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贵贱”论

2020-01-01 23:26福建宋志坚
金秋 2020年18期
关键词:贵贱之士荀子

◎文/福建·宋志坚

荀子与孟子,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未必,不仅因为他们都奉孔子为宗师,有共同的思想资源,他们之间还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他们对于“贵”与“贱”的看法,就如出一辙。

读《荀子·尧问》,可知“士”可分为两类,即“仰禄之士”与“正身之士”。“仰”者,仰仗也;“禄”者,利禄也。所谓“仰禄之士”,就是仰仗上司之鼻息图谋升官发财获取功名利禄之“士”;“正”者,正派、正直、正气、正大光明之谓也,所谓“正身之士”,就是正派正直之“士”,正大光明之“士”,一身正气之“士”。这种“正身之士”,不屑走歪门邪道发迹,不屑依赖权势者飞黄腾达,“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所以,仅从表面上看,“仰禄之士”往往容易得势,“正身之士”总是壮志难酬。然而,“仰禄之士犹可骄也“,他们只是没有分量的秕糠;“正身之士不可骄也”,真正于国于民有益,能使“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而值得珍惜的,乃是“正身之士”。在《荀子·尧问》中,对于两种“士”的“贵”与“贱”之相当精辟的分析,是周公对他的儿子伯禽说的,当然这也是荀子自己的观点。

孟子也有“贵贱”论,见诸《孟子·告子下》:“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赵孟是晋国的卿大夫,非常有权势,他所给予的爵位能使人尊贵,但赵孟也能夺去他给的爵位使人贫贱。孟子认为,“欲贵”乃是人之本性,但对于这个“贵”字,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看重“己之所贵”,一种看重“人之所贵”,前者,大致相当于“正身之士”之所“贵”,后者,则相当于“仰禄之士”之所“贵”。

那么,什么是“正身之士”之所“贵”呢?

孟子在上述引文之后,还有一句:“《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在孟子看来,“正身之士”之所“贵”,就是其本身的仁义道德,无论是“人之膏粱之味”,还是“人之文绣”,大凡“人之所贵者”,都是身外之物。纵贯《孟子》一书可知,这种仁义道德,包括“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怀,包括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品格,包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以及“狷者有所不为”的洁身自好。这是人(尤其是“士”人)最应珍惜之“贵”,只要你自己看重,什么人都夺不走;这是人皆可具备之“贵”,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不例外,无须别人的恩赐。孟子“人人有贵于己者”这句话,与他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正相一致。

与 这 种“ 贵” 相 对的,便是“仰禄之士”之所“贵”了。“仰禄之士”之所“贵”,便是其仰仗“别人”的鼻息所得之“贵”,也就是“别人”所赐之“贵”,在“别人”的眼里,这种人其实是很卑贱的——既然“别人”一句话,可以让你青云直上;那么,哪一天“别人”对你不高兴了,也只消一句话,就可以让你一落千丈。一落千丈之际,你既感到冤屈;那么青云直上之时,你觉得心安吗?

还是孟子说得好啊,“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猜你喜欢
贵贱之士荀子
趣味英语听力:Difference Between a Hurricane and a Typhoon
战“疫”之士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咏犬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和谐
礼仪之我见
知识小词条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