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赋能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困境与路径

2025-02-13 00:00:00潘虹羽刘金萍王敏李嘉豪曾渝宋权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量变迈向质变。概述教育信息化现状及教育信息化赋能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途径,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和网络调研等方式对陕西部分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教育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提出教育信息化赋能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如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治理等。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基础教育;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文章编号:1671-489X(2025)01-00-04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5.01.0

0" 引言

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是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有效手段,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1]。自2000年提出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师信息素养缺乏、优质资源匮乏、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教学模式单一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也迎来效率和质量的大力提升。据调查,自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陕西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通两平台”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省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在全国率先达到100%[2]。为深入了解陕西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选取安康、汉中部分区县开展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1" 教育信息化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和创新。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稳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包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优化完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包括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等,这些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种种问题,如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教育信息化是促进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区域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可以为区域基础教育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创新发展,从而有效赋能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1" 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活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工具和平台,促进教学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以知识灌输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主导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建立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和课后巩固提升,为区域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基础性保障,从而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2" 提高区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区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以区域教育质量提高为导向,是一种由量向质的转型,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区别于高数量发展、高速度发展的新发展方式[4]。教育信息化对提高区域基础教育教学效率有显著作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节省教育资源和时间成本,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促进教育改革实现从量到质的内涵提升。如通过使用在线考试系统、在线作业提交、自动批改系统等工具,教师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学生评估和作业批改工作,不仅减轻工作负担,还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学生评估结果,为制定教学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精准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在教学效率和效能上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1.3" 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由于参与教育信息化培训与合作机会较少,存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够强、数字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数字化意识薄弱等数字素养不足问题[5]。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等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短期或长期培训,有效提升教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和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让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设备,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观念,促使教师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6],这是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1.4" 弥合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公平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基础教育公平的关注重点由能否接受教育转向接受何种质量的教育[7]。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是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教育资源覆盖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消除地区差异、贫富差距、知识水平等因素对教育的限制,实现教育公平。

1)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能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覆盖,有利于促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2)通过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等手段,能有效解决乡镇学校教师缺乏的问题,让农村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加全面、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问题是影响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

3)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教研等手段,薄弱学校教师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与名师开展在线交流,接受教育培训,提升教学技能与素养,提高教学质量[8]。

2"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教师、学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提升为核心;第二阶段则是教师、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数字鸿沟”不断消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有质量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加快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提升培养也在有序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教育和应用能力逐步提升,能基本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为了充分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以设施、资源、素养、应用、管理等五大类指标为主,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选取陕西安康、汉中部分区县的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调查研究。其中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收到13个学校的问卷,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现状的调研收到107份问卷。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虽然我国已经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尤其是在数字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取得超预期发展[9],但是目前仍然面临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教育信息化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优质线上教育资源缺乏、教育大数据融合应用程度不高、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应用驱动的投入理念及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生态还没有形成、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2.1" 教师结构复杂,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从调研的学校管理队伍反馈的情况来看,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整体较为均衡,年轻化趋势明显,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十分有利。但是5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教师存在思想保守、不愿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不够、深度不够,无法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存在偏见,意识不到信息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教育思想依旧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排斥应用信息技术与设备进行教学,或者只限于在备课的时候使用信息技术,在平时不会借助网络平台或者信息技术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方法很难有创新,信息化的发展也受到阻碍。各学校从事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的教师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校,由于缺乏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信息化教育,教师很难进行信息化学习和教育教学研究,信息素养难以提高。

另外,学校管理者不善于利用和开发资源,导致教师缺乏学习进步的平台和推动力。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表示愿意接受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以提高个人的信息化素养,但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也缺少对教师的信息化职业能力培训,无法满足教师的需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自然难以实现。

2.2" 学校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有效利用率有待提升

“十三五”期间,陕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信息化基础环境明显改善,“三通两平台”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省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在全国率先达到100%,宽带达到100 M以上,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占比从60%跃升至98%,“校校连、班班通、人人用”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共享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所有学科和学段全覆盖,并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免费向一线教师进行精准推送。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选择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同时接入,满足了学校、教师、班级网络随时可用的需求,但少部分学校需要按照要求连接才能使用网络,非常不便捷。各学校的基础设施普遍以网络多媒体教室为主,缺乏其他智慧教学设施,特别是乡镇小学,基本只有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直播教室、智慧教室的覆盖率几乎为零,十分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和课程的同步与共享。以A市某城区小学为例,教师共102人,学生约2 000人,学校每年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约为20万元。学校目前共有教室34间,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同时接入,有供教学使用的一体机32台、智慧黑板2块,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比较完善,但利用率较低,日常教学模式以传统讲授式为主,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资源有效共享利用、教学软件环境配置远未达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求。

