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的贡献研究

2025-02-10 00:00:00韩洋
红岩春秋 2025年1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

摘要: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为解决抗日根据地经济困难,开展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文章通过史实梳理和案例分析方法,对陕甘宁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的贡献展开讨论。文章提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从发展经济和解放妇女的双重目的出发,积极组织动员妇女参加劳动生产,实现了边区人民自给自足,为抗日前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边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初期,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对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维持边区长期物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己动手生产,保障边区和前线的物资供给。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组织边区军民,男女老少全部投入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种菜、养猪、纺织……解决边区经济困难,保障边区军民生活所需。在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军民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在生产运动中,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是一支很大的力量[1]79。据不完全统计,陕甘宁边区妇女开荒10万亩以上,10多万妇女投入纺织运动,生产出来的布匹可满足边区军民用布的三分之一。1943年,发展养蚕户2000余户,收蚕5万斤,陕甘宁边区妇女为大生产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0

一、陕甘宁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的历史条件

(一)边区面临双重危机

自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针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方向发生改变,日寇采取直接进攻黄河河防的方式,阻断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2],导致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边区农业生产与基础设施遭受重创,财政经济和军队供给面临极大困难,边区军民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与此同时,受日本帝国主义诱降分化政策的影响,国民党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边区与外界的联系。在双重打压下,边区政府的经济出现极严重的困难。但党中央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动员一切力量,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由于连年抗战,边区男子大都去了前线,留在边区的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因此妇女的生产劳动显得尤为重要。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

陕甘宁边区妇女能够冲破传统的家庭束缚,投身到社会生产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只有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大背景下,妇女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3],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只有妇女广泛参与社会劳动,才能在经济上获得独立,摆脱对男性的依赖。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逐渐深入到陕甘宁边区,为边区的妇女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延安时期,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边区妇女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动员妇女积极参与革命与生产运动来解放妇女。妇女被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半边天”,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并取得经济独立,是达成妇女解放目标的先决条件。在边区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把边区各阶层的妇女群体组织起来,唤醒妇女身上的革命血液,团结妇女群众参与社会生产,为边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边区妇女现实需要

在边区妇联纪念“三八”节的宣传大纲中,边区妇女联合会喊出这样的口号:“纪念三八节,全边区妇女动员起来!纪念三八节,全国妇女动员起来!纪念三八节,我们要巩固扩大妇女组织!纪念三八节,我们要加紧春耕运动……”[4]可见,边区妇女们迫切想要投身于生产建设中。在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妇联主任史秀云表示:边区不是抗战的后方而是前线,我们妇女应该参加合作社,参加生产,建设边区。抗战时期,边区妇女团结一致贡献自己的力量,参加边区生产工作。

另外,部分封建传统的农户家庭,妇女还深受丈夫和公婆的压迫,在新思想与旧礼教的碰撞下,一些能量弱小的妇女还没有完全解放思想,需要外界力量推动她们摆脱束缚。

二、陕甘宁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的途径与方式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此后,边区军民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拥有100万妇女的陕甘宁地区,妇女无疑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主力。她们在纺织、农地开垦、种植和家庭养殖等方面成绩卓越,为边区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一)加入纺织业

在毛泽东“自己动手”的号召下,边区政府提出“巩固现有供应工厂,发展农村纺织业”,建立人民纺织生产合作社,动员农村家庭纺织业与合作社结合;中央妇委提出“发动妇女参加生产,特别是着重于纺织业”。边区妇联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办纺织培训班,组织妇女学习纺织技术,提高纺织技术水平。在边区政府和妇联组织的动员下,各地妇女积极生产,边区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1939年,陕甘宁边区约有2万女性参与纺织,8000妇女参加织布,年产3.5万大匹,到1946年即达16万妇女参加纺纱,近7万妇女参加织布,年产土布11万大匹,解决全边区军民用布的三分之一[1]148。延安柳林二乡的妇女历来没有纺织习惯,全村只有一架老旧的纺车。延安南区的刘建章主任多次到二乡宣传动员,鼓励妇女参与纺纱妇女大会,并对参与纺纱的妇女提供棉花等原材料和技术指导、产品收购服务。这一系列措施激发了妇女的纺织热情,促使边区妇女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劳动中。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边区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推动边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参与农业生产

