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友精神的内涵及育人功能

2025-02-14 00:00:00王育萍翟子颀孙亦然
大学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内涵

[摘 要]校友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校友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通过研究大学校友精神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能够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其精神内涵。高校积极探讨并解决如何更好地诠释校友精神的内涵,使其对在校生培养产生影响并发挥育人功能这一问题,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共同体的发展,同时对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友精神;精神特征;内涵;德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001-05

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和对智慧创造的向往[1],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乃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校友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成果。在社会发展中,高校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友精神和校友文化[2]。国内外大学和学者一直高度重视对校友以及校友工作的研究。美国校友会于1840年成立,成立最早、历史最悠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校友工作,全国知名高校纷纷成立校友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性校友工作研究组织于1994年开始筹建[3],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正式成立[4],极大地推动了各个大学校友工作的快速发展。在中国知网查阅校友工作的相关文献,输入“校友”可以查到1万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研究主要围绕校友会、校友文化、校友资源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利用大学和校友之间的桥梁纽带关系,强化共同发展意识。目前,我国学界对校友精神及其育人功能的研究较少,虽然沈荣喜等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校生的校友精神教育与传承等进行了研究[2],崔睿等对两院院士的校友精神特质与育人价值等进行了研究[5],但鲜有对校友精神内涵的系统研究。本课题组成员在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以下简称瓦大)访学期间曾多次参与校友接待日等活动,同时发现美国有一本名为Alumni Spirit的杂志,于是对大学校友精神展开了调查研究——与瓦大的校友工作管理者、教师以及15名在校生进行了访谈,并邀请瓦大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国籍的140名学生填写了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39份。

本研究将瓦大作为美国高校的一个缩影,在访谈调研中发现美国大学的校友具有典型的校友精神气质和内涵。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大学校友更具有典型的自身特征和明显的自身标识,他们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发扬者,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大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无论是高校自身发展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在寻求新的突破,充分挖掘校友精神的特征和内涵,有助于夯实“校友—大学”发展共同体[1],构建“校友—在校生—教师—大学”新的德育共同体,充实并完善新的“大思政”格局体系。

一、大学校友精神的表现

大学校友精神既抽象又具体,抽象是指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且具有一种感召力,无形中给校友带来力量和影响,使校友成为大学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并在校园内外发挥切切实实的德育功能,给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6]。学者田莹曾指出,每所大学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是其独有的神韵,是建校之日起一届届校友与母校共同谱写的华美篇章[7]。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校友个人或者校友群体身上,每个大学的校友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校友文化共生,具有特定的表现符号和独特的价值引领功能。校友捐赠、文化物品等都是校友精神的物质表现。校友精神还依附于校友会的管理及校友活动,外化于校友的言谈举止,并形成特定的精神风貌。

(一)物质化表现

校友精神作为意识层面的一种形态,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传播和实践,比如校友雕塑、纪念馆以及跟校友精神相关的文化产品等。通过这种物质表现,人们可以迅速而直接地受到某种精神感染,并外化为言行。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校友对社会以及母校的感恩回馈,它能使更多人感受到校友精神的力量。比如段永平校友捐赠教学楼,不仅能给予在校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使在校生深受感动和鼓舞——感动于校友的慷慨捐赠,被校友的个人成就鼓舞,从而更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符号化表现

大学的校训、校旗、校徽、校歌作为大学品牌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精神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8],也是对大学精神的诠释、认同和传播[9]。在践行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校友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其将大学的核心精神不断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精神。在研究校友精神的过程中,本课题组成员对瓦大校友中心执行主任Linda进行了访谈。她曾经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一直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的杰出校友,从商期间经常给瓦大捐款,还会给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等。退休后,她把所有的钱都捐赠给了母校,并且配合母校开展校友工作。她在形容瓦大的校友时,用了“Valpo kind of person”,这就是校友的典型符号特征,并在校友的行动上和精神上深深烙上了大学的印记。例如,浙江大学的校友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践行“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不断发挥探求真理、忘我奋斗的精神作用,一批又一批杰出校友的身上都刻着浙大人的印记,这些印记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激励引导着在校生前行。

