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育人是基础教育部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小学科学课程育人关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要素。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育人过程中,教师应厘清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构建清晰的育人目标;拓展教材文本内容,挖掘基于主题意义的育人要素;着眼于文本理解的深化,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评价,构建“以评促学”体系内容。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育人;实践案例;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7" " 070-072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致力于传授科学知识,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已成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世界,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关注科学课程育人的内涵及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育人的内涵
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科学观念是学生对自然界的基本理解和对科学原理的认知,构成了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科学思维则是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桥梁。探究实践是指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手段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培养科学态度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包括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尊重与合作的价值、健康与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育人价值依赖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可以细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社会、技术、环境”四个具体目标。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具体目标为实际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确保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究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育人的途径
(一)明确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确立精准的育人目标体系
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蕴含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之中。教师应全面考量知识单元的主题、核心知识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序性和个体差异性,从而综合确立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科学课程教材蕴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在其实践运用中,首要的任务是明确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为构建清晰、精准的育人目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需精准把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等。科学知识不单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工具,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单元目标设计时,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如构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目标框架;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实际,紧扣单元知识的内在规律,融合科学知识与关键领域,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多元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为例,其中“预防传染病”知识板块的知识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传染病的传播特性、环节和危害,掌握传染病预防的基本概念;技能目标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并实施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调查,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动手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本单元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科学事实,遵循健康防护规范,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风貌。
(二)深化教材文本内容,发掘主题导向的育人要素
在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化及基于主题意义的深度挖掘,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教材文本表面含义的挖掘,还应着重于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系统性培育。具体而言,科学课程中核心文本的内容拓展需超越单纯知识点的传授范畴,借助项目式学习、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构建蕴含丰富情境体验的学习场景,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潜能。此拓展与育人要素的发掘旨在构建一个既能传承科学精髓,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与创新潜能的新型科学课程体系。
仍以“预防传染病”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围绕“预防传染病,守护公共健康”这一核心主题情境,整体规划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定“深入理解传染病传播机制及其对个体和环境的影响”这一教学目标,逐步引领学生探索传染病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遵循“认知传染病—调研传染病—分析传染病的影响—探讨传染病的防治措施”的认知脉络,不断深化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深层次意义,还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多维能力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三)着眼于文本理解的深化,推动课程育人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基于育人要素深化的科学课堂实施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首先,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情境,导入新授知识,引发学生的探索欲。其次,通过明确而连贯的示范与举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计,如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分享,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动手实验等。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将科学知识及其运用拓展至生活情境之中。最后,教师在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施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拓展延伸知识的静态方法含义,帮助学生在活动的串联与学习中构建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连通的知识体系。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预防传染病”为例,该单元的教学活动可设计为以下步骤:“1.借生活场景引出话题;2.调查学生对传染病的了解状况;3.查阅资料扩展对传染病的认知;4.归纳传染病的特点;5.列举病例加深理解;6.交流资料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7.总结传染病传播环节;8.了解防治常识;9.巩固应用与检测知识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精心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主题内容,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及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中。在整体讲解或展示中,教师应聚焦于与传染病防治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知识及应用情境。
(四)强化课程育人教学评价,打造“以评促学”体系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导向,教师应坚守“评价引领学习”与“评价优化教学”的核心理念,确保评价活动深度融入科学课程的每个环节。相较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在新时代教学评价体系中,更应凸显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及创新潜能的培育。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励教师营造集多元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应确保评价目标的明确性与精准性。在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蓝图下,评价标准的设定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知识理解、技能精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全面衡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与内化程度。仍以“预防传染病”为例,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设立以下具体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及传播的三大基本环节;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有效识别不同传染病的传播路径、病原体及易感群体;能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并阐释其科学原理;能正确解答课堂练习,逻辑清晰地解释;在课堂讨论与总结中积极参与,表达独到见解或总结课程精髓;具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清晰表达与分享学习成果。
其次,教师应保障评价标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鉴于科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与整合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确保对学生知识掌握与素养发展的评估流程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以“预防传染病”为例,教师应持续评估学生对“微生物对人体的作用”的理解,并深入探讨传染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保持评价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最后,教师应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与全面性。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评价不应仅限于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还应关注学生基于个人理解与体验的意义建构。在“预防传染病”单元中,除评估学生对预防传染病基本策略的掌握外,还应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方式,考查其对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影响这一知识的理解,进而实现“以评促学”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科学知识的基本任务,更肩负着培育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等多维度科学素养的重任。首先,教师可通过厘清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构建清晰的育人目标,确保科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其次,教师应关注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拓展,挖掘基于主体意义的育人要素,通过项目式学习、动手操作等多元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创新精神。同时教师需着眼于对文本理解的深化,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科学知识运用拓展至生活实际之中。最后,聚焦课堂教学评价,应构建“以评促学”体系内容,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的深度融合,全面评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内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小学科学教育应继续深化对课程育人内涵的理解,不断优化教学实践路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婷.从小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育人价值开发[J].人民教育,2021(21):65-67.
[3]李霞,张荻,胡卫平.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5):99-104.
[4]吴枫.指向科学素养养成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以《点亮小灯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8):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