2.3" 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以公共资源为主,信息化应用深度不够

据调查,各学校在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比例最高,其次是数字图书馆和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大部分学校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师听课、评课等活动,一些学校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资料的推送,少部分学校的学生会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极少数的学校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情况诊断、学生和教师评价、师生数字档案和班级管理。同时,学习资源是否适合该学校的需求、内容是否符合该地区的要求、深度是否与不同学段的学生相匹配、学习情况诊断与师生评价是否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字档案与班级管理是否全面,这些问题都缺乏深入研究。

2.4"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大数据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不单单是基础设施的购置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需要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上转向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主的思路,综合考察宏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转向、推进路线和微观层面的学校信息化实践[10]。据调查,84.62%的受访者所在学校设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61.54%的受访者所在学校具备专业且较完善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制,76.92%的学校设有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员。各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能力不同,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定然会逐步拉大。

3" 教育信息化赋能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 "展的路径

3.1" 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部分学校虽然教师结构越来越年轻化,但信息素养并不高,乡镇与城市学校的教师素养差别更加明显。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对信息化建设也有促进作用。学校应加强信息化教育意识和观念,多组织信息化教育的相关培训,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另外,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教育评价与考查机制,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进行监督。

与传统教育相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在以信息化环境为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优质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也是对教学实践反思的实施者。为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教师应该调整教育教学观念,深刻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性质、功能、特点和优势,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自我成长和优化。教师要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学校信息化资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活动,学习使用相关软件设施,利用信息化资源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课前辅助、课中利用、课后诊断,利用信息化手段更深入地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自己的教学质量等。

3.2" 优化网络连接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共享教育资源

学校应该优化网络连接方式,满足学校、教师、班级网络随时可用的需求。此外,学校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智慧教学软硬件,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实施与推广。同时,重视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使得中小学教育资源更加平均地分配到各个学校,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

3.3" 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

当前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存在一定的“重物”倾向,硬件建设比例较高[11]。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等“软资源”建设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路径,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能有效缓解部分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以及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变革的现实需求。学校应该充分地了解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实际应用,促进自主学习、学情诊断、师生评价、数字档案和班级管理等应用,促进教学资源发挥更大效能。

3.4"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提升信息化领导力,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1)学校应具有详细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明确的信息化目标与发展愿景,包括增强教学效果、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并能激励管理层和教师团队积极推动信息化发展,从而构建从基础建设到融合应用、从素养培育到能力提升、从数据汇聚到安全管理、从示范引领到整体提升的制度体系[12]。

2)学校应组建一支由信息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专门负责信息化管理的团队,通过共同协作,制定信息化发展计划和政策,并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水平,确保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4"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体验,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之教育信息化理念和认识转变上的差异,各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资源库利用率低、教学模式落后单一等问题。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优化网络连接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合理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数字教学资源应用,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等方式,提高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平稳有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参考文献

[1] 陈素慰,陈仕品.信息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四川教育,2023(增刊2):6-7.

[2] 陕西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4-07-09)[2024-07-10].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jyyw/202407/09/141899.html.

[3] 张丹,王鶄,袁金平,等.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变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1(4):125-138.

[4] 杨小微,陈冬林.效益优先: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效率变革与高质量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23(11):14-22.

[5] 崔英锦,徐亮.在地化教育空间中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样态与突围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4(8):105-111.

[6] 葛丹丹,刘显著,齐殿伟,等.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8):24-27.

[7] 杨成荣,张屹山,张鹤.基础教育公平与经济社会发展[J].管理世界,2021,37(10):152-166.

[8] 文玲,丁攀,李丽.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36):21-26.

[9] 闫寒冰.信息化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施为路径与实践逻辑[J].人民教育,2023(7):11-15.

[10] 雷励华,张子石,金义富.教育信息化2.0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演变与提升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2):40-46.

[11] 熊宗莉,万瑜,官艳萍.基于教育满意度监测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4,13(2):13-18.

[12] 曲娇娇,高春梅.数字化赋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时代指向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2(12):129-135.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 19:01:55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9:53
榆林学院智慧校园系统架构的分析与设计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9:57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存在“数字废墟”——中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难点剖析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