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2025-02-15 00:00:00陈欢
参花(上) 2025年2期
关键词:西北民歌花儿

现阶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力度正持续加大。西北“花儿”作为特色鲜明的非遗民歌项目之一,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危机,其生存空间急剧压缩。因此,深入挖掘其特色资源,做好其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聚焦于西北“花儿”这一非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其传承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以改善“花儿”的传承困境,并吸引社会各界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

一、西北“花儿”简述

“花儿”是一首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非遗民歌,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透过这门艺术,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它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这些省份是多民族聚居地,正是这样跨民族、跨地域的传播与交流,使“花儿”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花儿”的歌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传说故事、日常生活、爱情故事等多个方面。它采用朴素、简练的语言,作品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花儿”的歌词不仅有对女性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西北人民的审美观点。此外,“花儿”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使歌词内容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西北地区的艺术瑰宝。[1]

另外,“花儿”还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它包含宽广的音域和自由的节奏,其旋律高亢而悠扬,给人一种奔放不羁、激情四溢的感受。在演唱方面,“花儿”同样独树一帜,演唱者通常采用高亢激昂的唱腔,并巧妙地交替使用真假声,生动展现了西北人民粗犷豪放、直率坦诚的性格特质。[2]

二、西北“花儿”的传承困境

(一)传承人断层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来文化的冲击为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牧民离开熟悉的乡土环境,涌入城镇务工,这导致“花儿”许多的演唱者和传播者流失。他们的离开使原本孕育“花儿”的文化生态遭到了破坏。“花儿”作为一种贴近生活和自然的非遗民歌,其歌词多描绘辽阔的草原和林地,这些特殊的生活环境正是“花儿”得以生存和传承的基础条件,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环境,“花儿”的传承发展便可能逐渐式微。[3]此外,“花儿”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许多传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自学成才。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传承人因生计需要转向其他高薪行业,这不仅导致“花儿”缺乏新的传承人,也使现有的传承人不断流失。对于那些热爱“花儿”的年轻人而言,他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拜师学艺才能成长为优秀的歌手,这使师徒传承的断层问题愈发凸显。同时,大量年轻受众群体的分散导致传播主体之间缺乏交流渠道,进一步加剧了传承的困境。

(二)民众保护意识薄弱

尽管西北“花儿”在文化领域内享有相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当地民众对其保护意识仍然较为淡薄。一方面,他们将“花儿”等传统文化视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未能深刻认识到这些非遗项目的弥足珍贵,亟须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传承。这种文化保护意识的滞后与淡薄,无疑为“花儿”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又一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娱乐节目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新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直播等内容也吸引了大批年轻的受众群体。这严重挤压了“花儿”的生存空间,使“花儿”的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忘。

(三)“花儿会”发展受限

“花儿会”是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的传统盛会,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持续数天。这一节日不仅是西北人民演唱“花儿”民歌的重要集会,也是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民歌形式的最佳途径。“花儿会”历史悠久,娱乐性鲜明,它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为“花儿”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4]然而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花儿”民歌的保护方式逐渐从传统的“花儿会”形式向舞台化表演方向转变。这一转变导致“花儿会”原本具有的民众情感交流的作用有所减弱。在新媒体时代,大多数“花儿”爱好者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而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亲自参加“花儿会”。尽管“花儿会”仍然延续,但其已逐渐转变为促进地区商业繁荣的载体,“花儿”原本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此外,“花儿”演唱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二者之间的互动性强,而现在则多是舞台化表演,演唱者与观众之间产生了明显的隔阂。传统的“花儿”演唱本是演唱者的自发行为,而现在则更多地在收费场所进行表演,这一变化影响了民众对“花儿”的兴趣及参与度。

三、西北“花儿”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加强传承人培养

新时期,要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西北“花儿”这一非遗项目,一个重要的策略便是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解决传承人断层问题。

对此,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非遗传承人认定机制,筛选更多具有扎实演唱技艺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传承人,适当提高传承人的薪酬待遇水平,以吸引更多传承人参与其中。同时,做好传承人档案记录和评估,为“花儿”传承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其次,在相关文化机构的主导下,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和培训班,吸引更多经验丰富的传承人参与其中,讲授“花儿”的具体技艺、演出经验,借助现代教育理念来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5]再次,可以为西北民众提供“花儿”演唱技能培训服务,旨在提高“花儿”爱好者的专业能力,同时提升全民对“花儿”文化的传唱度,共同促进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可以与高校、中小学加强合作与交流,依托现有教育体系开展“花儿”进课堂项目,加强“花儿”传承人才培养,适当扩大“花儿”的传播范围,开辟新的传播渠道,以吸引更多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花儿”。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更多资源支持,鼓励传承人加大对“花儿”的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力度,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使非遗民歌“花儿”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保护文化环境

