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全世界对大运河遗产价值的认可。但是,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只是一个标志性的起点,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多维度、包含多种遗产种类且存在活力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项目而言,在当前城镇化加速推进,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交替碰撞的时代,如何做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让大运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传统的文化基因得到活态延续传承,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1]琴书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大运河流域的琴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本文以北京琴书、山东琴书、苏北琴书为对象,梳理运河流域北段的琴书说唱艺术,提炼其基本特质,以便为归纳运河文化传承和流变的规律,探索运河流域的文化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运河流域北段琴书艺术的分布及特色
以淮河为界,京杭大运河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段,以下对北段的代表性琴书艺术加以梳理。
(一)北京琴书
1.发展历史
北京琴书是流传于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剧种,是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为伴奏的一种戏曲形式。北京琴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流行于京津冀地区。其前身是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一带农村传唱的五音大鼓,最初只是农民在农闲时的自娱演唱。民国九年(1920)以后开始有专业艺人在市、镇撂地演唱。原来只用大三弦伴奏,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翟青山在天津市青年会仁昌广播电台演播时,开始改约魏德祥用扬琴伴奏,称单琴大鼓,亦称单琴调、琴书。其后,有常德山以单琴调《呼家将》享名。20世纪40年代,关学曾在北京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与四胡等。1951年被定名为北京琴书。
2.唱词特点
北京琴书的唱词主要是以古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戏曲剧本为基础,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奇等。唱词通常由唱腔和念白组成,唱腔是以旋律演唱的部分,念白是以平声念词的部分。唱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悲剧、喜剧,也有历史、爱情等题材。唱词的表达方式生动、富有表现力,能够深刻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和情节发展。在演出过程中,演员根据唱词的内容和旋律进行表演,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情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内心世界。
3.音乐特点
北京琴书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首先是旋律非常优美,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旋律多采用民间小调,通过变化和演绎,使琴书的曲调丰富多彩。其次是节奏鲜明。北京琴书的节奏非常鲜明,每个乐段都有自己的特色节奏型,从而形成鲜明的音乐风格。同时,这种鲜明的节奏也让琴书的演出更具动感和表现力。最后是演奏技巧独特。北京琴书的演奏技巧非常独特,特别是对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要求极高。演奏者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演奏手法,如拨弦、扫弦、滑音等,以表现出琴书的独特韵味。北京琴书的表现力非常丰富,通过不同的乐器、节奏和旋律,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场景。北京琴书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良。这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使北京琴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4.题材内容
北京琴书多以北京地方传统故事、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为题材,反映了北京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曲目展现了北京人民的生活情感、历史传统和文化风貌。北京琴书作为北京的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传承和弘扬北京琴书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播北京地域文化和音乐艺术,促进当地文化传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北京琴书曲调优美、旋律悠扬、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白、念白,也有唱腔、念腔,表现力丰富。北京琴书在传统曲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山东琴书
1.发展历史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类型,多以山东地域特色为题材,反映了山东人民的生活情感、历史传统和文化风貌。其曲目包括山东地方民歌、山东地方戏曲、山东地方传统故事等,展现了山东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山东琴书自明初兴起于郓城,迄今约有600年的历史。据《郓城县志》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称为“琴筝清曲”。至清朝中叶,“琴筝清曲”渐渐冲破了文人雅士的“小圈子”,由起初的“携访友”变为农闲时节自娱性的“庄稼耍”,或曰“玩局”,开始在郓城一带农村盛行。[2]
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盛行,至清代更盛。当时,鲁西南曹州府有通晓音律的文士名流,编写唱词,连缀曲牌,抓筝抚琴弹唱自娱,自称“琴筝清曲”。因演唱情节需要,连缀数百种曲牌演唱,有《白蛇传》《秋江》等曲目,联曲体新曲种小曲子应运而生。早期演唱小曲子的文人雅士宗儒尊孔,曰“儒门传清”。据“儒门传清”宗谱记载,其门户是雍正十三年,由“精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王尚田创立,下传陈兴顺、陈大俊、刘道友、陈延展、陈来元、陈怀教,其中陈怀教的弟子陈翅端对其琴书曲牌继承最多。[3]清末民初,山东琴书进入鼎盛期,名家涌现,如贺金城、贺金柱、张建亭、张建山、殷田昌、茹兴礼、侯聚山、李凤兴、李若光、李若亮父子等。20世纪20年代前后,山东琴书发展出三个流派。[4]
2.艺术特点
山东琴书是一种具有丰富音乐特点的传统戏曲形式,其音乐构成主要包括全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著名曲调和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在演唱方式上,山东琴书表现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它的唱腔感人肺腑,音配像精彩,演唱风格独特,音色优美,旋律流畅。此外,山东琴书的语言极具生活味,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押韵,独具匠心。在演绎过程中,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
山东琴书作为山东的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是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山东琴书,可以更好地弘扬山东地域文化和音乐艺术,促进地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三)苏北琴书
1.发展历史
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宿迁,当时被称为“打扬琴”。其与山东琴书有着密切渊源,主要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多以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等地方传统故事、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为题材,反映了苏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曲目展现了苏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历史传统和文化风貌。苏北琴书作为苏北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是苏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艺术特点
