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多被关押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的红岩先烈以我手写我心,用笔作刀枪,在狱中同强暴、同邪恶、同黑暗进行了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写就了诸多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光辉诗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这些在艰苦斗争中留下的弥足珍贵的铁窗诗篇所体现的红岩精神内涵,包括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文章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通过书写诗篇来表达他们的革命信仰和斗争精神。这些诗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革命者心路历程的抒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档案价值。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江竹筠的坚贞不屈、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等,展现了红岩英烈在狱中仍坚持斗争、书写诗篇的英勇事迹。同时,文章还探讨了这些铁窗诗篇的时代价值,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岩;铁窗;诗篇;革命文化;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1]。这些被囚禁、迫害却英勇斗争的红岩先烈既是雄奇伟岸的英雄群体,也是人才荟萃的文化群体,“当他们失去武器作战的自由之后,书写便成了他们威力更大的战斗武器。他们几乎人人写诗……不是为了写诗,却有了好诗;不是为了作文,却有了美文;不是为了成为诗人,却成了令人敬慕的诗人”[2]。
红岩先烈写就的铁窗诗篇蕴含着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为特质的红岩精神内涵,是承载红色基因的宝贵资源,也是中国革命文学宝库的传世经典。
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信奉马列意志坚”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理想信念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实打实、能感知、可衡量的。大家熟知的《红岩》,虽然是小说,但主要人物有原型,主要事件有史实。我读《红岩》是40多年前的事了,至今还记得江姐的难友们赞颂她的话:‘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3]
“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除了《红岩》里这首赞颂 “江姐”江竹筠的激昂诗篇,狱中的何雪松还在另一首诗《灵魂颂》中称赞江竹筠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竹筠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坚定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因其忠诚于党、忠诚于信仰而受到难友们的无比尊敬和爱戴。1949年“11·27”大屠杀中,何雪松用身体为难友挡住敌人枪弹,践行了他在狱中所作“用什么来迎接我们的胜利/用我们不屈的意志/坚贞的信念”的誓言,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江竹筠、何雪松和许多难友一样,倒在了重庆解放的前夕,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如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后人不断在奋斗中走向新的胜利。
由曾任重庆电力公司地下党支部组织委员的何敬平创作并经难友谱曲的《把牢底坐穿》,在狱中广为传诵。“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以奔放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表达了无产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首尾复唱则是对理想信念的铿锵确认。
震撼人心的革命诗《我的“自白”书》是《挺进报》特支书记陈然在国民党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叛党时写下的气吞山河的诗作,在敌人的“铁镣”“皮鞭”“刺刀”面前,共产党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即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要做到始终对党绝对忠诚。身陷囹圄的红岩先烈坚信,只要共产党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就一定会迎来“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的光明前景,最终将是敌人的覆灭和革命的成功。“唤起工农千百万/信奉马列意志坚”是红岩英烈陈用舒在入狱前所作《生来不是屈服汉》四首里的两句诗,说明他追求革命真理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念。他还豪迈宣称“信仰马列的人,既不怕死,又不怕鬼”,要一辈子“做党的忠实儿女”。
1949年春节前,陈用舒将一首诗写在纸块上并撕成碎片后送给难友,以诗言明“坐牢心不惊”是因为始终怀揣“革命凌云志”。陈用舒在敌人的大屠杀中引颈迎刀、含恨九泉,这种精神,鼓舞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不灭的理想信念接续烈士未竟事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5]。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岩先烈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这“理想的崇高的花”作为毕生追求的伟大信仰,一生做 “真理的信徒”“正义的战士”。今天,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越发展壮大,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就会越大,就越要坚定理想信念,因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有了理想信念这一“红色钙片”,党就越坚强有力,国家就越生机勃勃。当代人要通过红岩先烈的铁窗诗篇汲取理想之光、夯实信念根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熔铸新时代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政治灵魂。
