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5-02-14 00:00:00陈丽刘秀全
大学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极大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因其独特性质,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文章以NT大学“红心向党”铸魂育人工作室建设为例,分析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建设与实践情况。通过深入分析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思路、目标、实践路径及实践成效,提出促进工作室成长发展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其他工作室建设实践提供借鉴,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传承;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铸魂育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027-04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文化主体性以及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1]。这一讲话不仅阐述了文化主体性的意义,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设思路。首先,文化主体性强调要秉持文化自信,必须在文化建设中注重自主性。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中,应当突出工作室的自主性,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内容,以确保工作室具有引领力和塑造力。其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需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工作室的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一致。最后,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中,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政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增强红色文化活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不懈奋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基因[2]。基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思政教育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重新审视红色文化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分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赋予红色文化以时代性,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活力。

(二)厚植思政课力量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并明确了文化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红色文化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只为思政课建设厚植文化沃土,更丰富了思政课的红色底蕴。将思政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构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体系,广泛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深厚、业务精湛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育人工作队伍,研究并丰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思政教育教学内涵,通过健全顶层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话语表达、创新教学方式等,全方位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提升文化育人影响力

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人民性和先进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因此,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推动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做好红色育人元素的挖掘、整合和传承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价值观等均有较大影响。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注入红色文化,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培养时代新人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体验红色文化,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3],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应大力探索新时代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行为认同,以此激励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二、NT大学“红心向党”铸魂育人工作室建设情况

NT大学“红心向党”铸魂育人工作室遵循“五个结合”的工作逻辑思路,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自助与育人相结合,主要围绕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开展工作,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建设目标

工作室聚焦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学院党团组织、“红传行动”实践团、雷锋精神研究会、红色文化传习社为主体,打造若干具体载体,聚合专业化师资与资源,推动工作室人才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带头人”形成核心,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持续提供动力,力图将工作室建设为学校展示辅导员风采的窗口、创新育人理念方法的高地和孵化思政育人精品项目的平台[4]。

(二)建设思路

1. 全面推进,注重队伍建设的整体效能

一是工作室以“嵌入式、短流程”的模式抓队伍整体建设,通过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一线工作法”等制度,促使辅导员与学生互动。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组织参与1项文化活动、申报1个思政课题、发表1篇思政文章等,显著提升辅导员的论文写作及项目研究能力。二是以“以点促面、点面结合”的思路抓队伍整体提升,利用辅导报告会、辅导员沙龙、工作例会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三是以“表彰先进、激励进步”的方式抓队伍整体发展,工作室内部开展“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每年按工作室成员人数的15%进行评选表彰,由工作室向学校相关部门申报更高级别的荣誉。

2. 双向赋能,注重师生共促的育人功能

一是坚持以思想引领筑根基,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功效,不断激发红色文化创新活力,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觉悟,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创红色文化学习和传播的新路径,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深刻体悟红色精神,提升青年学子对红色精神的践行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意识走向深入、取得实效。三是立足“育人育己,双向赋能”的目标定位制订工作方案,凝聚育人共识,统一队伍工作思想,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充分运用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打造德育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实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德育实践、学术科研“四轮驱动”的深度融合。

(三)实践路径

1. 以认知教育为支撑力,引导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

工作室注重以认知教育为重点,致力于红色育人元素的挖掘、整合和传承,结合“三全育人”工作重点,统筹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把红色教育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指导实践团队寻访抗战老兵,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开展“抗战老兵事迹展”、信仰公开课等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调研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家国情怀[5];指导雷锋精神研究会等思政类社团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大力宣传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深入人心;指导红色文化传习社定期开设红色文化宣讲微课,并在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打造专题栏目,不断增强教育效果,形成组织完善、机能完备的红色育人工作机制,为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途径。

2. 以情感育人为源动力,培养大学生勇担时代之责

工作室着重进行情感引导,创设合适的情景。在工作室设立榜样示范区,布置英雄人物、优秀师生事迹展,定期邀请学生榜样、优秀师生做客工作室开展沙龙活动,分享个人先进事迹。在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创设领航人物栏目,传播师生先进事迹,弘扬青春正能量。以重要时间为经、重大事件为纬,开展话剧、演讲、辩论、小品、微电影等活动,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6],邀请校内师生共同参与,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绘好红之底色,镌刻红色精神。