苏北琴书以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苏北琴书演出时由演员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交代故事情节,有单档、双档、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灵活简便,词曲通俗,素有“文艺轻骑兵”之称。苏北琴书代表性曲目主要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赶考》《水漫金山》等。[5]
苏北琴书旋律悠扬,曲调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徐州琴曲旋律流畅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苏北琴书的节奏明快活泼,富有活力和生气。演奏时常配以明快的节奏变化和韵律感强烈的表现方式,使整个曲目更加生动有趣。苏北琴书的演奏技巧独特,包括琴弦的运用、音符的变化、音色的表现等方面。演奏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现力,展现出独有的艺术魅力。苏北琴书能够充分表达演奏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音乐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深情吟唱、凄婉悲怆,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二、大运河流域北段琴书艺术的传承方式
(一)家族传承
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琴书艺术最初的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今年70周岁的陈锦荣,其祖父、外祖父、父母都是唱琴书的,他9岁便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习苏北琴书,11岁上台,27岁独立表演。
(二)师徒传承
琴书作为传统艺术,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传承方式,这就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在当代,尽管社会文化生态已经发生变化,但是这一传统的传承方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银侠用心培养小弟子,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培养了一批观众喜爱的琴书新苗。还有的在校学生出于个人兴趣拜艺人为师,在业余时间学习琴书说唱。
(三)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传承
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将“弘扬民族音乐”纳入音乐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中。民间传统艺术不应只是少数人消遣娱乐的夕阳产业,它应该走进学校,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让年轻一代认识它的价值,并且经由年轻一代之手让它焕发新的活力。目前北京、山东及江苏的一些中小学,已经进行了民间艺人进课堂传授技艺的尝试,艺人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说唱艺术,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技艺得到延续,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一代亲近传统文化,为今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大运河流域北段琴书艺术的传承路径
运河流域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和挑战。琴书也不例外,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例如,许多地方已经将琴书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活动,也有许多民间团体和个人自发地参与琴书的传承和保护,这些举措都为琴书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总体而言,琴书艺术的传承有以下几种路径。
(一)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琴书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前景,在此背景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精心编排旅游线路,是促进更多游客了解琴书艺术的重要方式。徐州推出多条大运河热门旅游线路,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千年大运河、半部徐州史”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老北京大戏台展示了京韵大鼓、单弦、岔曲、河南坠子、北京琴书、西河大鼓等民俗味道浓郁却面临消失困境的民间文化,让游客共享戏曲文化盛宴。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将琴书植入新的社会生产和文化情景当中,提升其商业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琴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发展潜力。琴书的演唱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以创新求发展,不断拓展受众群体、提升影响力。将琴书与现代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能够创作出更多元化、更具时代感的表演形式。[6]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交流的加强,山东琴书也开始和其他地方的曲艺等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艺术家通过创新和实验,把山东琴书和现代艺术、音乐、舞蹈等结合起来,创作出新颖而独特的作品。这种跨界交流让山东琴书更加丰富和多元,也让它在当代艺术领域里保持了活力和影响力。
(三)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和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琴书虽然是传统艺术形式,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演出和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可喜的是,如今在江苏宿迁等地,一些琴书艺人已经开始频繁参加各类艺术赛事和交流活动,甚至还有国外友人开始拜师学艺,借此了解中国文化。由此可见,主动融入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也是传统艺术值得重视的传承、传播路径。
四、结语
大运河流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经济热土,也是文化热土。作为这一区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琴书艺术既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我们要以“运河申遗”为契机,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7]多方位拓宽传承渠道,主动融入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展现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霍艳虹,曹磊,杨冬冬.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传承路径理论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7(02):59-62.
[2]刘玉平,贾传宇,高建军.运河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4]成萌.山东琴书[J].曲艺,2013(04):47.
[5]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严永福.民歌的戏曲化——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杂碎调】[J].中国音乐学,2023(04):72-81.
[7]刘怀玉,陈景春.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特色及其实现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03):5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苏北琴书传承人口述资料的采集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310323016Z)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伊琳,女,本科,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严永福,男,博士,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