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206窟的怒目金刚穿梭于20世纪的法国街头;供养人“走出”壁画在舞台上讲述敦煌过往;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连接起两代人相隔百年的顿悟……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以2035年的中国敦煌和1935年的法国巴黎为背景,演绎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与敦煌数字研究中心实习生张燃的故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将文化与科技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借助舞台叙事的力量,将延续千年的敦煌文化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通过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让文化遗产在文艺创作中焕发新的活力。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总扼阳关和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东段一个最主要的枢纽,史书称“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中原的丝绸瓷器,西域的珍宝香料,北方的驼马,河西的粮食,曾在这里进行了广泛的交易;中原文人学士、画工艺人、官宦戍卒带着不断更新的中原文化来到这里;吐蕃、回鹘、党项、蒙古族等中国的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投影在敦煌艺术中;随着佛教、景教、摩尼教、袄教、伊斯兰教的东传,西亚、中亚的建筑、雕塑、绘画、乐舞、纺织印染工艺等,不断影响着敦煌固有的美学模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敦煌文化的价值不仅停留在历史长河中,在今天,它的艺术、思想与精神依然焕发着璀璨的光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导演田沁鑫将目光投向了敦煌千年历史中的人文精神,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应运而生。田沁鑫希望通过融合音乐、话剧、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活态化起来,召唤起更多当代观众对敦煌文化的珍视与思考。
“召唤”,是这部音乐话剧的核心主题。敦煌的召唤,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召唤,也是对心灵深处文化根脉的呼唤。为了在现代艺术框架下真实再现敦煌文化的永恒魅力,讲述莫高精神,主创团队研习了大量有关敦煌文化的资料,也曾前往敦煌采风。他们参观莫高窟,与莫高人对话,探访阳关和玉门关,体验敦煌的风土人情,从历史的风中汲取灵感,希望能在戏剧中让敦煌的魂得以传承。
19 4 4年,敦煌研究院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80年来,为了敦煌文化的赓续传承,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人从艰难起步、曲折探索到蓬勃发展,用青春和汗水、坚守和奉献深耕大漠、艰苦奋斗,让沉积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孕育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莫高精神也激励着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精髓,通过现代科技与中国戏剧的深度融合,回应敦煌的召唤。
《受到召唤·敦煌》的故事跨越了两个时空:1935年的法国巴黎和2035年的中国敦煌。剧中,青年演员张艺兴饰演了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和2035年敦煌数字研究中心的实习生张燃,在不同的时空,他们都面临爱情难题。
2035年,在敦煌数字研究中心,编号为206的怒目金刚开口说话,在他的指引下,张燃以《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为链接,于敦煌大美和个人小爱之间寻找答案。平行时空里,他看到了始于乐僔的莫高窟开窟造像活动,看到了一段段传奇震撼的敦煌往事,也走进了常书鸿的时空。
19 3 5 年,在巴黎,青年艺术家常书鸿偶然翻阅到一本敦煌画册,被其中精妙绝伦的壁画和彩塑吸引。1936年,怀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常书鸿毅然回国。在抗日战争的动荡岁月中,他肩负起筹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使命,几经辗转,于1943年抵达敦煌莫高窟。此后,常书鸿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事业。从巴黎到敦煌,从青年到老年,从“蒙巴那斯的画家”到“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故事让张燃理解了守护敦煌的意义。
两人的故事线跨越百年,却通过敦煌这一文化纽带产生了连接。话剧巧妙地借助召唤这一概念,在戏剧舞台构建起敦煌空间,不仅赋予了历史人物新的生命力,也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与传统文化共鸣的契机。
在田沁鑫看来,文化传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代人不断注入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才能真正活起来。在《受到召唤·敦煌》中,导演、演员、作曲家和所有创作者共同努力,让古老的敦煌精神融入现代语境。
音乐和舞蹈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壁画里的飞天,有一种画出来的音乐的感觉。在导演田沁鑫心中,以敦煌为主题的话剧,音乐是必要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中有二十多首曲目,曲风多变,有中式风格,也有法式风情;有失恋的情歌,也有宏大的表达。为本剧打造原创音乐时,作曲家金培达带着一种好奇。他说:“音乐始终是强烈表达情感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挖掘人生中独特的召唤。”
“把控情感的部分比音乐剧还要再准确一点点,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金培达介绍道,“比如《叩问》,是本剧中的高潮部分。这首歌讲历史,讲情绪上的变化,又有宗教感,情感要很顺得像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地连接起来。”“敦煌是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部音乐话剧的音乐也应该有多元的气质。”金培达认为互动可以带来突破,他邀请张艺兴参与创作,让一些歌兼具戏剧性与时尚感。
此外,舞台设计是这部音乐话剧的亮点之一。二维动画、3D特效、AI技术、即时拍摄、动画真人融合等多媒体的应用,复现了莫高窟壁画、彩塑的细腻纹理与辉煌色彩,构建了一个充满未来感与文化深度的“戏剧元宇宙”。
“在体育场馆里,戏剧艺术和音乐现场相结合,舞台像一个盒子一样展开,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像在拥抱观众,不是实景搭建,而是同时通过多媒体影像和AI等最新技术呈现,并配合剧情的推进。”舞美设计王琛讲道,“舞台背景中构建了未来数字博物馆内的佛像、金刚、菩萨、飞天,其来源是敦煌的造像、壁画、色彩,演员在其中表演,还加入了即时拍摄。人和背景、环境形成了有机整体,突破了戏剧、音乐、现场的壁垒,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一起。”
田沁鑫导演认为,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文化传播空间。“古代工匠用非凡的艺术创作能力创造了敦煌文化,今天我们融合现代科技在戏剧舞台呈现敦煌文化,也是为数字化时代的‘新文艺’提前做好准备。”
因为唱跳元素很多,这部话剧集结了许多毕业于各大艺术院校音乐剧专业的青年演员,他们充满青春活力和真挚的表演为这部戏注入了灵魂。大家表示,“莫高精神”的召唤,艺术前辈的指导,让他们始终沉浸在巨大的激情中,见证一个故事从恢宏的构想形塑为震撼的艺术,并亲身参与其中,对他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成长历练。
青年对中华文明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从精神深处的认同。为青年演员、青年创作人才,提供公正的创作平台,让青年人才树立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以优质的专业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是《受到召唤·敦煌》的一大愿景。
“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优秀文化人才,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国家话剧院在认真创作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也在为执着追求艺术理想、勇于担负文化使命的艺术家,尤其是青年人提供平台和空间。而有着多元跨界经历的优秀青年演员来到剧院后,也有反哺作用,能够让剧院展开更加丰富的探索。”田沁鑫院长提到,“像青年演员张艺兴,他出演过多部影视作品,唱跳能力比较突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他演过一名志愿军小战士。他对表演的理解和信念,增加了我对他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他很用功。这次他兼顾表演、音乐、舞蹈,精彩演绎了常书鸿的坚韧、奉献与张燃的觉醒、成长。”
赓续中华文脉,离不开用艺术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召唤·敦煌》最动人之处是对文化传承主题的诠释。从常书鸿为保护敦煌文化的付出,到张燃因敦煌文化而明了保护敦煌的意义,剧作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得以延续。有观众说:“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有着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命力。”艺术与科技、青春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让敦煌文化、莫高精神与每一位观众共鸣。
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接力,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让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活力,是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命题。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给出了一种答案:用真诚的创作打动人心,用科技的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用年轻人的力量让文化焕发活力,文艺创作大有可为。
中国文化的绚烂篇章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田沁鑫院长介绍,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将在2025年做全国巡演的尝试,同时准备“出海传播”,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精神,献出戏剧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