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尧:纪实的艺术 艺术地纪实

2025-02-11 00:00:00本刊综合报道
人民画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画报社画报纪实

何世尧,19 3 5年11月生,祖籍浙江永康。自19 52年起,投身摄影事业,并于人民画报社担任资深专题摄影记者至退休,期间曾任中国画报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及浙江永康市政协摄影协会名誉主席等要职。他长期致力于专题摄影与风光摄影的创作,特别是在国家建设与民众生活纪实、自然风光展现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2024年11月23日,以“繁花竞放 金像华章”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20位摄影人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徐永辉、何世尧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今天站在这个舞台上,首先要感谢的是人民画报社。我17岁到了人民画报社,从一个不知道照相机是什么样子的人,被培养成一名新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从此走上了摄影道路。”摄影家、人民画报社资深专题摄影记者,90岁的何世尧从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永军手中接过奖杯证书后,真诚地说道。

何世尧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摄影记者,他的摄影生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摄影创作扎根于广袤的神州大地,摄影理念汲取于深厚的中华文脉。他用摄影作品记录下共和国奋进的历程,为中国画报事业、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倾情奉献43年,成就斐然。

巍巍长城(北京,八达岭,1962年)
20世纪60年代,何世尧在平顶山煤矿拍摄后,清理相机。
黑龙江萝北县天津青年集体农庄,庄员们用大车轮做的杠铃进行身体锻炼。(1957年)
家庭主妇(1964年)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鞋帽部,服务员(右)为顾客试穿凉鞋。(1956年)
农奴翻身后,西藏青年妇女们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1960年)
内蒙古民族歌舞团团员毛依汗在那达慕大会上演唱。(1954年)
我国首次登上珠峰的三位英雄屈银华、贡布、王富洲(自左至右)(1959年)

新中国培养的摄影记者

何世尧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摄影记者,他的摄影生涯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一起成长。

1935年,何世尧出生于浙江永康。1950年,15岁的何世尧赴上海格致中学读高中。上海格致中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874年的格致书院,它是近代中国最早中西合办、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在这里,何世尧接受了全方位的新式教育。

1952年,即将高中毕业的何世尧被选送至成立不久的人民画报社(1950年成立),学习采编、摄影。《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也是国内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胶片和实现彩色印刷的期刊,何世尧的摄影艺术圣殿大门由此开启。何世尧经常这样说:“人民画报社是我学习摄影的母校。”

何世尧的前辈、老师们大都是业已成名的名师大家,有兼精绘画与文学的胡考和丁聪、在中国新闻界久享盛誉的记者李千锋,以及新中国彩色摄影先驱、摄影大师敖恩洪等。从摄影采编、摄影技巧到摄影理念,前辈们倾囊相授。特别是摄影家敖恩洪,他的艺术摄影理念对何世尧影响深远。

何世尧因悟性高、摄影表现力强,加上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很快便在同辈记者中脱颖而出。18岁时,何世尧便赴内蒙古采访;19岁时,他赴海南报道黎族风情;20岁时,他成为人民画报社第一位派往西藏采访的记者……这个曾不知相机为何物的高中生,逐步成为擅长专题摄影、人物报道和风光摄影的摄影名家。

1956年第3期《人民画报》中关于“拉萨的第一个小学”的报道版式
1964年第1期《人民画报》中关于“普通工人的家计”的报道版式
19 62年第12期《人民画报》中关于“云冈石窟”的报道版式
1962年第11期《人民画报》中关于“教师旅行”的报道版式

纪实摄影艺术的践行者

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邀请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后辈摄影人寄语。何世尧这样说道:“广大的摄影工作者一定要深刻理解,摄影是纪实的艺术,摄影有非常强烈的特性—纪实。很多人说我是风光摄影家,但我所有的风光作品也都是纪实的。所以,我的摄影理念就是‘纪实的艺术,艺术地纪实’。”

纵观何世尧在工作期间拍摄的一系列摄影作品,主要体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专题摄影报道和各行各业的人物表现。彼时的中国,充满改天换地的豪情和昂然奋进的干劲。在这个意气风发、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的摄影作品也是时代精神和气质的折射。

何世尧因风光摄影被众人知晓。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资深的专题摄影记者和编辑。何世尧在摄影采编生涯中完成了120余组专题摄影报道。这些作品见诸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人民画报》,内容涉及国家建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400余页。无论是他的风光摄影还是报道摄影,都可以看到摄影表现上的相通之处—“纪实的艺术,艺术地纪实”。这些报道实践极大丰富了新中国的摄影事业。