3. 以意志培养为牵引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工作室注重培育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意识、担当品质和坚忍品格,致力于打造红色志愿者队伍,结合时政热点、纪念日、节假日等,开展师生红色文化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实践活动磨砺本领意志;用好校史文化,举办主题讲座,引导学生学习张謇先生、范曾先生、顾晓松院士等优秀人物事迹,培育学生的爱校之情与报国之志,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带领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参与各项专业科研、调研、实习等,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水平。

4. 以实践为续航力,引领大学生赓续红色文化

工作室充分利用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契机,加强就业创业引导帮扶,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相融合,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7]。通过开展就业沙龙,组织毕业生与先进代表面对面交流,包括企业就业代表、参军入伍校友、“三支一扶”优秀校友代表、西部计划优秀校友代表等,勉励大学生扎根基层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供就业帮扶长效服务,为毕业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政策解析、岗位推荐等长效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赋能,推动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践行报国之志。

(四)实践成效

基于工作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工作室成员逐步养成了“在工作中加强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工作开展”的良好习惯,形成“四个一”实践成效,培育了一批批新时代优秀大学生,形成了一系列优秀辅导员工作案例和科研成果。

1. 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教育活动

工作室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积极推动理论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通过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达到浸润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成长的目的。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党史学习活动,举办了各类主题教育讲座,开展了红色教育实践、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集中走访慰问及义工服务等系列“红色+”党建活动,力求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引入课堂。

2. 建立了一系列育人工作体制机制

工作室根据建设考核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及时发掘、凝练工作室建设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成果,力求形成典型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建立了一系列育人工作体制机制。比如围绕党建品牌引领,由点面结合向全面推进深化,建立了“文化育人”特色品牌;坚持学院党委领导,强化育人“一盘棋”意识和全局观念,明确了工作任务清单,建立了统筹联络机制;建立了工作制度,定期开展工作研讨会、辅导员主题沙龙等活动;创新了工作模式,点燃了党员育人“新引擎”,学生党支部“1+3”育人工作新模式成效明显,总体上形成了上下推进、全员共促的工作格局。

3. 产生了一定的工作效应和影响

迄今为止,工作室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活跃度高、发展稳定的组织,在校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获得了来自中华慈善博物馆等多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好评。在工作室的引领与驱动下,NT大学多名学子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评“优秀支教教师”等荣誉称号,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文化育人的重要功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展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青春面貌和良好形象。工作室成员针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获批多项省市级思政类研究课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工作室凝聚育人共识,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不断提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在服务育人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有效推动组织育人向纵深发展。

三、未来展望

大数据技术和全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作室的工作模式深度融合,能更加全面、有效地赋能工作室建设,打造以学生为本、为社会服务的品牌特色。今后,工作室将注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阵地作用,以微信公众号为主阵地,结合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致力于构建融红色文化学习、思想传播和实践为一体的红色宣传服务体系,将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实践、常态化思想引领等充分融合,推进多管齐下的红色阵地建设,打造辐射更广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通过发布青年学子爱国奋斗、践行信仰的青春事迹,为青年学子打造典型示范引领的红色榜样圈,并不断发挥文化引领育人作用,打造爱党爱国、自信自强的红色文化圈。未来,工作室还将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突破时空局限,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营造虚拟的红色教育环境[8],打破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的时空局限,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体验感,让广大学子切身感受革命的艰辛过程与伟大成就,激励青年铭记党的光辉历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坚持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推动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为爱党爱国和无私奉献的崇高信仰,外化为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8-31)[2024-06-2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08/31/c_1129834700.htm.

[2] 刘建平.弘扬红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J].红旗文稿,2020(24):36-37.

[3] 雷元媛.红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2):71-74.

[4] 梅晓芳.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共同体视域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向度[J].江苏高教,2020(7):120-124.

[5] 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86-88.

[6] 李雅茹.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挑战与路径[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4):17-22.

[7] 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32-135.

[8] 刘斌,夏玉凤,杨谣.困境与突破:“互联网+”背景下学校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2(2):74-79.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