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时代下,以Keep为代表的线上健身社区实现健身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共享,由健身用户构成的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本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探究Keep健身社区中的学习共同体。结果表明,Keep健身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支柱”包括理想身体的向往、健身知识共享、健身活动交互、身心双重赋能,其成长机理是“自觉的健身需求、自主的健身学习、自给的健身资源、自评的健身效果”的依次递进与相互作用,多元化的核心成员队伍、多样化的健身活动奖励、多维化的线上线下联动打造了良好的健身学习环境。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线上健身社区" 社区教育" 学习型社会" 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5)-03-022-3-TBB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独立有边界的教育主体作为基础,也需要共生无边界的学习共同体作为基石,健身学习领域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出现了以Keep为代表的线上健身社区。这些健身社区不仅停留于为健身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还向健身指导、运动参与等方面扩展,逐步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社会关系为纽带、用户为主要参与者的线上社区,这些线上健身社区的成员们逐渐构成学习共同体以满足各类健身学习需求。本研究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选取Keep健身社区中的三大俱乐部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探究Keep健身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支柱”“成长机理”和“养护策略”,为数字时代下线上健身社区的构建探索新路径。
1、相关概念
1.1、从学习共同体到社区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一词源自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的“Community”概念(在中文中兼具“社区”和“共同体”两重含义),表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学习共同体”则紧紧围绕“学习”这一目标,具备一定学习活动场域、相对固定的学习者、频繁的学习互动、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等要素。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知识生产方式的载体,不同个体以在场或虚拟的方式加入,其本质特征是基于合作又超越合作,鼓励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分享,同时存在新手对专家的模仿。如今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突破了时空限制,提供更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学习工具化偏向、人生价值感缺失、城市社区缺席这三大困境日益显著。面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汪国新创新性提出并发展“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将其最终定义为“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由本质意识主导,因共同学习而自然结成的能实现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社区学习共同体以本真的学习帮助成员实现“内目标”和获得“归属感”,体现学习的生命性价值,真正魅力在于“共同学习”。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学习通常是自发的,属于内生成长型的学习,是社会化学习的基础,将成为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学习的主流。
1.2、虚拟社区与线上(健身)社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学术界掀起有关“互联网社区”的研究热潮,“虚拟社区”概念被普遍接受和使用。随着社会媒介化的日趋加深,许多学者认为由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彼此嵌入,线上社区与线下社区之间已经不再有本质差别,其结构都是在惯习和重复实践中实现和再创造的。在健身领域,研究认为用户参与线上健身社区并非以社交和享乐为核心需求,主要是为了学习健身知识以达到有效健身,用户回帖回答健身问题等交互行为有助于提升健身社区的学习价值。结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本文将“线上健身社区”定义为“以健身学习与实践为主要目的,以用户为中心、社会关系为纽带,不同运动兴趣的用户构成多个健身学习共同体的线上社区”。
2、案例选择