何世尧与同事们创作的大量精良的专题摄影报道,刊登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读者巨大反响。读者来信盛赞刊登的摄影报道真实可信,并带给读者很好的视觉享受,而这也是《人民画报》一直以来的报道风格。这种风格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日益彰显出重要而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何世尧的专题摄影创作中,西藏专题系列可谓特色鲜明,影响深远。1955年,不到20岁的何世尧沿着通车不久的康藏公路独闯西藏,于路途中即完成一组《从雅安到拉萨》的报道,这是《人民画报》首次刊登本刊记者采访的西藏报道。1959年,何世尧第二次进藏。前后两次进藏采访,他完成了20多组专题报道及一期封面、三期封底的拍摄,用镜头记录并展现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新生活、西藏的建设新成果。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何世尧的西藏系列专题摄影报道与同时期的新华社、《人民日报》、《民族画报》等新闻媒体的职业摄影记者的作品一起,打破了该题材被西方摄影叙事主导的局面。伴随着《人民画报》数十个语种的外文版出版,和平解放的新西藏景象得以迅速向世界进行传播,为新中国对外宣传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① 老树繁花笑春风(浙江杭州,西湖,1978年)② 绿野清香牧歌场(四川西昌,大凉山,1985年)③ 晓来谁染霜林醉(新疆阿勒泰,阿尔泰山,1983年)④ 玉树琼枝闻童声(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1978年)
何世尧19岁时拍摄的第一幅风光摄影作品:孔桥夕照披红霞(北京,颐和园,1954年)
瀑流缕缕自奏鸣(四川阿坝,九寨沟诺日朗瀑布,1980年)
新春偷向柳梢归(浙江杭州,西湖小瀛洲,1982年)
驼峰静卧水中央(广西桂林,漓江兴坪,1988年)
夕照黄海天尽头(山东威海,成山头,1984年)

新中国风光摄影的探索者

在“纪实的艺术,艺术地纪实”理念指导下,风光摄影作品也是何世尧精心构思的专题摄影和人物摄影作品的延伸及转化。他总结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风光摄影创作理念。著名摄影家、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毅平评价道:“何世尧的风光摄影重在纪实。他惯于把握‘天时’和‘地利’的变幻,善于在寻常的景物中发现美点,运用朴素的纪实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

《巍巍长城》堪称何世尧的摄影代表作,被誉为“长城第一照”,是载入新中国摄影史册的风光摄影经典之作。《巍巍长城》首次发表在1963年第2期《人民画报》,以跨页形式刊发。之后相继被专业摄影刊物及数十本画册刊登,被中外多种报刊以各种形式转载,还多次出现在挂历、年画、明信片中,甚至被印染在旅游T恤衫上。1974年,按照《巍巍长城》制成的巨幅壁毯被作为中国政府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至今悬挂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见证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印记。

何世尧风光摄影作品的宝贵之处在于体现与诠释了中国美学。他用心把握大自然变化莫测的色、光、线、形,使作品呈现出雄奇俊逸、浓妆淡抹、写实抒情、抽象寓意的中国传统画意之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光摄影风格。

1978年至1982年,何世尧在浙江西湖,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南张家界,新疆阿尔泰山等风景名胜地创作出一批备受瞩目的优秀风光摄影作品。其中,《山色空濛雨亦奇》(原名《春雨绵绵》)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影展风光银牌奖。他在九寨沟拍摄的诺日朗瀑布,与其他摄影人不同,他运用6×17超广角近距离而全景式地再现了诺日朗瀑布的诸多细微美点。这幅令人惊叹的作品在海内外广为传播,更对当地的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由何世尧与《人民画报》记者苍石承担主要编辑工作的《中国风光》画册问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以祖国锦绣河山为主题的大型画册,选用了140余位摄影家和业余摄影作者的211幅风光作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亲自为画册作序。《中国风光》画册在中国摄影界掀起了“风光摄影热”,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

群峰犹是神仙会(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天子山,1989年)
2024年11月23日,以“繁花竞放 金像华章”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20位摄影人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徐永辉、何世尧(左)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我的摄影 我的梦”

“我现在实际上是一个摄影的‘落后者’,我使用的摄影器材属‘胶卷时代’,工作中经常担心的是胶卷够不够用。你们现处在摄影的新的时代,是幸福的摄影工作者。”

退休后,摄影仍然是何世尧孜孜以求、无法忘怀的事业。2004年,在他称为“人生七十不古稀”之年,何世尧自费编辑出版了《华夏胜景—何世尧摄影作品选》画册,总结回顾毕生摄影经历,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对摄影、对画报的热爱。

2013年,何世尧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表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摄影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

2021年,“魅力冰雪—北京2022冬奥文化影像主题展”选用了何世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摄影作品《冰上运动》和《滑雪》。2021北京国际摄影周对他进行了采访,以《“影像奥林匹克”—新中国珍贵的冰雪记忆》为题在电视台播放。何世尧用摄影见证了新中国第一代冰雪运动先驱们的身姿。

2024年,何世尧亲自编写完成了自己的摄影作品与专题报道集《我的摄影 我的梦》。在前言中,他这样写道——

美,往往是一种偏爱,众多的偏爱汇成了美的长河。艺术,有时常常是昙花一现,好的艺术才经得起岁月流逝。我不禁惶惶。如果内里有一二幅作品让您多瞧上几眼,便是我的梦。

猜你喜欢
画报社画报纪实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家教世界(2020年35期)2021-01-07 09:08:06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家教世界(2020年32期)2020-12-01 02:12:00
融媒体环境下的纸媒升华——以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版编辑部微信公众号“蒙地色彩”为例
砚边纪实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7:14
我的祝福和期望
云南画报(2019年12期)2019-03-16 03:26:56
陕西画报航拍
陕西画报(2017年1期)2017-02-11 05:49:48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塑料制造(2016年5期)2016-06-15 20:27:39
云南画报社 第3届南博会“雨林口岸·山水磨憨”专题摄影展诠释磨憨口岸
云南画报(2015年6期)2016-01-13 04:49:03
云南画报社唱响南博旋律重彩展示云南旅游
云南画报(2015年6期)2015-12-09 00:54:56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