民歌一旦脱离了适宜的文化环境,便会失其本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为了有效加强对非遗民歌“花儿”本体的保护,必须加大对文化环境的保护力度,确保西北“花儿”的文化语境得以保留,避免去语境化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以设立“花儿”文化保护区,作为传承和保护“花儿”的重要基地,为传承人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定期组织“花儿”文化节或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积极参与,使表演形式更自由,增进民众对“花儿”的认知与了解,从而进一步改善其传承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应避免相关部门过度干预或采取完全商业化的模式,以保持“花儿”的本真性,为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非遗民歌“花儿”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主体不应仅限于非遗项目传承人,还可借助政府、社会机构及个人等多方力量。这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推动西北“花儿”的传承与发展。[6]

(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在推动西北“花儿”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应积极创新其发展模式,通过文旅融合来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体而言,可以将“花儿”与旅游观光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让游客在旅途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从而加深对“花儿”的认知与了解。具体而言,可以将“花儿”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融入西北旅游线路开发中,如举办“花儿”文化旅游节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花儿”文化,进而实现西北“花儿”的有效传承和保护。此外,还可以迎合现代审美趋势和设计理念,针对性地开发以“花儿”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如手工艺品、冰箱贴等,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深度融合。

(四)融入现代元素

在“花儿”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须注重与时俱进,提炼其精华元素,并合理融入流行元素,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审美。尽管西北“花儿”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有所减弱。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在演唱中巧妙融入现代元素,例如将“花儿”与流行音乐、嘻哈音乐等元素相结合,并配以适当的舞蹈表演。这种多元艺术融合的发展方式能为西北“花儿”注入新的活力,为“花儿”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更多力量。[7]

(五)打造“花儿”文化品牌

为了深层次挖掘“花儿”的艺术价值,应整合地域特色资源,精心制作宣传材料,并设计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从而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花儿”文化品牌。同时,开发“花儿”音乐专辑,并依托线上音乐App和在线音乐课程等传播渠道,致力于提升西北“花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更好地满足音乐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还可以借助国际平台,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音乐节,将“花儿”文化品牌推向世界舞台,吸引更多国际友人的关注与支持,为“花儿”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8]

(六)采用数字化手段

在数字化时代,为了加强西北“花儿”的保护与传承,应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建立“花儿”数字资源库。相关部门可组织建立专业团队,全面搜集西北“花儿”的相关数据资料,涵盖历史故事、歌词、音视频等内容,确保这些资料得以真实、完整的保存。对于现有的纸质资料,应运用数字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远程存储,便于取用,从而有效避免纸质资料或口传心授方式的弊端,确保资料能够得到长期保存与有效利用。每份资料都应详细标注元数据,如创作者、演唱者及风格等,以便学习者与研究人员高效检索。同时,应与主流在线音乐平台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建立合作关系,将“花儿”数字作品上传至这些平台,供“花儿”爱好者聆听、下载与分享,以此扩大其传播范围,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花儿”民歌。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对其进行广泛推广,这种宣传方式更易被当代青年群体所接受。[9]

四、结语

总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西北“花儿”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民歌艺术,并有效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应高度重视对西北“花儿”民歌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动文旅融合,精心塑造“花儿”文化品牌,同时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以拓宽其宣传和推广渠道,从而推动西北“花儿”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城镇化路径——以河州花儿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78-86.

[2]王文娟.西北民间艺术的瑰宝——洮岷“花儿”的艺术特色[J].艺术大观,2021(15):16-17.

[3]和云峰.走马观“花儿”看非遗——关于西北“花儿”实地调研后的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4(03):50-67.

[4]尹喜艳.基于传承基地调研的中山非遗民歌发展问题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30(03):27-32.

[5]荆兵沙.“花儿”传承人研究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4):75-79+87.

[6]刘炳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河州花儿保护研究[D].新疆艺术学院,2021.

[7]杜馨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甘肃省河州花儿为例[J].旅游纵览,2021(07):103-105.

[8]杨文笔.从甘青宁地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花儿”民歌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23(04):30-38.

[9]安少龙.产业化保护:数字媒介时代花儿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融合机制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01):110-115.

(作者简介:陈欢,女,本科,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民族声乐lt;中国民歌gt;)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西北民歌花儿
一座西北小城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亲近不得的花儿
大灰狼(2019年3期)2019-04-02 17:39:06
西北不惑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黔西北行吟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8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春天的花儿
娃娃画报(2016年3期)2016-04-05 19:35:04
把“花儿”留下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