二、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英雄为国就忘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毅然奋战于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在重庆,即使身陷铁窗、惨遭迫害,红岩先烈心里仍始终装着国家、装着人民,念兹在兹的始终是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失去了武装斗争的武器后,他们没有停止战斗,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胸志,一时间,狱中吟诗成风”[6]。1948年底至1949年初,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的捷报传到狱中,他们兴奋不已,纷纷用烟盒纸、草纸赋诗成文,其中以傅伯雍、杨虞裳、刘振美、白深富、艾文宣、张学云六人的唱和七言诗堪当佳品。其中六首诗的首句、尾句的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家”“花”,节奏流畅,晓澈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为挽民族于倒悬,“英雄为国就忘家”“只为祖国不为家”“别妇抛雏不顾家”,红岩先烈舍小家顾大家,不幸被捕后 “权把牢房当成家”“誓歼国贼野心家”,以期早日迎来“坐穿牢底戴红花”“全国开遍自由花”。1949年大年初一的狱中春节大联欢中,渣滓洞监狱古承铄、余祖胜等20余名狱友秘密成立铁窗诗社,用响彻云霄的诗章猛烈抨击蒋家王朝。铁窗诗社成为狱中传播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先后创作50余首新旧体诗,“11·27” 大屠杀后仅20余首得以留传,但那一篇篇滴血的遗诗佳作却得以历久不衰、代代传承。
在战火笼罩的解放战争时期,狱中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诗作中满怀着忧国忧民的拳拳之情。《华西晚报》总编唐征久在《春残》中以“十载惨流盈野血/一瞥仍是破山河”描绘当时国家悲苦的社会环境,被捕后在狱中以诗句“为谁风露长相思”自问,内心仍在为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冥思不已。被称为“报界铁牛”的王白与被捕后囚禁于白公馆监狱,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走向刑场时昂首挺胸、神态自若,边笑边说:“痛快,痛快!”他在“狱中三首”中,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切切深情跃然纸上。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诗章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绽放着灿烂的思想光芒。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7]这是《共产党宣言》中激动人心的一句话。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铁窗内失去了自由,却始终心系人民的自由;离开了战斗的前线,却用笔开辟了新的战场。他们从未停止斗争,因为他们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国家、民族、人民解放的宏大命运,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通过红岩先烈的铁窗诗篇汲取思想营养,增强历史担当,不断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革命何须问生死”
集中关押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被人们称为臭名昭著的“两口活棺材”。在这个特殊的战场,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以我手写我心,留下了大量令敌人颤抖、令同志感佩、令后人动容的革命诗篇。被捕前秘密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民盟盟员蔡梦慰,在狱中用竹签蘸棉花烧灰调制的墨汁,愤笔写下长达250行的著名长诗《黑牢诗篇》。在“手掌般大的一块地坝/ 箩筛般大的一块天”的地狱里,人被当作牲畜,随时面临“热铁烙在胸脯上/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用凉水来灌鼻孔/用电流通过全身”等酷刑,但蔡梦慰将之喻为“炼成钢的熔炉/琢成玉的磨床”。诗人还把狱中同志比作“鹰”,“即使剪了翅膀/鹰,曾在哪一瞬忘记过飞翔”,表达的是同志们如鹰般顽强的战斗姿态;“梳理着他的羽翼/准备迎接那飞翔的日子”,表达的是同志们对革命的必胜信心。
此外,刘振美的“余生入狱何足畏/且看中天日影斜”,寓意深陷牢狱不可怕,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已日薄西山;陈丹墀的“哪怕魔鬼施毒计/王朝崩溃在眼前”,寓意虽然屠夫民贼无所不用其极,但蒋家王朝必然走向灭亡;史德瑞的“快步跑出破烂的茅屋/迎接那鲜艳的红太阳”,寓意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即将结束,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美好明天……这些正气凛然的铁窗诗篇,充满磅礴的气概、美好的企盼,充分展现了红岩先烈无畏无惧、发愤图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就做好了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乃至牺牲生命的准备。在监狱无边的深渊中,他们在悬崖上跳舞,演绎了壮怀激烈的不朽传奇,留下了震古烁今的红色“绝笔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新四军军长叶挺所作《囚歌》被郭沫若誉为“真正的诗”,表现了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英雄气节,“这是长期的生命积累一朝喷薄的结果,这是用生命写就的诗”[9]。这首诗后被关押于渣滓洞的胡作霖谱曲后广为传唱,给狱中同志以极大鼓舞,“囚徒囚牢谱囚歌”传为美谈。重庆市委委员许建业在狱中饱受折磨几近于死但坚贞不屈,临刑前的从容气度,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难友们写诗形容其“像去赴一个神圣的约会”“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在覆灭前的垂死挣扎和最后疯狂,狱中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深知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在革命者的面前/死亡的威胁是多么无力”是文泽的心声,“死,是永生/死,不是战斗之火的熄灭”是艾文宣的呐喊,“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是刘国鋕的绝唱。“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将身许国倍光荣”“血仇要用血来报”“牺牲小我何可惜”“断头台上色不变”……这些铁窗诗篇,表明了革命者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充分展现了红岩先烈临难不苟、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示,如果从事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革命职业,“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1]。红岩英烈在革命工作中敢于斗争乃至英勇献身,他们的事业得到永续传承,代代共产党人书写了中华民族恢宏史诗的光辉画卷。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需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应通过红岩英烈的铁窗诗篇汲取精神滋养、投身强国实践,永远保持着革命加拼命的强大斗志,以英勇无畏的顽强意志冲破层层关卡,以我将无我的奉献精神矢志奋斗不息,自觉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伟大时代的英雄。