(三)行为化表现

任何一种精神在诠释和践行的过程中都会转化为一种行为体现。学者田莹指出,校友在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洗礼下,往往会形成良好的气质、优雅的举止、较高的修养[7]。大学校友精神的呈现和表达离不开校友的实践活动。校友精神的行为化表现一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校友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创新发扬校友精神,并成为该领域的领袖人物或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引领在校生不断成长进步。在与瓦大学生的访谈中,对于“你认为什么样的校友精神最能激发你?”这一问题,15名参与访谈的学生中有5名表示杰出校友对自己的鼓舞和引领作用非常大,能让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能给予自己努力的动力和成功的信心。近几年,浙江大学在本科生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都会邀请杰出的校友返校举办讲座,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鼓舞在校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坚定毕业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自信和决心。

二是关心学校发展的校友以各种方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用其行动和精神感染在校生。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校友精神,有85%的在校生认为校友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例如设立奖学金、开设讲座、分享人生经历等。校友的回馈精神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在校生,还在精神上引领在校生,培养在校生积极向上、心怀感恩的品质,这无疑是高校德育中一门重要的隐性思政课。

二、大学校友精神的特征

(一)大学校友精神具有社会性

德国社会学家C.齐美尔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使用了人的“社会化”概念,引起了学界广泛深入的讨论[10]。人既作为“社会学习者”不断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又作为“社会参与者”参加社会活动和维持关系,并再现社会经验[11]。社会化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又是人的社会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前,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应鼓励在校生不断融入社会,但是由于功能和场所的特殊性,其尚不能完全社会化。校友应做好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努力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社会作贡献,使自身特有的校友精神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可以说,校友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社会化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二)大学校友精神具有独特性

独特是校友精神的另一特性。校友精神在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下萌芽,并在社会大环境中不断形成、发展、成熟。它源于校园,发展于社会,兼具高校和社会特性,比其他精神更具独特性。不同的办学历史和传统使得不同高校的校友文化各具特点,而不同的校友文化和大学精神又是大学校友精神持续发展的沃土。此外,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影响,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校友精神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浙江大学西迁史被称为“文军长征”,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对浙江大学和浙大人的影响都是独特而深远的。

(三)大学校友精神具有传承性

精神是文化和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需要经历一定的积累和升华,只有不断传承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校友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精神产物,也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校友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传承,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都独具特色[12]。以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曾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2],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地方。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大人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代代相传。“求是创新”是浙江大学的文化血脉,是所有浙大人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大学为师生作《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浙江精神》的报告时指出,求是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百余年来浙江大学办学理念的浓缩和凝练,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崇高追求的高度概括[13]。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浙江大学和浙大人始终以传承和创新求是精神为己任。

三、大学校友精神的内涵及育人功能

(一)弘扬民族精神,根植理想信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指向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决定了大学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人才,使学生正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一代又一代为祖国建设奋斗终身的校友就是在校生最直观的参照榜样,他们的理想信念将深深根植于在校生的心中。中国政法大学曾举办“根植祖国大地,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14],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浣月在活动中提到,校友寻访活动有针对性地聚焦扎根基层的法大校友,展示了法大校友的形象和精神风貌,使“根植祖国大地,播撒法治阳光”的信念在一代代法大学子间传承,促使一代代法大人践行法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5]。在与学生的访谈中,针对“校友对在校生的影响”这一问题,有6名参与访谈的学生表示,校友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他们可以想象自己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校友就像是夜晚的灯塔,是在校生航行于汪洋的指明灯,这就是校友精神的榜样引领作用。学者周勇曾在《论优秀校友与高校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中指出,校友的人生理想、创业历程、产业精神等,对在校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其达到一种只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的发展命运相联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16]。

