福,这里黄色灯光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与小满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相契合。
(三)传统人物角色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改编
传统故事题材为动画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动画剧本创作中,对传统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改编,是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有机结合。
在经典故事的再现方面,动画剧本通过对传统故事的精心梳理和重新演绎,将那些深入人心的人物角色以全新的视觉形式呈现给观众。创作者在保留故事核心情节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动画技术和表现手法,让经典故事在画面上更加生动鲜活。例如,《大闹天宫》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片段改编而成。影片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涵,将孙悟空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动画中,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神通广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与天兵天将的战斗场面气势恢宏,充满了想象力。精美的画面和精彩的剧情,让观众再次领略到经典故事的魅力。同样,《哪吒闹海》也是对传统哪吒故事的再现,影片中哪吒为了保护百姓,与龙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感动。这些动画作品在再现经典故事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弘扬。[4]
而在故事人物的现代解读方面,动画剧本创作者以现代的视角和价值观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他们挖掘传统故事中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元素,将现代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融入故事,赋予传统故事新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改编使当代观众对传统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让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思考。《白蛇:缘起》在传统白蛇传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拓展。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末年,讲述了白蛇小白与捕蛇少年许宣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许宣不再是传统故事中懦弱的书生形象,而是一个勇敢、善良、有担当的男子。他为了与小白在一起,不惜牺牲自己。这种对传统故事的现代解读,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和价值,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影片中也融入了现代的爱情观念和价值观,让传统故事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四、传统艺术形象在动画创作中的创新
(一)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动画技术为传统艺术形象的表现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三维建模、材质渲染和动画绑定等技术,传统艺术形象能够以更加立体、逼真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长安三万里》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对长安城进行构建,展现出城市的规模、布局以及建筑的特色,人物的身材比例也参考唐俑进行三维建模,使其具有唐代人物的风貌和气质,同时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也更加丰富,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唐代的文化氛围。
同时,对传统艺术形象中的人物角色,三维动画技术可以赋予他们更加细腻的表情和动作,使其更加生动鲜活。此外,三维动画技术还可以实现复杂的镜头运动和视角转换,为故事的讲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升了动画的观赏性和表现力。
(二)融入现代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对传统艺术形象进行重塑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促使动画创作者对传统艺术形象的人物性格进行重新塑造,使其更加丰富和多元。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单一的性格特征,而在现代动画中,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立体。传统故事中的英雄形象可能仅仅被强调其勇敢和正义的一面,而在现代动画中,英雄可能也会有恐惧、犹豫和自我怀疑的时候,但他们最终通过自我成长克服了这些弱点。这种丰满的人物形象使角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不同性格特征的相互交织和冲突也为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更强的戏剧性。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被误解、被孤立的 “魔童”。他既有叛逆、玩世不恭的一面,也有在父母关爱下渴望被认可、努力证明自己的一面。这种多元化的性格塑造使哪吒的形象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心理,让观众看到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另一面,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跨文化交流语境下对传统艺术形象的融合创新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动画创作也开始融合外来文化元素,为传统艺术形象注入新的活力。一些动画作品将中国传统艺术形象与西方的叙事结构、角色塑造方法或艺术风格相结合。在故事结构上,借鉴了西方电影的叙事节奏和情节转折方式,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富有吸引力;在角色塑造方面,吸收了西方动画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手法,丰富传统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在艺术风格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与西方的色彩搭配和构图方法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跨文化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动画创作的视野,也为传统艺术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5]因此,为了使传统艺术形象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动画创作者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一方面,要保留传统艺术形象的核心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要通过巧妙的改编和创新,使作品能够跨越文化障碍,被更多的观众所理解和喜爱。例如,在角色设计上,既要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的特色,又要使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亲和力;在故事情节上,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主题的全球性,避免过于本土化和晦涩难懂的内容。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动画节展和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动画界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从而提升中国动画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艺术形象在动画创作中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动画产业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通过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融入现代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探索国际市场适应性,我们看到了动画作品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赋予了传统艺术形象新的生命力。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动画创作者对传统艺术形象创新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涌现出来,让动画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昌盛.当代国产动画中的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精神研究[J].艺术科技,2024,37(04):146-148.
[2]杨越洋.从《姜子牙》看经典神话文本改编动画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2(08):145-147.
[3]曲朋,杨宝婷.新“中国动画学派”传统IP电影的突破与重塑[J].电影文学, 2024(08):49-54.
[4]许敬文.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嬗变:从“闹天宫”传说到动画电影[D].北方民族大学,2024.
[5]高丽雅,杨学明.《长安三万里》:国漫对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重塑与文化内涵的传承[J].视听,2024(01):67-70.
(作者简介:刘金,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动漫周边)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