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现代汉语中是指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也是对取得最高学位学者的尊称,这一称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说文解字》云,“博,大通也”“通,达也”,“博”“通”二字同义,“博”即为“通”,博士本意即为通达之士、博通之士,本为对学人士子的尊称。史游在《急就篇》之中就提到,“博士者,多闻之士”。
在养士之风盛行的先秦时期,权贵多延请“博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博士”称谓的使用越发广泛。在秦朝初创之时,博士积极参政、议政,丞相李斯上书时每称“臣等谨与博士议”,可见博士职权的重要。
秦代博士还负责典藏文书,秦始皇焚书坑儒,还特别强调所焚之书“非博士官所职”。
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官职,是为学官,专门传授儒家经典。及至唐代,“博士”的语义有所扩大,不仅仅是传授儒家知识的学官,精通于某一个专门知识的学官均称为“博士”,例如有“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直至宋代,“博士”不仅仅是学官,在民间也用“博士”称呼具有某种职业专长的人,如称呼茶馆伙计为“茶博士”,酒馆伙计为“酒博士”等。
(摘自《中国文化报》何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