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医发展模式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2025-02-10 00:00:00李涵 崔瑞兰
公关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摘要:中医互联网作为致力于优化民众健康服务体验、加速中医发展进程的关键策略,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已逐步演变为一种创新且高效的诊疗模式。目前,中医互联网作为新兴工具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中医互联网发展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策略,并激励中医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医事业发展过程中,为其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医互联网;发展模式;中医学生

引言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医发展模式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融合信息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的创新诊疗模式,成为推动我国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1]。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医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指出,要重视对中医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开拓中医远程诊疗、移动健康服务以及智能医疗等新兴服务模式。特别是2020年以来,众多中医院迅速响应,构建在线诊疗平台,实现远程咨询、在线诊疗、电子处方以及药物配送等一站式服务,展现了中医互联网模式的强劲发展势头。因此,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中医诊疗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中医互联网模式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与较为成熟的西医互联网医疗模式以及线下中医诊疗的广泛覆盖面相比,中医互联网模式还存在规模较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梯队建设较差等问题。因此,分析当前中医互联网模式的运行现状以及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仅能促进该模式的深化发展,也能对中医药事业的全面振兴、更好地服务公众健康作出贡献。

一、中医互联网模式的内涵及现状阐述

(一)中医互联网的模式内涵

中医互联网模式是指实现互联网与中医的有机融合,是为了缓解医疗服务体系中“看病难”问题,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模式探索。近年来,信息技术对现代医疗体系的影响逐渐加深,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众健康福祉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医发展模式,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涵盖了远程诊疗、电子处方开具、在线挂号交费、医师个性化签约等多元化服务,还作为一种新兴力量,重塑着中医健康服务的新格局[2]。这一模式通过高效整合医疗资源,能够实现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高效化、精准化、便捷化以及个性化的需求,从而为人民群众开辟一条实现健康的新途径,进一步彰显中医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新的活力与价值。

(二)中医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现状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医互联网有3种发展模式:

1.实体医院线上服务的延伸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实体医院依托互联网平台,为患者提供包括远程咨询、诊疗在内的扩展性医疗支持。鉴于实体医院的丰富医疗资源和深厚公众信任基础,该模式在构建互联网医院体系时具有显著优势。此线上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缓解线下医院的接诊压力,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确保患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医疗服务。但该模式受众有限,无法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无法共享医疗资源[3]。

2.实体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整合了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实体医院的资源,构建了互联网医院的全新框架,实现了医院、平台与患者之间的对接,通过虚拟网络实现高效沟通。这一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为各类疾病精准打造预防策略与诊疗路径,进而为患者提供科学、个性化的健康咨询与诊疗。但该模式难以平衡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合作稳定性较差。

3.互联网医疗平台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政府牵头,引导互联网医疗机构和企业展开合作,共同为患者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线上线下融合”医疗服务体系,可以极大提升医疗服务的协同效率。但该模式的顺利运行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严密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对技术实力与安全防护能力有较高要求[4]。

二、中医互联网发展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信息网络监管困难,用户隐私得不到有效保障

“互联网+”背景下医疗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中医亦是如此。在此背景下,中医互联网平台要将用户信息安全视为首要任务,强化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措施,严密守护患者个人信息的私密性与不可侵犯性,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网上医疗服务平台[5]。目前,我国颁布了《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6],明确强调远程医疗服务各方必须严格保障患者隐私权的不受侵犯。但鉴于当前监管机制尚显宽松且管理措施执行不力,患者信息在平台与医院对接过程中面临较高的泄露风险,给患者个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降低了对中医互联网看病途径的信任度[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诊疗过程中往往涉及更多个人隐私信息,如舌苔状况记录以及特定身体部位图像等,因此,严格的网络监管的需求就更为迫切。确保中医互联网服务环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赢得患者信任,使其安心将健康托付于网络与平台和医生手中的关键所在。