四、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只为挣断铁锁枷”
有人问:许多红岩英烈抛妻弃子投身革命,难道他们没有情、没有爱吗?绝对不是!他们对亲人、恋人、朋友、同志有着大海般的爱。小说《红岩》中“齐晓轩”的人物原型——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许晓轩是一名久经考验的革命者,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人生信条为党工作。
他无时无刻不想念家中的至爱亲人,却在家书中自言“不悲身世不思乡/百结愁成铁石肠”,因为他知道忠孝不能两全,“想到母亲……我也觉得很有罪”,并且希望兄长说服和开导女儿长大后“务必送到我的老友们去教育”,教育女儿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把对亲人的爱化为不竭不尽的革命力量。
对于难友,作为狱中临时支部负责人的许晓轩在诗中将他们视为亲人,“相逢狱里倍相亲”,在目送曾一起谋划越狱大计的难友离开时 “临别无言唯翘首”,表达了他非常珍重革命战友的深挚感情。在狱中,他主动挺身而出掩护因传阅“狱中挺进报”而被特务毒打的难友宣灏。临刑前,许晓轩把身上的外衣脱下来送给难友,转身和同志们一一告别,并让难友转告组织:“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保持党的纯洁。”在一身正气的许晓轩心里,舍弃亲情的陪伴令人痛苦,但他却把对组织、对同志的爱看得无比深重,并以此教育自己的亲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对同志们的狱中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
红岩英烈既有英勇、悲壮的革命人格,也有纯粹、滚烫的质朴真情。曾担任《挺进报》撰刻工作、被誉为“人民歌手”的共产党员古承铄爱憎分明,“爱那些穷苦的/流浪的无家可归的/衣单被薄的人民”而“恨那些贪馋的/骄横的、压榨人民的/杀戮真理的强盗”。诗人在《宣誓》中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襟。“有人追求黄金/我追求良心/有人追求女人/我追求爱情”,出身贫寒人家、尝尽人间疾苦的古承铄投身革命时就有着不一样的“爱情追求”——“种下瓜儿便生瓜/种下民主开遍自由花/种出爱情爱天下/天下人民也爱他”。后来身陷牢笼,却始终甘之如饴,源于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幸福观。“虽然,在生活上依旧充满了狂风暴雨,三灾八难;而我,疲倦的心灵,将随此苦难而更增勇敢。我固然不幸而遭此流离无依,但紧随痛苦的便是幸福。有时,我竟希望能受到更苦的锻炼……”(在狱中致友人谭重的信),而“一味过惯幸福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的幸福的,而幸福则正是要一个苦难来对比……我一定保持我身心的纯洁,我会新生”(在狱中致友人李文安的信)。不计得失、不顾自己,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在狱中仍追求“留得清白上九霄”的“纯洁”品质,是因为作者始终铭记自己的“誓言”——“我要永远永远/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战”。
此外,无论是杨虞裳、白富深“筑墙自围莫笑咱/只为挣断铁锁枷”的问心无愧,还是蓝蒂裕希望儿子“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临终遗嘱,都使人们从红岩英烈的这些铁窗诗篇中看到了这群“纯粹”的革命先驱身上所折射出的巨大人格力量。这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人格光芒,也是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
毛泽东曾作文称赞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13]。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是共产党人的显著标识,也是共产党人的亮丽旗帜。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今时代,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坚守高尚、纯洁的伟岸人格所迸发的力量则更加耀眼。要通过红岩英烈的铁窗诗篇涵养浩然正气、坚持正心修身,清白做人、崇德尚廉,以高尚人格引万民归心,最终赢得亿万中华儿女的赞誉和拥戴。
五、结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仍坚持斗争,他们写就的铁窗诗篇是留给后人的红色历史档案,既有时代风云的描绘,也有历史事件的记录,还有心路历程的抒写,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时代价值。这些铁窗诗篇对党情切、对民情笃、对敌仇深,是美的精神与美的文字的自然契合,达到了艺术水平与档案价值的高度统一,值得后人重读重温、常学常新。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已被收入“四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资料汇编,被融入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材教辅,被纳入革命文化传播的精选臻品。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档为媒、向史而新,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铁窗诗篇强大而恒远的艺术力量与精神力量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奋斗,意气风发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2.
[2]重庆歌乐山纪念馆.红岩魂·铁窗下的心歌:白公馆、渣滓洞烈士诗歌与书信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2.
[3]钟义见.重庆纪事:续写新时代“红岩精神”壮丽篇章[EB/ 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7-22)[2024-11-20].https:// 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53732_3.shtml.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73.
[6]章其仲.铁窗诗社[N].重庆政协报,2020-09-24(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9]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先烈诗章[M].北京:中华书局,2016:167.
[10]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660.
[13]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6-30(02).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新时代高校红岩精神‘四融四地四化’育人模式研究”(K23YG2110399);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2023—2024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现代化新重庆视域下高校红岩精神‘一核四维’育人模式研究”(cqgj23085C)
作者简介:
覃元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