Keep是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2月推出的一款移动运动应用软件,致力于为健身人群提供运动指导、饮食指导、交友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运动社交平台。目前,Keep已将其“运动圈子”升级为“运动俱乐部”,上线了俱乐部140个以上,其中官方俱乐部13个。从本文的理论视角来看,Keep用户是在线上健身社区中进行着健身知识的学习交流与实践,喜爱某一运动的用户会加入相应的“俱乐部”,俱乐部成员会围绕该运动推荐健身课程、交流健身经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构成的共同体可被视为“健身学习共同体”。本研究根据具体运动分类选取成员数量前三的官方俱乐部进行案例分析,分别是“Keep跑步爱好者”“Keep Training Club”和“Keep骑行俱乐部”,主要分析这三家俱乐部的主页信息,及其“活动”“讨论”“课程”“排行”等界面的具体内容。
3、研究结果
如果将Keep健身社区中的学习共同体看作生命体,通过对上述三大俱乐部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归纳出支撑这些生命体生根的“构成支柱”、茁壮发芽的“成长机理”,同时能提炼出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养护策略”。
3.1、如何生根:Keep健身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支柱
(1)向往理想身体。
Keep用户加入某运动俱乐部并参与相关健身学习,正是出于个体本质意识中对理想身体的向往,而且向往的通常是健康的、能呈现生命张力的美好身体。同时,用户参与的都是跑步、骑行等非对抗性运动,参加的比赛也被称为“个人赛”,这些只有“同伴”而没有“对手”的活动也更接近本质意识,因为无关胜负。滕尼斯认为,本质意志平时被“选择意志”压抑而隐匿,只有在自由环境中才被释放出来。Keep运动俱乐部的成员们正是在这样能够自由学习健身知识、享受健身过程的线上社区中向着理想身体与美好生活前进。
(2)健身知识共享。
俱乐部的成员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学历,但都自觉遵守着健身社区的各项规则,平等参与健身学习与实践,同时在讨论界面交流健身经验,推荐官方或自己创建的健身课程,共同构成和谐开放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正是多元化的成员结构使俱乐部成员间形成“经验错差”,健身小白可在讨论区直接求助,健身达人则可跟帖答疑解惑或直接发表健身经验帖和相关课程,前者在学习实践后又可以分享自己的健身经验,从而实现了健身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互为师生”的知识共享,有机共生的学习生态由此形成。
(3)健身活动交互。
俱乐部成员之间的分享不仅是健身知识的共享,还涉及思想情感的交流,以评论区的“加油”“评论”等形式的交互行为为主。例如,在“Keep Training Club”俱乐部,有位成员在打卡“晨练30min”的自主训练时附言:“今天早上应该要跑步的,起床后厌跑情绪又来了,想了想,可能是之前绷太紧了。”有成员看到后评论:“坏情绪谁都会有,相信自己就好哈。”还有的评论:“休息休息,XX(成员昵称)!不要总是拉满弓状态!”该帖子还收获了24位成员的“加油”。无论是有关健身的知识技能还是情感体验,都能凭借成员间的交互行为得到充分尊重与认可,成员们成为共赢共享、相互扶持的学习伙伴,更结成了相对稳定的信任与情感支持体系,影响着他们对于健身学习共同体的认同与投入程度。
(4)身心双重赋能。
对俱乐部成员而言,在学习共同体中收获的也许是健身知识与理想身材,或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还有对精神的舒缓与心灵的洗涤,整体来看便实现了身心的双重赋能。例如,在“Keep跑步爱好者”俱乐部,有位成员打卡户外跑步5.05km时这样写道:“跑步,不只是汗水与肌肉的较量,它是心灵的秘密花园……跑着跑着,不仅身体轻盈了,心灵也收获了意外的平静与坚定。”在“Keep骑行俱乐部”,一位成员完成了“24h极致突破场”骑行挑战后发表了这样的文字:“我骑行在田野间,心中一片宁静……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唯有这一刻,让我感受到了平静与自由。”除身体上的发展外,成员间共同的运动信念、价值取向逐渐激发了成员个体以真我呈现为内在评价、自我超越为主观体验的生命成长。
3.2、如何发芽:Keep健身学习共同体的成长机理
以下四个因素的依次递进与相互作用是Keep健身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机理。
(1)自觉的健身需求。
俱乐部的成员是以自觉主动的健身学习需求加入的,这些学习需求通常来源于个体对理想身体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基于本质意识的自我需求。同时,俱乐部成员在健身学习实践中,通常能获得某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一种体现自身潜力、发展完整人格、获得生命幸福感与归属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生命性价值主导下成为俱乐部成员继续参与健身学习实践的动机。
(2)自主的健身学习。
自主学习能够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主体精神世界的自我去蔽。Keep运动俱乐部的成员正是在自主与自愿的状态下参与着各类健身学习与实践活动,有别于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课。对于俱乐部成员而言,“何时学习”“何地学习”以及“学什么”都具有高度的自由,他们甚至能够随时退出某一运动俱乐部,然后自由地加入另一个运动品类的俱乐部,全凭他们更感兴趣什么运动。
(3)自给的健身资源。
