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在文言文大单元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连贯的学习活动中内化所学,实现全方位发展。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讨了初中文言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方法,以指导教师更高效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大单元;教学方法
大单元教学强调以知识的整合为核心,围绕中心主题设计整体教学计划,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认知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文言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多元化的教法与开放式的课堂相结合,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一)联系生活经验,代入知识背景
约翰·杜威的经验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1]。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链接,形成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和情境,使抽象的知识“活”过来,降低其大单元学习的门槛。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山川美景”为主题,《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均包含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人文情感。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景象入手,提出设想性的问题:“如果你是郦道元、陶弘景、苏轼、吴均的微信好友,当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发在朋友圈时,你会怎样评论他们的作品?”让学生将古人文学作品的分享置于熟悉的现代社交环境中,能够拉近其与古文的距离感,为后续教学内容展开与核心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二)活用媒体工具,树立文化自信
现代媒体工具已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工具能够带领学生“亲临”古代历史场景,直观展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工具来增强文言文的情境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仍以上述单元为例。教师在讲授《三峡》这篇文言文时,播放选定《长江三峡》片段,展示三峡壮观的山水画面和相关的古代历史事件,促使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刺激下,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景象和背后隐藏的文化意涵。针对《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教师播放视频介绍古代书信的文化价值。在处理《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利用希沃白板展示夜游承天寺的虚拟场景,使学生“游览”寺庙的夜景,并结合白板的画图功能,引导其在虚拟地图上标注诗人游览的路线,让学生深刻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促进其核心素养持续提升。
(一)开展吟咏诵读,夯实语言运用
吟咏诵读对于夯实语言运用基础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通过吟咏诵读,亲耳听见其音韵之美,亲口表达其语言之精确,从而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在促进知识内化的同时强化自身语感,提升核心素养[2]。
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对各篇文章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取出各自的关键段落,如《桃花源记》中描述桃花林的段落、《小石潭记》中描写小潭清澈的段落。接着布置具体的诵读任务,针对《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等,教师要示范通过变化语调来表达渔人的惊异与好奇心,提醒“甚异之”中“之”字的轻重音处理,使朗读情感丰富、引人入胜。再如《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教师要求学生读出其节奏的抑扬顿挫,以模拟水声之悦耳和作者心境之愉悦。对于《核舟记》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教师指引学生恰当暂停,以突出工艺的精细和作者的赞叹。如此,学生便能够真正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使语言运用等核心素养得到实质性提升。
(二)采用问题驱动,锻炼思维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为起点,整合和串联大单元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仍以上述单元为例。教师将三篇文章共同的文体特征“记”作为问题设计的中心,串联单元教学的知识内容,即提出“古代‘记’文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比较三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包括语言的简洁性、记叙的详略处理等,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随后提出:“‘记’文体的叙事结构是如何展现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的?”学生需要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如《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的神秘与美丽,表达逃离现实的乌托邦愿望;《小石潭记》利用清冽的潭水和凄美的环境描写,表达作者的哲思;《核舟记》精细的舟船描写,是对工匠精神和细腻技艺的赞美。
(三)组织实践项目,强化审美创造
项目化学习以实践为导向,通过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以项目的完成为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教师需围绕文言文大单元教学的主题,立足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实践项目的整体框架,明确“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的各项任务。
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提出项目主题“古代智慧的现代应用”,要求学生提取《北冥有鱼》《马说》等本单元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展开分组讨论,根据选定的文章设计现代化的故事情节。实施阶段,学生分为小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例如学生制作《北冥有鱼》视频,展示了大鲲鹏追求自由、高远的象征意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强化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大单元教学通过情境化、问题驱动、项目化学习等策略,优化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运用原型认知理论指导大单元单篇教学[J].语文建设,2023(21):13-17.
[2]杨数.重构古诗文大单元教学的探索[J].人民教育,2023(05):67-68.
作者简介:江苏省运河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