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的另一途径是农业生产。在军队奔赴前线,男子外出打仗后,妇女扛起家庭重任。体力好的青年妇女参加生产组织,如春耕委员会、生产小组等;年老的妇女留在家中煮饭、看孩子。1939年,边区政府要求半年开荒60万亩,农业收成占比要比1938年增加20%。在边区政府带领下,妇女组织生产合作社、生产突击队、锄草队等,上山开垦荒地、下地除草施肥、植树造林等,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主力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当年的春耕运动中,有2.06万名妇女参加生产,她们“开辟荒地达7000余亩……植树一万棵”,在运动中有607名妇女劳动英雄(其中年纪最大的60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5岁)[5]。其中,劳动英雄马杏儿等女性劳模形象更是成为推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妇女争相参与农业生产,她们拿起锄头,哼着“开荒,开荒!前方战士要军粮”的曲子,挥洒着汗水,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在边区建设之时,妇女走上田间生产劳作,为长期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陕甘宁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的主要贡献

(一)经济方面

在边区妇联扩大执委会上,朱德强调了边区妇女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没有她们的积极参与,边区的经济建设计划将无法顺利完成。朱德特别提到纺织业,强调妇女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过去,边区的手工纺织业几乎不存在,由于外来布匹的大量倾销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纺织业几乎被彻底摧毁。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广大妇女参与纺织工作,到1944年,全边区有30万妇女参与纺织,她们创造生产的布匹数量达到了近11.5万匹。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已有近16万妇女参与纺纱,6万多名妇女参加织布,使得边区军民的布匹自给率达到了47%。妇女们在纺织业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她们为边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她们的辛勤劳动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边区妇女在农业、副业和纺织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开荒、耕种、修滩、筑堤、开渠、植树造林,还是养猪、养鸡、养蜂、养蚕等,都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促进了边区农业多样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参与各类生产的妇女人数达到10万之多,她们植树的数量超过7万株,开垦的土地面积也达到6万余亩[6]。这些数字背后,是边区妇女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的真实写照。

(二)政治方面

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巩固边区政府的政权,促进军民之间的团结。各阶层妇女群体相互团结,扩大妇女组织,共同参与生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事业而奋斗,同时也推动陕甘宁边区政治往更加民主的方向迈进。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带头参加生产劳动。比如任弼时见妻子陈琮英在窑洞里纺线,就让妻子教自己纺线,身体力行为群众做示范。诸多妇女干部在动员妇女时,亲自下地劳作。这样一来,既拉近了领导干部与基层妇女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解放了边区妇女的思想,促进了边区妇女的解放。妇女在生产过程中展现出的智慧还深刻影响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一些优秀的妇女劳模和干部逐渐在政治上发光发亮。她们参与到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工作中,鼓励妇女主动争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1年边区政府开展第二次民主选举活动时,妇女参选的人数比第一次大幅增加,达到30%左右。据统计,当选的乡级女参议员2005人,县级167人,边区一级17人;清涧县达到90%妇女参与,绥德县共选出460名乡参议员,其中有80名妇女;除有女参议员外,还有约20个政府女委员,她们有的当乡长,有的当区长,还有的成为县长,其中24岁的邵清华当选安塞县县长[1]101。这些妇女们为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使民主政治在广大妇女群众中得到实践和发展。

(三)社会方面

在大生产运动中,一大批优秀妇女被赋予劳动英雄的称号,成为边区军民学习的楷模。如,1942年陈敏的先进劳动事迹公布后,延安各机关及学校号召女同志向陈敏同志学习。在纺织行业,涌现出众多杰出女性代表,如刘桂英、黑玉祥、折碧莲等“新女性”受到广泛宣传。社会生产让妇女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使她们在家庭决策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此外,妇女在生产运动中也促进了性别平等思想的传播,改善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风气,形成男女平等的良好氛围。陕甘宁边区逐渐出现以女性为主的刊物、舞台剧等,对“三八”节也日益重视。《中国妇女》作为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权威刊物,早期多以号召团结妇女力量、组织联合妇女抗日为主。在大生产运动过程中,《中国妇女》报道先进的女英雄事迹,树立女性劳动模范新形象,同时开创以讨论妇女健康、保育、婚恋等专题为主的生活类专栏,对妇女大众的日常生活投入更多真切的关怀[7]。可见,边区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不仅促进经济建设,更使陕甘宁边区的社会风气朝着民主化方向前进,成为全国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典范。

四、结语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与大生产运动,不仅在物质上支援了抗日战争,而且在精神上促进了妇女解放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对当前保障妇女权益、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巾帼力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陕甘宁三省区妇联.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大事记述[G].内部资料,1987:152.

[2]王一宏.论延安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必然性[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专题一):西安:西安邮电大学出版社,2022:3.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6.

[4]陕西省妇女联合会.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G].内部资料,1982:35,12.

[5]郑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妇女生产动员(1938—1945)[J].新乡学院学报,2022,39(07):5-10.

[6]杨敏玲.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5.

[7]黄永琳.延安时期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22.

作者简介:

韩洋,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历史。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0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42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50:35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14:33:46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