传统教学资源观将教师视为学习资源提供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新教学资源观的最大特征是“成员即资源”。学习者通过多对多的互学互教互助实现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除官方发布的健身课程外,俱乐部成员正是以“互为师生”的形式在讨论区提问或解答其他成员的健身问题,或推荐自己创建的健身课程,实现了健身学习共同体内部学习资源的“自给”。
(4)自评的健身效果。
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基于学习主体思想、观念与情感方面的变化,属于内隐而深层的变化。或许外在身材变化和个人界面显示的运动时长、能量消耗等数据是许多成员评判健身学习效果的依据,但有关生命成长的获得感也在大多数成员的评价标准中。成员一般会将后者融入自身学习与实践的全过程中,关注生活状态、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积极转变。
3.3、创造环境:Keep健身学习共同体的养护策略
(1)设置多元化的核心成员队伍。
每个运动俱乐部设置1名“主理人”和若干名“管理员”,他们是各自健身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官方俱乐部主理人大多数为官方账号或健身达人。俱乐部管理员在主理人带领下养护着各自的健身学习共同体,对分享健身经验与成果、提出健身疑问或课程感受的优质动态予以推荐,删除无意义、无关联或大量雷同的动态,并将多次发布不良动态的成员移除俱乐部。核心成员队伍并非俱乐部领导者或负责人,而是维护良好健身学习环境的“养护者”,其核心成员的多元化设置保障了成员们在学习共同体中相对自由而公平的健身学习权益。此外,作为健身达人的核心成员还充分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在提供健身学习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着其他成员参与健身学习的积极性。
(2)提供多样化的健身活动奖励。
虚拟证书与虚拟徽章是Keep健身社区中最常见的健身活动奖励形式,成员们在报名赛事并成功完赛后便可获得这些奖励,有效提升了健身实践的获得感与体验感。除了虚拟奖励,一些运动俱乐部还会组织可以获得实体奖牌的健身活动。这些实体奖牌一般与热门动漫或游戏IP联名,通常是限量的,可以作为成员们参与健身活动的嘉奖,同时还能为成员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由于Keep奖牌有着强大的自我表达的社交属性,“晒Keep奖牌”已经成为许多年轻成员的社交模式。
(3)探索多维化的线上线下联动。
提升成员间情感联结的聚合程度是维持学习共同体较高吸引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成员们大多数健身学习是以线上平台为中介的,但Keep在不断探索线上线下联动的健身活动。除了与线下跑步赛事联动的“线上挑战赛”外,“城市K马”线下马拉松等赛事的成功打造使多维化的线上线下联动进一步实现。成员们在活动界面可以报名参加主会场线下赛,也可以参加分会场线上赛。曾经在线上社区“守望相助”的成员们拥有了更多在线下赛中相遇的机会,他们的情感联结也将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变得紧密。
4、研究结论
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运动社交平台,Keep健身社区以健身指导、运动社交、健身激励等功能与服务满足多样化健身需求,从而实现大量用户留存,其中的“运动俱乐部”更是催生出一个个宛如生命体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对Keep三大运动俱乐部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支撑这些生命体生根的“构成支柱”通常包括健身用户对理想身体的向往和俱乐部中健身知识的共享、健身活动的交互,以及这一过程的身心双重赋能;助力这些健身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机理是“自觉的健身需求、自主的健身学习、自给的健身资源、自评的健身效果”的依次递进与相互作用;多元化的核心成员队伍、多样化的健身活动奖励、多维化的线上线下联动则为健身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创造出了良好的健身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华,钱丰收,张俊生.区域学习共同体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4).
[2]张振刚,尚钰,李云健,等.共创体验视角下虚拟社区环境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J].企业经济,2020,39(01).
[3]严运锦.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学习型组织概念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08).
[4]张敏敏.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2).
[5]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6]邱良君.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学习意涵解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3,36(04)
[7]刘高福,李永华.用户互动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线上健身社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