(二)传承大学精神,培育感恩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友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1]。校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身上都烙着大学精神的印记,校友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都是大学精神的外化表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校友身上的气质标签特别明显,他们对学校的感恩回馈也非常丰厚。感恩,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一种精神宝藏。只有具有感恩的意识,才会有回馈的行为[17]。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最能激励你的校友精神是什么?”这一问题,有11名位学生的回答是乐于回馈社会、回馈母校。对于“你为什么会回馈母校?”这一问题,回答“对学校的认同感”的占比最大,为45%。对学校的认同感是对大学精神的传承,回馈行为则是感恩文化的物质化表现。关于校友文化研究的文献中也有很多学者提到了校友的感恩文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高校的校友捐赠成立了各类基金。各类基金得以成立,靠的不是财物,而是精神激发,而它们也成了传递能量、弘扬精神的平台。一些以杰出校友名字命名的基金,通过杰出校友的声誉和精神,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比如中山大学李学柔基金奖学金由该校校友于2009年6月返校参加毕业20周年聚会时设立,后来历届获奖者感念母校对他们的支持和爱护、感念基金对他们学习工作的帮助和鼓励,发起了反哺基金的活动,将自己工作后的首月工资或者创业所得捐赠给李学柔基金以回馈母校,将感恩回馈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还有很多以杰出师长名字命名的基金,是师长为了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而创立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毕业后因感恩师长而回馈基金。比如浙江大学的阙端麟基金、王启东基金等,就是由杰出师长发起、受助毕业生不断回馈的基金。这种传承与感恩精神使得助学基金越来越多,受助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三)共创共建共荣,同呼吸共命运

大学的不断发展需要大学、在校生和校友共同努力,互利互赢、共同发展是师生的一致目标。互利共赢,原指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18]。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大学校友虽然在校时有着相近的精神理念和教育背景,但是其在进入社会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性和特性,更有着不同的个人利益。在校生与校友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是具有不同需求的不同利益群体。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高校是德育共同体,德育共同体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19-20] 。浙江大学前任校长吴朝晖指出, 校友将大学精神融入创新事业,有利于形成发展共同体[1]。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学者提出,要在大学和校友中间创建以价值为中心的关系[21]。德育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不同组成部分需要共建共创共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弘扬校友的感恩回馈精神,而且要探究共创共建、共赢共荣的路径。从对美国高校校友工作的研究中可知,无论是哈佛大学这种一流名校,还是瓦大这样的小型私立学校,他们所有的资源都跟校友同享,校友永远是学校的一分子。从瓦大的校园网站及对校友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可知,学校活动、就业等各类信息和资源,瓦大校友都可以共享,学校还会为毕业后的校友开展就业培训,大学就是校友永远的家。在这方面,国内高校还需要改进,因为部分高校对校友的后期关注没有那么细致和持久。高校只有与校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才能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不再是象牙塔,需要更好地融入社会,也需要加入更多的社会元素,尤其是在“大思政”格局下,要不断地探索和革新德育教育。校友是高校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高校只有深入探索校友精神的特征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朝晖.新时代中国一流大学精神建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4-19.

[2] 沈荣喜,王恩元,王溪,等.“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与传承现状及改进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4(8):30-33.

[3] 何志伟.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关系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8.

[4] 李洁. 我国高校校友会运行机制研究:以A大学校友会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2018.

[5] 崔睿,倪阳,杨美偲. 两院院士校友精神特质与育人价值[J].中国冶金教育,2021(1):76-81.

[6] 赵娟. 校友的感召:将“长霞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23-25.

[7] 田莹.大学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8] 徐庚阳.大学校徽: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论大学精神及审美特性的符号化表现[D].北京:北京大学, 2007.

[9] 刘冰冰.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发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 李芹.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11] 季海菊.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2] 段松爽. 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 2017.

[13] 代玉启, 刘妍. 求是精神: 浙江大学的传承与创新[ J].北京教育(高教), 2019(10):103-106.

[14] 赵婀娜. 实实在在丈量祖国大地:深聚焦·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下)[N]. 人民日报,2017-07-20(17).

[15] 晋浩天.中国政法大学基层校友:身在草泽 胸怀家国[N].光明日报,2016-12-18(3).

[16] 周勇.论优秀校友与高校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04-107.

[17] 邹晓东,吕旭峰. 校友情结: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J].比较教育研究,2010(7):72-77.

[18] 顾建民,罗志敏. 美国一流大学校友文化特色摭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79-84.

[19] 任少波,吕成祯. 德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认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5):5-11.

[20] 吕成祯,任少波. 德育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41-46.

[21] RATTANAMETHAWONG V,SINTHUPINYO S, CHANDRACHAI" E A. An innovation system that can quickly responses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alumni[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82):645-65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内涵
丰收节,读懂“粮稳天下安”的思想内涵
华人时刊(2022年19期)2022-02-15 03:27:22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争鸣与思辨:“一般应当”内涵的理性认知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38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爱你(2017年13期)2017-06-10 08:38:02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28
由“文化内涵”说开去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