(二)互联网中医的技术水平和梯队建设问题

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治疗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此,医师的专业技能尤为重要。《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参与互联网诊疗的医师需持有有效的执业资格证书,这一举措初步筛选了医师的从业资格,为中医互联网医疗服务治疗设立了基础的门槛。但该门槛较低,难以全面确保平台上医师的真实能力与技术水平。受限于现行法律规范的框架,部分独特专长的民间医师因未能通过医师资格的门槛而被挡在了互联网诊疗平台之外,这一现象限制了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8]。如果医师的专业能力不足,难以精准辨识患者的病状与病因,便有可能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用药失当的情况,这不仅无法对症下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和心理负担,也会有损医师本人的信誉。因此,加强互联网诊疗平台的医师医疗审查并提高准入门槛,探索更加灵活多元的医师认证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领域面临人才资源缺乏,甚至梯队断层等问题,这一瓶颈制约了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一方面,部分资深中医专家,尽管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熟悉,无法与先进诊疗技术融合,进而导致难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化传统辨证施治、提升整体诊疗效能,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另一方面,年轻医师普遍更倾向于西医领域,中医医师的理论根基不牢,诊疗业务范围有限,无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且经常出现中医诊断中掺杂着西医理论[9],失去了中医特色,导致患者不愿再在此就医,患者信任度下降,数量减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中医人才梯队建设面临严重的断层危机,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加快中医互联网模式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要构建稳固的医院信息网络安全防线,就必须设计一套详尽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安全管理制度,清晰界定各部门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职责和担当。同时,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检查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潜在的安全隐患[10]。在此基础上,医院应持续优化责任追究体系,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构筑坚实的信息保密屏障,严防信息泄露。对于任何违反既定管理制度或由于人员责任心缺失而导致的信息泄露,医院要秉持零容忍态度,严格依照规定程序,对责任人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全体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责任感[11],时刻牢记“对患者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使命担当。

(二)注重中医人才培养,完善梯队建设

中医人才队伍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关键。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构建中医学习平台,通过网络课程、权威专家在线讲座等手段,广泛传播中医各领域的研究精髓,确保中医发展成果在多个专科领域得以延续和发展。优质的资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医互联网的发展受众有限,资源多集中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并伴随这些区域中医诊疗技术的显著进步[12]。为了平衡资源发展,要将优质中医互联网资源有效下沉,定期在中小城市及乡镇开展技术培训与经验分享活动,同时,针对擅长传统诊疗但网络技术应用受限的医师,应制定适应性强的管理策略,鼓励其参与维护人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发展人才、留住人才”,是完善中医梯队建设的关键举措。一方面,深化中医高等教育改革,采用多元评价体系,特别是强化临床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确保培养出的中医人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应优化中医医师的薪酬体系,引入绩效激励体制,增强职业吸引力,稳定人才队伍。中医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行业更应抓住机遇,加速提升中医人才的技能创新能力,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中医互联网发展模式对中医学生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持续演进、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人类健康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与动态变化,加上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融合,中医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已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知识结构多元化、综合能力的全面性以及个人素养的高标准等方面。新时代中医学生的教育,需紧密契合时代变迁的步伐,积极响应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促进中医科学自身的革新与发展。中医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贡献不可磨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更是在科学研究探索、医疗卫生体系构建、健康服务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广泛认可。中医对国家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陆续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13],中医发展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医学生应怀揣深厚的中医文化自信,秉持自尊自强的精神风貌,依托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医学生应抓住机遇,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确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视为职业生涯的核心价值追求,矢志不渝地钻研中医典籍精髓,巩固扎实的学术根基,精进临床实践操作技艺。同时,不断加深对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爱与执着,利用“互联网+”的中医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广与弘扬中医文化,为推动我国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坚实的人才支撑力量,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结语

中医互联网这一新兴发展模式,凭借其增强民众就医便捷性、加速中医领域进步的显著优势,已稳固地融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之中。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用户信息保护机制的健全性以及中医专业人才梯队建设等。作为中医传承与创新的未来生力军,中医专业的学生应勇于挑起推动国家中医事业持续繁荣的重担,积极利用中医互联网这一平台,助力中医行业实现更加高效、优质的发展,以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王屹峰,马华君,孟振,等.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肿瘤全病程管理模式应用[J].中国肿瘤,2023,32(11):856-862.

[2]张瑜,田杨,冯佳佳,等.中国“互联网+中医医疗”现状评估与发展专家建议[J].医学新知,2024,34(05):481-486.

[3]王淼,何悦,张焜琨,等.国内互联网医院运营模式的比较[J].中国卫生资源,2020,23(02):110-113.

[4]张瑞利,王刚.“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比较及优化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03):32-37.

[5]吴翠云,邹和建.互联网医学的伦理问题探讨[J].医学与哲学,2020,41(12):12-16.

[6]叶冠成,陈佳祺,张少辉,等.中医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J].中国医院,2023,27(11):34-39.

[7]姬雨童,李筱永.“互联网+中医”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19,27(06):16-19+33.

[8]孙亚楠.上海抱朴公司“大家中医”APP的用户使用风险识别及其防范措施[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20.

[9]刘城林,邬晓东,梁昆.浅议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人才梯队建设[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21-23.

[10]胡阳.“互联网+”背景下医院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7(12):198-200+204.

[11]龚剑敏,顾东兴,冯骏.互联网医院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21,25(09):81-83.

[12]陈惠娟.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4):205-208.

[1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08):21-29.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探究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沧州市高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商背景下村级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39:40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52:33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51:46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5:20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3:06